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等
- 格式:pptx
- 大小:2.78 MB
- 文档页数:30
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小鼠LD50毒性试验编号:制定日期:起草人:审核人:BALB/c 小鼠LD50毒性试验1.实验目的衡量化合物的毒性,寻找安全剂量范围,为进一步体内活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2.实验原理经口一次性给予或24 h 内多次给予受试物后,在短时间内观察动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包括致死的和非致死的指标参数,致死剂量通常用半数致死剂量LD50来表示。
3.实验内容(1) 探测化合物的LD50剂量范围。
(2) 确定组数并计算各组剂量。
(3)正式实验:给不同组的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药物,并观察记录各组别小鼠的行为变化及死亡情况。
(4)记录实验结果,并计算LD50。
4.实验材料试剂:化合物,生理盐水。
材料:电子天平,注射器,灌胃针。
实验动物:动物品系:BALB/c小鼠;性别:雌性;级别:SPF级;年龄:7周龄,实验周期内的动物年龄约为8-10周龄;体重,20±2g,实验前禁食12h。
5.实验方法与步骤1.预实验:取小鼠20只,以3只为一组,分成5组。
单次口服固定剂量方法(Fixed-dose procedure)。
选取一组剂量,进行化合物溶液灌胃给药。
给药前禁食不禁水12小时,观察出现的症状并记录死亡数,找出引起0%及100%死亡率剂量的所在范围。
2.正式试验:在预试验所获得的0%和100%致死量的范围内,选用几个剂量(一般用5个剂量,按等比级数增减,相邻剂量之间比例为1:0.7或1:0.8)和生理盐水溶媒对照组,各组动物数为10只,分别用marker笔标记。
动物的体重和性别随机分配,完成动物分组和剂量计算后灌胃给药最好先从中剂量组开始,以便能从最初几组动物接受药物后的反应来判断两端的剂量是否合适,否则可随时进行调整,尽可能使动物的死亡率在50%上下,死亡率为0%或100%时,不能用于计算。
6.观察与记录首日给药后4小时内每小时密切观察小鼠活动状态和死亡情况,每天对各组小鼠进行称重,统计死亡数量。
小鼠口服枸橼酸托烷司琼原料急性毒性试验摘要小鼠一次灌胃枸橼酸托烷司琼原料,连续观察14 天。
观察行为反应并记录死亡情况。
死亡小鼠解剖可见心脏瘀血。
存活者第15 天全部解剖,肉眼检查主要脏器未见明显病变。
其死亡率用Bliss 法求得枸橼酸托烷司琼LD50 为418.29 mg/kg;95 可信限为390.74 447.79 mg/kg。
1.0 实验目的观察受试物一次口服对小鼠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
2.0 受试物2.1 名称:枸橼酸托烷司琼原料,白色粉末。
2.2 提供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朱友成组2.3 批号: 99022.4 含量:99.7%2.5 配制方法:将受试药物用0.5%CMC-Na 研磨配制成混悬液,并稀释成相应浓度,使各剂量组给药体积相等。
2.6 溶剂:0.5%CMC-Na3.0 动物3.1 来源、种属、合格证:昆明种小鼠60 只,(♀30 只,♂30 只)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中科动管第005 号。
经一周适应性饲养。
饲料购自中英合资上海西普尔必凯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自由取水,饲养温度为23 2℃。
3.2 体重:给药时体重为18 22 克。
3.3 性别:雌雄各半。
3.4 每组动物数:按体重随机分组,实验时以每10 只(♀5 只,♂ 5 只)为一组4.0 剂量4.1 剂量设置:按预初实验结果,最高剂量定为570 mg/kg。
以0.9 的比例递减,即为570、513、461.7、415.5、374、336.6 mg/kg,6 个剂量组。
4.2 每只动物接受容量:口服体积为0.2 ml/10g 体重。
5.0 给药途径小鼠禁食 6 小时一次灌胃给药。
6.0 方法动物按体重随机分 6 组,每组10 只,雌雄各半,每组的小鼠体重分布相似。
给药后即观察动物各方面反应情况,死亡动物即进行解剖,检查内脏。
记录每天动物的死亡数。
7.0 观察指标7.1 观察期:14 天7.2 毒性反应:观察检查小鼠外观、行为、进食、粪便等情况,死亡动物进行尸解。
