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你如何识破谎言
- 格式:docx
- 大小:78.16 KB
- 文档页数:6
【一秒判断是真是假】行为心理学1️⃣ 引言:揭开行为心理学的神秘面纱在人际交往的复杂网络中,我们常常需要迅速判断他人的言语与行为是否真实可信。
行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心理活动的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洞察人心、辨识真伪的钥匙。
通过细致观察与分析,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捕捉到那些微妙而关键的线索,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
2️⃣ 眼神与微表情:非言语信息的泄露眼神交流:眼神是心灵的窗户,真诚的眼神往往清澈、直接,而虚伪的眼神则可能显得游离、躲闪。
当某人试图隐瞒真相时,他们的眼神可能会不自觉地避开对方的注视,或者频繁眨眼,以减轻内心的紧张感。
微表情捕捉:微表情是瞬间闪现的面部表情,它们往往不受意识控制,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内心情感。
例如,当某人声称对某件事一无所知时,嘴角却不经意地上扬或下撇,这可能就是谎言被戳穿的微妙迹象。
3️⃣ 言语与肢体语言的协调性言语分析:真实的话语通常流畅自然,而谎言则可能显得生硬、重复或缺乏细节。
此外,说谎者往往会刻意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如“我”,以减少自我指涉,降低被识破的风险。
肢体语言的一致性:肢体语言,如手势、姿势和体态,应与言语内容保持一致。
当某人的言语与肢体语言出现矛盾时,如嘴上说“我很放松”,但身体却紧绷、颤抖,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在说谎。
4️⃣ 情境与行为的逻辑性情境适应性:真实的行为应与当前情境相符。
例如,在悲伤的场合中,如果某人表现得过于冷静或甚至欢笑,这可能表明他们在掩饰真实的情感。
行为逻辑性:谎言往往需要精心编织,以维持其内在的一致性。
因此,当某人的故事在逻辑上出现漏洞或矛盾时,这通常是谎言被揭穿的信号。
5️⃣ 结论:综合判断,审慎行事在运用行为心理学进行真伪判断时,我们应保持开放的心态,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
同时,要综合运用眼神、微表情、言语、肢体语言以及情境适应性等多方面的线索,进行综合分析。
记住,没有一种方法是绝对可靠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微妙的差异,并做出合理的推断。
测谎的心理学原理及应用1. 介绍心理学对于测谎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并且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测谎的心理学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将探讨的内容包括非言语行为的分析、情绪和心理压力对回答问题的影响、以及一些先进的测谎技术。
2. 非言语行为的分析2.1 眼神运动研究表明,当人们在回答问题时,他们的眼睛会展示出不同的运动模式,这可能暗示着他们的思考方式。
例如,当人们回忆事实时,他们的眼睛会向上运动;而当他们编造谎言时,他们的眼睛会向下运动。
这种测谎方式被称为眼球扫视识别,已经被用于一些调查和审讯中。
2.2 身体姿势和手势人们的身体姿势和手势也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来判断他们是否在说谎。
例如,当人们紧张或不确定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交叉双臂、避免眼神交流、摆动腿或者是频繁地摸头发。
这些非言语行为在一些情境中被认为是测谎的指标。
2.3 身体语言匹配观察一个人的身体语言是否与他所说的话相一致,也是测谎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当一个人回答“是”的时候,他的体态应该是肯定的,而不是犹豫或者否定的。
如果身体语言与言语不匹配,那么就可能暗示他们在说谎。
3. 情绪和心理压力对回答问题的影响3.1 态度变化当一个人在回答不同的问题时,他的情绪和心理压力可能会引起态度上的变化。
例如,当一个人回答与他个人利益相关的问题时,他可能表现出更加紧张和不自然的反应,这可能意味着他在说谎。
3.2 反应时间研究还发现,说谎者在回答问题时,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考虑他们的回答。
他们可能会停顿、思考和重复问题,以获得更多的时间来编造谎言。
因此,观察回答问题的反应时间可以提供测谎的线索。
3.3 情绪表达情绪表达是另一个可以用来测谎的指标。
当人们说谎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不自然的情绪表达,例如过度的笑容或者不适当的表情。
观察情绪表达可以帮助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
4. 先进的测谎技术除了观察非言语行为和情绪反应外,科技的发展也为测谎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技术。
我们都知道,人们在说谎的时候会自然地感到不舒服,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是否表现得忐忑不安或者目光飘忽来判断他是否说谎呢?如果一个人谈话时眨眼不多,吱唔却不少,声音带点颤抖,眼瞳变大,下巴翘起,神经过敏的样子,你会认为他在说谎吗?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对说谎者判断的误区,事实并不如此。
