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卫风·氓》、《邶风·谷风》为例《诗经》中描写弃妇的诗歌有10首左右,数量上仅次于爱情诗。
其内容大多为弃妇的悲愤怨叹之辞。
本文将以其中的代表作《卫风·氓》和《邶风·谷风》为例,探讨弃妇诗中的弃妇形象特征以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1.弃妇的形象特征《卫风·氓》和《邶风·谷风》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和抒发女主人公被弃的痛苦之情。
两位女主人公有很多共同点,她们集勤劳、善良、温柔、恪守妇道于一身,都是标准的贤妻。
《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在婚前多情纯洁,婚后在夫家吃尽了苦头“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期矣”却无怨无悔。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叶而陨”。
时间总是那样的无情。
长年的劳作使昔日貌美的女子成了明日黄花,人老珠黄成了丈夫“士贰其行”“二三其德”的理由。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在家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各项家务料理得井井有条,与邻里之间更是“何有何亡,黾勉求之。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能救人于危难之中,心地非常善良。
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同样由于人老珠黄而被丈夫遗弃,“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邶风·谷风》和《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尽管同样遭弃,但是被弃后的态度还是很不相同的。
《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幽怨的弃妇,虽然对于丈夫的“不达伊还,薄送我穷”怨愤不已,但是仍然恪守“及尔同死”这句早就烟消云散的誓言,“行道迟迟,心中有违”,对家和丈夫仍依依不舍,充满留恋。
最后还说“不念昔者,伊余来塈”,依然对自己无情的丈夫抱有希望,希望丈夫不要考虑过去的事情,仍然能够爱自己,柔弱顺从至极。
王照圆评论说“《谷风》句句怨,句句缠绵,与薄幸人作情厚语,使人伉俪之意油然而生。
诗人温柔敦厚,善于感人如此。
”①像《邶风·谷风》中女主人公一样,虽然被弃,但是仍然默默承受,渴望与背信弃义的丈夫重修旧好的弃妇形象在《诗经》的弃妇诗中普遍存在,这与当时封建伦理道德已占据社会主流地位是分不开的。
女之耽兮,难以说也——论《诗经》中的弃妇诗摘要:在上古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久经传颂的弃妇诗。
这些弃妇诗中的女主人公性格不同,形象各异,但都遭受了被抛弃的命运。
她们的形象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男性喜新厌旧,女性年老色衰和天灾人祸是弃妇诗产生的直接原因。
父系社会下压抑人性的夫权制和礼法制度是弃妇诗产生根本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以及其中的弃妇形象为后世女性文学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背后的内涵意蕴对后世也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诗经》;弃妇诗;妇女形象弃妇,顾名思义,就是指因某种原因被丈夫抛弃或者遗弃的妇女。
“已婚和离开夫家是判别弃妇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以此为评判标准,《诗经》中弃妇诗有《卫风·氓》《小雅·白华》《王风·中谷有蓷》《邶风·谷风》和《召南·江有汜》。
研究这些弃妇诗,对了解我国两千多年前弃妇悲苦凄凉的处境,分析弃妇的形象,弃妇欺负被抛弃的原因,以及探索弃妇诗的内涵意蕴具有重要作用。
一《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夫妇之道有常,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德音莫违,是夫妇之常。
室家离散,夫妻反目,是不常也。
”②弃妇诗就是表现家室离散,夫妻反目的诗歌。
诗中的女主人公以诗歌的形式展示了对负心汉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态,抒发了对被弃命运的不满和怨恨。
然而,虽然这些诗歌都是表现妇女被抛弃之后的痛苦挣扎,但按照其面对被弃处境的态度,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幡然醒悟,勇于了断;寓爱于恨,抱有幻想;顾影自怜,自怨自艾。
第一类女主人公幡然醒悟,勇于了断。
面对丈夫的变心,婚姻的破裂,这些妇女也曾以泪洗面,在绝望中哀叹自己种种悲惨的遭遇。
但是,她们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之中,而是用理性的眼光认识到男女两性在情爱方面的差异,用道德的力量痛斥那些无情无义的负心汉。
《氓》中的女主人公堪称这一类形象的典范。
《氓》以一个女子之口述说了其与氓从少年时代的相识、相恋、成婚到年老珠黄而被弃的全过程。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从商代至春秋时期的民间歌谣。
其中,有很多描写女性的诗篇,其中不乏描写被弃妇的形象。
本文将针对《诗经》中的弃妇形象进行探讨,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弃妇形象在《诗经》中的描写《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可以说是比较常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离骚》中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一句。
除此之外,还有《小雅·车辖》中的“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孔瞻”、“车辖辖,女如饥渴。
弃我去者,云车杻梏”等等。
这些诗篇中描写了被抛弃的女性,她们在孤独、无助中度过自己的一生。
二、弃妇形象的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盛行,女性地位低下,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婚姻是女性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是常见的。
