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 格式:ppt
- 大小:672.00 KB
- 文档页数:34
运动训练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3.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5、竞技水平。
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6.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7.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科学。
8.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9.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0、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11、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12、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要素)13、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外部阻力、内部阻力)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
14、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能力。
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
运动训练学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主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3、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得基本原则。
4、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5、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采用的具体练习。
6、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的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7、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8参赛准备:就是为参加比赛预先进行的筹划与安排。
9、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参加比赛,获得成绩的准备状态。
10、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竞技水平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11、战术观念:是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的认识和思维后产生的观念。
12、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13、竞技体育的构成?答:(1)运动员选材。
(2)运动训练。
(3)运动竞赛。
(4)竞技体育管理。
14、竞技体育的特点?答:竞争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功利性。
15、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答:(1)运动员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2)对手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16、构成重复训练法的主要因素?答:单次(组)练习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及两次(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
休息方式有静止、肌肉按摩或散步。
17、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答: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4种构建组成。
18: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答:(1)动力性练习:(2)静力性练习。
19、战术训练的的基本要求与方法?要求:(1)深刻把握项目制胜规律,(2)抓住战术意识培养这一核心环节,(3)着重培养运动员战术运用能力,(4)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
一、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2、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3、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4、运动训练:运动训练作为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竞技体育目的的重要手段。
从本质上看是以教练员、管理者、科研人员等构成的运动训练组织者和实施者对训练对象运动员进行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系统改造的过程。
5、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6、程序训练法: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地编制成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7、变换训练法:指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8、循环训练法: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9、体能: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体能是运动员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10、快速力量:指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
11、动作速度:指人体完成单个或成套动作的速度,是技术动作不可缺少的要素。
12、反应速度: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
移动速度:在周期性项目运动中,单位时间里集体里机体快速移动的能力。
13、技术风格: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选题 2. 判断题13. 运动训练学论述题14. 运动训练学案例题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运动成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B.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能力C.运动成绩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和竞赛的胜负D.运动成绩是对运动员及对手在比赛中发挥情况的综合评定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2.竞技体育比赛中,决定运动成绩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 )A.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B.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C.裁判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D.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3.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主要体现在( )A.运动员参加比赛所获得的名次B.运动员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C.运动员在训练中表现出来的运动水平D.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4.在体操、艺术体操、跳水等项目的比赛中,裁判员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运动员所完成的动作给予评分。
其目的是为了评价运动员的( )A.比赛名次B.运动能力C.竞技水平D.训练水平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5.下列不属于运动员竞技能力表现形式的是( )A.体能B.技能C.战术意识D.战术能力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6.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称为( )A.竞技能力B.运动能力C.训练水平D.训练能力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7.竞技体育比赛中,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对运动成绩影响相对较小的项目是( )A.速度滑冰B.艺术体操C.跳水D.足球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8.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以3:2战胜俄罗斯队夺得冠军。
这里用来表达运动员(队)的运动成绩的是( )A.竞技水平B.比赛名次C.竞技状态D.竞技能力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9.下列不属于运动员竞技能力表现形式的是( )A.体能B.技能C.战术能力D.运动成绩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0.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为( )A.竞技水平B.竞技状态C.运动能力D.训练水平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判断题11.运动成绩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和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决定的。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是运动训练理论中两个至为重要的基本概念。
一切训练活动都围绕着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组织进行,所有运动员参加比赛都力求创造理想的运动成绩。
作为各项工作直接的期望目标,提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对于整个运动训练及比赛活动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对训练和比赛效果进行科学诊断的客观标准,也是对训练和比赛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重要依据。
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一)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作竞技水平。
不同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比赛结果的评价方法也不相同。
田径、自行车、游泳、速度滑冰、举重、射箭及射击等项目,可运用标定的计量工具予以客观的测量,通过对时间、距离、重量和环数的准确测定评价其竞技水平的高低;体操、艺术体操、技巧和跳水等项目,由裁判员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运动员所完成的动作给予评分来确定该次比赛中各个选手竞技水平的高低;各种球类运动及摔跤、柔道、拳击等双方同场直接对抗性项目,则需要通过对与该专项主导竞技能力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指标参数的综合评定来反映运动员(队)竞技水平的高低。
(二)比赛名次比赛名次是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不论哪一个运动项目,比赛结果都必须要分出名次。
在许多情况下,比赛名次的意义甚至超过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的价值。
在世界性大赛中,人们追求的首先是金牌,是胜负和名次。
例如:球锦标赛决赛的结果是5:3还是3:2并不是最重要的,人们最关心的是谁是比赛的胜利者;自1972年第20届奥运会至1980年第22届奥运会,三届大赛中男子1500米决赛冠军所表现的竞技水平都不高,徘徊在3分36秒~3分39秒17之间(而同期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已从3分32秒1提高到3分31秒36),但这却丝毫无损于奥运会冠军的声誉。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竞技体育: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运动员的经济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学:以运动训练理论为基础,从各专项训练理论中总结出带有广泛适用性的共性规律,并使其上升为对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有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践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效果的训练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指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4.。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5.竞技能力:是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6.运动训练管理:是指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为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对运动训练系统及训练过程进行计划,并与实施的组织行为。
7.训练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有效的整合训练的资源,规范训练的流程,提高训练的质量。
8.运动员选材: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测量评价手段选拔适合从事某类运动项目训练的专门人才的过程。
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
9.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0、裂变反应:运动员肌体承受训练负荷时,会产生应激性的反应。
当负荷过大,超过运动员机体所能承受的阈值时,运动员机体出现劣变反应。
110.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11.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12.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3.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地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
14.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