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物理压轴题常考点及解题方法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15.58 KB
- 文档页数:7
2024年高考物理压轴题一、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若增大双缝间距,同时保持光源和观察屏的位置不变,则干涉条纹的间距将如何变化?A. 增大B. 减小C. 不变D. 无法确定(答案:B)二、一质点以初速度v₀沿直线运动,先后经过A、B、C三点,已知AB段与BC段的距离相等,且质点在AB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3v₀/2,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v₀/2,则质点在B 点的瞬时速度大小为?A. v₀B. (√3 + 1)v₀/2C. (3 + √3)v₀/4D. (3 - √3)v₀/4(答案:A,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中间时刻速度等于全程平均速度以及位移速度关系式求解)三、在电场中,一电荷q从A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做功为W。
若将该电荷的电量增大为2q,再从A点移动到B点,则电场力做功为?A. W/2B. WC. 2WD. 4W(答案:C,电场力做功与电荷量的多少成正比)四、一均匀带电球体,其内部电场强度的大小与距离球心的距离r的关系是?A. 与r成正比B. 与r成反比C. 与r的平方成正比D. 在球内部,电场强度处处为零(答案:D,对于均匀带电球体,其内部电场强度处处为零,由高斯定理可证)五、在核反应过程中,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是基本规律。
下列哪个核反应方程是可能的?A. ²H + ³H →⁴He + n + 能量B. ²H + ²H →³H + p + 能量C. ²H + ²H →⁴He + 2p - 能量D. ³H + ³H →⁴He + ²H + 能量(答案:B,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判断)六、一弹簧振子在振动过程中,当其速度减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回复力增大B. 位移增大C. 加速度减小D. 动能增大(答案:A、B,弹簧振子速度减小时,正向平衡位置运动,回复力增大,位移增大,加速度增大,动能减小)七、在光电效应实验中,若入射光的频率增加,而光强保持不变,则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将?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无法确定(答案:B,光强不变意味着总的光子数不变,频率增加则单个光子能量增加,因此光子数减少,导致逸出的光电子数减少)八、在相对论中,关于时间和长度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高速运动的物体,其内部的时间流逝会变慢B. 高速运动的物体,在其运动方向上测量得到的长度会变长C. 无论物体运动速度如何,时间和长度都是不变的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答案:A,根据相对论的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效应,高速运动的物体内部时间流逝会变慢,沿运动方向上的长度会变短)。
高考物理物理解题方法:比例压轴题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一、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比例1.如图所示,从A点由静止释放一弹性小球,一段时间后与固定斜面上B点发生碰撞,碰后小球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变为水平方向,又经过相同的时间落于地面上C点,已知地面上D点位于B点正下方, B、D间的距离为h,不计空气阻力,则A.A、B两点间的距离为B.A、B两点间的距离为C.C、D两点间的距离为D.C、D两点间的距离为2h【答案】D【解析】【详解】AB.AB段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BC段小球做平抛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两段时间相同,所以A、B两点间距离与B、D两点间距离相等,均为h,故AB错误;CD.B C段平抛的初速度,所用的时间为,所以C、D两点间距离为,故C错误,D正确。
2.某人在t =0时刻,观察一个正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现只测出该质点在第3 s 内及第7 s内的位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求出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B.不能求出任一秒内的位移C.不能求出第3 s末到第7 s初这段时间内的位移D.能求出该质点的加速度【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设测出该质点在第3s内的位移为x3,第7s内的位移为x7,由逐差法可得:x7-x3=4at2,t=1s,可得质点运动的加速度a,故D正确.根据第3s内的位移,得出第3s内的平均速度,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以求出第2.5s 末或6.5s 末的速度,结合速度时间公式v=v 0+at ,可以求出质点的初速度v 0,从而可求出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和任一秒内的位移,当然也能求出第3s 末到第7s 初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故A 、B 、C 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及推论掌握和灵活运用,通过平均速度的推论求出两个时刻的瞬时速度,通过逐差法求得加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得初速度是正确解题的关键.3.质点做直线运动的位移x 与时间t 的关系为x =5t+2t 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质点( ) A .第1s 内的位移是5mB .前2s 内的平均速度是6m/sC .任意相邻的1s 内位移差都是4mD .任意1s 内的速度增量都是2m/s【答案】C 【解析】 【详解】A .第1s 内质点的位移25511m =6m x t t =+=⨯+故A 错误;B .质点在前2s 内的位移25524m =14m x t t =+=⨯+则前2s 内的平均速度14m/s = 7m/s 2x v t == 故B 错误; C .由公式:2201522x v t at t t =+=+得加速度24m/s a =根据2x aT ∆= 得,241m = 4m x ∆=⨯故C 正确;D .任意1s 内速度的变化量41m/s = 4m/s v aT ∆==⨯故D 错误。
