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私法主体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58
第六章国际私法关系的主体 (2)第一节自然人 (2)一、自然人的国籍 (2)二、自然人的住所 (3)(一)住所的概念与种类Domicile v. Residence (3)(二)自然人住所识别的依据 (3)(三)我国有关住所冲突的解决 (4)A.自然人经常居所地的确定原则 (4)B. 法人营业所的确定:注意积极冲突的情况 (4)三、自然人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 (4)(一)权利能力的法律冲突 (4)(二)宣告死亡制度的差异 (5)(三)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 (5)四、我国的规定 (6)五、属人法主义之争 (6)(1)本国法主义VS住所地法主义 (6)(2)惯常居所——第三条道路? (7)我国的抉择:经常居所地---主客观结合 (8)第二节法人 (8)一、法人的国籍及其确定标准 (8)(一)确认法人国籍不同的学说 (8)(二)跨国公司的国籍确定 (9)(三)中国确定法人国籍的立法与实践 (9)1、外国法人国籍的确定:注册登记说 (9)2、中国内国法人国籍的确定:法人成立地和准据法地复合标准 (9)二、法人的住所 (9)三、法人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 (9)(一)法人在该问题上的特殊性: (9)(二)我国的规定 (10)A、一般来说,法人属人法适用于以下事项: (10)B、法律适用 (10)四、外国法人认许的概念 (10)(一)概念 (10)(二)外国法人认许的程序 (10)(三)中国有关外国法人认许的规定 (11)第六章国际私法关系的主体一般来说,自然人和法人无疑是国际私法关系的主要主体或基本主体,不过国家及国际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国际私法关系的特殊主体,比如说放弃国家所有享有的特权和豁免而与民事关系的相对人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第一节自然人一、自然人的国籍1、概念国籍是指一个人作为将之国家的成员而来属于这个国家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
2、国籍在国际私法上的意义是判断法律关系是否涉外的根据是重要的连结因素;是确定某个外国人能否享有某些外国人待遇制度的条件自然人在外国受到侵犯时,可以回到本国起诉(管辖权)的根据3、国籍冲突积极冲突:一个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籍消极冲突:无国籍或者国籍无法查明4、自然人国籍冲突的解决(1)国籍积极冲突的解决①一个人同时具有外国国籍和内国国籍时,以内国国籍优先,以内国法为该人的本国法②当事人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籍均为外国国籍:1)最后取得的国籍优先2)以当事人住所或惯常居所地国国籍优先3)以与当事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籍优先(2)国籍的消极冲突一般主张当事人住所所在地国法律为其本国法;如当事人无住所或住所不能确定的,则以其居住地法为其本国法5、我国之规定(1)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不承认双重国籍、减少和消除无国籍人。
国际私法
第二章、国际私法的主体
主要指:自然人、法人、国家、国际组织
(一)、自然人
(二)、法人
(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国家所负的责任是无限责任
(四)、外国人民商事法律地位——外国人在我国享有: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优惠待遇
第三章、法律冲突、冲突规范和准据法(一)、法律冲突
(三)、准据法
第四章、 适用冲突规范的制度
(一)、识别(定性)
(三)、外国法的查明
转致: 甲
乙 丙 直接反致: 甲 乙
间接反致: 甲
乙
丙 包含直接反致的转致: 甲
乙 丙
第五章、国际民商事法律适用(一)、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二)、时效的法律适用
第六章、国际民商事争议的解决(一)、协商和调解
(二)、国际商事仲裁
第七章、区际法律问题
(二)、区际调查取证
(三)、内地对台湾民事判决的执行
(四)、涉澳相互执行判决
国际私法之中国实践冲突规范
区际司法协助。
国际私法主体国际私法主体是指在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法律人格者,包括自然人、法人、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是指外国自然人和法人能在内国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状况(一)国民待遇1、概念:指内国给予外国人的待遇和给予本国人的待遇相同,即在同样条件下外国人和内国人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相同。
2、最早在法律上明文规定国民待遇制度的是1804年《法国民法典》3、新特点:(1)国民待遇以互惠为条件互惠的要求一般都以对等为条件,而非绝对以条约或国内法律规定为互惠标准。
(2)国民待遇制度的适用范围逐渐扩大(3)国民待遇制度的范围受到限制仅就一般而言,在具体的民事权利享有上外国人与内国人并不完全一样一般在船舶遇难施救、商标注册、申请发明专利权、版权和民事诉讼权利方面给予国民待遇;而在沿海贸易、领水渔业、内水航运、公用事业、自由职业等方面不给予国民待遇。
(二)最惠国待遇1、概念:指一个缔约国根据条约的规定给予另一缔约国的待遇不低于该缔约国已经给予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待遇。
(一般是条约义务)2、法律类型:(1)按国家关系来分,互惠的和非互惠的(2)按给予的权利范围来分,无限制的和有限制的(3)按给予的条件来分,无条件的和有条件的3、范围:通常根据两国之间的关系和经济情况加以规定4、例外:(1)一国给予领国的特权与优惠;(2)边境贸易与运输方面的特权与优惠;(3)有特殊的历史、政治、经济关系的国家形成的特定地区的特权与优惠;(4)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相互给予对方的特权与优惠5、与国民待遇相比不同点①规定方式:双国条约或多边条约\\国内法或条约②待遇标准:以给惠国给予第三国的待遇\\内国国民的待遇③目的:使处于一国境内的不同外国人处于平等地位\\使外国人在某些领域与本国人处于平等地位④适用范围:一般是概括性的一般问题\\经济贸易领域的某些事项(三)优惠待遇1、概念:一国为了某种目的给予外国及其自然人和法人以特定的优惠的一种待遇2、比较(1)与国民待遇的区别:①范围、领域:在条约或国内法中所规定的几个有限领域内\\概括性的②待遇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于本国人的待遇\\与本国人相同(2)与最惠国待遇的区别:通过国内立法或条约直接给予\\国家间订立的最惠国待遇标准3、普遍优惠待遇(1)概念:指发达国家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以免征关税或减征关税的优惠待遇(2)特点①普遍的,所有发达国家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优惠待遇②非歧视的,应使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无歧视、无例外地享受到普惠制待遇③非互惠的,由发达国这章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以特别的关税减让,而不要求对等(四)不歧视待遇1、概念:一国与另一国约定,一方不得把对其他国家没有加予的或者是仅对个别国家加予的限制加在对方身上,从而使对方不处于比一切或大多数国家更为不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