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类病害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0.01 KB
- 文档页数:1
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甘薯是一种经济作物,全球范围内都有种植。
甘薯的种植难免会受到各种病害的威胁,导致产量下降。
了解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及掌握相应的防治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1. 疾病种类甘薯的病害种类繁多,包括炭疽病、叶斑病、旋枝病、田间普遍发生的根腐病等。
炭疽病和叶斑病是甘薯生产中最常见的病害,也是严重危害甘薯产量的病害。
2. 发病规律(1)孳生期:甘薯病害的发病规律受季节、气候和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常来说,甘薯病害多发生在高温多雨的季节,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菌的生长繁殖。
土壤湿度过高也会促进病害的扩散。
甘薯的种植密度过大也容易诱发病害的发生。
(2)传播途径:甘薯病害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土传和种薯传播等。
病害菌通过叶片、根茎、种薯等途径传播,容易在田间蔓延扩散。
(3)易感品种:甘薯的抗病品种种类有限,大部分品种都存在一定的病害易感性。
甘薯病害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品种的影响。
二、甘薯病害的防治技术1. 土壤管理合理的土壤管理是预防甘薯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点,避免在潮湿多雨的地区种植甘薯。
要加强土壤排水工程建设,保持田间的通风透光,避免土壤过于潮湿。
要定期进行土壤消毒,减少土壤中病害菌的数量,有效控制甘薯病害的发生。
2. 种薯管理种薯是甘薯病害的传播媒介,因此要加强对种薯的管理。
要选择健康无病的种薯,避免使用有病的种薯。
要进行种薯的浸种处理,使用相应的杀菌剂进行处理,杀死表面的病原菌。
要在种薯上喷洒病害防治药剂,以增加种薯的抗病性。
3. 合理施肥合理的施肥可以增强甘薯的抗病能力。
要根据不同生长期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施肥。
通常来说,要增加磷、钾元素的施用量,增强甘薯的抗逆性。
要避免适度施用氮肥,以免过高的氮素含量导致病害的发生。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在甘薯病害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可以利用抗病菌、拮抗真菌以及病害天敌等进行生物防治。
有图有真相,史上最全红薯病虫害资料关于红薯,不同地区人们对红薯的称呼也不同,河南人称其为红薯,天津人称其为山芋,山东人称其为地瓜,北京人称其为白薯,江西人称其为番薯,福建人称其为红薯。
红薯营养价值很高,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之一。
接下来就来介绍一下红薯病虫害合集。
红薯黑斑病危害症状甘薯黑斑病苗期、生长期及贮藏期均可发生。
主要危害薯苗、薯块,不危害绿色部分。
苗期症状:受侵染的幼芽基部产生凹陷的圆形或梭形小黑斑。
地上部病苗衰弱,矮小,叶片发黄,重病苗死亡。
湿度大时,病部可产生灰色霉状物,后期病斑丛生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展开剩余94%生长期症状:病苗移栽到大田后,病重的不能扎根而枯死,病轻的在接近土面处长出少数侧根,但生长衰弱,叶片发黄脱落,遇干旱易枯死,造成缺苗断垅。
即使成活,结薯也少。
薯蔓上的病斑可蔓延到新结的薯块上,多在伤口处产生黑色斑块,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稍凹陷,生有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病斑下层组织墨绿色,病薯变苦。
贮藏期症状:贮藏期薯块上的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逐渐扩大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膏药状病斑,稍凹陷,轮廓清晰。
病部组织坚硬,薯肉呈黑绿色,味苦。
防治措施防治策略应采取无病种薯为基础,安全贮藏为保证,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1.合理轮作,选择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品种,建立无病留种地;育苗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5分钟先处理好种薯,对于移栽前的幼苗可用25%适乐时600倍液普利登鱼蛋白500倍液蘸根或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苗10分钟,然后再定植。
