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

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

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
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

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

摘要:盛唐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国力繁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分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讲究声律辞藻与抒写慷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情因韵而显,在咏史诗、咏物诗、边塞诗等题材上均达到了神韵兼备的完美境界,既壮丽雄浑又清新自然,风调高华、星象玲珑,流丽浑成,情景交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关键词: 盛唐慷慨情怀神韵兼备流丽浑成

众所周知,艺术美是美的形态的集中体现,诗歌又可以说是文学样式中最富于美学意味的。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为传统中心的文化,因此才真正成为诗歌的国度。盛唐诗又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诗的国度中最辉煌的岁月,形成了星汉灿烂的文化奇观。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讲究声律辞藻与抒写慷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情因韵而显,达到了神韵兼备的完美境界,既壮丽雄浑又清新自然,风调高华、星象玲珑,流丽浑成,情景交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盛唐的文学用空前的规模与气势,深化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审美境界,文弱书生写起诗来也是豪气满纸:“少年心事当拿云”(《致酒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云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痛快淋漓的书写个人情怀。盛唐人用温柔敦厚的底子,加入许多慷慨悲歌的新成分,不知不觉,产生出一种异彩来。盛唐各大家,为什么能在文学史上创造出如此美韵?他们的价值,在能洗却南朝的铅华靡曼和北朝的粗野一路。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首先,盛唐作为政局大一统王朝的兴盛期,其本身就昭显出一种时代的豪壮气势与阔大胸襟;其次,盛唐经济的繁荣与国力的强盛,为文化的发展与文人的生活提供了丰实的基础;再次,唐统治者在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在思想文化政策上的开放兼容,更直接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其中漫游、科举、从政三者的生活方式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最为密切,漫游为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原料,从政给予诗人以思想的活力,科举则又促进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较为普遍的文化氛围,由此感召了士人的功业理想与进取精神,造就了一种积极入世、关心时政的社会心理特征。所以“诗家各体,至唐大备,譬如芳春草木百花盛开,灿烂绚烂,使人悦眼而迷心”,而若从各个题材来体味诗家的美学艺术会更能充分领略到盛唐诗歌无与伦比的美,因此本文仅从咏物诗、咏史诗、离别时、边塞诗等角度来浅析盛唐诗的审美特质。

(一)咏物诗

古往今来,诗人所写的咏物诗数不胜数,任何一个物象只要具有吸引诗人的审美特性就有了诗写的价值。唐咏物诗的审美性态大致可以分为纯然咏物、以物比人、咏物见志、咏物寓意四个方面,到了盛唐,诗人更以全新的视角对咏物诗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1、移情于物:咏物为宾,抒情为主;意蕴丰富,寄托深碗;既能见出诗人的身世、遭遇

和品行,也能表现诗人的艺术修养和个性,更使人们在身心、神思等方面得到益处。

2、想象奇警:诗人高度跳跃的思维及奇特宏观的意象群,构成了盛唐诗想象奇特的特性。

一方面是对审美意象的尽情展现,另一方面更是处于内心的观照和观感。

这类诗歌以李白的诗歌最为突出,比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歌纯任性灵,想落天外,而得形神兼备之妙:“直下”二字,既形容瀑布的激流,也写出奇峰突起的陡峭,而“三千尺”的夸张和“银河落九天”的想象则强化和突显出李白独有的自由放任的审美品质,读来令人神清气逸,畅快不已,同时我们也被李白内心深处宏大的抱负所折服,如若没有耐心这等旷达则能写出这样的意境?

(二)咏史诗

盛唐人的咏史诗呈现出的审美体验情感的多维性,在艺术手法方面的不断探索与诗歌的完美结合,讲求历史情感与现实的统一,理性美与诗意美的融汇,又能凝练而不流于晦涩,技巧圆熟,独具新意。诗体多为七体,在狭小的空间里创造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灵活用典,言简意赅;雄浑厚重,寓意深刻;对比映衬,主题显豁;先扬后抑,曲折顿挫,又能画龙点睛,引人深思,是盛唐的独创。

许浑的《途径秦始皇墓》“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如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句首先渲染秦始皇陵的巍峨壮观,联想他的功绩,不可一世,却迅速崩溃。结尾拈出生前宽仁,死后简朴的汉文帝为陪衬对比,从现实土壤中汲取比托之物,更不加褒贬,而诗意昭然。

