“十三五”我国石化行业发展规划情况
- 格式:pptx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22
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地推动石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我们制定了以下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
一、产业发展定位。
石化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动石化产业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同时,要加大环保力度,推动绿色发展,推动石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发展目标。
1. 提高石化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技术升级。
2. 加强石化产业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高石化产品国际竞争力。
3. 推动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大环保投入,减少资源消耗,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发展重点。
1. 加大科研力度,推动石化产业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2. 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的石化产业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 加强环保治理,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发展,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和治理力度。
四、产业发展路径。
1. 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 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石化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
3. 加强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提高石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五、产业发展保障。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石化产业的监管,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2. 加强产业统筹规划,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3. 加强风险防范,建立健全的风险防控机制,保障产业发展的稳定性。
六、产业发展展望。
石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对石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提高石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石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之,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的制定对于推动石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报告篇  炼油和石化工业“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分析炼油和石化工业”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分析“十三五”中国石化工业面临的形势宏观经济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
中国经济增速回调,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生产力要素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
2. 市场环境大宗产品由供不应求的市场关系转化为供大于求。
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高端市场正在形成。
3. 政策环境十八大后一系列减政放权政策4. 技术环境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具备自主建设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项目的技术能力。
中国炼油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炼油能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14年我国炼油能力约7.15亿吨/年,2004年我国原油加工能力3.4亿吨/年,占全球的比例达到15%。
产能增长过快,产能过剩矛盾凸显油品消费进入低速增长,消费柴汽比下降趋势明显--“十一五”成品油消费上均增长7.9%,估计“十二五”降低至4.5%,2014年柴油消费仅增长0.2%。
--消费柴汽比2012年下降为1.95,2013年1.83,2014年1.54 ,预计2020年将进一步下降1.45-1.5 。
油品质量升级进一步加速中国乙烯及下游石化产品的市场环境乙烯生产和消费增速明显放缓2014年,乙烯当量消费增速4.9%,05-10年14.1%,10-14平均7.4%。
2014年,乙烯开工率88.9%,首次跌破90%。
合成树脂自给率不断提高合成树脂产量大幅增加,需求增速低于产量增速。
市场竞争激烈。
2014年,PE、PP产量分别为1282万吨和1404万吨,同比增加12.0%和11.3%,表观消费量分别为2168万吨和1891万吨,同比增加9.2%和8.4%。
包装行业是拉动合成树脂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
化纤单体进口依存度大幅下降2014年PTA进口116万吨,11月净出口。
但PX供应未得到有效缓解,2014年PX表观消费量1897万吨,国内自给率48%。
石化业十三五规划思路或定:向民企开放下游
中国证券网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油气领域的开放正通过一项项具体行动落地。
记者了解到,石化行业的十三五规划思路已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牵头初步拟定并上报。
其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向民企开放下游是既定的方向。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有序开放开采权,积极开发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
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
改革能源体制,形成有序竞争的市场机制。
虽然中央文件的原则性表述落点较高,具体工作早已逐步开展。
2015 年下半年以来,地方炼厂陆续获得发改委核准的进口原油使用权,和商务部批准的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
商务部10 月28 日发布的2015 年第52 号公告显示,2016 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为8760 万吨,相比2015 年3760 万吨大增5000 万吨,同比增幅133.0%。
据了解,此次公布的非国营贸易进口允许量并没有包含中化工的进口原油使用配额量,增加的5000 万吨主要为地方炼厂使用。
同时去掉了注册资本不低于5000 万元和上年进口数量为进口必要条件等过去被诟病的高门槛要求,为地方炼厂进口原油扫清障碍。
截至目前,已有东明石化、盘锦北沥、宝塔石化、亚通石化、垦利石化、利津石化六家获得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
据大宗商品资讯机构安迅思跟踪。