2.加强田间管理,适时中耕保墒,合理追肥。
在甘薯分枝结薯期适时喷洒美国普利登鱼蛋白300倍液,可有效控制地表上层枝叶狂长,加速地下块茎膨大,增强甘薯抗病能力。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应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白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
红薯软腐病危害症状甘薯软腐病俗称水烂,是采收及贮藏期的重要病害。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粮食作物中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
中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在黑龙江省,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使产出的马铃薯备受市场欢迎和好评。
生产中及时有效的防治马铃薯病虫害,是增收增效的基础措施之一。
一、马铃薯主要病虫害1、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是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块茎也可受害。
①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生出圆形褐色斑点。
发展后形成边缘不明显的褐色至暗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有的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
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有黑色霉状物。
后期多个病斑连片形成不规则状的大枯斑,病叶局部枯死,严重时全叶枯死。
叶柄、茎部染病,初期生出稍凹陷状的褐色线条斑。
发展后呈椭圆形的灰褐色病斑。
后期茎、叶枯死。
薯块染病,初期出现不规则稍凹陷的暗褐色病斑,病部皮下薯肉呈褐色干腐状。
②发病规律及发病条件。
早疫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并逐渐向上部蔓延。
病菌在病残株、土壤、病薯上越冬,是翌年的主要侵染源。
在-35~-45℃下病残株上的病菌也可存活。
病菌通过风雨进行传播,从气孔、伤口或直接侵入寄主内部组织,引起发病。
早疫病多在7~8月雨季发生,雨水多,湿度大,多雾多露,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密度大,通透性不佳,管理粗放等都会引起病害的高发。
适宜发病的温度24~30℃,相对湿度为80%以上。
2、晚疫病。
晚疫病是一种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害,主要危害叶、茎、薯块,一般年份可造成20~40%的减产,严重年份减产高达50%以上。
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西南地区、东北、华北与西北地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在多雨潮湿的年份。
2020年9月15日,马铃薯晚疫病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①发病症状。
晚疫病主要危害叶、茎、薯块。
叶片发病初期,病叶上出现不规则状的黄褐色斑点。
潮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大,边缘为水浸状的并生有一圈白霉的大病斑。
病叶背部密布白霉。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它不仅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重要的蔬菜来源。
然而,在种植过程中,马铃薯常常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这对其产量和品质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马铃薯种植者来说,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马铃薯常见病虫害1、晚疫病:这是一种严重的真菌病害,可导致马铃薯叶片和块茎的坏死。
感染后,叶片会出现黄褐色病斑,并逐渐扩大。
病斑通常在叶尖或叶缘开始,并可蔓延至整个叶片。
块茎感染后,会出现褐色病斑,并逐渐腐烂。