(三)离别诗

书写离愁别绪是古今常见的情感,要么是直抒胸臆,要么委婉深曲,唐人虽不出二者,却能既注重主体真实、自然而又充沛的情谊,又能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深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审美艺术形象,在言愁悲别、慰人慰己中揭示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展现出诗人广阔而深远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王维的离别诗多表现诗人心地友好、真情抚慰,那么高适的送别诗则侧重从现实的充满机遇和美好前程来宽慰友人,豪情满怀,壮思飞动,给人以昂扬激愤的熏染。

如《别董大二首》(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用悲大宏伟的画面刻画依依惜别之情,千里风光,阔别在即,更有北飞群雁相衬,后两句即使对友人的赞美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从中也披露出诗人自己的胸襟。整个诗句沐浴着盛唐惠泽,唱出了真正属于他们那一代的声音。

(四) 边塞诗

以边塞诗为题材的诗在唐代极为流行,盛唐时蔚为壮观。奇特的边塞风光,宏伟壮阔的边塞天地极大地适应了应时而生的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义气,更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慷慨奇伟的美。

王昌龄身上有一种豪侠之人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常带有历史的厚重感,他做诗不全屏意气,更讲究立意构思,将边塞诗与豪情完美融汇。如《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全诗的主调式最后一句表现出来的为国豪情,悲壮浑成,给人以大气磅礴之感。诗人从秦时明月关山落笔,上下千年,同此悲壮,万里征人,迄无还日,不仅写出了沉思历史的时对勇于献身边关者的同情和民族自豪感,还蕴含着对现实中将非其人的讽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情感,压缩在短短四句诗中,意脉细密曲折而情气疏当俊爽,堪为大手笔。

总之,盛唐人可以在这样的艺术园地淋漓尽情的展示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创造出极富美感的诗歌意象,重铸与实践一种全新的美学精神,以独特的音色和旋律征服了千百年来难以数计的读者之心,给人以强烈的美的震撼,真所谓“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张道洽《岭梅》),而最终又呈现为一个时代的诗歌美学风范,其高情远韵,后世莫及。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 摘要: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是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它们是任何写作实践都不可回避和违背的。诗歌写作是无数写作实践中的一种,因而,三大规律在诗歌的审美特征中有广泛的运用和体现。 关键词: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诗歌的审美特征 写作学有三大基本规律,它们分别是: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然而诗歌是一种抽象、是一种形象化概括而成的“纯形式”、是写作学最为特殊的部分,那么它的审美特征是不是也符合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呢?下面笔者就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物我交融转化律与主情艺术 “物我交融转化律是指物我交融之后,转化为文章的必然过程。所谓…物我交融?,是指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的相互作用与有机融合。所谓…转化?则是指经过物我交融,一个非物又非我的新的第三者的诞生,亦即…物?与…我?和二为一,构成了文章。”① 1.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发感情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主情的艺术。纵观整个历史,我们便知道,诗要言志,但它不会抽象的抒情言志,而总是借助一定的客观的东西,也就是意象,来表情达意。诗歌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然而无论哪种表现手法都是将客观的事物与主观的情感相结合。 一方面,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改造,逐渐使事物带上感情色彩,使事物被自己的主观意识所酿造;另一方面,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情操等内在因素寄寓到

客体上,使写作客体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化身,也就是写作学上说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这样,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相互作用、有机融合,便成了诗。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指出:“文学中有二原质,曰情,曰景。”②他在人间词乙稿序中,更加强调:“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其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苟却其一,不足以文学。” ③由此便可知,情与景、意与境、物与我是紧密结合、相互交融在一起的。 2.诗是一种主情的艺术。虽然叙事诗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情节、冲突等方面的因素,但是“情”依旧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人、事、物的描绘,依旧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抒情诗则是着眼于“情”,以“情”去粘合一切,以“情”去融化一切,在抒情诗当中,诗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种被情感肢解了的人物和事件,乃至完全是一种情绪。意象派的压卷之作《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脸庞的浮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在这首诗中,庞德运用了意象叠加的方法,使人们感觉到了诗人感叹现代城市生活中美易消逝的情绪。借庞德自己的话来说,完全是“在一刹那的时间里表现出理智和情绪交合物的东西”。④意象的原来客体已完全不复存在,而是与诗人完全融合在一起,达到物非物、我非我,物我合一的境界。这是物我交融转化律在“诗是主情艺术”这一审美特征的最佳体现。 二、博而能一综合律与意象和精炼性 “…博?是对写作主体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的一种高度的概括。…一?就是写作主体通过大脑的综合活动,成为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思维定势。“博”是写作主体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是写作主体进行综合的结果。”⑤ 诗具有高度的精炼性,除诗歌外,其他任何的形式艺术都不能像诗那样短小精炼,但是把意境、韵味、情感表现得妙不可言。就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故人西辞黄鹤,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⑥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仅从短短的2行,14个字就可以看出诗人在地理、