一起来看看心理学是如何告诉我们检测谎言的吧。
识别谎言是一件极之困难的事。
研究显示,这好比碰巧运气,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
造成这种情况,其中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有太多错误的说法干扰着“怎样识别谎言”这个问题。
从事心理学工作多年,也曾与警察会面沟通而进行过研究,Aldert Vrij跟他的同事,为哪些是撒谎的暗示、哪些不是,提供了指导。
(Vrij, 2006).首先,我们要推翻那些错误的说法。
1.人们以为,撒谎者都会表现得忐忑不安或者目光飘忽,事实上并不是的。
然而这种错误的说法,竟然还当一回事地仍然记述在警察工作教育手册上。
2.甚至关于撒谎的研究,就算是最著名的,也不见得研究结果有多好。
谈话时眨眼不多,吱唔却不少,声音带点颤抖,眼瞳变大,下巴翘起,神经过敏的,这些表现不再是说明对方在撒谎的有力证据(当然,因人而异)。
3.面对亲密的朋友或者拍搭,我们更难检测出他们是否在撒谎,因为我们习惯相信他们,同时也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
这些错误的说法怎么来的?一是我们被流行文化严重影响了,二是我们自以为撒谎就会有这些小动作,事实并不是。
因此,在处理这些错误的说法时,什么样的心理学研究能告诉我们怎样检测谎言?1.人的不同就是关键。
同样的行为,发生在某些人身上时会被视为诚实的表现,但发生在另一些人身上时,得到的评价就不一样了。
这种现象不会告诉你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例如,内向或者社交能力强的人,总会让人们觉得他们有可能在撒谎,尽管他们并不是!解决办法就是要对比。
在真相面前,谎言很可能就不攻自破。
2.细微的动作。
对谎言敏感的人可以通过细微的脸部表情察觉到谎言并作出防备。
教你识破谎言的心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说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是人类适应群体生活的必备技能。
每个人每天都在说谎,个体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许多谎言是下意识的直接反射,说谎会不经意的产生。
生活中我们需要谎言,但是说谎要以向善为目的,恶意的谎言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伤害,让受欺骗的人心理产生巨大的愤怒和痛苦体验。
下面从心理学角度教你如何识别谎言,以尽量避免受欺骗和伤害。
易受骗人群我们先来看看你是不是易受骗人群。
请对照以下内容自测一下。
1、缺乏社会经验、思想单纯的人容易受骗。
比如我们在校读书期间不少人都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
2、易受心理暗示的人容易受骗。
我们熟悉的春晚小品《卖拐》,赵本山就是用心理暗示的手段成功骗到了范伟。
3、自我意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易从众的人容易受骗。
比如现在微信上常常出现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假信息,你本来是不信的,但是大家口口相传,自己熟悉的朋友推荐给你,加上高点击率及看似权威的发布者,你就开始深信不疑了。
如何识破谎言?大部分人在说谎时都会努力掩饰,但控制声音,表情和肢体语言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心理学家指出了以下几种与说谎有直接关联的线索。
1.面部表情特征眼神:瞳孔放大、眼神飘忽不定、专注地盯着你的脸,不看你的眼睛。
说谎者眼神容易干燥会导致过多眨眼。
眼睛向右上方看(说真话时向左上方看,这种“眼动”是一种反射动作,很难控制)表情:假笑,或忍不住偷笑。
鼻孔扩张。
表情不自然, 脸部肌肉突然短暂地抽搐几下。
2.声音特征说话停顿多、使用“嗯”“呃”等词,语速慢,小心用字遣词。
也可能话速加快,将早已编好的谎话尽快说完。
更多的逻辑和言语错误。
说话音量和声调突变;突然大声、高音。
3.肢体动作特征抠衣角、拽衣领、摸脖子或拨弄头发。
用手掩口或用食指掩着上唇。
频频吞咽口水及舔口唇。
抓面颊或耳朵。
掰手指关节或转动指环。
双腿轻微发颤。
下意识的用食指或手背蹭一下鼻子,不自觉地经常摸鼻。
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来测试对方有没有说谎。
心理学:从10个简单的动作中,识破对方谎言的方法「最近恋人的样子总觉得很奇怪」「同事的话不可信」「推销说的话很可疑」你有过这样的经验吗?直觉有时会告诉我们「对方在撒谎」,但却没有确凿的证据。
人们在说谎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在表情和动作上出现「谎言的信号」。
理解了这个信号,仔细观察对方就能看穿谎言。
本文将介绍从动作中识破对方谎言的方法。
摸脸的动作变多了人在说谎的时候会用手遮住嘴或下巴,或触摸鼻子、眉毛、耳垂等脸的一部分。
这被认为是因为从表情等方面害怕谎言被揭穿,所以有一种想要遮住脸的心理在起作用。
摸眉毛的动作乍一看似乎和说谎的信号没关系,但实际上有很大的关系。
眉毛在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变化,从这一点来看,说谎的人有无意识地隐藏这一点的倾向。
另外,特别要注意经常触摸鼻子的信号。
鼻子位于脸的中心,可以说是无意识中容易触摸的部位。
也有人说,平时经常说谎的人,以及不想让对方识破内心的人中,有很多人已经养成了摸鼻子的习惯。
为了识破谎言,请注意不要忽略对方摸脸的动作。
不和你眼神交流说谎时的动作最先能让人联想到的就是这种「转移视线」的习惯。
经常在漫画或动画中说谎的时候,说谎的人物一边吹口哨一边视线斜向上游的情景让人觉得很眼熟。
那简直就是很明显在撒谎的信号。
人们在说谎时会感到罪恶,会避开对方的眼神交流。