这种病害的发生与湿度和温度密切相关,高湿度和低温环境容易导致该病害的发生。
2、环腐病:这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可导致马铃薯茎和叶片的枯黄。
感染后,叶片会变黄并逐渐枯萎,但不会脱落。
块茎感染后,会出现棕色斑点,随后整个块茎会腐烂。
这种病害可以通过土壤传播,也可以通过病株和病薯传播。
3、病毒病:这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病害,可导致马铃薯叶片的畸形和块茎的硬化。
感染后,叶片会出现黄绿相间的斑纹,块茎则会变得坚硬并失去食用价值。
这种病害可以通过蚜虫传播,也可以通过病株和病薯传播。
4、虫害:马铃薯常见的虫害包括蚜虫、地老虎、蛴螬等。
这些害虫会吸取马铃薯的汁液,导致植株生长受阻,产量下降。
同时,这些害虫还会传播病毒和细菌,加重病害的发生。
二、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马铃薯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针对不同的病害,应选择相应的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2、种子消毒: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浸种。
3、合理轮作:尽量避免连作种植,以减少土壤中病菌的数量。
同时,应选择无病原菌的土壤进行种植。
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株残体,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同时,应合理施肥和浇水,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5、化学防治:针对不同的病害,应选择相应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马铃薯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由于其种植方式易受病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保证马铃薯的正常生长和高产,必须要加强病害的防治。
下面将介绍马铃薯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上最常见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病菌侵入马铃薯后,会在叶片上形成灰褐色斑点,并向叶面蔓延。
防治晚疫病的最简单方法是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进行种植,并且合理施肥、适量浇水,保持环境通风透气,减少湿度,以降低病菌传播的机会。
还可以进行病害综合防治,如定期喷洒粗粒硫和醇酚类杀菌剂等。
马铃薯黑腐病是由黑腐菌感染引起的病害,常在马铃薯储藏期间发生。
这种病害会使马铃薯腐烂,影响储存质量。
预防黑腐病的关键是在储藏之前对马铃薯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并在储藏过程中保持干燥和透风的环境。
还可以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以抑制病菌的生长。
马铃薯炭疽病是由炭疽菌感染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地下器官,如块茎。
感染的块茎表面会出现黑色的病斑,并且逐渐扩散。
防治炭疽病的方法包括在播种前对种薯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潜在的病菌。
在种植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合理施肥,并注意病害的早期发现和防治。
马铃薯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病害,常常导致马铃薯的生长不良和产量降低。
防治病毒病的关键是要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进行种植。
还可以进行严格的病毒检测,及时发现病毒感染的植株并进行隔离拔除,以防止病毒的传播。
保持田间的卫生环境,避免病毒的来源和传播也是非常重要的。
马铃薯常见病害的防治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包括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进行种植,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合理施肥、浇水,及时发现并处理受病害感染的植株。
科学使用防治药剂,进行病害综合防治,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薯类病害简介薯类作物包括甘薯和马铃薯。