高考物理电磁感应现象压轴题知识归纳总结一、高中物理解题方法:电磁感应现象的两类情况1.如图所示,线圈工件加工车间的传送带不停地水平传送长为L ,质量为m ,电阻为R 的正方形线圈,在传送带的左端线圈无初速地放在以恒定速度v 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经过一段时间,达到与传送带相同的速度v 后,线圈与传送带始终相对静止,并通过一磁感应强度为B 、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已知当一个线圈刚好开始匀速度运动时,下一个线圈恰好放在传送带上,线圈匀速运动时,每两个线圈间保持距离L 不变,匀强磁场的宽度为3L ,求:(1)每个线圈通过磁场区域产生的热量Q .(2)在某个线圈加速的过程中,该线圈通过的距离S 1和在这段时间里传送带通过的距离S 2之比.(3)传送带每传送一个线圈,电动机多消耗的电能E (不考虑电动机自身的能耗)【答案】(1)232B L vQ R= (2) S 1:S 2=1:2 (3)E=mv 2+2B 2L 3v/R【解析】 【分析】 【详解】(1)线圈匀速通过磁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BLv ,则每个线圈通过磁场区域产生的热量为223()22BLv L B L vQ Pt R v R===(2)对于线圈:做匀加速运动,则有S 1=vt /2 对于传送带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有S 2=vt 故S 1:S 2=1:2(3)线圈与传送带的相对位移大小为2112vts s s s ∆=-== 线圈获得动能E K =mv 2/2=fS 1传送带上的热量损失Q /=f (S 2-S 1)=mv 2/2送带每传送一个线圈,电动机多消耗的电能为E =E K +Q +Q /=mv 2+2B 2L 3v/R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从能量的角度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掌握焦耳定律、E=BLv 、欧姆定律和能量如何转化是关键.2.如图所示,在倾角30o θ=的光滑斜面上,存在着两个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分别垂直斜面向上和垂直斜面向下的匀强磁场,两磁场宽度均为L 。
高中物理物理解题方法:数学物理法压轴难题知识归纳总结及答案解析一、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数学物理法1.如图所示,一半径为R 的光滑绝缘半球面开口向下,固定在水平面上.整个空间存在磁感应强度为B 、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一电荷量为q (q >0)、质量为m 的小球P 在球面上做水平的匀速圆周运动,圆心为O ′.球心O 到该圆周上任一点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02πθ<<).为了使小球能够在该圆周上运动,求磁感应强度B 的最小值及小球P相应的速率.(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答案】min 2cos m g B q R θ=cos gRv θθ=【解析】 【分析】 【详解】据题意,小球P 在球面上做水平的匀速圆周运动,该圆周的圆心为O’.P 受到向下的重力mg 、球面对它沿OP 方向的支持力N 和磁场的洛仑兹力f =qvB ①式中v 为小球运动的速率.洛仑兹力f 的方向指向O’.根据牛顿第二定律cos 0N mg θ-= ②2sin sin v f N mR θθ-= ③ 由①②③式得22sin sin 0cos qBR qR v v m θθθ-+=④由于v 是实数,必须满足222sin 4sin ()0cos qBR qR m θθθ∆=-≥ ⑤由此得2cos m gB q R θ≥⑥可见,为了使小球能够在该圆周上运动,磁感应强度大小的最小值为min 2cos m gB q R θ=⑦此时,带电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率为min sin 2qB R v m θ=⑧由⑦⑧式得sin cos gRv θθ=⑨2.如图所示,在竖直分界线MN 的左侧有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竖直屏与MN 之间有方向向上的匀强电场。
在O 处有两个带正电的小球A 和B ,两小球间不发生电荷转移。
若在两小球间放置一个被压缩且锁定的小型弹簧(不计弹簧长度),解锁弹簧后,两小球均获得沿水平方向的速度。
已知小球B 的质量是小球A 的1n 倍,电荷量是小球A 的2n 倍。
高考物理物理解题方法:比例压轴题知识归纳总结一、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比例1.一个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3s内与第6s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x1:x2,通过第3 个1m与通过第6个1m时的平均速度之比为v1:v2,则( )A.B.C.D.【答案】C【解析】【详解】质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它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所以;连续相等位移上的时间之比,所以,故,C正确.2.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3.5s停止,它在刹车开始后的1s内、2s内、3s内的位移之比为( )A.1:4:9B.3:5:6C.9:4:1D.1:3:5【答案】B【解析】【分析】利用逆向思维,把汽车运动视为逆向的匀加速运动,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即可求解.【详解】画示意图如图所示,把汽车从A→E的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逆过来转换为从E→A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来等效处理,由于逆过来前后,加速度相同,故逆过来前后的运动位移、速度时间均具有对称性。
所以知汽车在相等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之比为1:3:5:…,把时间间隔分为0.5 s.所以x DE:x CD:x BC:x AB=1:8:16:24,所以x AB:x AC:x AD=3:5:6.故选项B正确。
故选B。
3.一质点在连续的6s内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个2s内位移为12m,最后一个2s内位移为36m ,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质点的初速度大小是3 m/sB .质点的加速度大小2m/s 2C .第2s 末的速度大小是12m /sD .第1s 内的位移大小是6m 【答案】A 【解析】设第一个2s 内的位移为x 1,第三个2s 内,即最后1个2s 内的位移为x 3,根据x 3﹣x 1=2aT 2得:.故A 正确,B 错误.第1s 末的速度等于第一个2s 内的平均速度,则:,则第2s 末速度为v=v 1+at=6+3×1m/s=9m/s .故C 错误.在第1s 内反向看为匀减速运动则,故D错误;故选A .4.雨滴自屋檐由静止滴下,每隔0.2 s 滴下一滴,第1滴落地时第6滴恰欲滴下,此时测得第1、2、3、4滴之间的距离依次为1.728 m 、1.344 m 、0.960 m .