其实脑科学也证明了这种视线与感情和精神状态有很大关系,可以说人的感情首先体现在眼睛上。
让我们来看看视线的移动有什么倾向。
在心理学实验中,·视线向左上角移动时,是想要回忆过去体验过的事情和情景(过去)·视线向右上角移动时,是想象着过去从未见过的景象(未来)·视线向左下角移动时,是想象着视觉上的印象·视线向右下角移动时,是想象着身体上的形象因此,视线向右上角移动的时候,一边想象一边说没有见过的景象的话,说谎的可能性很高。
改变说话的方式人的声音也是识破谎言的好线索。
如果经常说谎的话,就会把没被问到的事情都说得很流利,也有人因此变得说话唠唠叨叨。
心理学小招数:识破谎言
沪江小编:还记得上次要求提薪未果吗?其实有一些心理学小招数可以帮你有效提薪。
还记得上次要求提薪未果吗?如果应用心理学的知识,保证你每顿少吃一口。
心理学就在我们身边,一起跟着沪江小编来学一学心理学的小招数吧。
招数29:识破谎言
经过多年研究,社会工作者整理了说谎的一系列特征。
这些特征虽然不能保证发现每一个说谎者,但它多少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那些撒谎的人。
下面的简单心理学招数的根据,就是那一系列撒谎特征,以及弗洛伊德关于撒谎者对自己的欺骗多少有些内疚的论点。
内疚心理会导致某些生理变化,给我们识
别谎言提供线索。
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撒谎者为了掩盖撒谎痕迹,会提高声调;
撒谎者少用手势。
平时说话喜欢指手画脚的人,如果手动得少了,说明他肯定撒谎无疑;
撒谎者造假时说话比较笼统,描述较少。
例如,说某物是“红的”,而不会说“消防车那样红”;
撒谎者会吞吞吐吐,张口结舌;
撒谎者常会眨眼、挠痒、咬指甲。
三者中,最应注意的是眨眼睛,特别是竞选政府职位的人。
除此之外,拙劣的撒谎者被发现时常会露出惶恐不安的神色。
把这些特征结合起来,你识破谎言也就有比较可靠的线索了。
(过去,人们以为,眼光不定、语速缓慢、回答问题前长久思索、变化姿势、不苟言笑等等是撒谎的表现。
其实,这些表现对识别谎言并不一定可靠。
)
心理学的招数就是:
只要仔细观察,总能捕捉到撒谎者的生理征兆。
我说这些,可不是撒谎啊!。
行为心理学教你看穿谎言1.真正的吃惊表情转瞬即逝,超过一秒钟便是假装的;2.撒谎者不像惯常理解的那样会回避对方的眼神,反而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说的话;3.“你去过她家吗?不,我没有去过她家”,对问题的生硬重复是典型的撒谎;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编造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7.叙事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9.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做好逃跑准备),因此手的体表温度会下降;10.明知故问的时候眉毛微微上扬;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的时候,极有可能他们的表情是装出来的;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
当你不相信你自己所说的话,这样使自己安心;15.抿嘴两次,典型的模棱两可;16.双手抱胸、退一步——肢体抗议,说明他的话不可信;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纵火案犯与强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记住两点,生活会更简单——19.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20.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21.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在想好说什么谎后会眼神肯定如果你冷静的反驳说谎者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22、撒谎者面对一个提问,通常会先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
而且,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
第一季第一集:1、倒叙法:先说正叙,后说倒叙。
测试说谎2、眼睛法:看着你有可能是在说谎,想看看你是否相信这个谎言。
看左边,回忆,真话。
3、要三个人保持秘密的方法就是,其中两个人死了。
真相与谎言心理学中的谎言知识点真相与谎言:心理学中的谎言知识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在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中,谎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使用虚假信息,有时为了保护自己,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与谎言相关的知识点,并探讨真相与谎言之间的关系。
一、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可能会说谎。
根据这个理论,当人们的观念、信念或态度与他们的行为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为了减少这种不一致感,人们倾向于通过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或改变来恢复一致性。
这种解释或改变可能涉及虚假陈述,以消除不舒服的认知失调。
二、微表情微表情是心理学中对细微而瞬间的面部表情的称呼。
