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薯类病害
- 格式:pdf
- 大小:287.01 KB
- 文档页数:10
河南农业2022年第1期做不到轮作倒茬时,也要做好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芝麻和冬小麦—夏玉米作物种植模式的轮换,减少农田禾本科作物连作方式,降低田间病原菌数量。
(二)深耕整地用大型拖拉机或深松机械进行深耕,耕深23~25 cm。
杜绝连年旋耕的耕作方式,解决旋耕耕层浅且播种深度偏深的问题,提高整地质量,促进小麦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发生程度。
(三)配方施肥、增施农家肥建议每667 m 2底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3~4 m 3,施N13 kg、P 2O 5 8 kg、K 2O 4~5 kg,以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与肥力水平,提高作物抗病能力。
(四)选用抗病性相对较强品种在品种选用上应首先考虑其综合的抗逆性,但对于发病重的地块可选用抗病性相对较强的品种,如郑浇好越冬水。
小麦返青期不浇水,小麦拔节期遇旱浇水。
(八)前氮后移追肥小麦高产田实行前氮后移追肥,即小麦出苗后至起身期不追肥,拔节期进行追肥,每667 m 2追施尿素5~8 kg。
(九)药剂防治年后发病初期每667 m 2用18.7%丙环·嘧菌酯(扬彩)50 mL,加水30 kg 喷雾,可有效控制纹枯病危害,同时兼治小麦茎基腐病、锈病、白粉病等病害,增产效果明显。
也可用井冈霉素或其他三唑类杀菌剂进行防治。
(十)清洁田园发病重的麦田,小麦收获后,将秸秆清理运走,减少田间病原菌数量。
(责任编辑 尚晓琰)河南农业2022年第1期(二)防治措施1.因地制宜选种抗虫品种。
2.红薯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残株落叶及残薯、铲除田边地头杂草可消灭一部分越冬虫源,减少翌年虫源的基数。
三、红薯肖叶甲(一)症状红薯肖叶甲成虫为害红薯幼苗顶端嫩叶、嫩茎,致幼苗顶端折断,幼苗枯死;幼虫为害土中薯块,造成红薯表面弯曲伤痕,影响其生长发育。
(二)防治措施1.震落捕杀成虫。
利用该虫假死性,分别于早、晚在叶上栖息时,震落塑料袋内,再集中消灭。
2.在红薯栽秧前用40%乐果乳油2000倍液浸种后栽种,可防治苗期虫害。
薯类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农产品,薯类作物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栽培。
然而,由于病虫害的困扰,薯类作物产量和质量遭受重大损失。
因此,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对于保证薯类作物的稳定产量和提高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薯类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详细探讨。
一、病虫害防治概述薯类作物的病虫害主要包括病害和虫害两大类。
病害主要有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黑腐病等,虫害包括薯蓟马、蚜虫、马铃薯象甲等。
这些病虫害严重影响了薯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因此必须采取综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二、病虫害防治措施1. 马铃薯早疫病防治(1)选用抗早疫病品种:栽培抗早疫病的马铃薯品种,如“贵农2号”、“贵农3号”等,能有效预防早疫病的发生。
(2)轮作种植:马铃薯种植应注意轮作,减少连作导致病菌或虫害的积累,可将轮作作物选为小麦、豆类等。
(3)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增加马铃薯的抗病能力,应注意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或不足。
2. 薯蓟马防治(1)合理田间管理:及时清除马铃薯地里的杂草,减少马铃薯薯蓟马的寄生环境。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天牛、赤眼蜂等捕食薯蓟马,可采取人工释放天敌的方式进行薯蓟马的生物防治。
(3)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使用低毒、高效的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但应注意控制使用剂量和施药时间,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晚疫病防治(1)疫风场的合理布置:选择通风良好、有利于疫风场形成的地段进行疫风场的布置,减少晚疫病的发生。
(2)发病初期的防治:在晚疫病发病初期,可以采用草铵膏进行喷雾,不仅能灭杀菌丝,还能激发寄主植株的防御能力。
(3)合理施肥:科学施肥有助于增加马铃薯的抗病能力,应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进行合理施肥。
4. 蚜虫防治(1)生态防治:利用留作物、天敌昆虫等进行蚜虫的生态防治,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
(2)化学防治:在蚜虫大量繁殖的情况下,可选用低毒、高效的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但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施药时间,减少对农田生态的影响。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
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在黑龙江省,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使产出的马铃薯备受市场欢迎和好评。
生产中及时有效的防治马铃薯病虫害,是增收增效的基础措施之一。
一、马铃薯主要病虫害1、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是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块茎也可受害。
①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生出圆形褐色斑点。