另外,弃妇这一形象也与宗法制度有关。
在宗法制度下,妇女的地位极低,婚姻制度也是由男性掌控的。
如果一个男子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合适,他就可以随时抛弃她,而这个女人也就成了弃妇。
三、弃妇形象的文化内涵弃妇这一形象在《诗经》中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历史背景和社会制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首先,弃妇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柔弱、男性刚强”的思想。
在古代中国,女性被认为是柔弱的,需要男性来保护和依靠。
而弃妇这一形象,则是女性最柔弱的一面的集中体现,她们被抛弃后,生活无着无依,孤独无助,需要依靠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其次,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她们的命运所系。
一旦被抛弃,女性就会失去婚姻所带来的一切,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来源和个人尊严等等。
因此,弃妇这一形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批判那些轻视婚姻、不重视家庭的人。
最后,弃妇形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道德的关注。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现存最早最重要的诗歌集合之一。
其中有一部分诗歌以弃妇为题材,描写了弃妇们的悲痛和不幸的命运。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浅析《诗经》中的弃妇诗的弃妇悲。
弃妇在《诗经》中的形象弃妇是一种历史上常见的社会现象,指被丈夫抛弃或被迫离婚的女性。
在《诗经》中,弃妇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题材,其形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贫穷、丈夫去世等原因被迫离婚的弃妇,另一种是因夫妻感情矛盾、婚姻失败等原因被丈夫抛弃的弃妇。
在《诗经》中,弃妇的形象往往被描绘为悲苦、孤独、无助、无依。
例如《小雅·车辚辚》中的“彼日之永,不可预范。
彼其之后,悔及当年。
彼其之人,终身不变。
”描述了弃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无奈,而《小雅·采薇》中“采女采女,舒窈纠扬。
既见君子,又见君王。
兔罝如市,忽狄如党。
既见君子,念我弗将。
尔酒既旨,尔肴既香,曾我今夕,游戏在堂。
”则描绘了在弃妇遭遇困境之后,她终究要嫁人、辞别父母,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弃妇悲的表现在《诗经》中,弃妇的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弃妇们面临失去丈夫的打击,失去家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面临着思想上的巨大压力。
她们的悲苦之情,在《诗经》中表现为哭泣、无助和孤独。
哭泣哭泣是弃妇悲情的主要表现形式。
《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弃妇哭泣的诗句,例如《小雅·十月之交》中的“妇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而殆无常止。
乐子之乱,乃殆其妻。
妇子有行,远父母在门。
乐子之忧,乃殆其身。
”就描述了弃妇远离家乡,与父母、兄弟分离的悲伤,而《小雅·采薇》中的“皎如飞仙,娟如走马。
妾御绮车,驾骑千乘。
骊姬彭彭,踧踖狂践。
赤芾独掌,roc羔羊省。
”则让人感受到弃妇的痛苦。
无助弃妇往往失去了丈夫的保护和支持,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
《小雅·十月之交》的“A子之车,凡百颓坏;长女之契,失之既已。
妇子有行,远泣长咳。
乐子之忧,无言以对。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作者:————————————————————————————————日期: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摘要“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及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弃妇悲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制度,礼法制度提供了条件。
本文将从弃妇悲剧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及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类型;原因;现实意义AbstractSummary of "the divorce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strokes of reality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being bullied, tell their feelings of pain and helplessness. The divorcee tragedy shows us the life style of that era, as w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itual and law system provide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type of deserted wife tragedy, explore the deserted wife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e tragedy of tragedies.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vorcee tragedy; type; reas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目录前言 (4)一、弃妇悲剧的类型 (4)二、弃妇悲剧的原因.......................................................三、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诗经弃妇诗答辩问题
1. 诗经中的弃妇诗是什么?