假定落下的雨滴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则此时第2滴雨滴下落的速度和屋檐高度各为 ( ) A .7.5 m/s ,4.5 m B .7.7 m/s ,4.8m C .7.8 m/s ,4.9 m D .8.0 m/s ,5.0 m 【答案】B 【解析】 【分析】平均速度等于中点时刻的速度关系可知第二点的速度等于一、三点间的平均速度,由位移公式即可求出屋檐高度. 【详解】由平均速度等于中点时刻的速度关系可知第二点的速度等于一、三点间的平均速度.即:12232 1.728 1.344/7.7/20.4s s v m s m s t ++==≈,由题意,第1滴落下时第6滴恰欲滴下,则功有5个间隔,则雨滴下落的总时间550.2 1.0T t s ==⨯=,由2x at ∆=可得:221.728 1.3449.6/0.2a m s -==,屋檐高度22119.610 4.822h aT m ==⨯⨯=.,B 正确.5.如图所示,将一小球从竖直砖墙的某位置由静止释放.用频闪照相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了图中1、2、3…所示的小球运动过程中每次曝光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T ,每块砖的厚度均为d .根据图中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A.位置1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B.小球下落的加速度为d/T2C.小球在位置3的速度为7d/2TD.从位置1到位置5小球的平均速度为14d/5T【答案】BC【解析】【详解】A、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比为,而题目中位移比为,故位置1不是初始位置,故A错误;B、由图可知1、2之间的距离为,2、3之间的距离为,3、4之间的距离为,4、5之间的距离为,由于,即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差等于恒量,故根据可求解出加速度为,故B正确;C、因为位置“3”所处的时刻是位置“2”和位置“4”所处的时刻的中点时刻,故,故C 正确;D、根据可知从位置1到位置5小球的平均速度为,故D错误;故选BC。
高考物理物理解题方法:数学物理法压轴难题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高中物理解题方法:数学物理法1.如图所示,长为3l的不可伸长的轻绳,穿过一长为l的竖直轻质细管,两端拴着质量分别为m、2m的小球A和小物块B,开始时B先放在细管正下方的水平地面上.手握细管轻轻摇动一段时间后,B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A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不计一切阻力.(1)求A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绳与竖直方向夹角θ;(2)求摇动细管过程中手所做的功;(3)轻摇细管可使B在管口下的任意位置处于平衡,当B在某一位置平衡时,管内一触发装置使绳断开,求A做平抛运动的最大水平距离.【答案】(1)θ=45°;(2)2(1)4mgl-;(3) 2l。
【解析】【分析】【详解】(1)B对地面刚好无压力,对B受力分析,得此时绳子的拉力为2T mg=对A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在竖直方向合力为零,故cosT mgθ=解得45θ=(2)对A球,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2sin sin v T ml θθ= 解得22v gl =故摇动细管过程中手所做的功等于小球A 增加的机械能,故有()212cos 124W mv mg l l mgl θ⎛⎫=+-=- ⎪ ⎪⎝⎭(3)设拉A 的绳长为x (l≤x≤2l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2sin sin v T mx θθ= 解得22v gx =A 球做平抛运动下落的时间为t ,则有212cos 2l x gt θ-=解得2222l x t g⎛⎫- ⎪⎝⎭=水平位移为()22S vt x l x ==-当2x l =时,位移最大,为2m S l =2.如图,O 1O 2为经过球形透明体的直线,平行光束沿O 1O 2方向照射到透明体上。
已知透明体的半径为R ,真空中的光速为c 。
(1)不考虑光在球内的反射,若光通过透明体的最长时间为t ,求透明体材料的折射率; (2)若透明体材料的折射率为2,求以45°的入射角射到A 点的光,通过透明体后与O 1O 2的交点到球心O 的距离。
高考物理物理解题方法:微元法压轴题知识点及练习题附答案一、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微元法1.如图所示,粗细均匀,两端开口的U 形管内装有同种液体,开始时两边液面高度差为h ,管中液柱总长度为4h ,后来让液体自由流动,当两液面高度相等时,右侧液面下降的速度大小是( )A .8gh B .6gh C .4gh D .2gh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设U 形管横截面积为S ,液体密度为ρ,两边液面等高时,相当于右管上方2h高的液体移到左管上方,这2h 高的液体重心的下降高度为2h ,这2h高的液体的重力势能减小量转化为全部液体的动能。
由能量守恒得214222hh S g hS v ρρ⋅⋅⋅=⋅⋅⋅解得8gh v =因此A 正确,BCD 错误。
故选A 。
2.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水龙头来接水,假设水龙头的出水是静止开始的自由下落,那么水流在下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A .水流柱的粗细保持不变B .水流柱的粗细逐渐变粗C .水流柱的粗细逐渐变细D .水流柱的粗细有时粗有时细 【答案】C 【解析】 【详解】水流在下落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则速度逐渐变大,而单位时间内流过某截面的水的体积是一定的,根据Q=Sv可知水流柱的截面积会减小,即水流柱的粗细逐渐变细,故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C 。
3.如图所示,摆球质量为m ,悬线的长为L ,把悬线拉到水平位置后放手设在摆球运动过程中空气阻力F 阻的大小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重力做功为mgLB .绳的拉力做功为0C .空气阻力做功0D .空气阻力做功为12F L π-阻 【答案】ABD 【解析】A 、如图所示,重力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不变,小球在重力方向上的位移为AB 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L ,所以W G =mgL .故A 正确.B 、因为拉力F T 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运动方向垂直,故不做功,即W FT =0.故B 正确.C 、F 阻所做的总功等于每个小弧段上F 阻所做功的代数和,即12F 1=()2W F x F x F L π-∆+∆+⋅⋅⋅=阻阻阻阻,故C 错误,D 正确;故选ABD . 【点睛】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可以求出重力、拉力与空气阻力的功.4.如图所示,摆球质量为m ,悬线长度为L ,把悬线拉到水平位置后放手.