全世界已报道甘薯病害50多种,我国已发现近30种。
发生普遍而危害较重的有:甘薯黑斑病、甘薯根腐病、甘薯瘟、甘薯茎线虫病和甘薯软腐病等。
甘薯黑斑病于1937年从日本传入我国东北后,逐渐自北向南蔓延,在甘薯生产上造成巨大损失。
甘薯瘟于1940年在我国广东信宜县首次发现,随后在我国南方的一些省(区)传播危害。
甘薯根腐病是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新发现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曾在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猖獗危害。
到20世纪80年代甘薯瘟、甘薯根腐病通过利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和加强检疫的综合措施有效地减轻了损失。
近年来,某些甘薯产区,甘薯线虫病猖獗危害,多数地区濒临绝产。
我国甘薯产区按自然区域划分为5个薯区,各区病害发生不太一致。
北方春薯区。
以黑斑病、茎线虫病和软腐病为主,蔓割病和皱缩花叶病也有发生。
黄淮流域春、夏薯区。
以黑斑病、根腐病、茎线虫病和软腐病发生危害较重,根结线虫病、蔓割病、紫纹羽病、镰刀菌干腐病、皱缩花叶病毒病等在局部地区也有发生。
长江流域夏薯区。
以黑斑病、干腐病为主,甘薯瘟、蔓割病、紫纹羽病、镰刀菌干腐病、皱缩花叶病毒病在局部地区有所发生。
南方夏、秋薯区。
以甘薯瘟、疮痂病和黑斑病为主,蔓割病、丛枝病、根结线虫病、皱缩花叶病毒病、紫纹羽病等在局部地区发生。
南方秋、冬薯区。
以甘薯瘟危害最重,疮痂病、丛枝病、紫纹羽病、黑斑病等病害也有发生。
全世界已报道的马铃薯病害有近百种,在我国危害较重,造成损失较大的有15种。
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大致可分为4类,各种植区病害的种类和分布有所不同。
一季作区。
包括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主要病害有晚疫病、花叶病毒病、卷叶病毒病、黑胫病、环腐病和丝核菌病等。
四季作区。
包括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病害有花叶病毒病、细菌性青枯病、疮痂病、早疫病等。
冬作区。
包括华南诸省,主要病害有花叶病毒病、细菌性青枯病,晚疫病偶有发生。
多种种植区。
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西南诸省,主要病害为晚疫病、病毒病、青枯病、癌肿病和粉痂病等。
马铃薯几种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马铃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生产和贸易规模逐年扩大。
然而,马铃薯在其生长过程中会受到一些病虫害的危害,造成产量和质量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全面歉收。
因此,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常见的马铃薯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
一、病害防治(一)晚疫病防治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主要通过露天栽培的马铃薯植株受到感染。
防治措施如下:1.合理选择品种:选用含有抗晚疫病基因的马铃薯品种。
2.营养管理:尽量不造成马铃薯的休眠刺激和根系受伤,并适度施用化肥和有机肥。
3.药剂防治:铜制剂、三唑酮等药剂可以防治晚疫病,但芳香胺类药剂因副作用大,不宜常用。
4.生物防治:如利用桔黄假单胞菌、麦隆木屑霉等菌类制剂防治晚疫病。
炭疽病是马铃薯肉质部位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后会导致马铃薯质量降低,与此同时还会引起烂果和腐根等二次菌斑的发生。
防治措施如下:1.农田制地:在清除旧茬、翻耕、平整土壤的基础上,开沟排水,保证农田排水良好。
2.选用健壮苗期健康、种子光滑、无气生根的马铃薯种薯。
3.药剂防治:采用一定剂量的多菌灵、甲霜灵、环沙星等药剂。
黑腐病是马铃薯储藏病之一,发病后会产生秸秆腐烂、块茎变软和菌核形成等多种症状。
防治措施如下:1.清除病株和埋掉或集中处理病害部位。
2.较好的通风环境:采用较好的通风环境、温度保持在6-10℃、相对湿度65%-75%等条件进行存放。
3.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以用金果霉素、噻菌灵等药剂进行稻壳湿法处理。
(一)马铃薯蛴螬防治马铃薯蛴螬是马铃薯上的常见害虫,轻度危害可引起马铃薯生长迟钝和产量降低,重度危害则可能导致几乎全面的秧苗和成苗被毁。
防治措施如下:1.农业生态措施:采用土地裸露无遮盖、转粘土栽培、合理轮作、间套作物旋作等综合措施。
2.灭虫剂防治:按照虫害季节及时施用有毒性低、激素功能好、非选别性杀虫剂。