答:诗经中的弃妇诗是指《大雅•抑》中的“载芟有弃,维叶掉揭。
既见君子,云胡不济?”等诗篇,描绘了一个被弃的女子在悲伤中呼唤她的爱人的故事。
2.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吗?
答:诗经中的弃妇诗反映了当时的婚姻制度和男女关系。
在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较为盛行,女性地位较低,这可以从《诗经》的许多篇章中得知。
弃妇诗中的女子,被抛弃后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只能寄托自己的希望和梦想。
因此,可以认为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3. 这首诗的文化价值是什么?
答:这首诗是古代文学中非常珍贵的作品之一,它既保留了古代文学的艺术风格,又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男女关系和社会传统。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也具有教育和启示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风俗和文化。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有很多著名的篇章。
其中,弃妇诗被广为传诵。
这些弃妇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妇女处境。
下面就来浅析一下《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一、弃妇的悲剧我们常常可以从《诗经》弃妇诗里看到弃妇们的悲惨命运。
她们被抛弃,流离失所,情感上遭受严重的伤害。
她们种种的遭遇,明显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不公正和男女地位不平等。
例如,第一篇《陌上桑》中,女子从春天到秋天不断地跑去看守她的男人,却终究没有收到任何回应。
最后她被迫成为了孤独得不到爱的人,变成了弃妇,在孤寂中不断地思念与悲叹。
二、弃妇的反抗其实,弃妇们在受到抛弃之后,并不是一味地忍受。
她们有时候也会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或是寻求复仇。
例如《木瓜》一诗中的女子,被男人抛弃后,感到非常愤怒,竟然用木瓜枝来刺穿他的车轮,表示反抗。
《硕鼠》一诗中的女子,虽然被抛弃了,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反而采取探究真相的手段。
她利用老鼠趟田的机会,去了男人家里,发现男人有新的伴侣。
这时,她才恍然大悟,看清了男人的真面目。
三、缘何弃妇多为贵族值得一提的是,在《诗经》中,被抛弃的弃妇多为贵族。
这说明了当时社会阶级差距极大,弱势阶层地位低下,更容易被利用和抛弃。
同时,也说明了贵族社会的道德败坏和以男子为尊的男女观念。
四、弃妇诗体现的道德观《诗经》弃妇诗反映出我国古代传统的道德观,强调了爱情和忠贞、宽容和包容等美德。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转型,我们需要对这种道德进行更新和重新审视。
总之,《诗经》弃妇诗中的弃妇悲剧,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男女不平等,以及贵族社会的道德败坏,而弃妇们的反抗和探究,更是展示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诗作具有一定的历史现实意义和情感共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众多著名的篇章,其中就有弃妇诗。
这些诗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妇女处境,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男女不平等和贵族社会的道德败坏。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剧
引言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宝之一,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
化等多方面,其中弃妇题材是其中一类广泛出现的主题之一。
弃妇诗
表现了古代社会中男女地位的差异,反映了男女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
风俗中的弊端。
本文将分析《诗经》中弃妇诗的悲剧性质以及其所反
映的古代社会中的男女关系。
弃妇诗的悲剧性质
定义
弃妇诗是指描述一个女子被抛弃、不能得到男性宠爱的诗歌,这种
情况可能是男子变心导致的,也可能是男子去世或被贬谪后导致的。
弃妇诗中通常展现了主人公的悲哀、痛苦和无助。
悲剧性质
弃妇诗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悲剧性质,这种悲剧性质从多个角度体现:
•悲剧的结局:弃妇的境遇通常是悲惨的。
在古代的中国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通常较低,被抛弃的女子往往失去了依靠,无
法在社会上谋求生计,因此面临困境。
•悲剧的主题:弃妇诗的主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男女地位差异的问题。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男性的地位通常高于女性,