设在摆球从A 点运动到B 点的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大小F 阻不变,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重力做功为mgLB .悬线的拉力做功为0C .空气阻力做功为-mgLD .空气阻力做功为-12F 阻πL 【答案】ABD 【解析】 【详解】 A .如图所示重力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始终不变,小球在重力方向上的位移为AB 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L ,所以G W mgL =.故A 正确.B .因为拉力T F 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与运动方向垂直,故不做功,即FT 0W =.故B 正确. CD .F 阻所做的总功等于每个小弧段上F 阻所做功的代数和,即121(ΔΔ)π2F W F x F x F L =-++=-阻阻阻阻故C 错误,D 正确; 故选ABD . 【点睛】根据功的计算公式可以求出重力、拉力与空气阻力的功.注意在求阻力做功时,要明确阻力大小不变,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故功等于力与路程的乘积.5.如图所示为固定在水平地面上的顶角为α的圆锥体,其表面光滑.有一质量为m 、长为L 的链条静止在圆锥体的表面上,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若圆锥体对圆环的作用力大小为F ,链条中的张力为T ,则有( )A .F=mgB .C .D .【答案】AD 【解析】试题分析:因为圆环受重力和圆锥体对圆环的作用力处于平衡,则圆锥体对圆环的作用力等于圆环的重力,即F=mg ,故A 对B 错.取圆环上很小的一段分析,设对应圆心角为θ,分析微元受力有重力0m g 、支持力N 、两边圆环其余部分对微元的拉力T ,由平衡条件02sin2tan2m g T θα=,由于微元很小,则对应圆心角很小,故sin22θθ=,0Rm mg Lθ=,而2LR π=,联立求解得:.故C 错D 对.故选AD .考点:物体平衡问题.【名师点睛】本题为平衡问题,在求解圆锥体对圆环作用力时,可以圆环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在求解圆环内部张力时,可选其中一个微元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由于微元很小,则对应圆心角很小,故sin22θθ=,0Rm mg Lθ=,而2LR π=,然后对微元进行受力分析,列平衡方程联立求解即可.6.如图所示,有两根足够长的平行光滑导轨水平放置,右侧用一小段光滑圆弧和另一对竖直光滑导轨平滑连接,导轨间距L =1m 。
高考押题系列物理试题解析掌握解题技巧迅速提升分数高考押题系列物理试题解析:掌握解题技巧,迅速提升分数在高考物理考试中,掌握解题技巧是提高分数的关键。
本文将通过解析一系列高考押题物理试题,帮助考生们更好地理解物理题型和解题思路,从而迅速提升分数。
第一节:力学题解析1. 题目: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以水平速度v沿光滑的水平面运动,突然遇到一段与水平面成α角的斜面,斜面摩擦系数μ。
求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动的加速度。
解析:根据斜面的特性,我们可以将重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一个垂直于斜面,一个平行于斜面。
垂直分力不影响物体在斜面上下滑动,只需考虑平行分力。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斜面上沿着斜面平行分力的合力方向产生加速度。
2. 题目:一个5kg的物体由静止开始,受到水平方向的作用力F=10N。
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动摩擦系数μ=0.4。
求物体在5秒后的速度。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等于作用力与物体质量的比值。
根据动摩擦系数和垂直向下的重力,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再根据速度的定义,结合物体的初始速度和加速度,可以求解物体在5秒后的速度。
第二节:热学题解析1. 题目: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从100℃冷却到50℃所释放的热量为2000J,问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假设比热容不随温度变化)解析:热量的传递可以用热容和温度差来表示。
根据热学定律,热量的损失等于物质的质量乘以比热容乘以温度差。
通过解方程可以求解出物质的比热容。
2. 题目:一个样品的比热容为0.5J/g℃,质量为100g。
它的温度从20℃上升到50℃,需要吸收多少热量?解析:根据热容的定义,我们可以利用热容、质量和温度差来计算吸收的热量。
将给定的数据代入公式中,即可求解出热量。
第三节:光学题解析1. 题目:一根长度为L的平行光线入射到一个半径为R的球上,球的折射率为n。
求光线经过球后的偏折角。
解析: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折射率来表示。
高考物理压轴题常考知识点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经常被各种各样的知识点所困扰。
而在高考中,物理科目无疑是一个让很多学生忧心忡忡的科目。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本文将介绍高考物理压轴题中常考的一些知识点。
一、电路知识点高考物理中,电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其中,串联和并联电路是常见的题目类型。
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相等的,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
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相等,电流之和等于总电流。
此外,欧姆定律也是一个经常考察的知识点,它表明电阻与电流和电压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二、力学知识点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高考物理中的重要知识点。
在压轴题中,牛顿运动定律常常被考察。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除非有外力作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则指出,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所受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三、光学知识点光学也是高考物理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常考的知识点包括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光的全反射等等。
光的反射定律表明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光的折射定律则表明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光的全反射是指入射光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被完全反射回原介质。