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论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发表时间:2009-07-29T11:36:56.21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16期供稿作者:韩志龙 [导读] 本文主要通过李白、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风分析,进一步论述了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李白、杜甫,还有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等人的诗风分析,进一步论述了盛唐诗歌的美学风貌。 关键词:盛唐诗歌;美学风貌;自然美 作者简介:韩志龙,任教于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四中。 雄浑悲壮是盛唐诗歌的一大美学风貌。大唐帝国建立后,国家空前统一,经济日益繁荣,国力空前强大,民族自信心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扬。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以壮伟雄浑为美的时代审美观。在诗歌领域,同样也表现出这样的美学倾向。 初唐四杰,已发出对壮美诗风的召唤。王勃首先要求诗人的“雄笔状词”,杨烔对这种壮美诗风又提出具体要求,即“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醉”。在当时的诗中,“雄笔壮词”及“健举”之气俯首皆拾,即使是抒发不遇之叹、身世之盛,也能在悲中见状,无委靡之志,这种“健举”之风,已是盛唐气象的先声了。 进入盛唐,在继承“汉魏”风骨及“四杰”的基础上,诗歌以“雄壮”为风已近乎一个完美的境界。所以南宋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诗,如颜鲁公书,即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严羽还认为,以“雄浑悲壮”四字评唐诗,最为贴切。“雄壮浑厚”也好,“雄浑悲壮”也好,都是指一种壮伟豪健的气势。严羽说:“李杜公,如金擎海,金象渡河。”强调的就是这种气势。杜甫还认为,作诗须“有凌云健笔,有擎鲸鱼于碧海之力(《戏为六绝句》之一、四)强调的也是这种气势。而这种气势,又是蕴含在浑成统一,不可句摘的艺术整体之中。沉郁而不浮薄,浑厚而不浅陋。读盛唐诗,确能使人在气势上领略到一种自然浑成的壮阔之美。 李白作为我国历史上值得骄傲的一位诗人,他的前半生在国力昌盛、文化繁荣的玄宗开元年间渡过。时代的风气,陶冶了他的气质,开阔了他的胸襟,更造就了他桀骜不驯,豪放不羁的性格。他的诗以澎湃豪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济世的怀抱,表现蔑视权贵,反抗礼教,争取个性自由的精神,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成为反映盛唐诗风的一面镜子。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裴十四》)“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是李白对其诗歌雄奇豪放风格的自我描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则是杜甫对李白诗歌风格及艺术魅力的高度评价。“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梦游天姥吟留别》),“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中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奔王道中》五首之四))))),也都无不体现出一种雄浑、悲壮、豪迈、旷达的精神情怀。 真所谓,读李白诗,宛如遥望长江大河奔腾直下的壮阔情景,倾听寥廓天宇传来暮鼓晨钟之声,使人受到一种强烈的力的震撼和情的激发。 