《食品毒理学》经口急性毒性试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给药方法;了解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受试化学物后,动物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中毒死亡的特征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观察受试动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求出半数致死量。
二、主要仪器设备实验动物:成年昆明系实验小鼠(SPF级别)。
器材:注射器(0.25,1,2,5ml)、吸管(0.1,0.2,0.5,1,2,10ml)、容量瓶(10,25,50ml)、烧杯(10,25,50ml)、滴管、灌胃针12号、动物体重秤、解剖剪刀、镊子、手术手套,口罩。
试剂:受试化合物(氯化钡溶液,20mg/mL)。
三、实验原理氯化钡是强电解质,可完全电离出钡离子,导致钡离子在小鼠血液内部引发急性低钾血症,故小鼠会出现肌无力和发作性软瘫,心肌应激性减低,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由于肌无力,严重中毒的小鼠还会出现呼吸困难乃至死亡等症状。
四、实验内容1.健康动物的选择和性别鉴定。
2.实验动物称重、编号和随机分组。
3.受试化学物溶液的配制。
4.小鼠灌胃操作技术。
(1)预实验,取小白鼠、称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3只,以灌胃的方式给予等体积、不同剂量的氯化钡溶液,摸索小鼠接近100%和0%死亡的剂量范围。
(2)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3只,以灌胃的方式给予等体积、不同剂量的氯化钡溶液。
小鼠灌胃法:将钝头的12号注射针(适用于小鼠),安装在适当容积的注射器上,吸取所需的受试物溶液,左手抓住动物双耳后至背部的皮肤(小鼠仅抓住耳后、颈部的皮肤,用无名指、小手指和大鱼际肌将其尾根部压紧),将动物固定成垂直体位,腹部面向操作者。
注意使动物的上消化道固定成一直线。
右手持注射器,将针头由动物口腔侧插入,避开牙齿,沿咽后壁缓缓滑人食管。
若遇阻力,可轻轻上下滑动探索,一旦感觉阻力消失,即可深入至胃部。
如遇动物挣扎,应停止进针或将针拔出,千万不能强行插入,以免操作穿破食管,甚至误人气管,导致动物立即死亡。
实验二经口急性毒性LD50测定实验二经口急性毒性LD50测定一、试验目的1. 熟悉急性毒性LD50测定的剂量设计2. 掌握小鼠灌胃技术3. 掌握改进寇氏法计算LD50的方法二、试验原理选择健康的实验动物,依据LD50计算的设计原则,将实验动物随机分成数个染毒组和一个阴性对照组。
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实验组受试物后,观察动物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中毒死亡的特征以及可能的死亡原因。
根据受试物毒性反应与剂量的关系,求出半数致死剂量(LD50),并根据LD50值将受试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三、材料和试剂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60只,雌雄各半2. 器材:灌胃针(小鼠适用)、注射器、吸管、容量瓶、烧杯、滴管、分析天平、台秤、外科手术剪、镊子3. 受试物:(敌百虫或克佰威)4. 染色剂:苦味酸酒精饱和溶液、0.5%品红溶液四、实验内容1. 实验动物称重、编号和随机分组2. 染毒剂量设计及试剂配制3. 小鼠灌胃染毒技术4. 毒性反应的观察及LD50计算五、试验方法(一)预实验1. 探索剂量范围先找出100%与0%的致死量(或阳性反应的剂量)为实验的上、下限剂量(Dmax和Dmin)。
据经验或文献定出一个估计量,取动物若干,每4只一组,按估计量给药,如出现4/4死亡时,下一组剂量降低,当出现3/4死亡时,则上一剂量为Dmax;如降低一档剂量出现的死亡率2/4或1/4时,应考虑到4/4死亡剂量组在正式实验时可能出现死亡率低于70%,为慎重起见可将4/4死亡剂量乘以1.4倍,作为Dmax。
以次类推,找出Dmin。
2. 剂量分组一般染毒组数(G)以5-8组为宜,组间剂量比值为r。
在确定组数后,按下列公式计算r。
1/(G-1)r = (Dmax/Dmin) 3. 受试物溶液的配制配制等比浓度的敌百虫溶液,并使每只动物在给药容量上相等(如0.5ml/20g)。
剂量按等比级数增减,相邻两剂量比值1:0.6,0.9,设5个剂量组。