四、热学知识点热学也是高考物理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常考的知识点包括热传导、热辐射、热膨胀等等。
热传导指的是热量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的传递。
热辐射是指热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不需要介质传递。
热膨胀则是物体在受热时由于温度升高而产生的体积或长度的变化。
五、电磁学知识点电磁学也是高考物理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常考的知识点包括电磁感应、电磁波等等。
电磁感应是指磁场相对于导体变化时,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场变化的速率成正比。
电磁波是一种由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波动现象。
六、波动知识点波动也是高考物理中一个常见的知识点。
物理高考压轴题2024高考_解题方法有哪些高考物理压轴题怎么解第一步:全面想象题目给定的物理过程每一道物理题目都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物理图景,解题就是去探索这个物理过程的规律和结果。
可是,不论在现实中,还是在题中给出的物理过程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因而解题首先要根据题意,通过想象,弄清全部的物理过程,勾画出一幅完整的物理图景。
绘制草图对我们正确分析、想象物理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对那些复杂的物理过程,如能抓住其关键形象,并草图表达(如物体运动轨迹草图、实验装置示意图、电路图等等),这对于进一步分析将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步:准确地抓住研究对象在完成了钥匙的第一步,刑弄清了题目给定的全部物理过程后,就要准确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物理过程。
第三步:挖掘隐蔽条件。
具有一定难度的物理题目,往往含有隐蔽条件,这些隐蔽条件可隐蔽在题目的已知条件中、要求中、物理过程中、物理图象中和定律应用范围中及答案中,如果能及时挖掘这些隐蔽条件,应能够越过“思维陷井”,突破解题障碍,提高解题速度。
高考物理压轴题解题方法1.对于多体问题,要正确选取研究对象,善于寻找相互联系选取研究对象和寻找相互联系是求解多体问题的两个关键。
选取研究对象需根据不同的条件,或采用隔离法,即把研究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或采用整体法,即把几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或将隔离法与整体法交叉使用。
通常,符合守恒定律的系统或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系统,宜采用整体法;在需讨论系统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宜采用隔离法;对于各部分运动状态不同的系统,应慎用整体法,有时不能用整体法。
至于多个物体间的相互联系,通常可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运动的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方面去寻找。
2.对于多过程问题,要仔细观察过程特征,妥善运用物理规律观察每一个过程特征和寻找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求解多过程问题的两个关键。
分析过程特征需仔细分析每个过程的约束条件,如物体的受力情况、状态参量等,以便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逐个进行研究。
高中物理高考压轴题知识点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和理解各个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对于高考来说,掌握一些常见的高频题目和压轴题知识点,对于提高成绩至关重要。
本文将结合高中物理的不同章节,介绍一些常见的高考压轴题知识点以及解题方法。
第一章:力学1. 动力学中的牛顿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则是力和加速度的关系定律,表明力是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则是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互相作用的力,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 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孤立系统中,总动量守恒。
利用动量守恒定律,可以解决一些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问题。
第二章:热学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
热力学第一定律指出,当一定量的热传递到一个系统中时,系统对外界所做的功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即ΔQ = ΔU + W。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任何一个孤立系统的熵都不会减少,熵增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第三章:振动与波动1. 谐振动:谐振是指物体在周期性外力的作用下,以与外力频率相等或接近的频率振动的现象。
谐振的频率与振子的质量、劲度系数和外力的大小有关。
2. 波的传播:波是指某种物理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传递现象。
根据波传播的方向,波可以分为横波和纵波。
横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于波的振动方向,而纵波的传播方向与波的振动方向相同。
第四章:光学1. 光的折射定律: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会发生折射。
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之间满足一个简单的数学关系。
2. 光的干涉:光的干涉是指两束或多束光波相互叠加形成明暗交替的现象。
光的干涉可以分为构成干涉的两种类型:相干光的干涉和非相干光的干涉。
第五章:电磁学1. 高斯定理:高斯定理是电磁学中的基本定理之一。
它表明,闭合曲面上通过的电场通量与包围该曲面的电荷量成正比。
第 1 页 共 21 页高考物理压轴题集锦含答案解析1. 地球质量为M ,半径为 R ,自转角速度为ω,万有引力恒量为 G ,如果规定物体在离地球无穷远处势能为 0,则质量为 m 的物体离地心距离为 r 时,具有的万有引力势能可表示为 E p = -GrMm.国际空间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它是在地球大气层上空地球飞行的一个巨大的人造天体,可供宇航员在其上居住和进行科学实验.设空间站离地面高度为 h ,如果在该空间站上直接发射一颗质量为 m 的小卫星,使其能到达地球同步卫星轨道并能在轨道上正常运行,则该卫星在离开空间站时必须具有多大的动能? 解析:由G 2rMm =r mv 2得,卫星在空间站上的动能为 E k =21 mv 2 =G)(2h R Mm+。