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石化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防军工密切相关,在我国工业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需要。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绿色发展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由石化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推动石化和化学工业由大变强,指导石化和化学工业持续科学健康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中的石化和化学工业是指以石油、天然气、煤炭、化学矿和生物质等为原料进行化学加工的产业,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行业现状和发展环境(一)发展成就“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和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的外部环境,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全行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继续维持较快增长态势,产值年均增长9%,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2015年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万亿元。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甲醇、化肥、农药、氯碱、轮胎、无机原料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主要产品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乙烯、丙烯的当量自给率分别提高到50%和72%,化工新材料自给率达到63%。
2.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区域布局进一步改善,建成了22个千万吨级炼油、10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产业集聚区;建成云贵鄂磷肥、青海和新疆钾肥等大型化工基地以及蒙西、宁东、陕北等现代煤化工基地。
石化行业“十三五”规划初稿成形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参与规划制定的人士处了解到,自3 月中旬启动以来,石油与化工行业十三五规划目前已形成初稿,下一步将按照编制方案,进行修改、评估、完善等工作。
而各省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也正在进行,已形成基本思路。
根据初步方案,十三五期间石化行业将严控总量,化解过剩产能,重点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同时优化增量,化工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石化、传统化工产业升级将是重点发展方向,预计十三五期间化工新能源产业产量规模将从千万吨级提升至2020 年的亿吨级。
目前我国主要石化产品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但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一体化水平偏低,高端石化产品发展滞后,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部分传统领域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新常态下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一些曾经的新兴产业甚至也出现过剩,因此说十三五期间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去产能化。
参与规划制定的人士称。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按照严控增量、区别对待、分类施策、逐步化解的原则,在炼油、传统煤化工等产能过剩较突出的领域,总量控制、内部优化、淘汰落后将同步推出;而有过热趋势的新型煤化工、新材料等行业,则会出台政策规范其发展。
此外,还要优化增量、寻找新的增长点,将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和生物质燃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合成材料、专用化学品、农药、涂(颜料)及有机化学原料等技术含量相对较高、附加值较高子行业的增速和贡献率已居化工行业前列。
8月2日,历时近2年编制的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
《规划》积极顺应全球产业变革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把握新常态下石油石化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新机遇,认识新形势下的新风险新挑战,结合中国石化新时期下发展的新特点,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统筹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把破解难题、推动改革、引领创新作为提高规划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举措。
《规划》的主要思路可以浓缩为“围绕1个愿景、贯彻3大要求、强化5大理念、实施5大战略、抓好6个统筹、聚焦8大重点,做好8个增值、落实4个保障、完成3大布局”,为公司明确了发展方向,给业务板块提供了发展依据,为广大干部职工描绘了美好愿景,成为员工凝心聚力的纽带,对中国石化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实现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石化“十三五”发展主要思路图解(点击图片看大图)《规划》作为中国石化“十三五”期间发展的行动总纲领,在编制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服从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规划,与各项专项规划、地方发展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进行紧密衔接,确保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和深化改革要求。
《规划》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能源革命发展趋势,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使命,尤其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为基石,以党的建设为保障,更加注重价值引领、创新驱动、资源统筹、开放合作、绿色低碳,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迈向中高端,努力做强做优做大、打造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企业奠定坚实基础,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用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制度的优越性。
“十三五”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战略与创新日期:2015-4-13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2015年4月9日,石化联合会在京召开2015石化产业发展大会。
会上,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李寿生就“‘十三五’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战略与创新”做重要报告。