发展后形成边缘不明显的褐色至暗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有的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
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黑色霉状物。
后期多个病斑连片形成不规则状的大枯斑,病叶局部枯死,严重时全叶枯死。
叶柄、茎部染病,初期生出稍凹陷状的褐色线条斑。
发展后呈椭圆形的灰褐色病斑。
后期茎、叶枯死。
薯块染病,初期出现不规则稍凹陷的暗褐色病斑,病部皮下薯肉呈褐色干腐状。
②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早疫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并逐渐向上部蔓延。
病菌在病残株、土壤、病薯上越冬,是翌年的主要侵染源。
在-35~-45℃下病残株上的病菌也可存活。
病菌通过风雨进行传播,从气孔、伤口或直接侵入寄主内部组织,引起发病。
早疫病多在7~8月雨季发生,雨水多,湿度大,多雾多露,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大,通透性不佳,管理粗放等都会引起病害的高发。
适宜发病的温度24~30℃,相对湿度为80%以上。
2、晚疫病。
晚疫病是一种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叶、茎、薯块,一般年份可造成20~40%的减产,严重年份减产高达50%以上。
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西南地区、东北、华北与西北地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在多雨潮湿的年份。
2020年9月15日,马铃薯晚疫病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①发病症状。
晚疫病主要危害叶、茎、薯块。
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出现不规则状的黄褐色斑点。
潮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边缘为水浸状的并生有一圈白霉的大病斑。
病叶背部密布白霉。
最新的土豆病害图谱都找齐了,一定要转发啊!危害马铃薯的病虫害有300多种,但并不是所有的病虫害都会造成马铃薯严重减产。
马铃薯病害主要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
其中由真菌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马铃薯病害,几乎能在所有的马铃薯种植区发生。
通常说的种薯退化即为不同病毒引起的多种病毒病所造成。
马铃薯害虫分地上害虫和地下害虫,其中比较主要的有马铃薯块茎蛾、蚜虫等。
一、马铃薯真菌性病害①晚疫病田间发病状晚疫病是马铃薯主产区最重要的一种真菌病害,其最初传播来源是邻近的薯田或番茄、杂草和有机堆肥。
【病害症状】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
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
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
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防治方法】防治晚疫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其次,播前严格淘汰病薯。
一旦发生晚疫病感染,一般很难控制,因此必须在晚疫病没有发生前进行药剂防治,即当日平均气温在10-25℃之间,下雨或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达8小时以上的情况出现4-5天后喷洒药剂进行防治。
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来进行防治,每亩用量175-225克,兑水后进行叶面喷洒。
如果没有及时喷药,田间发现晚疫病植株后,则需要用瑞毒霉(也称为雷多米尔、甲霜灵)之类的药剂进行防治,每亩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50-200克,兑水进行叶面喷施。
如果一次没有将病害控制住,则需要进行多次喷施,时间间隔为7-10天。
此外,环境条件也影响晚疫病的传播,为防止块茎感染,应当高培土。
如果植株地上部分受到晚疫病侵染,则最好在收获前将病秧割除并清理处田块,防止收获的薯块与之接触。
红薯病虫害的图片与药防治,如何给红薯施肥回答红薯的主要病虫害有红薯黑斑病、红薯软腐病、红薯叶斑病、红薯枯萎病、红薯小龟甲、红薯肖叶甲、红薯跳盲蝽、红薯天蛾等。
防治方法:红薯黑斑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红薯软腐病要选择合适的收获时间,收获的时候避免红薯受到损伤;防治红薯叶斑病要及时清沟排渍,防止田地积水。
一、红薯病虫害的图片与药防治1、红薯病虫害(1)红薯黑斑病:该病害在红薯的整个生长和储藏阶段都有可能发病,主要是危害红薯的苗、红薯块,对于红薯藤蔓部分没有危害。
(2)红薯软腐病:该病害主要是在红薯的储藏期发病,病害以后红薯会长出白色的霉,然后腐烂并发出恶臭,发病非常迅速,因此该病害又叫做水烂。
(3)红薯叶斑病:该病害主要是针对红薯的叶子发病,严重的时候会导致叶片局部或者全部干枯,对红薯的生长发育影响比较大。
(4)红薯枯萎病:该病害主要是危害红薯的藤蔓和薯块,染病后藤蔓会变成黑褐色,裂开成为纤维状,薯块染病后会出现腐烂状,容易导致藤蔓干枯而死。
(5)红薯小龟甲:小龟甲虫主要是咬食红薯叶子形成孔洞。
(6)红薯肖叶甲:该害虫是危害红薯的嫩芽,在红薯苗成长期间容易造成幼苗枯死,同时幼虫危害土壤中的红薯块,造成红薯块生长营养不良。
(7)红薯跳盲蝽:该害虫主要是吸食红薯叶子的汁液,会造成红薯枝叶干枯死亡。
(8)红薯天蛾:该害虫幼虫时期潜入还没有展开的红薯嫩叶内部进行啃食,然后在里面吐丝,将其转成小叶苞,危害红薯叶片表面,严重的可能造成嫩叶枯死。
2、如何防治(1)红薯黑斑病:选用无病、健康的红薯种子,然后进行合理的轮作,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
还要加强红薯的田间管理,适当的进行中耕保墒,然后合理追肥,或者用药剂治疗,施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周1次,连续喷洒2次。