卫星在空间站上的引力势能在 E p = -G hR Mm+ 机械能为 E 1 = E k + E p =-G)(2h R Mm+同步卫星在轨道上正常运行时有 G2rMm=m ω2r 故其轨道半径 r =32ωMG由③式得,同步卫星的机械能E 2 = -G r Mm 2=-G2Mm32GMω=-21m (3ωGM )2 卫星在运行过程中机械能守恒,故离开航天飞机的卫星的机械能应为 E 2,设离开航天飞机时卫星的动能为 E k x ,则E k x = E 2 - E p -2132ωGM +GhR Mm+ 2. 如图甲所示,一粗糙斜面的倾角为37°,一物块m=5kg 在斜面上,用F=50N 的力沿斜面向上作用于物体,使物体沿斜面匀速上升,g 取10N/kg ,sin37°=0.6,cos37°=0.8,求:第 2 页 共 21 页(1)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若将F 改为水平向右推力F ',如图乙,则至少要用多大的力F '才能使物体沿斜面上升。
(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解析:(1)物体受力情况如图,取平行于斜面为x 轴方向,垂直斜面为y 轴方向,由物体匀速运动知物体受力平衡0sin =--=f G F F x θ 0cos =-=θG N F y解得 f=20N N=40N因为N F N =,由N F f μ=得5.021===N f μ (2)物体受力情况如图,取平行于斜面为x 轴方向,垂直斜面为y 轴方向。
高中物理物理解题方法:图像法压轴题知识归纳总结附答案解析一、题方法:图像法1.某同学站在电梯底板上,如图所示的v-t 图像是计算机显示电梯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变化的情况(竖直向上为正方向).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0-20s 内,电梯向上运动,该同学处于超重状态B .在0-5s 内,电梯在加速上升,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C .在5s-10s 内,电梯处于静止状态,该同学对电梯底板的压力等于他所受的重力D .在10s-20s 内,电梯在减速上升,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答案】D【解析】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故0~5s 内斜率为正,加速度为正,方向向上,处于超重状态,速度为正,即电梯向上加速运动;在5~10s 过程中,电梯匀速,该同学加速度为零,该同学对电梯底板的压力等于他所受的重力,处于正常状态;10~20s 过程中,斜率为负,速度为正,即电梯向上做减速运动,加速度向下,处于失重状态,D 正确.【点睛】在速度时间图象中,直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根据图象求出电梯的加速度,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此时人就处于超重状态,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此时人就处于失重状态.2.甲、乙两车在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沿直线运动,它们的v-t 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 .乙车启动时,甲车在其前方50m 处B .乙车超过甲车后,两车不会再相遇C .乙车启动10s 后正好追上甲车D .运动过程中,乙车落后甲车的最大距离为75m【答案】C【解析】【详解】A 、根据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可知乙在10t s 时启动,此时甲的位移为11010502x m m =⨯⨯=,即甲车在乙前方50m 处,故选项A 正确; B 、乙车超过甲车后,由于乙的速度大,所以不可能再相遇,故选项B 正确;C 、由于两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沿直线运动,当位移相等时两车才相遇,由图可知,乙车启动10s 后位移小于甲的位移,还没有追上甲,故选项C 错误;D 、当两车的速度相等时相遇最远,最大距离为:()11515101057522max S m m m =⨯+⨯-⨯⨯=,故选项D 正确; 不正确的是选选项C 。
最后60天!高考物理压轴题及解题方法汇总!高三生速来收藏!距离高考越来越近了,一些成绩中等的同学在现阶段的复习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基础的分都能拿到,难题得分率低。
今天给同学们整理了高考物理压轴题的主要类型及解题方法。
同学们赶紧来关注收藏吧!1力学综合型力学综合试题往往呈现出研究对象的多体性、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已知条件的隐含性、问题讨论的多样性、数学方法的技巧性和一题多解的灵活性等特点,能力要求较高.具体问题中可能涉及到单个物体单一运动过程,也可能涉及到多个物体,多个运动过程,在知识的考查上可能涉及到运动学、动力学、功能关系等多个规律的综合运用。
应试策略:⑴对于多体问题:要灵活选取研究对象,善于寻找相互联系。
选取研究对象和寻找相互联系是求解多体问题的两个关键.选取研究对象需根据不同的条件,或采用隔离法,即把研究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或采用整体法,即把几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或将隔离法与整体法交叉使用。
⑵对于多过程问题:要仔细观察过程特征,妥善运用物理规律。
观察每一个过程特征和寻找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求解多过程问题的两个关键.分析过程特征需仔细分析每个过程的约束条件,如物体的受力情况、状态参量等,以便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逐个进行研究。
至于过程之间的联系,则可从物体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等方面去寻找。
⑶对于含有隐含条件的问题:要注重审题,深究细琢,努力挖掘隐含条件。
注重审题,深究细琢,综观全局重点推敲,挖掘并应用隐含条件,梳理解题思路或建立辅助方程,是求解的关键。
通常,隐含条件可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认识物理模型和分析物理过程,甚至从试题的字里行间或图象图表中去挖掘。
⑷对于存在多种情况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制约条件,周密探讨多种情况。
解题时必须根据不同条件对各种可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必要时要自己拟定讨论方案,将问题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再逐类进行探讨,防止漏解。
2带电粒子运动型带电粒子运动型计算题大致有两类,一是粒子依次进入不同的有界场区,二是粒子进入复合场区.近年来高考重点就是受力情况和运动规律分析求解,周期、半径、轨迹、速度、临界值等.再结合能量守恒和功能关系进行综合考查。