相比常规表情,微表情难以察觉,但它暴露了人们内心真实的情感状态。
当一个人说谎时,他们可能试图隐藏真实的情感,但微表情往往会不自觉地泄漏出来。
通过识别和解读微表情,心理学家能够辅助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
三、语言启示语言启示是指人们在言语中不自觉地透露出他们的内心状况或真实意图的提示。
有时,当一个人在谈话中说了谎言时,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使用不同的措辞、语速、声调或修饰词语,以遮掩谎言。
通过敏锐观察和分析对方的语言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辨别出谎言。
四、眼神互动眼神互动在心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因为眼睛是人们情感和意图的窗口。
当人们说谎时,他们往往会在眼神互动上产生变化,避开直视对方的目光或表现出紧张的眼神。
这可能是由于内心的不安或想要隐瞒真相。
观察对方眼神的微妙变化,能够揭示出潜在的谎言。
五、行为分析行为分析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一个人的身体语言和行为来获取信息的方法。
当一个人说谎时,他们通常会出现紧张、不自然或不一致的行为。
例如,他们可能会手舞足蹈、手足无措,或者在谎言的各个方面产生不一致的行为或反应。
通过行为分析,我们可以识别并解读这些疑似谎言的线索。
六、心理状态检测心理状态检测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旨在通过监测生理指标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
如何从细节发现对方在说谎(心理学告诉你)
1、尽量不使用第一人称。
这是有一个简单的心理活动,就是当一个人在说谎时,会下意识避免提及自己。
2、尽量回避问题。
他会不断重复地说:“我不是已经和你说过了吗?”然后会避免解释,只是不停地强调他已经说过了。
3、眼睛看向右上方。
大部分人在撒谎时,眼球会看向右上方,表示他正在杜撰。
而当一个人试图记起确实发生的事情时,眼睛往往会向左上方看。
4、记住所有细节。
恰恰说明他有可能在说谎,因为因为说谎者早就把相关的情景都编好了。
5、不自觉地提高声音。
人在说谎时,为了掩饰自身的焦虑(俗称“心虚”),在描述事件时候音调会不自觉地升高。
6、皮笑肉不笑。
真正的微笑是短暂而自然的,眼中充满笑意。
7、情不自禁地摸鼻子。
伴有摆弄手指、抚摸身体某一部位等细微动作。
看穿男人谎言的九大心理招数人们常用花心大萝卜去形容男人,还有科学分析称男人的一生要撒成千上万个谎,那么怎么样才能识破男人的谎言呢,小编为各位准备了9招秘诀,轻松识破男人的谎言,一起去看看吧。
心理招数1:不提及自身及姓名美国赫特福德郡大学的心理学家韦斯曼说,“人们在说谎时会自然地感到不舒服,他们会本能地把自己从他们所说的谎言中剔除出去。
比如你问你的朋友他昨晚为什么不来参加订好的晚餐,他抱怨说他的汽车抛锚了,他不得不等着把它修好。
说谎者会用‘车坏了’代替‘我的车坏了’。
”所以如果你向某人提问时,他们总是反复地省略“我”,他们就有被怀疑的理由了。
反过来说,撒谎者也很少使用他们在谎言中牵扯到的人的姓名。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几年前,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在向全国讲话时,拒绝使用“莫妮卡”,而是“我跟那个女人没有发生性关系”。
心理招数2:反复问说谎者同一个问题问一个人问题,然后等他们回答。
问第二次,回答会保持不变。
在第二次和第三次之间留一段空隙。
在这期间,他们的身体会平静下来,他们会想,“我已经蒙混过关了。
”在所有的生理反应消退后,身体放松成为正常状态。
当你趁他们不注意再次问这个问题时,他们已经不在说谎的状态中了,他们不是恼羞成怒,就会倾向于坦白。
如果一个人说:“我不是已经和你说过这件事了吗?”然后才勃然大怒,这多半是在欺骗。
也可能对你说:事情是这样的,我还是对你直说了吧。
”心理招数3:说谎时眼睛会向右上方看说谎者从不看你的眼睛――他们知道这句忠告,所以高明的说谎者会加倍专注地盯着你的眼睛,瞳孔膨胀。
每个人都记得小时候妈妈的批评,‘你肯定又撒谎了―――我知道,因为你不敢看我的眼睛。
’这教会你从很小起就知道说谎者不敢看眼睛,所以人们学会了反其道而行之以避免被发觉。
”实际上,欺骗者看你的时候,注意力太集中,他们的眼球开始干燥,这让他们更多地眨眼,这是个致命的信息泄露。
另外一个准确的测试是直接盯着某人眼睛的转动,人的眼球转动表明他们的大脑在工作。
从心理学研究中能够学到哪些识破谎话的方式?人依托言语、声音和视觉线索进行沟通。
一个人的措辞、声音特征和各类肢体语言不仅反映了他的情感和认知状态,还反映了他是不是在扯谎。
要想识破一个人的谎话,就需要留意各类各样十分细微的线索。
长于识破谎话的高手和常常被误导的外行之间的区别有三:所关注的线索、对线索的信赖程度以及解读线索的方式。
扯谎的人会露出马脚。
大部份人都会尽力对谎话加以掩饰,但同时控制话语、声音、表情和肢体语言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声音特点说话犹豫:利用“啊”,“嗯”,“呃”等词。
话语错误:比如重复某个词或句子,一样的意思换句话再说一遍,话说一半,口误等等。
声调:改变声调,比如声音突然拔高或降低。
语速:某一段时间内语速很快。
说话距离时间:问答中间有一段时间的沉默。
停顿频率:说话的时候老是突然沉默。
停顿持续时间:指谈话进程中沉默时间的长短。
脸部表情特征眼神:盯着对方的脸看。
笑容:微笑或大笑。
眨眼:不断眨眼。
行为举止玩弄自己:搔头、抓手腕等等。
附加信号:大幅度的手部和手臂动作,为了对所说的话进行修正或补充。
手部动作:在手臂维持不动的情况下,手部的小动作。
腿部动作:移动腿脚。
头部动作:颔首和摇头。
躯干动作:躯干有所移动(通常伴随头部动作)。
改变坐姿:为了改变坐姿而做出的动作(通常伴随躯干和腿部移动)以下是一些关于谎话的真相:自主神经系统发出的压力信号无法躲过人的眼睛,比如嘴唇干燥、手心出汗、较浅的、不匀称的呼吸节拍、鼻子和喉咙发痒、脸红或脸色发白等等。