(2)红薯软腐病: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红薯收获,避免到霜降的时候被冻伤。
霜降以后的秋薯收获要在晴朗的白天进行,不要让红薯受到破损。
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区别马铃薯又名土豆,是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之一。
它适应性强,分布广,用途多,是一种粮菜兼用型的蔬菜,与稻、麦、玉米一起被称为全球四大农作物。
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两种重要病害。
在马铃薯生产中,常因早疫病和晚疫病的严重为害,给生产上造成很大的损失。
这两种病害都是真菌病害,其病菌都可以危害叶、叶柄、茎和薯块,但症状不同,发病规律也有一定差异,防治方法不尽相同。
因病而异,准确诊断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基础。
一、症状上的区别1.马铃薯早疫病症状表现马铃薯早疫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黑色水浸状小斑点,然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同心轮纹并干枯。
病斑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由于叶脉的限制,有时呈多角形。
严重时病斑相连,整个叶片干枯,通常不落叶,在叶片上产生黑色绒霉。
茎部病斑同叶部病斑基本相似,但呈长圆形或梭形。
块茎感病呈褐黑色,凹陷的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斑下面的薯肉呈褐色干腐。
2.马铃薯晚疫病症状表现此病可侵染叶片、茎蔓和薯块。
叶片染病,多从中下部叶开始,先在叶尖或顺缘出现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周围具有较宽的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成黄褐至暗褐色大斑,边缘灰绿色,界限不明显,常在病健交界处产生1圈稀疏白霉。
茎杆和叶柄染病,多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
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
薯块染病,初生浅褐色斑,以后变成不规则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组织变硬,干腐,将病薯从病斑处切开,可见到皮下有一层较深的薯肉变为红褐色,潮湿时软腐、发臭。
薯块可以在田间发病烂掉,也会在田间受侵染而储藏后大量腐烂。
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识别要点如表1所示:二、发病规律不同1.马铃薯早疫病发病规律1.1病原: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2危害:早疫病一般多发生在块茎开始膨大时。
为害严重时,叶片病斑相互连结成片,引起局部或整个叶片枯死。
马铃薯主要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作者:来源:《农村科学实验》2016年第11期一、马铃薯早疫病1.马铃薯早疫病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块茎,多从下部老叶开始。
叶片受害:初期有一些零星的褐色小斑点,后扩大,呈不规则形,同心轮纹,周围有狭窄的褪色环晕,潮湿时斑面出现黑霉,严重时,连合成黑色斑块,叶片干枯脱落;块茎受害:块茎表面出现暗褐色近圆形至不定形、稍凹陷,病斑边缘明显,病斑下薯肉组织变成褐色干腐。
2.防治方法⑴选种早熟耐病品种;与非茄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长势;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枝,减少病源。
⑵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代森锌,肟菌·戊唑醇,或嘧菌酯。
二、马铃薯晚疫病1.马铃薯晚疫病危害症状,多从下部叶片叶尖或叶缘开始。
叶片受害:叶尖或叶缘产生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边缘有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外缘出现—圈白霉,叶背更明显,干燥时病部变褐干枯,如薄纸状,质脆易裂;块茎受害:表面出现黑褐色大斑块,皮下薯肉亦呈红褐色,逐渐扩大腐烂。
叶柄受害:形成褐色条斑,潮湿时有白色霉层,严重时叶片萎垂、卷曲,全株黑腐。
2.防治方法⑴选种抗耐病品种;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长势;合理密植,保持通风透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枝;建立无病留种地,或脱毒种薯,减少病源。
⑵发病初期,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代森锌,代森锰锌,或氟啶胺。
三、马铃薯软腐病(细菌性病害)1.马铃薯软腐病危害症状,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贮藏期对薯块为害严重。
茎块受害:初在表皮上出现水浸状小斑,后扩大,并向内扩散,呈现多水的软腐,腐烂组织变褐,湿度大时,表面有絮状菌丝体,间夹小黑色球状物;叶片受害:下部老叶先发病,出现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茎受害:髓组织腐烂,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片变黄。
2.防治方法⑴栽培时加强管理,保持通风透光和降低田间湿度;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拔除病株,并用石灰消毒。
马铃薯的病虫害防治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2年第10期朱玉红一、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病害包括早疫病、晚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病毒病、疮痂病、癌肿病、黑胫病、线虫、黑痣病等。
虫害有二十八星瓢虫、马铃薯甲虫、小地老虎、蚜虫、蛴螬、蝼蛄、块茎蛾。