李寿生指出,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十G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研究编制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南是今年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围绕“十三五”规划指南的目标和实现途径,李寿生介绍了以下意见和看法:一、“十三五”是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20GG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万亿元(人民币),原油产量2.1亿吨,天然气产量1234亿方,原油加工量5亿吨。
经过这三个指标综合测算,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20GG年我国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76万亿元(人民币),美国为80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94万亿元,我国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美国高出77.3%,仍位居世界第一。
预计2015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将达15.1万亿元,比20GG年增长72%,年均增长11.5%;其中化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约9.5亿元,比20GG年增长86.6%,年均增长13.3%。
我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年均增长速度,都保持了世界领先的发展地位。
“十三五”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改变。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具有长期性,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但分化明显;部分新兴经济体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仍保持增长,但增速下滑,国际市场需求很难回到金融危机前的高增长阶段。
在石油和化工领域,全球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发达经济体凭借科技创新优势,加快推进原料多元化、产品高端化,中东等传统油气资源出口国也努力向下游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延伸,这些都对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2020年12月煤化工-71-“十三五”石油和化工行业发展报告(摘编)氮肥一结构调整再进一步“十三五”以来,我国氮肥行业成就显著,不仅总量控制成效显著,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装置大型化、生产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而且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总量控制成效显著。
2016-2019年我国氮肥行业累计退出合成氨产能1672万t,尿素产能1622万t。
2019年,我国合成氨和尿素产能分别为6637万t和6668万t,相比2015年分别下降了9.5%和17.3%;氮肥、合成氨、尿素产量相比2015年也分别有所下降。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原料结构方面,到2019年,采用新型煤气化技术的合成氨产能占比达41.1%,比2015年提高11.9个百分点,采用常压间歇煤气化技术的合成氨产能占比相比2015年下降了13.2个百分点。
产品结构方面,绿色高效氮肥的总量快速增长,到2019年,高效尿素和硝基肥产能均超过1000万t,液体肥、水溶肥、硝酸钱钙、硝酸磷肥等新型肥料也得到一定发展。
装置大型化、生产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5年间,我国建成多套世界级规模的氮肥装置,单套60万t/a合成氨装置、单套百万吨级尿素装置成功投运。
到2019年,产能30万t/a以上规模的合成氨企业有99家,产能占比达76.2%,相比2015年提高11.2个百分点;50万t/a以上规模的尿素企业有65家,产能占比达82.3%,相比2015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取得新突破。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煤气化技术在大型化、高效化、低能耗化、煤种选择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日投煤3000t级水煤浆及干粉煤气化装置成功应用。
大型氨合成技术、低能耗尿素工艺技术、钉系氨合成催化剂等实现开发和应用。
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全行业吨氨产品综合能耗下降5%,C0D、氨氮和总氮排放量下降约40%,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下降35%。
化工新材料一增长最快的行业“十三五”期间,在国家政策引领和全行业共同努力下,国内化工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化学工业增长最快的行业。
河北省石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加快石化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根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十三五”省级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依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升级转移规划》和《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刚要》,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我省石化产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基本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的产业体系,年原油综合加工能力达3000万吨。
拥有华北、冀东、大港三大油田,秦皇岛、唐山、黄骅三大港口,为建设沿海石化基地提供了重要支撑。
煤炭资源丰富,特别是毗邻山西、陕西、内蒙等煤炭大省,为发展煤化工提供了良好条件。
南堡、长芦、大清河等盐场是我国主要的海盐产地,年产原盐550多万吨,居全国第二位。
宁晋地下井盐矿储量超过千亿吨。
磷、钙、镁等矿的蕴藏量也比较丰富。
(一)产业基础1.总体规模较大“十二五”期间全省石化产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7.2%。
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80.4亿元,是仅次于钢铁、装备的第三大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国内各省市第九位。
表1:河北省石化行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口径)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及化学矿采选业为代表的采掘业占比由2010年的7.98%下降至2015年的3.96%,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有机化学原料、精细化学品、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业占比由2010年的33.61%上升到2015年的44.22%,高耗能、高污染的肥料、化学农药、染料等产品占比由2010年的13.55%下降到2015年的10.85%。
从四大行业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石油加工及炼焦等采掘业和初加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稳步下降,分别从2010年的16.32%、40.00%下降到2015年的9.81%、26.40%,而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橡塑加工业占比逐年增加,分别从2010年的27.10%、16.74%增加到2015年的38.22%、25.57%。