无论一个人是不是在扯谎,在压力条件下都会发出这些信号。
咱们很容易把压力和扯谎混淆起来。
大部份去参加面试的人一开始都会感到坐立不安。
神经病患者之所以擅长扯谎是因为他们不会因此感到羞愧,这样他们在扯谎的时候就会意安理得。
由于人较少注意自己的下半身动作,因此越是远离扯谎人脸部的部位,越能揭露事情的真相。
脚拍打地面的节拍突然发生转变、双脚对着出口(暗示“我想离开这儿”)、双臂紧抱的同时双脚交叉,这些都暗示了他人在说谎。
怎样识别谎言从心理学上讲,说谎是一种人类的生存本能。
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会说一些谎。
生活中我们会接触谎言,但是如果是善意的谎言还比较能够让人接受,而恶意的谎言则会给人们带来伤害,对被欺骗的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如何识破谎言呢?我来介绍几种最简单的方法。
第一是说话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比如,这个人平常没有什么口头语,但是这次说话出现了很多“坦白讲”“老实说”“说实话”这种词,那十有八九是亏着心呢,所以才会用自己不常用的词语。
还有要看语速,过快,过慢都是有问题的。
太慢的,说话总是停顿,是不是用个“额”之类的连接词,这就是编出了谎话还没背过稿子的。
太快的,因为担心忘掉,赶紧把编好的谎话说完。
经历的事和编出来的事,说话的语调、语速一定有差别。
第二是看肢体动作,说谎者的肢体动作,往往都是不自然的。
这种不自然的动作,和监考中作弊的学生,是非常接近的。
因为都是心虚的动作。
比如抠衣角、摸脖子或捋头发。
经常的拿起瓶子喝水。
双腿轻微发颤。
不受控制地摸鼻子。
除非经过特殊训练,否则这些说谎时的小动作一定无法避免。
注意观察。
第三是面部表情,这个放在最后是因为,现在人视力普遍比较差,面对面站着都有可能看不出对方长啥样,就别说表情的细节了……最简单的一种,有些人在说谎的时候,脸色会发红,这就是天生没办法说谎的人。
然后就是看眼神,人如果说谎,眼神会飘忽不定,而且,人说谎的时候眼神用力,所以眨眼频率也会比平时高。
最后看面部肌肉,正常说话的时候表情会随着说话的内容变化。
可一旦说话,脸上就会呈现一种,类似于皮笑肉不笑的状态。
脸部肌肉还会经常抽搐。
这就是几种最简单的识别谎言的办法。
其余的还有很多,比如微表情,体温,心跳等等。
并不是说,了解了这些,就要去揭穿别人的谎言。
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辨析谎言之后,更好的保护自己!。
【一秒判断是真是假】行为心理学1️⃣ 引言:行为心理学的奥秘在人际交往的复杂网络中,我们常常需要快速判断对方的言语是否真诚、行为是否可信。
行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其心理机制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工具,帮助我们在一秒内判断信息的真伪。
本文将深入探讨行为心理学中的关键技巧,教你如何准确识别谎言与真诚。
2️⃣ 眼神与微表情:真实的窗口眼神交流:眼神是心灵的窗户。
真诚的人在交流时,眼神往往自然、流畅,能够保持与对方的直接对视。
而说谎者则可能避免眼神接触,或者眼神显得游离、闪烁不定。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可能通过训练来掩饰这一迹象,但细微的眨眼频率、眼球运动等仍可作为辅助判断的依据。
微表情:微表情是瞬间闪现的面部表情,通常难以被说谎者有意识地控制。
这些表情能够揭示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
例如,当某人声称对某事感到高兴,但嘴角却短暂地向下撇或眼神中出现一丝不快,这可能意味着其真实感受与所说不符。
3️⃣ 言语与体态的一致性言语内容:真诚的话语往往流畅、自然,逻辑清晰。
说谎者则可能因为需要编造故事,而在言语中出现停顿、重复或逻辑矛盾。
此外,注意倾听对方的语气和语调,真诚的话语通常更加生动、富有感情色彩。
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包括手势、身体姿势和动作,是判断真伪的重要线索。
真诚的人在讲述时,体态往往与言语内容保持一致,如用手势辅助说明。
而说谎者可能会因为紧张或焦虑,而出现与言语不符的体态,如频繁摸脸、搓手或眼神闪烁。
4️⃣ 情境与背景分析情境一致性:判断一个人的陈述是否真实,还需要考虑其是否与当前情境和背景相符。
例如,一个人突然声称自己拥有某项专业技能,但在此前的交流中从未提及,且其背景信息中也没有相关证明,这就可能引发怀疑。
背景调查: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简单的背景调查也是判断真伪的有效手段。
通过询问第三方或查阅相关资料,可以验证对方所述信息的真实性。
5️⃣ 结论:综合判断,审慎行事行为心理学提供的判断技巧并非绝对可靠,因为每个人的行为和反应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谎言的原理谎言是指故意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以欺骗他人或达到个人目的的行为。
谎言的原理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多个角度,下面将从这三个层面分别进行探讨。
心理学视角: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谎言的原理涉及到个体的意识和认知过程,以及对他人的情感和社会关系的认知。
以下是几个心理学解释谎言的原理:1. 自我保护:人们说谎往往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惩罚或避免不愉快的后果。
比如,一个学生在老师提问他是否完成作业时撒谎,是因为他害怕被批评或惩罚。