高考物理压轴题知识点高考是每个学生都面临的重要考试,而物理作为其中一门科目,常常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挑战。
然而,只要我们认真复习,把握好一些重点知识点,就能在考场上取得好成绩。
本文将讨论一些高考物理压轴题的知识点,希望能为大家的复习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力学知识点力学是物理的基础,也是高考物理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力学中,力的分解和合成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当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我们需要将这些力进行分解或合成,以便更好地求解问题。
而力的合成又包括平行力的合成和共点力的合成两种情况。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函数和平行四边形法则来处理力的分解和合成的问题。
其次,动能和功的计算也是力学的重要内容。
在计算动能时,我们需要考虑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利用公式KE=1/2mv²进行计算。
而计算功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力和物体的位移,计算方法为W=Fd。
在解题时,我们可以应用这两个公式来计算动能和功的数值。
二、光学知识点光学是高考物理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章节。
在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点考察的内容。
在解题时,我们需要运用斯涅尔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将这些角度进行量化计算。
同时,我们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以便更好地解答有关光的传播和偏折的问题。
另外,在光学的干涉和衍射中,干涉条纹和衍射图样的特征也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我们需要了解干涉和衍射的条件,理解干涉条纹和衍射图样的形成原理。
在解答问题时,我们可以根据干涉和衍射的特点进行分析,推断出题目需要的答案。
三、电学知识点电学是高考物理的另一个难点,其中电路和电磁感应是重点考察的内容。
在电路中,串联和并联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我们需要了解串联和并联的定义和特点,能够应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来求解电流和电压的分布。
此外,还需要掌握电功率和电阻的计算方法,以便更好地解答与电路有关的问题。
在电磁感应中,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是一个重点考察的内容。
物理高考压轴题总结归纳物理是高中学习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好物理知识对于高考来说至关重要。
高考压轴题则是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和水平的题目。
本文将针对物理高考压轴题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战高考。
一、热学部分1. 热传递:这类题目常见于高考,通过给出物体的温度、面积、热导率等信息,考察学生对热传递规律的理解。
解题时,需要运用热传导的基本公式,如热传导方程、热阻和热导率的关系等。
2. 热力学循环:这类题目考察学生对热力学循环的理解。
常见题型有卡诺循环和汽车内燃机等。
解题时需要熟悉热力学循环的特点和计算公式,灵活运用热力学的原理进行分析。
二、光学部分1. 光的反射和折射:这类题目考察学生对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的掌握。
常见的题型有平面镜和透明介质的折射等。
解题时需要熟悉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定律,并能够应用到实际情况中。
2. 光的干涉和衍射:这类题目考察学生对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理解。
常见的题型有等厚干涉和衍射格等。
解题时需要熟悉干涉和衍射的理论知识,能够利用波的原理进行分析,捕捉到问题的关键点。
三、电磁部分1. 电路分析:这类题目考察学生对电路分析的能力。
常见的题型有串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电压和电流的计算等。
解题时需要熟悉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定律,善于转化为简单的电路,便于计算和理解。
2. 电磁感应:这类题目考察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常见的题型有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等。
解题时需要熟悉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实际问题中。
四、力学部分1. 牛顿定律:这类题目考察学生对牛顿定律的掌握。
常见的题型有平衡条件的判断、物体所受合力和加速度的计算等。
解题时需要熟悉牛顿定律的应用,并能够确定合适的参考系。
2. 动量和能量守恒:这类题目考察学生对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常见的题型有碰撞问题和物体的机械能转化等。
解题时需要熟悉动量和能量守恒的原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情况中。
最新高考物理压轴题常考点及解题方法汇
总
1,力学综合型
力学综合试题往往呈现出研究对象的多体性、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已知条件的隐含性、问题讨论的多样性、数学方法的技巧性和一题多解的灵活性等特点,能力要求较高.具体问题中可能涉及到单个物体单一运动过程,也可能涉及到多个物体,多个运动过程,在知识的考查上可能涉及到运动学、动力学、功能关系等多个规律的综合运用。
应试策略:
(1)对于多体问题:要灵活选取研究对象,善于寻找相互联系。
选取研究对象和寻找相互联系是求解多体问题的两个关键.选取研究对象需根据不同的条件,或采用隔离法,即把研究对象从其所在的系统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或采用整体法,即把几个研究对象组成的系统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或将隔离法与整体法交叉使用。
(2)对于多过程问题:要仔细观察过程特征,妥善运用物理规律。
观察每一个过程特征和寻找过程之间的联系是求解多过程问题的两个关键.分析过程特征需仔细分析每个过程的约束条件,如物体的受力情况、状态参量等,以便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逐个进行研究。
至于过程之间的联系,则可从物体运动的速度、位移、时间等方面去寻找。
(3)对于含有隐含条件的问题:要注重审题,深究细琢,努力挖掘隐含条件。