李白常自比为大鹏,任意遨游于天地之间,诗句里洋溢着一种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他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读其诗句,我们不难感到,李白愁的有力,愁的气派。正如他的名句“举杯销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 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体恤民瘼,其诗情感深沉,蕴含深广,笔法深曲,语言遒劲,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既与诗人的性格,遭遇有关,又与自己的审美理想是分不开的。 杜甫对诗的要求是写真传神,作为这种审美要求的实践者,杜诗写时代之实,道性情之真,传事物之神,达到极至。诗人之肺腑肝胆露于字里行间,使人愁、使人愤、艺术力量震撼人心。 “无边落幕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壮而敢怆;“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壮而凄丽;“锦江去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壮而深沉;“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去接地阴。”壮而萧森。以上所云,情思各异,而壮则一。可见杜甫胸中气吞八慌,笔下包举山海,其诗自有宏大壮阔之美。诗人对社会充满信心和责任感,他虽忧国忧民,但决不做一介懦夫,消极呻吟。 写于安史之乱期间的《壮征》,忠实记录了战乱中的民生疾苦,却仍相信国家将气中兴。他漂泊西南之际所写的《登楼》,在痛心“万方多难”这句把大唐比作北极星,相信它不会沉沦。他在《汉江》中说,“落日心犹壮,秋风痛欲苏。”在《凤凰台》中说“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在《洗兵马》中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在安史之乱那些最阴霾的日子里,他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投身于社会和参与政治的热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致使诗中所体现出的浑然之气脱颖而出。 最能体现盛唐诗歌雄浑悲壮这一美感特征的,当推以边塞诗人著称的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了。他们四个同属边塞诗派,但诗歌又各具风格。高诗偏于遒质,岑参偏于奇逸,李诗在凄宛中见古质,王诗于明丽中见雄豪。其他可属盛唐边塞诗派的诗人,如王翰、王之涣、崔颢、常健、张谓、刘湾等诗人的诗,也各具面目。但不管他们个人风格有所不同,他们的边塞诗都共同体现了盛唐诗风雄浑悲壮的阳刚之美。他们的边塞诗,或写战斗杀伐,或绘塞上风物,或抒关山别情,即从题材本身,就有壮伟之气象了,而通过这样的题材,寄托的又是进取之志,昂奋之情,悲愤之感,就更能造出闳肆的境界了。 高适以政治眼光议论边防之得失,其诗确有悲壮的特点,但在“悲”中有深沉的忧愤,在“壮”中有浑朴的气质。他的边塞诗是胸中之情的自然流露,是他性格气质的艺术外观。由于他长期身处下层,对国事民情有较深的体察,形成了与杜甫相近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所以他的边塞诗中,“豪放”之中有深沉的忧虑和苦闷,在“悲壮”中有对现实矛盾的冷静和认识。他的前期边塞诗多写壮志豪情,但又流露出深沉的不遇之慨。后期边塞诗虽不如前期那样有思想深度,但艺术上更加成熟。作为盛唐边塞诗杰出代表的《燕歌行》,虽有诗的性质,但它是“有感”而发。所感何在?在诗中,高适流露出对这场战争必要性的怀疑和对朝廷发动这场战争的不满,有对战士们的同情,但主要抒写的是一种慷慨悲愤之情。其抒情激烈而不沉缓,强劲而不轻柔,端正而不婉曲。“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照鲜明。不由得使人感到诗中回荡着一股苍凉悲壮之气。这正好体现了盛唐诗歌那种壮伟雄浑的审美倾向。 善于通过意象来抒写自然真情,具有天然浑成的自然美,是盛唐诗歌中又一美学风貌。西晋陆机强调:“诗缘情而绮靡”,表明了人们对诗人的抒情性和语言艺术的自觉认识。南朝诗人创作追求“事增华”,大大发展了诗的语言美,而更重要的是诗人对意象的创造更加自觉了。