2. 社会认同:人们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喜欢,有时候会说出不真实的话。
这种谎言可能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望,或者是为了给自己塑造更好的形象。
3. 利益驱使:个体在追求利益时,有时会选择使用谎言来获得更多的收益。
比如,商家可能夸大产品的好处来提升销量,政治家可能承诺虚假的政策来获得选民的支持。
社会学视角: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谎言的原理可以从社会交互和社会规范的角度进行解析。
以下是几个社会学解释谎言的原理:1. 社会信任:社会中的人们往往会依赖他人的言行来判断对方的诚实与否。
谎言破坏了社会的信任基础,人们可能会在交往中谨慎小心,从而产生一定的社会不稳定性。
2. 维护社会关系:在一些社交场合,谎言可能被视为某种常规的社会交往方式。
人们可能会通过撒谎来避免冲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3. 社会规范:谎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社会规范的影响。
例如,有些社会文化认为小谎是可以接受的,而有些则将谎言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语言学视角: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谎言的原理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过程有关。
以下是几个语言学解释谎言的原理:1. 信息操作:谎言通常涉及对信息进行操作和调整。
说谎者有意选择某些信息进行隐瞒或夸大,以达到欺骗受众的目的。
2. 非言语表达:谎言往往不仅仅通过语言表述,还包括非言语的身体语言和表情。
说谎者可能会通过肢体动作、语调、眼神等方式来强调自己的真实性。
3. 信息解读:听众在接收谎言时需要对信息进行解读和理解。
1。
单肩抖动-——-——不自信。
2.注视对方眼睛—--——-撒谎中(为了看看自己的把戏是否得逞)。
3.中断眼神交流—----—不代表撒谎(回忆中)4。
回答时生硬的重复问题——————典型谎言。
5.抬起下巴-—---—十分尴尬。
6。
揉鼻子--——--掩饰真相(男人的鼻子里的海绵体在撒谎时容易痒)。
7。
眼睛向左看是在回忆,向右看是在思考谎话。
8.惊讶表情超过一秒就是假惊讶。
9。
男人右肩微耸一下就是在说假话。
10。
当不能倒着将事情回忆一遍,那么事情肯定是编造的。
11.用手抚额头—--——表示羞愧。
12。
瞳孔放大--——-恐惧,性欲。
13。
话语重复声音上扬-———-撒谎。
14。
肢体阻抗向后退一步,表示刚说的话不可信.15.抿嘴经典的模棱两可的动作16.人撒谎的时候会摸脖子,典型的强迫行为。
17.纵火与强奸本质是相同的,都属于宣张自己的力量。
18。
撒谎的时候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情,往往没有任何表情。
19.在学校越受欢迎的学生越会撒谎。
20.手一直摩挲,一种自我安慰的姿态,当你不相信自己的在说什么的时候,使自己安心们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这是个经典的动作.21。
当真正的凶手看到被害者照片的时候,会表现出恶心、轻蔑甚至是害怕。
但绝对不会是吃惊.22.要是有人要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就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眉毛朝下皱紧,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
23。
亮出中指(fuck的手势),这是象征性的还有特定意识的下意识手势,充满敌意.24.鼻孔外翻,嘴唇紧闭,生气.25。
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自责.26。
眉毛向上,拉紧,恐惧。
27.当你不相信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就会摩挲自己的双手来使自己安心.28.如果先突然大声说话,然后再用手猛拍桌子,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时间差。
如果是真的发火,这两个动作会同时进行.29。
提高右边的眉毛,表示你很疑问。
30.嘴唇左边向撩起,假笑。
脸部74%的真实感受往往会在右脸暴露.越害怕的事情越容易发生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手机被偷走。
心理学:FBI真正使用的5种测谎方法人类是爱说谎的动物,也就使得能够识别谎言的能力变得格外有吸引力。
诸多电视文学作品提到微表情在测谎中的应用,“微表情”真有这么神奇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真正的FBI探员究竟如何“测谎”。
首先需要戳破的一点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其实真看不出来别人是否在说谎:有多项实验的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普通人辨识出谎言的准确率大概是50%——跟瞎猜没什么区别。
一项针对超过2万人的研究显示,他们当中只有50人(千分之二点五)能够依靠肢体语言或微表情,做出准确性超过80%的判断,大部分的人只是如同掷骰子一样碰运气而已。
研究说,“微表情”并没有什么用上世纪70年代,行为学专家第一次发表了关于“微表情”的研究。
“微表情”指的是那些无法用肉眼观察的表情,它十分短暂,往往只持续0.04-0.07秒,如果要观察的话,需要通过高速摄像机。
他认为,这些细小的表情可以泄露人们的欺骗行径。
我们都知道,不善于说谎的人,往往会在撒谎时不自觉地眼神闪烁、脸红、结巴、手心出汗。