这种性别歧视现象也体现在弃妇诗中。
弃妇所经历的不幸与其性别地位密切相关。
《诗经》中的弃妇诗
弃妇诗例
以下为《诗经》中的弃妇诗例:
•竹竿。
《诗经》中的弃妇诗研究---毕业论文【标题】《诗经》中的弃妇诗研究【作者】钟梅【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艺术特色当代反思【指导老师】高月【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神圣而复杂的感情,是人与人之间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它是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
自古以来就有描写爱情、歌颂爱情的作品,它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
在《诗经》中反映婚恋爱情的诗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中不仅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如《周南.关雎》、《郑风.子衿》。
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其中美满的婚姻如《郑风.女曰鸡鸣》。
然而“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1]不是所有的夫妻都是温情缱绻的。
在中国,男子任意支配女子命运的现象早已开始,虽然很多女人都希望与自己的爱人相爱到老,但理想太丰满,而现实却非常的骨感。
对于很多妇女来说,与爱人长相厮守常常就是一个美丽的愿望而已。
她们遭到了社会和男子不公平的对待,其中一部分被丈夫或者夫家抛弃,成为了“弃妇”。
然而在《诗经》时代,女子并不会毫无怨言地承受这种不幸,心甘情愿地充当牺牲品。
她们在遭受不幸的时候,能够大胆地表现不堪回首之情,吐出忿恨不平之声,弃妇诗就是由此而产生的。
它的出现砸碎了爱情浪漫而美丽的花环,揭开了婚姻的狡诈与虚伪,也撕开了爱情温情脉脉的面纱后面的贪婪与自私。
[2]一、《诗经》中的弃妇形象类型唐以前多弃妇诗,唐以后多节妇诗。
在《诗经》中一般被认为是弃妇诗的有11篇,分别是《召南.江有汜》、《邶风.柏舟》、《邶风.日月》、《邶风.终风》、《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蓷》、《郑风.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白华》。
这些诗歌演绎出来的都是一出出感人肺腑、扣人心弦的悲剧,为我们刻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弃妇形象。
虽然同为弃妇,但是被抛弃的原因却不尽相同,根据被弃原因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种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悲《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简洁而深具艺术感染力。
其中,弃妇诗篇作为一类特殊诗歌,描绘了古代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在遭遇感情困境时的心境和遭遇。
本文将对《诗经》中的弃妇诗篇进行浅析,探讨其中的弃妇悲。
一、弃妇诗篇的背景《诗经》的弃妇诗篇源于古代妇女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位、仅仅是男性的附属品的社会环境。
由于当时的父权制度和重男轻女的社会观念,很多妇女在被嫁于异地前,没有机会选择自己的配偶,而是被迫嫁到陌生的家庭中。
如果在婚姻中遭遇了困境,则一般只能无助地承受,因为她们在当时的社会地位相当低下,缺少法律保护。
二、弃妇诗篇的悲剧《诗经》中的弃妇诗篇围绕着汉族古代妇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遭遇展开,情感极为真挚、深刻。
它们所表达的悲剧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没有自主权。
古代的妇女在婚姻问题上往往是被动的,没有选择的权利。
在《小雅·小宛》中,女子被迫嫁到异地,她说道:“我被迫嫁到一个偏远的地方,被将就得不能再将就了。
”2. 面临无情的伤害。
古代妇女在遇到配偶背叛或者出轨时,往往面对着毫无怜悯之心的指责和对待。
在《南华》中,女子在守寡之后面对诸多指责,她说:“人说我出轨了,其实是我保持了清新的心态。
”3. 孤苦伶仃。
在遭遇婚姻危机之后,古代妇女往往需要单独面对众人指责和射击。
在《卫风·少麦》中,女子离开了家庭,孤身一人到了竹林,她说:“我已经离开了那个没有爱情的房间,单独驻扎在竹林里,看到了美丽的自然。
”三、弃妇诗篇的悲痛表达在《诗经》的弃妇诗篇中,词藻感性而鲜活,表达出浓郁的悲痛情感。
其表达形式可以是哀叹、吟诵、抒发、流泪或者是低吟娇声。
下面是一些例子:1. 《小雅·小宛》:“我被迫嫁到陌生的地方,每天都要跟那个陌生人小心翼翼地相处。
而现在,我走得尽可能地悄哼,无声无息。
”2. 《东篱》:“我在婚姻中受尽苦难,但是我仍旧保持爱的心态。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略一、引言《诗经》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女性楚楚动人的情爱闪烁着熠熠光芒,引人入胜,展现了女性世界独特的魅力。
然而,时代的不幸为女性的情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女性在这样的背景里注定了演绎生命的悲剧,从历史的诗行里我们可以领略远古女性的情爱世界。