3.生物防治:可利用秦岭透明翅蜂、蚜茧蜂等天敌进行防治。
甘薯病害的防治甘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除直接烹食外,还可加工成多种食品,供应市场,是群众喜爱的食品之一。
甘薯种植技术简单,历史悠久,粗生粗长,产量高,一年四季均可栽种。
近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培育出许多甘薯新品种,成为市场的畅销品,更成为农民喜种的作物之一。
但甘薯发生病害也比较严重,常常影响产量或导致严重减产。
现将甘薯几种主要病害的防治方法介绍下,供参考。
一、甘薯黑斑病甘薯黑斑病又称黑疤病,是甘薯的重要病害。
此病发生危害期很长,从育苗期、大田生长期到收获贮藏期,都会发生。
薯块受害时间最长,损失很大。
而且病薯含有毒素,牲畜吃了也会中毒,甚至死亡。
主要防治方法有:(1)培育无病苗。
建立无病苗种地,严格控制病苗、病薯的调运传播,发现病薯、病苗及时处理。
(2)适时收获,安全贮藏。
留种薯要在晴天收获,避免薯块淋湿和冻伤,贮藏室要清洁消毒,要严格挑选健薯,剔除病薯入贮,以保证贮薯安全。
(3)种植无病壮苗。
种前种苗最好喷施2%福尔马林消毒,薯块最好放入2%福尔马林溶液浸10分钟,以杀死病菌,苗床也要注意消毒。
(4)选好苗床。
苗床最好选择向阳避风、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高旱地,床土最好用新土,或用新地作苗床,以断绝病源的发生危害。
(5)采用两次高剪移栽。
第一次当苗长25厘米左右时,从苗基部离地面3-6厘米处剪下移栽;第二次再将繁殖苗离地10-15厘米处剪下移栽到大田,这样可以保证无病健苗种植。
(6)合理轮作。
黑斑病菌能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因此,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和改种,并加强大田管理能有效防止该病发生。
二、甘薯软腐病甘薯软腐病俗称水烂、软烂,是甘薯贮藏期的主要病害。
该病蔓延迅速,常引起大量腐烂,损失较大。
主要防治方法有:(1)选好贮藏室,要选择干燥清洁的房间贮藏,通风透光,地板要干净。
(2)选择晴天收获,当天收获当天入库贮藏,要严格检查,把损伤、虫咬、病烂、水浸的薯块剔除,以保护健薯的贮藏安全。
(3)贮藏室不宜过早密封,注意通风散热,并使温度保持在15-25℃之间,保持干燥环境,有条件的地方应适当降低温度至12-14℃,防止病菌的繁殖和蔓延。
甘薯主要病害及防治一、黑斑病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土名叫烂脚疤、黑脚、燥烂等。
在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发生。
此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造成甘薯烂窖、烂床、死苗的主要原因。
还可随种薯、种苗调运而远距离传播,已列为国内检疫对象。
(一)症状该病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
薯苗受害,一般在幼苗茎基部,尤其在白部分产生长椭圆形稍凹陷的黑褐色病斑;严重时,幼茎和种薯都变黑腐烂,造成烂床死苗。
病苗扦插到大田后,叶片往往发黄脱落,严重时也死亡,造成缺株。
薯块受害,以秋季收获前及贮藏期感病较多,但初生薯块也能感病,病斑通常出现在薯块裂口或害虫咬伤处,黑褐色,近圆形,分界明显,中央稍凹陷。
切开病薯,可见病斑附近的薯肉变青褐色,有苦味和臭气。
病薯入窖贮藏,能继续蔓延危害,造成烂窖。
潮湿时,薯块和苗的病斑上都能长出黑色刺毛状物,这就是病菌的子囊壳。
(二)病原甘薯黑斑病原菌属于子囊菌,长喙壳属。
病菌的菌丝初为无色透明,老熟后成为深褐色,直径3-5微米,寄生于细胞或细胞间隙。
无性世代产生分生抱子和厚垣抱子。
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抱、圆筒形、棍棒形或哑铃形,两端多平截,大小为(9.3-50.6)微米x(2.8~5.6)微米。
袍子生成后立即发芽,发芽后有时生成一串分生抱子,然后生成菌丝。
也可在发芽后就生成厚垣抱子。
厚垣抱子暗褐色、椭圆形,具有厚膜,大小为(10.3~18.9)微米x(6.7~10.3)微米。
发病后期,厚垣抱子大量产生在病薯皮下维管束附近,能度过不良环境,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里越冬。
病菌有性世代生子囊壳,潮湿时生在病斑中央。
子囊壳基部球形,上部具纵行条纹长嘴形的颈,内含梨形子囊。
子囊抱子无色、单抱、壁薄,成钢盔状圆形,在贮藏中对病害的流行起重要作用。
(三)传播途径黑斑病菌以厚垣抱子或子囊抱子附着在种薯上,或以菌丝体潜伏在薯块内越冬,也可在茎蔓上越冬。
病菌生活力较强,在田间土壤内能存活2年以上。
病害的传播主要有3个途径:种薯种苗、土壤肥料和人畜携带等。
薯类病害及其防治研究薯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来源和粮食安全保障。
然而,由于其生长适宜区域广泛,加之生长期长,暴露在各种环境中,所以薯类病害较多。