动物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 test,Single dose toxicity test),研究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受试物后,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拟用于人体的药物通常需要进行动物急性毒性试验[1].急性毒性试验处在药物毒理研究的早期阶段,对阐明药物的毒性作用和了解其毒性靶器官具有重要意义.急性毒性试验所获得的信息对长期毒性试验剂量的设计和某些药物Ⅰ期临床试验起始剂量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并能提供一些与人类药物过量急性中毒相关的信息[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研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科研思维素质;学习药物急性毒性实验的测定方法(统计方法)及观察方法。
1、计算敌百虫半数致死量。
[实验材料]小白鼠(雌雄均可,18-22 g)、鼠笼、1ml注射器、苦味酸溶液、敌百虫等。
(计算机仿真实验)[实验方法]1. 预试验:取小鼠24只,以4只为一组分成6组,选择组间距较大的一系列剂量,各组分别灌胃给药敌百虫,观察出现的症状并记录死亡数,找出引起0%死亡率和100%死亡率剂量的所在范围。
2. 正式试验:在预试验所获得的0%和100%致死量的范围内,选用5个剂量,相邻剂量之间的比例为1:0.7。
将小鼠随机分组,每组10只小白鼠灌胃给药敌百虫。
3. 观察纪录给各种反应:潜伏期,中毒现象,开始出现死亡的时间,死前的现象,各组死亡的只数等。
通常药后要观察3-7天。
根据各组动物的死亡率,用改良寇氏法(Korbor)或简化机率单位法算出LD50和可信限。
[实验结果]在给药后1 小时内,随药物剂量的增加,小鼠中毒的潜伏期逐渐缩短,中毒症状随药物剂量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口吐泡沫→大小便失禁→肌肉僵直→兴奋→死亡)。
给药后3 小时内各组小鼠死亡情况见下表:组别动物数(n )给药剂量(mg/kg)对数剂量(X)动物死亡数死亡率(P)P21 10 384 2.58 1 0.1 0.012 10 548 2.743 0.3 0.093 10 784 2.89 4 0.4 0.164 10 1120 3.056 0.6 0.365 10 1600 3.20 8 0.8 0.64i=0.15 ∑P=2.2∑P2=1.26 [结果计算]实验完毕后,清点各组死亡鼠数并计算出死亡率(P),采用改良寇氏(Korbor)法计算LD50。
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等(1)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是一种对化学物质进行毒性评价的方法。
它是毒性测试的基础,也是化学品安全评价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从试验原理、方法、结果解释等方面详细介绍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
一、试验原理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毒性试验方法,它的原理是将待测化学物质按照一定剂量直接灌入小鼠口腔,通过观察动物死亡率、体重、行为等来评估待测物质的毒性。
一般来说,这种试验方法具有可重复性高、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点。
二、试验方法1. 制备试验物质:按照试验计划,制备待测化学物质,并确定试验剂量。
2. 动物实验:选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小鼠,将待测物质按剂量直接灌入小鼠口腔,观察小鼠的体重、行为等。
3. 处理数据:将实验数据录入计算机,计算LD50值,评估待测物质的毒性等级。
三、试验结果解释完成试验后,需要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主要包括LD50值和毒性等级,其中,LD50值是介于试验剂量和死亡率之间的浓度,在一定时间内能导致50%的动物死亡。
根据LD50值的大小,可以将待测物质分为五类,分别是:1. 第一类:LD50值大于5000mg/kg,属于低毒性。
2. 第二类: LD50值在500-5000mg/kg,属于中毒性。
3. 第三类: LD50值在50-500mg/kg,属于高毒性。
4. 第四类: LD50值在5-50mg/kg,属于极高毒性。
5. 第五类: LD50值小于5mg/kg,属于剧毒性。
对于口服急性毒性试验来说,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等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并不能全面反映化学物质在长期使用中的慢性毒性或致癌性等潜在危害。