注重审题,深究细琢,综观全局重点推敲,挖掘并应用隐含条件,梳理解题思路或建立辅助方程,是求解的关键。
通常,隐含条件可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认识物理模型和分析物理过程,甚至从试题的字里行间或图象图表中去挖掘。
(4)对于存在多种情况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制约条件,周密探讨多种情况。
解题时必须根据不同条件对各种可能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必要时要自己拟定讨论方案,将问题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再逐类进行探讨,防止漏解。
2,带电粒子运动型
带电粒子运动型计算题大致有两类,一是粒子依次进入不同的有界场区,二是粒子进入复合场区.近年来高考重点就是
受力情况和运动规律分析求解,周期、半径、轨迹、速度、临界值等.再结合能量守恒和功能关系进行综合考查。
应试策略:
正确分析带电粒子的受力及运动特征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①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做什么运动,取决于带电粒子所受的合外力及初始状态的速度,因此应把带电粒子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当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做匀速直线运动(如速度选择器)。
②带电粒子所受的重力和电场力等值反向,洛伦磁力提供向心力,带电粒子在垂直于磁场的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③带电粒子所受的合外力是变力,且与初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粒子做非匀变速曲线运动,这时粒子的运动轨迹既不是圆弧,也不是抛物线,由于带电粒子可能连续通过几个情况不同的复合场区,因此粒子的运动情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运动过程可能由几种不同的运动阶段组成。
3,电磁感应型
电磁感应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命题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有: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方向的判定和感应电动势的计算;电磁感应现象与磁场、电路、力学、能量等知识相联系的综
合题及感应电流(或感应电动势)的图象问题.从计算题型看,主要考查电磁感应现象与直流电路、磁场、力学、能量转化相联系的综合问题,主要以大型计算题的形式考查。
应试策略:
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将受到安培力分析;电磁感应问题往往与力学问题联系在一起。
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①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及楞次定律求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及方向;
②求电路中的电流;
③分析导体的受力情况;
④根据平衡条件或者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列方程。
解题过程中要紧紧地抓住能的转化与守恒分析问题.电磁感应现象中出现的电能,一定是由其他形式的能转化而来,具体问题中会涉及多种形式的能之间的转化,机械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内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
分析时,应当牢牢抓住能量守恒这一基本规律,明确有哪些力做功,就可知道有哪些形式的能量参与了相互转化,如摩擦力在相对位移上做功,必然有内能出现;重力做功,必然
有重力势能参与转化;安培力做负功就会有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安培力做正功必有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然后利用能量守恒列出方程求解。
4,力电综合型
力学中的静力学、动力学、功和能等部分,与电学中的场和路有机结合,出现了涉及力学、电学知识的综合问题。
主要表现为:
带电体在场中的运动或静止,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或静止;交、直流电路中平行板电容器形成的电场中带电体的运动或静止;电磁感应提供电动势的闭合电路等问题。
这四类又可结合并衍生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从历届高考中,力电综合型有如下特点:
①力、电综合命题多以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中导体棒动态分析,电磁感应中能量转化等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解、推理、综合分析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②力、电综合问题思路隐蔽,过程复杂,情景多变,在能力立意下,惯于推陈出新、情景重组,设问巧妙变换,具有重复考查的特点。
应试策略:
解决力电综合问题,要注重掌握好两种基本的分析思路:
一是按时间先后顺序发生的综合题,可划分为几个简单的阶段,逐一分析清楚每个阶段相关物理量的关系规律,弄清前一阶段与下一阶段的联系,从而建立方程求解的“分段法”。
一是在同一时间内发生几种相互关联的物理现象,须分解为几种简单的现象,对每一种现象利用相应的概念和规律建立方程求解的“分解法”。
研究某一物体所受到力的瞬时作用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或加速度)时,一般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涉及做功和位移时优先考虑动能定理;对象为一系统,且它们之间有相互作用时,优先考虑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5,信息处理型
信息处理型试题是指试题提供一些有关信息,然后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将有用的信息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运用已经的知识、方法和手段解决新问题。
这类题型主要涉及到知识理解、过程分析、模型转换、方法处理等。
信息提供的方式主要有文字信息和图表信息。
文字信息往往是文字阅读量比较大,要求考生从文字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来进行处理;图片信息包括结构图和函数关系图像等。
应试策略:
这种题型的处理思路和步骤为:
①领会问题的情境,在所给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构造相应的物理模型;
②合理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受力情况、状态、能量等信息;
③运用试题所给规律、方法或自己已经掌握物理规律和方法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