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 踏莎行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2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的原文与翻译 原文阅读: 雾失楼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 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 为谁流下潇湘去? 翻译译文或注释: 漫雾遮没楼台, 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 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 之处。
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 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 阳将暮。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
郴 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
踏莎行郴州旅舍赏析【诗词赏析: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
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
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
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踏莎行·郴州旅舍宋代: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注释踏莎行:词牌名。
郴(chēn)州:今属湖南。
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参考答案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参考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咱们都时常看到试题的身影,试题是命题者依照必定的考查目的编写出来的。
你晓得什么样的试题才是好试题吗?参考答案,仅供参考,但愿能够匡助到大家。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参考答案1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1)此词上片写景,应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请选择其中一种作扼要分析,(3分)(2)下片中“砌”字用得精致,从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3分)(3)“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
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
(4分)参考答案:1)(3分)示例一:应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示例二:应用意味的.艺术手法,以景物的朦胧意味前程的迷惘;示例三:应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苍凉的景物描述中。
(艺术手法1分,扼要分析2分。
)(2)(3分)“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2分),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之浓,之不可化解(1分)。
(3)(4分)恨可概括为以下几重:孤身漂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
(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参考答案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③去?[注]①此词大约作于1097年春三月,其时,因为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被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
②幸自:本自,原本是。
③潇湘:潇水、湘江。
8、词的上阕描述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4分)答:9、此词末两句曾令苏轼击节赞叹,竟书于扇面。
秦观《踏莎行》鉴赏《踏莎行》是著名诗人所作的,表达了秦观的思念家乡的感情。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踏莎行》的赏析和注释。
踏莎行作者:秦观原文:晓树啼莺,晴洲落雁。
酒旗风飐村烟淡。
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
踏翠郊原,寻芳野涧。
风流旧事嗟云散。
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注释】⑴踏莎行:词牌名。
⑵郴(chēn)州:今属湖南。
⑶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⑷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⑸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⑻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⑼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⑽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⑾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⑿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白话译文】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踏莎行秦观赏析摘要:一、引言:介绍踏莎行的背景和创作意义二、秦观的生平及其诗词创作特点三、踏莎行的词牌名及词作格式特点四、踏莎行词作的主题及情感表达五、词中名句的赏析六、踏莎行在古典诗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七、结语:总结踏莎行的艺术价值和启示正文:一、引言踏莎行,又名《踏莎行·秦观赏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秦观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苏门四学士”。
他的词作清丽脱俗,富有真情实感,尤为擅长写婉约词。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一下这首踏莎行,看看它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二、秦观的生平及其诗词创作特点秦观生活在北宋中期,一生坎坷,多次遭受贬谪。
他的词作充满了感伤、悲凉的气息,反映了其人生经历的曲折和内心的忧伤。
秦观的诗词创作具有以下特点:1.情感真挚:秦观词作中的情感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2.意境优美:秦观的词作在意境的营造上具有独特之处,充满诗意。
3.语言优美:秦观的词作语言清丽脱俗,富有音乐性和绘画性。
三、踏莎行的词牌名及词作格式特点踏莎行是秦观自创的词牌名,具有以下格式特点:1.词牌名:踏莎行2.词的格式:双调,上片五句,押三仄韵;下片五句,押四仄韵。
四、踏莎行词作的主题及情感表达踏莎行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词人离别亲人、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词中通过描绘春景、夜色、雨声等元素,展现了离别时的忧伤、无奈和期待。
五、词中名句的赏析1.“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以春水喻离愁,形象地表现出离别情感的深远和绵长。
2.“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通过梦境回到离别之地,展现了词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3.“独抱浓愁无好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表达词人在佳节时分倍加思念亲人、友人的心情。
六、踏莎行在古典诗词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踏莎行被誉为“词中绝品”,在我国古典诗词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不仅丰富了词牌名的种类,还为后世词人提供了创作典范。
踏莎行
原文:
晓树啼莺,晴洲落雁。
酒旗风飐村烟淡。
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
踏翠郊原,寻芳野涧。
风流旧事嗟云散。
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注释】
⑴踏莎行:词牌名。
⑵郴(chēn)州:今属湖南。
⑶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⑷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⑸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
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符合理想的地方。
无寻处:找不到。
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⑼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
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
“鱼传尺素〞成了传递
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
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⑽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⑾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
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
〞幸自:本自,本来是。
⑿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
人呢?为谁:为什么。
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踏莎行秦观词范文引导语:秦观的《踏沙行》这首词最佳处在于虚实相间,互为生发。
上片以虚带实,下片化实为虚,以上下两结饮誉词坛。
下文是原文知识与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踏沙行》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译文/《踏沙行》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
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
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简析/《踏沙行》楼台的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隐没。
北望桃源乐土,也失去了踪影。
此刻,因受党争牵连而流放的秦少游,正被幽闭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内,漠漠春寒,惹人愁闷。
斜阳下,杜鹃声声,“不如归去”的啼,凄历辛酸,令人倍增伤感。
秦观南迁已过三年,北归无望,尽管驿站传来封封家书,但只是徙增离恨而已。
“梅花”、“尺素”堆积案头,仿佛是堆砌成重重叠叠的乡愁离恨“独怜京国人南去,不似湘江水北流”,他想起了两句唐诗,那迢迢不尽的郴江,原本绕着郴山,却为何偏偏向北流入潇湘?----而我为何不能呢?写作背景/《踏沙行》西域,大漠。
狂风卷集着黄沙,遮天蔽日,使得天与地变成了一色的暗黄。
阳关之内,丝绸古道从此穿过。
其实你根本看不到路,唯一作为路的标记的,就是一堆堆的白骨。
漫天飞沙之中,缓缓走来三骑。
为首的一人年纪不到三十,相貌英俊,一身白衣如今已满是尘沙,背后斜插一柄略显古旧的长剑;在他后面,左边是位三十多岁的汉子,下巴上有一蓬浓密的胡须,身穿粗布长袍,腰间挎着一把单刀;右边那人也有三十多岁,整个身子瘦的似乎随时都可能被大漠的风吹走,他的两只手更是像一双鸡爪。
三人的座下虽都是名马,却也早已疲惫不堪,显然已经赶了很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