但心理学家认为,即便是那些看似镇定、有一张“扑克脸”的人,在说谎时也会不自觉地产生紧张、愧疚、有时甚至是愉悦的情绪,这些情绪是很难隐藏的,总有那么一个瞬间,你脸上的微表情或者肢体语言会泄露天机。
那么,学习这些微表情的判断方法真的有效吗?很多人都看过美剧“别对我说谎” (Lie to Me),剧中痞痞的男主擅长通过脸部微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识别谎言,比如他提到,男性说谎时的典型动作是摸鼻子。
该剧由行为学专家、“微表情”理论的发明者指导制作,似乎提高了不少可信度。
不过,剧中的这些关于“微表情”的技巧,真的能帮助我们识别谎言吗?一个2010年的实验专门调查了收看Lie to Me 的观众,对比了他们和一般人的测谎能力是否存在区别。
结果表明,在所有的被试中,那些努力运用从Lie to Me学到的测谎技巧的观众,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平均准确率达到60%,而一般人的准确率为65%。
心理学教你如何识破谎言2015-01-06 07:30:56 |阅读原文译者:易夏殇作者:Adrian Furnham, Ph.D.从心理学研究中能够学到哪些识破谎言的方法呢?人依靠言语、声音和视觉线索进行沟通。
一个人的措辞、声音特征以及各种肢体语言不仅反映了他的情感和认知状态,还反映了他是否在说谎。
要想识破一个人的谎话,就需要留心各种各样十分细微的线索。
善于识破谎言的高手和常常被误导的外行之间的区别有三:所关注的线索、对线索的信赖程度以及解读线索的方式。
说谎的人会露出马脚。
大部分人都会努力对谎言加以掩饰,但同时控制话语、声音、表情和肢体语言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声音和表情都是重要的线索。
英国朴茨茅斯大学(Portsmouth University)阿尔德特·弗瑞教授(Prof Aldert Vrij)指出了十七种可能与说谎有直接关联的非言语行为。
声音特点说话犹豫:使用“啊”,“嗯”,“呃”等词。
话语错误:比如重复某个词或句子,同样的意思换句话再说一遍,话说一半,口误等等。
声调:改变声调,比如声音突然拔高或者降低。
语速:某一段时间内语速很快。
说话间隔时间:问答中间有一段时间的沉默。
停顿频率:说话的时候老是突然沉默。
停顿持续时间:指谈话过程中沉默时间的长短。
面部表情特征眼神:盯着对方的脸看。
笑容:微笑或者大笑。
眨眼:不停眨眼。
行为举止摆弄自己:搔头、抓手腕等等。
附加信号:大幅度的手部和手臂动作,为了对所说的话进行修正或补充。
手部动作:在手臂保持不动的情况下,手部的小动作。
腿部动作:移动腿脚。
头部动作:点头和摇头。
躯干动作:躯干有所移动(通常伴随头部动作)。
改变坐姿:为了改变坐姿而做出的动作(通常伴随躯干和腿部移动)另外,弗瑞教授还给出了一些非常具体的言语线索,用来辨别一个人是否在撒谎。
消极话语:话语中透露出对某一人、物或者观点的反感,包括否定、轻蔑以及表达消极情绪的话语。
貌似可信的回答:指那些有道理、听上去既可靠又合理的回答。
无关信息:回答牛头不对马嘴。
过于绝对的回答:比如使用“总是”、“从不”、“没有任何人”、“每个人”之类的措辞。
频繁自指:使用“我”、“我的”之类的措辞。
直接回答:紧扣主题、坦率直接的话语,比如“我喜欢约翰”就比“我喜欢约翰的公司”来的直接。
反应时间:指反应时间长短或者话语的多少。
这一领域最为出色的专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强调面部表情对识别谎言的重要性,着重指出表情是如何辅助谎言的,还指出了各种各样十分细微的线索。
他认为表情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情绪,比如愤怒、恐惧、反感、苦恼、幸福、满足、兴奋、惊讶、轻蔑等等,这些情绪都有相对应的明显的表情特征。
表情还能显示出一个人是否同时拥有两种情绪——人对自身情绪有所感知,而且每一种情绪的元素常常会反映到脸上。
表情还能体现出情绪的强烈程度,每一种情绪的强度各异,比如从烦恼到暴怒,从忧虑到恐惧等等。
人人都知道表情展现规则。
但对于那些善于观察的人来说,还有一系列用来反映表情背后情绪的微表情。
用来描述表情的术语种类繁多,比如:“压抑型表情”指的是一种表情被另一种表情所粉饰或者掩盖,被掩盖的表情可能是情绪的自然流露。
专家们利用言语和另外的表情寻找那些“非对称面部表情”——情绪只显示在半边脸上,这类表情反映在脸上的具体部位以及表情延续的时间。
对于艾克曼这样的专家来说,一个人的脸确实能够折射出他的灵魂。
艾克曼认为人能够辨别十八种代表不同情绪的笑容,从轻蔑、沮丧、痛苦到轻浮、尴尬和顺从。
他还记录了一些常常伴随谎言出现的笑容特征。
就出现时机和持续时间而言,假笑常常是不合时宜且非对称的。
人在假笑的时候,只有下半张脸和下眼睑是有反应的,相当一部分的眼周肌肉是不动的。
艾克曼认为一个人的脸包含了许多能够识别谎言的线索,包括微表情、压抑型表情、一些关键面部肌肉的破绽、眨眼、瞳孔扩张、流泪、脸红和脸色发白、表情不对称、发生时间不对、部位不对以及假笑等等。
专家、权威人士和研究人员常常被媒体请去分析某个人是否在说谎,但他们之间其实是有区别的。
克林顿-莱温斯基性丑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通常,他们只需对视频进行简单的剪辑。
以下是一些关于谎言的真相:自主神经系统发出的压力信号无法躲过人的眼睛,比如嘴唇干燥、手心出汗、较浅的、不匀称的呼吸节奏、鼻子和喉咙发痒、脸红或脸色发白等等。
无论一个人是不是在说谎,在压力条件下都会发出这些信号。
我们很容易把压力和撒谎混淆起来。
大部分去参加面试的人一开始都会感到坐立不安。
精神病患者之所以擅长撒谎是因为他们不会因此感到羞愧,这样他们在撒谎的时候就会心安理得。
由于人较少注意自己的下半身动作,因此越是远离说谎人脸部的部位,越能揭示事情的真相。
脚拍打地面的节奏突然发生变化、双脚对着出口(暗示“我想离开这儿”)、双臂紧抱的同时双脚交叉,这些都暗示了他人在撒谎。
不过一些活泼的外向型人,比如小孩子,比较容易坐立不安。
腿部动作不光是谎言的可靠线索,还是一个人感到无聊的标志。
频繁交叉双腿也有可能只是因为椅子不舒服。