因此,在进行毒性测试时,需要结合其他试验方法和临床实验来综合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
总之,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毒性测试方法,但也需要在更大的层面上同时考虑其他因素,才能更全面地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
五种农药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绪论随着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农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农林作物的病虫防治中,农药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尤其是本世纪60-70年代,人们大量使用农药,几乎使粮食产量增长一倍,但随着农药长期的、大量的、不合理的使用,导致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并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
它们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它们可以直接进入生物体内引起急性、慢性中毒和畸变,同时还通过径流、排污、挥发等途径进入土壤、大气和水体,引起各种生态环境下生物的死亡,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影响人类的食品安全。
目前,因农药使用与管理失控而引发的一系列水域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已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业内学者的广泛重视。
当前,随着有机氯农药的禁用,菊酯类和有机磷类等成为我国目前使用较广泛的农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指明,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物或者几种物质混合物及其制剂。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及其衍生物和杂质的总称。
动植物在生长期间、食品在加工和流通中均可受到农药的污染,导致食品中农药残留。
相关报道表明,农药利用率一般为10%,约90%的残留在环境中,过多地使用农药,大量未被利用的农药经过降雨、农田渗滤和水田排水等进入水体,同时,还有大量散失的农药挥发到空气中,最后汇入水域,沉降积淀在土壤中,通过农作物吸收和食物链进入人体进行累积,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目前中国一些食品,如茶叶、大米、肉、蛋等食品中农药残留量常超过规定标准,过多的残留量对人体健康会造成危害。
为此,论述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效应及其毒理机制和防治措施,以期对防治食品中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在哺乳类实验动物中,由于小鼠个体小,饲养管理方便,生产繁殖快,质量控制严格,价廉可以大量供应,又有大量的具有各种不同特点的近交品系,突变品系,封闭群及杂交一代动物,小鼠实验研究资料丰富参考对比性强;更重要一点乃是全世界科研工作者均用国际公认的品系和标准的条件进行试验,其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重复性高,自然会得到国际认可。
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等-V1
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是一种常用的毒性测试方法,它是用来评估一
种化学物质在短时间内对小鼠生命的影响。
试验流程:
1.实验动物:以小鼠为试验动物,分成不同剂量组和一组对照组。
2.剂量制备:根据需要的剂量,制备出测试物质的不同浓度的溶液。
3.给药:给实验组小鼠口服不同浓度的溶液,对照组小鼠则没有给药。
记录给药时间和剂量。
4.观察:观察实验组小鼠在给药后的表现,包括体重变化、呼吸状况、行动能力、食欲等,一般会持续3-14天。
5.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的结果,计算出药物的致死剂量(LD50),并