薯类病害是指对薯类作物造成伤害或损失的一种病害,主要包括晚疫病、疫病病、病毒病、白粉病、黑斑病、旋枯病等。
这些病害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人类粮食安全也带来了极大威胁。
如何防治薯类病害成为了全球农业研究的重点。
一、薯类病害主要表现和危害1.晚疫病晚疫病是薯类作物遭受的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是由疫霉属(Phytophthora infestans)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其主要危害表现为薯茎、薯叶和薯块上出现水渍状病斑,雨季和潮湿天气易发生此类病害。
晚疫病引起的薯类病害不仅会导致薯类产量降低,而且可能造成薯类品质下降。
2.疫病病疫病病多由疫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引起,其危害表现薯块腐烂、表层出现浑浊液体,病块表面油脂光泽,外层软化,严重时会损失不菲。
3.病毒病薯类病毒病是指叶片黄化、薯块变形、植株矮化等一系列表现。
薯类病毒病主要分两类,一类是Tobacco plant mosaic virus(Tobamovirus属)和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ospovirus属)是由螟蛾传播的病毒,另一类则是由蚜虫传播的Potato virus X(PVX)、Potato virus Y(PVY)和Potato virus A(PVA)等病毒。
4.白粉病白粉病是由白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薯类病害,其主要危害表现为在潮湿和温暖的土壤中,植株地下部位受侵害,易出现测草状病斑,植株叶片出现淡黄色至黄白色斑块,最终导致植株干枯而死亡。
二、薯类病害的防治方法1.传统防治方法传统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早期采用的是百草枯类化合物,现代则采用了抗菌素等化学药品。
薯类病害简介
薯类作物包括甘薯和马铃薯。
全世界已报道甘薯病害50多种,我国已发现近30种。
发生普遍而危害较重的有:甘薯黑斑病、甘薯根腐病、甘薯瘟、甘薯茎线虫病和甘薯软腐病等。
甘薯黑斑病于1937年从日本传入我国东北后,逐渐自北向南蔓延,在甘薯生产上造成巨大损失。
甘薯瘟于1940年在我国广东信宜县首次发现,随后在我国南方的一些省(区)传播危害。
甘薯根腐病是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新发现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曾在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一些地区猖獗危害。
到20世纪80年代甘薯瘟、甘薯根腐病通过利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和加强检疫的综合措施有效地减轻了损失。
近年来,某些甘薯产区,甘薯线虫病猖獗危害,多数地区濒临绝产。
我国甘薯产区按自然区域划分为5个薯区,各区病害发生不太一致。
北方春薯区。
以黑斑病、茎线虫病和软腐病为主,蔓割病和皱缩花叶病也有发生。
黄淮流域春、夏薯区。
以黑斑病、根腐病、茎线虫病和软腐病发生危害较重,根结线虫病、蔓割病、紫纹羽病、镰刀菌干腐病、皱缩花叶病毒病等在局部地区也有发生。
长江流域夏薯区。
以黑斑病、干腐病为主,甘薯瘟、蔓割病、紫纹羽病、镰刀菌干腐病、皱缩花叶病毒病在局部地区有所发生。
南方夏、秋薯区。
以甘薯瘟、疮痂病和黑斑病为主,蔓割病、丛枝病、根结线虫病、皱缩花叶病毒病、紫纹羽病等在局部地区发生。
南方秋、冬薯区。
以甘薯瘟危害最重,疮痂病、丛枝病、紫纹羽病、黑斑病等病害也有发生。
全世界已报道的马铃薯病害有近百种,在我国危害较重,造成损失较大的有15种。
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大致可分为4类,各种植区病害的种类和分布有所不同。
一季作区。
包括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主要病害有晚疫病、花叶病毒病、卷叶病毒病、黑胫病、环腐病和丝核菌病等。
四季作区。
包括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病害有花叶病毒病、细菌性青枯病、疮痂病、早疫病等。
冬作区。
包括华南诸省,主要病害有花叶病毒病、细菌性青枯病,晚疫病偶有发生。
多种种植区。
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西南诸省,主要病害为晚疫病、病毒病、青枯病、癌肿病和粉痂病等。
我国由于马铃薯病害的危害,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可达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