第五课盛唐时期诗歌和边塞诗

盛唐时期异彩纷呈的诗歌 一、李白系列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李白《古风(其三十九)》阅读答案。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42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後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②.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4分) 43古风(四十六)

唐代诗歌发展历史概述

唐代诗歌发展历史概述 理学院130131112 吕霄博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隋唐五代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而历时近三百年的唐代,则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坛上百花齐放,文学成就辉煌灿烂。其中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阶段。 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沿袭齐梁陈隋诗风, 宫廷文臣以及帝王后妃在诗坛上非常活跃,形成了阵营庞大的诗人群体。但大多诗作浮艳柔丽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和诗僧王梵志等少数人能够清新脱俗,不被世风束缚。初唐四杰对歌行体进行改造,具有诗赋交融的特点。篇之恢宏,敷叙精巧,以气御诗,辞藻华丽。促进初唐诗歌混融意境的形成。陈志平. 四杰与初唐诗歌的新变[D].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DOI:10.7666/d.y513591.真正廓清梁陈诗风的是陈子昂,陈子昂针对齐梁文风,提出“兴寄”和“风骨“两种主张,唐诗风骨才为之一振,遂开盛唐诗风的先河。张澎. 陈子昂与初唐诗风的变革[J]. 语文学刊, 2012, (5).同时代的沈佺期、宋之问以及被称为文章四友的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其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以律诗著称。他与沈佺期、宋之问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盛唐诗歌在前人的努力下,进一步走向辉煌。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百年初唐后,李白横空出世,为诗国带来新的美学楷模,宣示了对宫廷陈式做派的胜利,他极大地影响了后代士人的人格并融入民族的精神史,而自贞元,元和以后则出现了宗杜思潮,诗人们以坚实的步履沿着“少陵路径”前进。罗时进. “前李杜”时代与“后李杜”时代——唐代诗歌发展的转关与演进[J]. 文学评论, 2007, (2):193-199.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在盛唐诗中占有很大比重。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异域奇葩,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诗中往往写出一种远大、明确的社会理想,与天下苍生共同的理想。其诗不回避战争艰苦的生活,但诗人在描写战争残酷的时候,却能够表现信心和勇气。在述说艰难痛苦的时候,能够想到胜利和未来。王强. 初探盛唐边塞诗的特征[J]. 作家, 2008, (8).山水田园诗派就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不始于唐代,六朝时就有了,还是比较成熟的山水田园诗。但六朝时的山水田园诗是公开的,以陶渊明为代表是写田园风光的;以谢灵运、谢眺为代表是写山水的。二谢的山水诗,按前人的评价是“有句无篇”,只有些好句子,没有整个篇章好的。而王维的诗歌里描写性要强些,这与诗人具备的艺术才能无不相关,其空间画面感是其主要特色;而孟浩然单纯的经历和性情使得他的诗歌相较王维的而言,平淡许多。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里有某种事实情节,具备一种时间接续的故事性。杨卫丽.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异同论[D]. 山东大学, 2012. 中唐诗歌由于国家的衰落也变得不景气。此时期最为杰出的应数韦应物,其田园山水诗高雅闲淡,而其乐府歌行则于婉丽流美中颇寄讽喻。永贞革新和元和中兴使诗坛重新活跃。。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评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中唐新乐府诗人在选择体裁样式时别具匠心,从中透射出他们的乐府观。一方面借鉴汉魏古乐府之体式,采用古体,有五言、四言、杂言等,风格古朴浑厚,富有情感张力。另一方面又有所新变,吸收唐代民间流行的歌谣体"三三七体"来改造乐府诗,这种体式流利宛转,易于唱诵,为时人所喜,便于实现诗人以诗为奏议的目的。中唐新乐府还采用组诗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表现主题,这类组诗有总题、分题,组诗内的每首诗风格一致,篇幅接近,各个单篇以某个视角来展现共同的主题,有助于深层次开掘主题,有利于传播组诗所呈现出的情感内容和艺术风格。陈瑞娟. 中唐新乐府诗体探析[J]. 理论界, 2012, (2). DOI:10.3969/j.issn.1003-6547.2012.02.039.而韩愈、孟郊、李贺、贾岛则以奇险峭刻见长。但各有

盛唐诗歌

教案(四) 授课日期年月日星期

第四讲:盛唐诗歌 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盛世”,也是诗歌史上的盛唐。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他们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风云际会的幻想,以比他们所追慕的建安文人更为高涨的热情、更为豪迈的气质、更为坚定的信念,去观照社会、体验人生。不论个人遭际如何,无论感情快乐或悲伤,都开朗健康、豁达从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无限的希望,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从而创造出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尤其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杰出成就。盛唐在诗体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乐府、七言歌行、七绝的创作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杜甫更是众体兼长,律诗尤其具有很高的造诣。 一、山水田园诗派的产生及其特点 1.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2.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北岛诗歌特点浅析 ——王奇北岛被公认为“朦胧诗”的首席代表诗人,他的前期诗歌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真实心声。本人将从北岛诗歌中体现的精神、诗歌意象、艺术手法、色彩的运用以及塑造的独特形象这五个方面来浅析北岛的诗歌特点。 (一)、浓烈的反叛精神 读北岛的诗的第一个特点便是能从中传递出一股浓烈的反叛精神。这种精神如同对时代喷出革命的火焰在纸上熊熊燃烧。正如诗中所能表现的那样,诗人北岛的心中在沸腾,诗歌的文字在跳跃,与此同时,作为读者的我们也不禁兴奋起来,就如《回答》中所写的那样: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读罢这样的诗句,我们的热血有没有沸腾?北岛在诗里行间所透露的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不相信”是一种豪情,是一种无畏一切的叛逆精神。诗句开端便呈现出一种宣言式的告白,紧接着便是以假设作台阶,放低了“我”的位置,却又在不经意间,诗歌纵身一越,其精神就更为显著了,力度再度加强,再是一连串