确定药物的毒性等级。
实验注意事项:
1.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实验,保持严谨性和可重复性。
2.保证实验室和动物房的干净和卫生。
3.正确选择实验动物,保证实验的可靠性。
4.严格控制药物剂量,避免实验误差。
5.细致记录实验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小鼠口服急性毒性试验是一种常见的毒性测试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限制,如试验结果只针对小鼠,不能直接推广到人类。
同时,在进行该项实验时应该遵循相关法规和伦理要求,保证实验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心得体会
这次的急性毒性试验是在24 h内一次或多次给予实验动物一定
剂量受试物后,观察动物的中毒表现及程度,死亡特征及数量,并
根据剂量-反应关系求出LD
50,以评价化学物的急性毒性作用。
半数致死剂量(LD
50)是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
LDgo值需经过统计处理计算而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
小。
LD
50值越大,表示受试物的毒性越低,反之LD50值越小,则毒
性越强。
我们采用了健康小鼠或大鼠,小鼠体重l8-25g,大鼠体重l80-240g,雌雄各半。
动物总数和每组动物数应根据不同LD50计算方法而定。
本次实验的意义和目的是化学毒物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毒效应的基本试验,经口染毒的方法是现代毒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
本试验目的是学习急性毒性试验的实验设计原则、动物随机分组方法及经口灌胃技术,掌握主要的LD50计算方法和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小鼠口服氯化钠的急性毒性实验丁 * *(***学院*****专业******班2*************)摘要:研究氯化钠溶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学习动物实验的基本实验方法,掌握经口灌胃技术,学习半数致死剂量(LD50)的计算及毒性判定。
选用SPF 昆明小鼠,经口灌胃两次给药,统计死亡率,用改良寇氏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并观察毒性作用。
结果氯化钠对小鼠的口服LD50为8.48g/kg,95%可信区间为8.32g/kg~8.64g/kg。
表明氯化钠属于低毒性的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可正常适量食用。
关键词:氯化钠;SPF昆明小鼠;口服;急性毒性;半数致死;LD50作为烹饪调料的主要材料之一,氯化钠在生活中的用途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和氯化钠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这就造成了人们普遍以为氯化钠是“无毒”的。
这其实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氯化钠其实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无毒”。
为了探究氯化钠急性毒性的级别,本实验采用SPF昆明小鼠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口服氯化钠的急性毒性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采用改良寇氏法计算半数致死量,得出氯化钠的毒性等级。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小鼠 SPF昆明小鼠37只,小鼠体重要保证组内差异<20%(20~24g),雌雄各半,保证雌性未产、无孕。
饲养前需要对小鼠的饲养房、笼具、饮水瓶等进行消毒。
小鼠饲养在方形透明鼠笼中,保证充足的饮水和食物。
实验前饲养2~3天,以适应实验环境,并观察其正常生长活动和健康状况。
给药前禁食处理--空腹过夜(不禁水)。
1.2药物氯化钠。