化工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座谈会系列报告(一)日期:2014-12-23——在化工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座谈会上的报告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一、“十二五”行业发展成就(一)行业整体规模持续增长2000年~2013年行业产值持续增长。
2004年增长率最高,超过了35%,其次是2010年;增长率较低的年份为2002年和200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说明石化行业与国民经济紧密相关,且浮动规模要超过国民经济变化程度,是国民经济的标志性行业。
2013年,石化化工行业(不包括石油天然气行业和石化装备制造业)产值11.7万亿元,年增长率9.9%,2014年增长率有所降低,预计全年石化化工产值达12万亿元,占世界(约5万亿美元)的35%以上。
总体上看,我国石化化工产业已经从金融危机以及大规模投资刺激双重影响下的不稳定状态,转向较为稳定、平缓发展的状态(保持9~10%的增长速度)。
(二)企业规模实力显著增强2010~2013年,大规模企业数量明显增加。
加工能力大于1000万吨的炼油企业由21家上升到26家;乙烯能力大于70万吨的企业由9家上升到17家;年产量大于50万吨的甲醇企业由5家上升到15家。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国化工、中化集团均已进入世界500强;陕西延长石油、湖北宜化、天津渤海化工、上海华谊、云南云天化的石化化工板块产值均超过500亿元;销售收入在3亿元以上的企业数量由2010年的325家增加到2013年的近800家。
(三)原料路线调整取得突破新型煤化工等技术获得突破,我国化工产业的原料结构多元化进入发展快车道,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陆续建成,为我国实现石油资源替代探索出了可行的途径。
尤其是煤制烯烃这些年发展迅速,近年已建成投产的煤制烯烃项目主要包括神华包头、中原石化、神华宁煤、大唐多伦等项目,共新建成乙烯产能85万吨,丙烯产能251万吨,我国乙烯多元化率达到4.7%,丙烯多元化率达到12.2%。
“十三五”炼油工业发展环境思路探讨2015.5今后五年,中国炼油工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成品油市场化加快,产品出口空间受到挤压,国内需求放缓、柴汽比下滑,质量升级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发展环境压力加大。
其次是炼油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内部竞争加剧,对外差距较大,自身竞争力有待提高。
“十三五”时期中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目标,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一、中国炼油工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压力加大1.宏观经济转为中高速增长将成为新常态“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新常态,其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6.5%左右;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力,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未来中国经济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从需求结构来看,到2020年投资率将稳步回落至43%左右,消费率逐步提升至55%左右;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开始明显回落,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到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将上升至51%左右。
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优化。
“十三五”时期,各区域将在不同产业层次上发挥动态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产业的有序转移,今后中西部地区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区域差距趋于缩小。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及自贸区建设将对改革开放形成强大推动力。
预计2020年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比重分别为12.7%、7.9%、37.5%、26.0%、9.8%、6.2%。
总体来看,2015-2020年中国工业化将由中期向后期过渡,城镇化快速推进,在建党一百周年前后,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GDP迈进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实现第一个百年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的稳定增长势必带动相关行业及成品油需求增长。
我国石化产业十三五规划分析: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0%,因而对国民经济特别重要。
很多中国石化企业“走出去”已经在路上。
中国石化行业有喜有忧,有机遇也有挑战,我国石化产业应当借助十三五规划来加强进展。
目前我国石化产业进入了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绿色进展为主要特征的新的进展阶段,是中国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行业,推动“一带一路”进展战略将列入石化“十三五”规划重点,推出一批重点的合作项目,重点规划建设若干海外石化/化工产业园区。
这是9月17日,《经济参考报》记者从2022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分论坛——油气化工行业“走出去”研讨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与会专家认为,亚洲特殊是中国收购方特别活跃,全球石油化工行业的并购活动正从低谷复苏,将来一年交易量将持续增长。
经过多年进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已经成为基础完善、门类齐全、技术管理水平较为先进、主要产品位居世界前列、具有肯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基础产业。
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整个产业面临市场需求增速下降、人力资源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等突出问题,急需查找市场新的空间和增长的新动力,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成为必定选择。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俊贵在会上透露说,中国政府将能源化工列为中国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行业,中国石化联合会将推动“一带一路”进展战略列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
“我们将推出一批重点的合作项目,开拓一批新兴市场,培育一批走出去的优质企业,构建和完善我国石化产业全球布局,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拓展国际市场新空间,提升国际合作产业的合作水平。
”据了解,将来“走出去”在加强海外油气供应力量建设的同时,将推动“一带一路”石化全产业链合作。
做实东盟,扩展中东、推动中亚、俄罗斯的炼油产能合作布局,并充分利用境外轻烃资源,进展境外烯烃业务。
在自然气、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发挥其资源优势生产甲醇及下游产品。
同时,有序推动煤制气、煤制油等煤炭加工转化领域合作、推动我国煤炭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