的“不相信”构成了排比句式,表面上只是简单的自然事物的否定,但实质上是形象化地抽象式地反面透析反叛精神。诗歌以正、反两面地加以阐述,更为着重地突出了诗人北岛的反叛精神。而这一点,在《雨夜》中也同样得到了证明:“即使明天早上 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 让我交出自由、青春和笔 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 我决不会交出你” (二)、诗歌意象丰富,蕴藉深沉 诗人北岛的诗歌中的另一特点便是意象群众多即意象丰富,同时意象蕴藉深沉。如在北岛的第一辑中的《一束》中所表现的: “在我和世界之间 你是海湾,是帆 是缆绳忠实的两端 你是喷泉,是风 是童年清脆的呼喊” 诗中所出现的“海湾”、“帆”、喷“泉”、“风”、“清脆的呼喊”等都是被抽象化了的对象,诗人在采用它们的时候即它们被写入时光的时候,它们已不再是原本的面目,已不再具体了,而是被赋予以某种精髓或是内涵。在同一首诗的后面部分中所提到的“画框”、“窗口”、“田园”等,也不再是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事物,而是成为了诗歌中的或者是灵魂中的另一种符号。诗歌中意象群的出现,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给读者形象思维,使情感的流质得到了相应的载体,读者接受时能够更加地准确、鲜明。这点在《太阳城札记》中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出现了纸屑、网等意象,代表着自由、生活之类。这样读者在理解这些时便更加地容易,但又给我们一定的想象空间。北岛在诗歌中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这种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同样是对继承与发扬中国诗歌艺术的证明。 (三)、诗歌创作中的多种艺术手法的应用

《沧浪诗话》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诗歌的

《沧浪诗话》与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内容提要】 严羽《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是宋代诗学批评辨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同时显示了严羽试图在儒家理学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诗学批评的基本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学批评史意义。 【关键词】《沧浪诗话》;盛唐诗歌;宋代诗学 严羽《沧浪诗话》是整个宋代诗话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著作,也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之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的最大影响是在标榜格调的理论旗帜下对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的经典化。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宇文所安教授认为:“《沧浪诗话》的流行产生了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把盛唐诗经典化了,盛唐诗从此成为诗歌的永恒标准,其代价是牺牲了中晚唐诗人。虽然盛唐代表诗歌高峰的信念可以一直追溯到盛唐时代,但严羽给盛唐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权威,一种类似禅宗之正统的文学之正统。绝对的诗歌价值存在于过去的某个历史时刻,这种观念,或好或坏,一直左右着后世读者对诗歌的理解。以盛唐诗为正统的观念时不时受到谨逊的限制或激烈的反对,但它始终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认识,其他见解都围绕着它做文章。”①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 侧重于强调诗学批评中存在着某种凌驾于具体创作之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准 与典范,这种标准与典范首先建立在这样的理论假设上,即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具有某种最典范的创作阶段,这一阶段该体裁的创作具有整齐划一的时代风格,而这一风格则是超越时代的典型范本,必然成为后世长期师法遵循但永远无法达到的创作楷模。对这种典型范本的归依与膜拜是古代诗学辨体理论的重要特征,也是格调派诗学复古的潜在内涵。 首先,《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是从贬抑宋诗新变的成就,重新思考诗歌发展路径开始的,具有正本清源的意味,也是宋代诗学批评辨析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 在严羽确立盛唐诗审美规范之前,北宋诗人黄庭坚、陈师道试图从中唐诗人杜甫、韩愈的刻意锤炼、辞必己出出发来奠定宋诗的崛奇拗峭、朴拙生硬的诗风;南宋诗人如陆游、杨万里试图从古诗及唐诗的美文传统中寻找新的审美规范来补救江西诗派末流的枯瘦艰涩、拗硬奇险的弊病,但是他们所景仰与效法的只是中晚唐诗歌的清新自然、圆转流丽的诗歌风格,与严羽取法乎上,效法盛唐的雄浑雅健、华采空灵的诗歌风格迥异。尤其是宋代诗人对传统儒家道德气节价值观与以美刺讽谏为中心的诗歌政治功能的强化,冲淡了其文学风格论的独特的诗学意义。故《沧浪诗话?诗评》称:“唐人诗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② 《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尤其是建立在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的基础上的。严羽在论述具体诗体上,如:“五言绝句中,众唐人人是一样,