查阅相关资料文献后,我们得知氯化钠的LD0为200mg/kg,LD50为4000mg/kg,因此我们设定LD100为8000mg/kg,分为5个实验组,组距为:i =(lg8000-lg200)/4=(3.9-2.3)/4=0.4,r=(n-1)√(LD100/LD0)=4√(8000/200)=2.51,因此得到各组剂量设计见表1:表1 各组剂量分配结果配制氯化钠溶液时,我们考虑到小鼠的灌胃容量约为0.4ml/只,需要配制的溶液浓度=最高剂量/灌胃容量,实际需要溶液的量为:V=最低体积+耗量=动物数×灌胃量+耗量,由此可得各组的溶液配制情况见表2:表2 各组溶液配置情况1.3方法1.3.1分组和标记将小鼠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6组,每组雌雄各半,经过对染色法、耳缘孔口法、烙印法、挂牌法等方法的比较后,我们决定采用染色法对各组小鼠进行标记。
急性毒性实验报告小鼠一、实验目的急性毒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某种物质在短时间内对小鼠可能产生的毒性作用,包括致死效应、中毒症状等,从而为进一步的毒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二、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选用健康的昆明种小鼠,体重在 18 22g 之间,雌雄各半。
小鼠购自正规的实验动物供应商,并在实验前适应环境一周,饲养条件为温度 22 ± 2℃,相对湿度 50% 70%,12 小时光照/黑暗循环,自由摄食和饮水。
2、受试物质本次实验所选用的受试物质为_____(具体名称),纯度为_____%。
3、实验器材电子天平(精度 001g)、灌胃针、注射器、解剖器械等。
三、实验方法1、剂量设计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和相关文献资料,确定本次急性毒性实验的剂量组。
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和一个对照组,每组 10 只小鼠。
高剂量组为可能引起小鼠 100%死亡的剂量,低剂量组为可能不引起小鼠死亡的剂量,中剂量组介于两者之间。
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2、染毒途径采用经口灌胃的方式进行染毒。
灌胃前禁食不禁水 12 小时,灌胃体积为 02ml/10g 体重。
3、观察指标(1)染毒后即刻观察小鼠的中毒症状,包括行为异常、抽搐、呼吸困难等,并记录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
(2)每 30 分钟观察一次小鼠的存活情况,直至 24 小时。
(3)对死亡小鼠及时进行解剖,观察其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
(4)在 24 小时后,对存活的小鼠进行称重,并解剖观察内脏器官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1、中毒症状高剂量组小鼠在灌胃后很快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活动减少、呼吸急促、抽搐等。
中剂量组小鼠在灌胃后一段时间内出现较轻微的中毒症状,如行动迟缓、食欲下降等。
低剂量组小鼠未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
2、死亡情况高剂量组小鼠在 6 小时内全部死亡,中剂量组小鼠在 12 小时内有部分死亡,低剂量组小鼠在 24 小时内无死亡。
对照组小鼠在观察期间均存活。
3、体重变化存活小鼠在 24 小时后的体重变化不明显,高剂量组死亡小鼠体重较灌胃前减轻。
小鼠经口的急性毒性评价食品质量与安全:张志颖指导教师:丁志刚摘要:通过霍恩法对啮齿类动物小白鼠做急性毒性实验,以氯化镁溶液为外源化学物,了解氯化镁溶液对机体是否产生毒效应。
确定外源化学物的致死剂量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定外源化学物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关键词:小白鼠氯化镁溶液霍恩法急性毒性评价1前言氯化镁常温下为白色结晶,易吸湿,100℃时失去2分子结晶水,在110℃开始失去部分盐酸而分解,强热转为氧氯化物,其PH约为<7,有刺激性,氯化镁是有毒的,其次氯化镁是低毒的。
氯化镁本身的毒性来自其本身凝血的作用,例如卤水点豆腐,就是使蛋白质凝固。
假如一定剂量的氯化镁进入血液,血液凝固,人必死无疑。
所以说氯化镁对于温血动物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杀伤力。
制作豆腐时,氯化镁可以作为很好的混凝剂。
它常与硫酸镁一起凝固豆奶,由于其营养价值,氯化镁还是婴儿配方奶粉的组成部分。
2材料与方法2.1 材料试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16只,雌雄各半,体重在18~25g之间。