女性的感情丰富多彩,女性的生活有太多的辛酸,在经济决定一切的社会,女性依然执著地追寻爱梦,或因过于的痴迷而陷入被弃的命运,或因战乱导致了那份无尽期的相思之痛,或纯情地恋着意中人而独自承载单恋的乐与忧。
翻着《诗经》时代女性的历史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女子的痴情、怨情。
其中那绵绵的痴,悠悠的怨,陪伴于女性的整个生活之中。
自古情种多为女子,在这里《诗经》为我们见证了这句话。
二、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诗经》中的弃妇诗,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是当时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弃妇?1、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很高。
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遗址真实而清楚地表明:在众多的合葬墓中,女性皆仰面朝天(古人认为得天之宜并以此为贵),而且位居于中央。
此时的女子地位简直神圣不可侵犯。
“但这种社会可以说因为铁器的发明完全破坏了。
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进化与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畜牧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的事。
”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展,妇女则渐渐陷入到家庭的狭小范围之中,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与《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游之泳之。
”可以看出女性从事家务劳动,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已降为从属的地位。
女性们随着在社会生产中主导地位的丧失,也逐渐丧失了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一下子变成夫权的奴役对象。
《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诗经》中的弃妇诗,刻画了一批善良、勤劳、温顺、软弱的悲剧女性形象,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男性喜新厌旧的本性暴露。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中的弃妇形象及被弃原因分析,仅供参考!《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诗经》的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体系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因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婚后成为男子的附属品已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诗经》中弃妇诗就是当时这种普遍社会问题的证据。
一、弃妇诗的判别弃妇是指结了婚或定了婚约,又被丈夫遗弃的妇女,所谓弃妇诗是叙写被弃妇女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以及心理活动的诗,这些弃妇诗向人们诉说了她们的不幸婚姻,表达了她们追求幸福婚姻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她们所处时代婚恋方面的时代风貌。
在《诗经》中,被专家学者判定为弃妇或涉及弃妇意象的作品有十多篇。
其中大部分存于“国风”中,有《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王风·中谷有推》、《卫风·氓》、《郑风·遵大路》等,还有一部分存于“小雅”中,有《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风》、《小雅·黄鸟》《小雅·白华》等。
当代文学均判定为弃妇诗,这些弃妇诗大都采用叙述或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弃妇被弃的无奈和痛苦,或痛斥被遗弃的不分,或埋怨男子的喜新厌旧,或描述痴心女子负心汉,或悔恨自己择偶的轻率,或埋怨父母兄弟的冷漠无情,这些普通痛苦感受是通过一个个弃妇的悲剧表现出来的,从弃妇的角度出发,她们也没有接受教育,但是她们有青春的美貌,勤劳的双手,还有一颗真诚的心,她们真心实意接受对方的爱,为对方无怨无悔的付出,但是婚姻的稳固需要双方的努力,女子的真心未必能挽回对方的真心,于是就有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悲剧。
无边的苦海——浅析《诗经》中弃妇之悲摘要:婚恋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诗歌反映了夫权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婚姻制度的不合理。