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结

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结 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结是它的抒情性、韵律性和对韵外之致的追求。它是一种看重有象思维、看重象中传情达意的审美文化。这种审美文化对人类生活有着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美化作用。在整个人类文化建构中,没有诗歌文化之美,人类文化将失去美好的一翼;在生活中离开审美追求,人们的生活将变得毫无乐趣,毫无意义,甚至会失去自身的人生价值。 一、主客相融的审美态度 中国诗人的心灵,总是那么容易与天地相通。“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寂。”(郭熙《林泉高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世界似乎是异质同构的。人能够通过感觉直接把握宇宙万物的底蕴,领会大自然永恒的生命运动,而一旦达到这种境界,人与自然也就泯灭了彼此的界限,于是主观和客观融为一体。 中国诗人正是用“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来观照宇宙,

指导创作,写下了无数“神与物游”的美妙诗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名为《江南》的汉乐府民歌,并没有什么深意寄托,不过是写采莲人之乐和鱼之“戏”,可是它却千古流传,读之令人击节,原因在于:歌者既不单纯写人,又不单纯写鱼,而是将人之乐转嫁为鱼之戏,似乎人已化身为鱼,自由自在、无挂无碍地嬉戏于水中。采莲人和水中鱼的感情就这么沟通起来,融为一体,人在这里获得了大自然生命的永恒。读这首诗,我们所欣赏的,不是诗中写了什么劳动生活,什么男女爱情,有什么比兴,纯粹的美感,可以帮助我们唤起生命的快乐。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写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桃花乍放,鸭戏水中,盎然的春意引逗得诗人满心欢喜。可是诗人并不把这种心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把自己对春天的感觉转换成自然景物的感觉,通过大自然本身的生命律动来体现。桃花、戏鸭、芦苇、河豚和诗人之间的这种关系,正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和神与物游的审美体验的生动

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

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 中文系2005级4班杨有福指导教师:郭昭第 【摘要】中国诗歌以抒情性最为见长。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诗歌意境的审美意蕴、诗歌抒情的审美情感以及诗歌语言的审美特质等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着韵味、情味、滋味等古代诗论中的理论形态。“韵味”是对中国诗歌审美意蕴的概括,分为生活、人格、生命三个层次;“情味”是对中国诗歌抒情性审美情感的艺术表达,体现为具有崇高性质的审美快感、审美痛感以及具有诙谐性的审美谐感;“滋味”是对中国诗歌语言审美特质的挖掘,表现在诗歌语言的预设与情性、含蕴与情理以及音效与情韵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诗歌抒情韵味情味滋味 [Abstract]The most salient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oetry is its lyricism,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are reflected primarily in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poetic conception, the aesthetic sentiment of poetic expression and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poetic language. These three aspects correspond to theoretical forms of classical poetics, namely metrical charm, sentimental flavor and poetic taste, respectively. ‘Metrical charm’ is th e summary of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poetry,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a trio of subsistence, character and life. ‘Sentimental flavor’ refers to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aesthetic sentiment found in Chinese poetry, and is appreciable thro ugh a sublime sense of aesthetic exaltation, pain and humor. ‘Poetic taste’ refers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found in the language of Chinese poetry. It is evident in the language of poem’s presupposition and feelings, its subtlety and reason, as well as its acoustic effect and emotional affect. Designed to aid in the reading of poetry, this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exposition of these literary concepts. [Key Words] Chinese poetry lyricism metrical charm sentimental flavor poetic taste 中国诗歌以独特的抒情性而在世界文学之林别具一格,中国诗学则以独特性“辨于味而言诗”的审美方式自成特征。也就是说,“情”与“味”的关系是探索中国诗学审美特征之核心。尽管中国诗歌自身的本质特征是注重抒情地,而且读者把握情感的方式是“辨于味言诗”,然而遗憾的是在中国并未形成以探讨情感为特征、以“辨味”为方式的理论体系。正如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序言中所言:“诗话于何昉乎?赓歌纪于虞书,六义详于古序,