2.2仪器与试剂试验器材:注射器、刻度吸管、容量瓶、小烧杯、滴管、灌胃针、电子天平、镊子、动物体重秤、手套。
试验试剂:受试物(氯化镁)、3%~5%的苦味酸溶液、0.5%的品红溶液。
2.3实验方法2.3.1健康动物选择2.3.2性别辨认2.3.3小鼠称重、编号和随机分组根据霍恩法将小鼠分为4个小组,每组4只。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随机数18 43 38 62 82 16 48 35 67 05 72 12 25 83 43 41除4余数 2 3 2 2 2 0 0 3 3 1 0 0 1 3 1 1所在组别二三二二二四四三三一四四一三一一2.3.4剂量设置(1000mg/kg、2150mg/kg、4640mg/kg、10000mg/kg)组号一二三四染毒剂量1000mg/kg 2150mg/kg 4640mg/kg 10000mg/kg27.75mg 57.587mg 122.96mg 280mg每组小鼠染毒毫克数2.3.5氯化镁溶液的配制(1)氯化镁的量取(称量法)准确称取12.6575g的氯化镁固体,加蒸馏水溶解后,倒入25ml容量瓶,混匀,再加蒸馏水定容至刻度。
药物急性毒性实验实验⼀药物急性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的】了解药物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的意义、原理,掌握半数致死量的测定⽅法和计算过程。
【原理】LD50是指在⼀群动物中能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由于实验动物的抽样误差,药物的致死量对数值⼤多在50%质反应的上下呈正态分布。
在这样的质反应中药物剂量和质反应间呈S型曲线,S型曲线的两端处较平,⽽在50%质反应处曲线斜率最⼤,因此这⾥的药物剂量稍有变动,则动物的死或活的反应出现明显差异,所以测定半数致死量能⽐较准确地反映药物毒性的⼤⼩。
【实验材料】1、动物:⼩⽩⿏,体重18-24g,雌、雄各半,实验前禁⾷12⼩时,不禁⽔。
2、药品:盐酸普鲁卡因,苦味酸。
3、器械:⼩⿏笼,天平,注射器(1mL),电⼦计算器。
【⽅法和步骤】(⼀)预备实验1、探索剂量范围:先找出100%及0%死亡的剂量,此即上下限剂量(D m及D n)。
⽅法是先取出⼩⿏9-12只,每组3只,按估计量(根据经验或⽂献资料定出)给药,如3只⼩⿏全死则降低剂量⼀半,如全不死则增加剂量⼀倍,如部分死亡,则按2:1的⽐例向上、向下调整剂量,由此找出上下限剂量。
2、确定组数,计算各组剂量:确定组数(G):可根据适宜的组距确定组数,⼀般分5-8个剂量组。
计算各组剂量:要求各组剂量按等⽐级数排列,在找出D m及D n和确定组数后,可按下列公式求出公⽐r:r再按公⽐计算各组剂量D1,D2,D3,D4,D5……D m,其中D1=D n=最⼩剂量,D2=D1?r; D3=D2?r; D4=D3?r; D5=D4?r; ……D G=D G-1?r。
r值⼀般以1.7~1.15之间为宜。
计算举例:已知某药在致死毒性实验中,Dm=187.5 mg/kg; Dn=76.8 mg/kg, 确定组数G=5,求r及各组剂量。
先代⼊公式求r=1.25,再计算各组剂量D1=Dn=76.8 mg/kg,D2=76.8?1.25=96 mg/kg, 依次计算D3,D4,及D G(D5)分别为120,150,187.5 mg/kg。
急性毒性实验
取健康小鼠24只,雌雄各半,禁食24h后,生药于次日灌胃给予痛风颗粒颗粒混悬液0.78ml(16.30g/kg,相当生药量86.88g/kg),观察小鼠活动、饮食、呼吸等情况,然后连续观察15天,纪录7天内的动物死亡数及毒性反应。
结果:灌胃后,小鼠活动减少,约1小时左右逐渐缓解,7天内24只小鼠无一只死亡及明显中毒反应。
计算过程:
常温下配的痛风颗粒最高浓度为0.417g/ml(16.30g/kg,相当生药量86.88g/kg),颗粒密度4.73g/ml。
20g小鼠胃内容积0.78ml。
按动物表面积比率换算等效剂量换算(20g小鼠:70Kg成人=381.9:1)
按最高浓度4.73g/ml(相当生药剂量22.23g/ml)及小鼠最大灌胃容量0.78ml计算:
小鼠最大给药剂量:4.73*0.78/0.02=207.87g/kg;
按动物表面积比率换算等效剂量换算,折算70Kg成人最大给药量:207.87*0.02*387.9=1612.66g/70kg,相当生药剂量7579.5g/70Kg。
成人每日口服痛风颗粒生药剂量30g/70kg,小鼠一次口服痛风颗粒为成人每日临床常用量的253倍:7579.5/30=253倍
小鼠一次口服痛风颗粒的最大耐受量为86.88g/kg,此为成人每日临床常用量的253倍,结果表明该药口服给药临床常用量使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