二、马铃薯综合防治措施1、推广脱毒种薯,预防马铃薯晚疫病和病毒病的重要措施,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从无检疫性病虫害地区引种。
2、及早耕翻田块,在冬、春季节检查成虫越冬场所,及时清理田间病虫残株,消灭病虫源,上茬作物收获后及早翻耕,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及收获后要认真清理病虫株残体。
如生长期内出现的黑胫病、青枯病、环腐病病株应尽早拔除,清理干净,避免病害随水传播蔓延,减少病菌在田间残存、积累。
3、合理轮作换茬,马铃薯不宜连作,适合与玉米、麦类等禾谷类及大豆等轮作,不宜与茄果类蔬菜轮作。
如发生青枯病则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5年轮作,发生疮痂病则与豆科、葫芦科、百合科蔬菜实行5年以上轮作,通过合理轮作能减少病菌、线虫及有害昆虫的数量,减轻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
4、选地整地。
马铃薯适合在微酸性土壤的地上种植,在碱性土壤上易生疮痂病,以质地疏松、透气、保肥的沙壤土地种植为好。
深翻整地,改善水、肥、气、热等条件。
5、适期早播,合理排灌。
适期早播能减轻晚疫病等病害的危害,干旱时要顺垄沟浇水,使水浸人垄内,避免大水漫灌,防止病害随水传播。
遇涝要及时排水,农事活动要减少对植株的损伤。
6、加强管理。
想要马铃薯高产就要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补施微肥,增施有机肥能有效改良土壤,抑制有害菌在田间的活动,增强植株杭性。
三、马铃薯病虫害防治1、早疫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
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近圆形,具同心轮纹,可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大斑。
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该病易发生流行。
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防治,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提高作物抗病力;(2)发病初期用科能600-800倍、灭菌宝500-800倍、锌而浦500-800倍、细星500倍、施疫安600-800倍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豆类油料和薯类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1. 背景豆类、油料和薯类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将针对豆类、油料和薯类种植中的常见病虫害,分析其防治技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 豆类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2.1 病害豆类作物常见的病害有立枯病、白粉病、锈病等(1)立枯病: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豆类作物的根茎部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及时清除病残体,增施有机肥和钾肥(2)白粉病: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豆类作物的叶片和茎部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加强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残体,可使用药剂进行防治(3)锈病: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豆类作物的叶片和茎部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及时清除病残体,增施有机肥和钾肥2.2 虫害豆类作物常见的虫害有豆蚜、豆小卷叶蛾、豆盲蝽等(1)豆蚜:豆蚜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造成豆类作物生长不良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如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进行控制;化学防治,可使用蚍虫啉、抗蚜威等药剂(2)豆小卷叶蛾:豆小卷叶蛾主要以幼虫危害豆类作物叶片,造成叶片变黄、萎蔫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如利用赤眼蜂等天敌进行控制;化学防治,可使用除虫菊素、虫酰肼等药剂(3)豆盲蝽:豆盲蝽主要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豆类作物茎叶,造成豆类作物生长不良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如利用姬蜂、茧蜂等天敌进行控制;化学防治,可使用吡虫啉、功夫等药剂3. 油料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3.1 病害油料作物常见的病害有菌核病、白粉病、锈病等(1)菌核病: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油料作物的茎部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及时清除病残体,增施有机肥和钾肥(2)白粉病: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油料作物的叶片和茎部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加强通风透光,及时清除病残体,可使用药剂进行防治(3)锈病: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油料作物的叶片和茎部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及时清除病残体,增施有机肥和钾肥3.2 