谈话过程中,关注话语和非言语行为变化之间的同步性是至关重要的。
姿势比手势更能说明问题,人在撒谎的时候姿势会显得较不自然或者说刻意为之。
因为人似乎较少关注自己的整体姿态,所以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各种愿望(比如离开)或者泄露自己在撒谎的事实。
不过,人们所坐位子的舒适度和形状也起了一定作用。
手势越拘束,越有问题:人在撒谎的时候,因为感到自己会被拆穿,所以倾向于把手放在大腿下面,抱住双臂以及双手紧握。
不自然的动作也可能暗示了别人在撒谎或者害怕谎言被拆穿。
不过,有些人仅仅是在姿势表达上不如另外一些人。
飘忽的眼神:孩子在撒谎的时候会低下头或者看其他地方。
他们看上去很内疚,不会直接看你的眼睛。
许多无辜的人被指责撒谎是因为他们躲避眼神接触。
人们这样做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对自己的观点没有信心,正试图记住某些事情或者对社交感到不自在。
确实,盯着别人看在一些文化里是不礼貌的行为。
我们之所以能够拆穿某些人的谎言是因为这些人在知道这项规则的情况下,表现得过于健谈。
他们太过欲盖弥彰,因此被人拆穿。
之前关于谎言的大量研究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研究人员在被试撒谎和说真话的时候进行录像。
研究人员针对这些人正常情况下,即不撒谎情况下的人际交往风格进行了分析,发现和他们撒谎时候表现出的风格是不一致的。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改变谎言的类型来探究这是否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另外,也可以分别针对不同性别、专业人士和蓝领、精神病患者和正常人等人群进行测试,从而找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不过,在拆穿谎言方面没有什么固定的套路。
在面对面谈话的时候,让对方放松下来(或者说让他们卸下防备)不是件坏事,这样能让他们畅所欲言。
他们说得越多,你拆穿他们的机会也越多。
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家彼得·科利特(Peter Collett)利用了“玄机”这样一个概念来描述那些能够反映出他人想法的信号或行为,即使连当事人本身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识别谎言的玄机:大部分人都以为自己擅长识别谎言,事实恰恰相反。
他们之所以未能拥有这项至关重要的技巧,有五点原因。
第一,宁愿无知而快乐,不想承认别人在撒谎的事实。
第二,把拆穿谎言的门槛定得很高,而那些疑心较重的人则定得很低。
第三,相比那些依靠直觉和第六感的人,根据线索进行判断的人识别谎言的能力更强。
第四,人往往会忘记这样一点: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谎言线索单一的情况是相当少的。
第五,人会搞错方向,寻找错误的线索——应该看笑容的时候,却盯着人家坐立不安的肢体动作,于是,便会把这当成是经典的谎言线索。
眼神的玄机:我们都了解眼神接触的规则,也知道如何加以控制。
但是,如果有人对着你连续频繁眨眼并且用别有所图的眼神盯着你看,他们也许在撒谎。
肢体玄机:人们普遍认为手部动作和坐立不安是能够有意识地加以控制的,因此这些并不是可靠的线索。
事实上,诸如下半身动作和摆弄自己这些被人忽视的线索更为可靠。
另外,许多人在撒谎的时候似乎都会表现得很木讷,而不是越来越活泼。
鼻子的玄机:摸鼻子确实代表了“禁声”的含义。
“匹诺曹综合症”(Pinocchio syndrome)的病因也许仅仅是因为忧虑,而且目前尚不清楚人在撒谎的时候血管究竟会收缩(鼻子或脸部血液减少)还是舒张(鼻子或脸部血液增加)。
伪装的玄机:人们常常用微笑等手段来粉饰或者掩盖撒谎带来的负面感受。
不过那些自然放松的伪装表情似乎是效果最好的。
微笑的玄机:擅长撒谎的人普遍用微笑来掩饰,这是因为微笑不仅带给别人正能量,还能减少别人的疑心。
不过微笑也有许多类型,比如意味深长的笑、苦笑和假笑。
辨别假笑得看持续时间(假笑持续时间更长),假笑的方式(假笑更加收放自如),部位(仅限下半张脸)以及表情的对称性(假笑的脸不大对称)。
微表情的玄机:很多微表情是转瞬即逝的,人很难实时捕捉到这些表情,但能通过回放录像,一秒秒进行暂停的方式加以捕捉。
微表情的产生可能来源于压力释放、愤怒或者一系列同撒谎有关的情绪。
话语玄机:虽然大部分人认为非言语线索比言语线索更有助于识破谎言,但事实恰恰相反。
以下是科利特所列出的十一条言语线索(2003年):说话拐弯抹角:说一大堆题外话,就是不说重点。
说话过于笼统:粗略的、缺乏细节的叙述。
撒谎的人很少展开话题,而说真话的人就会说细节。
放烟雾弹:说一些迷惑人、不合逻辑的话。
说话消极:撒谎的人说话更为消极。
措辞:较少自指(不大说“我”),说话较为绝对(会用“每个人”、“总是”这类词)。
消极措辞:老是说“我知道这听上去很奇怪”,“我向你保证”以及“你不会相信这事的,但是…”之类的话。
拘束感:说起自己喜欢做的事,说话却越来越紧张和拘束。
紧张:撒谎的人更多使用过去时,为了把自己从目前正在描述之事中抽离出来。
语速:撒谎的人语速会变慢,因为他们的各项能力受到了压力的影响。
停顿:撒谎的人停顿次数更多,“嗯”和“呃”这类经典的表示迟疑的词出现频繁。
声调:随情绪变化而拔高。
虽然很多畅销书和文章似乎都在暗示人不仅能够读懂别人,还能相对容易地识破那些撒谎“惯犯”,但事实恰恰相反。
我们识破谎言的能力既存在多面性,又有不确定性。
简单说来,这种能力取决于谎言的本质,撒谎者和试图识破谎言之人的性格和经历以及谎言发生的情境。
艾克曼简要地指出下列情境中更容易识破一个人的谎言:那人第一次说谎;那人之前从没撒过这种类型的谎;撒谎的风险较高——可能受到严惩的威胁是最重要的一点;聆听的人知道如何鼓励撒谎的人继续把自己的故事说下去;对话双方有着同样的文化背景,说同种语言。
在识别谎言方面,言语线索也许和肢体语言一样准确、敏感,但一般人的看法都是与之背道而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