弃妇们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无错被弃、无处伸冤、无路可走,让我们在对弃妇们表示深深同情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社会的罪恶。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情《诗经》的305篇作品中,婚恋诗约占了三分之一,可以说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妇女命运关注的弃妇诗最能体现其进步意义。
这类诗歌反映了妇女被薄情男子遗弃的哀伤和痛苦,以及夫权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焕发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被抛弃的女子不仅仅是被丈夫抛弃,还被当时的社会排斥,一个个具有传统美德的女子只能在怨恨、泪水中度日,实在值得人同情。
总体来讲,她们的悲苦之情主要从三方面体现出来。
一、无错被弃这些女子往往是在为家庭付出无价的青春与血泪之后被薄情的丈夫无情地抛弃,《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典型。
诗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感情经历:少女时被热烈追求-定下婚期被迎娶-婚后劳作被驱使-被丈夫无情休弃。
每当读这首诗歌,都会对这个女子深表同情。
文中的主人公善良忠贞,对氓一心一意,文中男女主人公从小相识、后来相知、相恋,女子对氓更是痴心不已,处处为对方着想,为了不让心爱的人伤心,没有经过父母,与氓私定婚期,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嫁给了氓,婚后日子虽苦,可女子毫无怨言,希望能与自己的丈夫白头到老。
《邶风·谷风》中的女子也是如此。
她们都希望能与丈夫共同经营自己的家庭,即使生活艰苦,也要与丈夫相伴终生。
面对丈夫的背叛,她们一方面痛斥其言行不一,对丈夫的的行为表示怨恨,另一方面也还不忘他们的往日深情。
这些女子不但对感情专一,而且勤劳善良,婚后生活尽管贫穷,但是她们并没有抱怨,但是随着家庭情况的改善,她们的容颜也渐渐失去光彩,男子就开始朝三暮四了。
她们的身上有着美好的品德,但却没有逃脱被抛弃的命运,弃妇的被弃不是失德,而是丈夫的薄情。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问题和策
略
一、引言
《诗经》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女性楚楚动人的情爱闪烁着熠熠光芒,引人入胜,展现了女性世界独特的魅力。
然而,时代的不幸为女性的情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女性在这样的背景里注定了演绎生命的悲剧,从历史的诗行里我们可以领略远古女性的情爱世界。
女性的感情丰富多彩,女性的生活有太多的辛酸,在经济决定一切的社会,女性依然执著地追寻爱梦,或因过于的痴迷而陷入被弃的命运,或因战乱导致了那份无尽期的相思之痛,或纯情地恋着意中人而独自承载单恋的乐与忧。
翻着《诗经》时代女性的历史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女子的痴情、怨情。
其中那绵绵的痴,悠悠的怨,陪伴于女性的整个生活之中。
自古情种多为女子,在这里《诗经》为我们见证了这句话。
二、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是当时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弃妇?
1、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很高。
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遗址真实而清楚地表明:在众多的合葬墓中,女性皆仰面朝天(古人认为得天之宜并以此为贵),而且位居于中央。
此时的女子地位简直神圣不可侵犯。
“但这种社会可以说因为铁器的发明完全破坏了。
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进化与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畜牧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的事。
”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展,妇女则渐渐陷入到家庭的狭小范围之中,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与《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游之泳之。
”可以看出女性从事家务劳动,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已降为从属的地位。
女性们随着在社会生产中主导地位的丧失,也逐渐丧失了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一下子变成夫权的奴役对象。
2、媵妾制婚姻是弃妇诗产生的直接原因
媵妾制婚姻是经商代的持续演化,在西周与春秋时期更趋成熟,它已成为中上层人士,尤其是世袭贵族最重要的婚姻形式。
所谓“媵妾制”即侄女随姑出嫁,姑侄同嫁一夫,说明当时的婚姻,不论辈分高低。
《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盈之”,意即众媵侄娣之多,就是对媵婚的间接描绘。
这种婚制从客观上肯定了男子娶几个女子的合法性。
《豳风·七月》:“女心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