虫害油料作物常见的虫害有菜青虫、豆蚜、棉铃虫等(1)菜青虫:菜青虫主要以咀嚼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造成油料作物生长不良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如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进行控制;化学防治,可使用敌百虫、马拉硫磷等药剂(2)豆蚜:豆蚜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造成油料作物生长不良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如利用蚍虫啉、抗蚜威等药剂(3)棉铃虫:棉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油料作物的果实,造成果实减产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如利用赤眼蜂等天敌进行控制;化学防治,可使用除虫菊素、虫酰肼等药剂4. 薯类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4.1 病害薯类作物常见的病害有黑斑病、软腐病、病毒病等4.1 病害(1)黑斑病:黑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薯类作物的叶片和块茎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及时清除病残体,增施有机肥和钾肥(2)软腐病:软腐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薯类作物的块茎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减少伤口,避免细菌感染(3)病毒病:病毒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薯类作物的叶片和块茎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避免病毒传播4.2 虫害薯类作物常见的虫害有地下害虫、蚜虫等(1)地下害虫:地下害虫主要以幼虫蛀食薯类作物的根和块茎,造成薯类作物减产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如利用瓢虫、蚂蚁等天敌进行控制;化学防治,可使用辛硫磷、敌百虫等药剂(2)蚜虫:蚜虫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吸取薯类作物的汁液,造成薯类作物生长不良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如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进行控制;化学防治,可使用蚍虫啉、抗蚜威等药剂5. 综合防治技术除了针对具体的病虫害进行防治外,还可以采用一些综合防治技术来提高豆类、油料和薯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如利用瓢虫、草蛉、赤眼蜂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可有效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利用病原微生物对病原菌进行竞争和抑制,可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2)物理防治:利用物理方法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如采用黑光灯、高温消毒等方式,对害虫和病原菌进行杀灭;采用防虫网、遮阳网等方式,防止害虫侵入(3)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在选用化学农药时,应注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进行施用,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4)农业防治:通过调整农业种植模式、改进田间管理等方式,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如实行轮作、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等,可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6. 结论豆类、油料和薯类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通过针对不同病虫害选用合适的防治方法,结合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提高豆类、油料和薯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7. 豆类、油料和薯类病虫害防治的实践应用在实际生产中,豆类、油料和薯类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首先要了解当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以及作物的生长习性,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7.1 监测与预警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定期对豆类、油料和薯类作物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迹象通过观察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规律等,提前采取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7.2 防治措施的实施根据监测结果,针对不同病虫害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结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同时,要注重防治方法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天敌资源7.3 农户培训与指导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户对豆类、油料和薯类病虫害防治知识的认识和掌握通过现场演示、技术培训等方式,让农户了解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8. 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豆类、油料和薯类病虫害防治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高效、低毒、环保的农药和防治方法的研制和应用同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分子标记等手段,培育出更抗病虫害的作物品种,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9. 结语豆类、油料和薯类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技术,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实施防治措施、提高农户认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我们也要关注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和完善防治方法,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土豆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我国也是土豆的原产国,土豆也被人们称为马铃薯,是我国居民生活中重要的食品,在国内多个地区都是土豆的种植产区,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以及生态气候的差异,土豆的种植品种也存在明显不同,不同的土豆品种在口感以及产量方面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土豆稻栽培和种植不仅可以有效供应市场需求,同时也可以大大提升土豆种植的经济效益。
我国具有丰富的土豆种植经验,在土豆的栽培和种植中会受到各种病虫害问题的影响,对此还需要利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有效预防土豆的各种病害和虫害问题,提高土豆的种植效率和质量。
一、土豆常见的病虫害问题1、土豆早疫病土豆早疫病主要是由真菌感染所产生的病害,土豆早疫病的发生主要有病菌包子借助风雨等自然条件进行传播和扩散,一旦发生土豆早疫病会在种植区域发生大规模的扩散,极大地影响土豆的品质和产量。
土豆早疫病主要危害土豆的叶片,在叶片上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病斑,呈现黑褐色的斑点,在我国的雨季早疫病非常常见,感染早疫病的土豆叶片会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步枯萎和死亡,极大地影响土豆植株的正常发育。
2、土豆晚疫病晚疫病主要是以菌丝的形式出现在土豆的块茎当中,一般在土豆的播种过程中由于薯种携带病菌,而导致土豆块茎失去正常的发育和发育能力。
感染土豆晚疫病会影响土豆茎块的发芽,同时在土豆的茎部也会出现斑点,病症和早疫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在我国的梅雨季节,土豆晚疫病病菌会发生突变,对于土豆的植株和叶片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造成土豆的减产,质量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土豆环腐病环腐病主要影响土豆植株和块茎,一旦感染土豆环腐病,会造成土豆枝叶的枯萎,叶片逐步变黄,影响植树的正常发育,同时也会在土豆的薯块出现腐烂。
环腐病有一般以枯斑型和萎蔫型2种类型发病,主要为害部位是植物的基部复叶上,产生肉眼可见的斑驳状,呈现出叶子的尖端部分干枯、向内卷。
如果发现病情不及时,或者没有对症下药,严重时甚至会导致马铃薯植株整株死亡,直接造成马铃薯减产,后果十分严重。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一、黑斑病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土名叫烂脚疤、黑脚、燥烂等。
在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发生。
此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造成甘薯烂窖、烂床、死苗的主要原因。
还可随种薯、种苗调运而远距离传播,已列为国内检疫对象。
(一)症状该病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
薯苗受害,一般在幼苗茎基部,尤其在白部分产生长椭圆形稍凹陷的黑褐色病斑严重时,幼茎和种薯都变黑腐烂,造成烂床死苗。
病苗扦插到大田后,叶片往往发黄脱落,严重时也死亡,造成缺株。
薯块受害,以秋季收获前及贮藏期感病较多,但初生薯块也能感病,病斑通常出现在薯块裂口或害虫咬伤处,黑褐色,近圆形,分界明显,中央稍凹陷。
切开病薯,可见病斑附近的薯肉变青褐色,有苦味和臭气。
病薯入窖贮藏,能继续蔓延危害,造成烂窖。
潮湿时,薯块和苗的病斑上都能长出黑色刺毛状物,这就是病菌的子囊壳。
(二)病原甘薯黑斑病原菌属于子囊菌,长喙壳属。
病菌的菌丝初为无色透明,老熟后成为深褐色,直径3-5微米,寄生于细胞或细胞间隙。
无性世代产生分生抱子和厚垣抱子。
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抱、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两端多平截,大小为微米x~微米。
袍子生成后立即发芽,发芽后有时生成一串分生抱子,然后生成菌丝。
也可在发芽后就生成厚垣抱子。
厚垣抱子暗褐色、椭圆形,具有厚膜,大小为~微米x~微米。
发病后期,厚垣抱子大量产生在病薯皮下维管束附近,能度过不良环境,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里越冬。
病菌有性世代生子囊壳,潮湿时生在病斑中央。
子囊壳基部球形,上部具纵行条纹长嘴形的颈,内含梨形子囊。
子囊抱子无色、单抱、壁薄,成钢盔状圆形,在贮藏中对病害的流行起重要作用。
(三)传播途径黑斑病菌以厚垣抱子或子囊抱子附着在种薯上,或以菌丝体潜伏在薯块内越冬,也可在茎蔓上越冬。
病菌生活力较强,在田间土壤内能存活2年以上。
病害的传播主要有3个途径:种薯种苗、土壤肥料和人畜携带等。
1.种薯种苗传病用带病种薯育苗,在苗床上就会产生病苗,病苗又可侵染健苗,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可传播,使病害扩大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