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

盛唐诗歌的审美特征 摘要:盛唐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国力繁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分极高的诗人。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讲究声律辞藻与抒写慷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情因韵而显,在咏史诗、咏物诗、边塞诗等题材上均达到了神韵兼备的完美境界,既壮丽雄浑又清新自然,风调高华、星象玲珑,流丽浑成,情景交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关键词: 盛唐慷慨情怀神韵兼备流丽浑成 众所周知,艺术美是美的形态的集中体现,诗歌又可以说是文学样式中最富于美学意味的。中国的文化就是以诗歌为传统中心的文化,因此才真正成为诗歌的国度。盛唐诗又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诗的国度中最辉煌的岁月,形成了星汉灿烂的文化奇观。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讲究声律辞藻与抒写慷慨情怀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情因韵而显,达到了神韵兼备的完美境界,既壮丽雄浑又清新自然,风调高华、星象玲珑,流丽浑成,情景交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盛唐的文学用空前的规模与气势,深化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审美境界,文弱书生写起诗来也是豪气满纸:“少年心事当拿云”(《致酒行》),“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云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痛快淋漓的书写个人情怀。盛唐人用温柔敦厚的底子,加入许多慷慨悲歌的新成分,不知不觉,产生出一种异彩来。盛唐各大家,为什么能在文学史上创造出如此美韵?他们的价值,在能洗却南朝的铅华靡曼和北朝的粗野一路。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首先,盛唐作为政局大一统王朝的兴盛期,其本身就昭显出一种时代的豪壮气势与阔大胸襟;其次,盛唐经济的繁荣与国力的强盛,为文化的发展与文人的生活提供了丰实的基础;再次,唐统治者在政治上的相对开明,在思想文化政策上的开放兼容,更直接促进了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其中漫游、科举、从政三者的生活方式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最为密切,漫游为创作提供了生活的原料,从政给予诗人以思想的活力,科举则又促进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较为普遍的文化氛围,由此感召了士人的功业理想与进取精神,造就了一种积极入世、关心时政的社会心理特征。所以“诗家各体,至唐大备,譬如芳春草木百花盛开,灿烂绚烂,使人悦眼而迷心”,而若从各个题材来体味诗家的美学艺术会更能充分领略到盛唐诗歌无与伦比的美,因此本文仅从咏物诗、咏史诗、离别时、边塞诗等角度来浅析盛唐诗的审美特质。 (一)咏物诗 古往今来,诗人所写的咏物诗数不胜数,任何一个物象只要具有吸引诗人的审美特性就有了诗写的价值。唐咏物诗的审美性态大致可以分为纯然咏物、以物比人、咏物见志、咏物寓意四个方面,到了盛唐,诗人更以全新的视角对咏物诗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1、移情于物:咏物为宾,抒情为主;意蕴丰富,寄托深碗;既能见出诗人的身世、遭遇 和品行,也能表现诗人的艺术修养和个性,更使人们在身心、神思等方面得到益处。 2、想象奇警:诗人高度跳跃的思维及奇特宏观的意象群,构成了盛唐诗想象奇特的特性。 一方面是对审美意象的尽情展现,另一方面更是处于内心的观照和观感。 这类诗歌以李白的诗歌最为突出,比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歌纯任性灵,想落天外,而得形神兼备之妙:“直下”二字,既形容瀑布的激流,也写出奇峰突起的陡峭,而“三千尺”的夸张和“银河落九天”的想象则强化和突显出李白独有的自由放任的审美品质,读来令人神清气逸,畅快不已,同时我们也被李白内心深处宏大的抱负所折服,如若没有耐心这等旷达则能写出这样的意境? (二)咏史诗

唐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唐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1.精神美 唐代是一个气度恢宏的大国,中外交流,儒道释三教并存。诗人的创作空间宽松,他们可以“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杜甫《饮中八仙歌》)。当时诗人们都有点自命不凡,都希望有所作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当时的诗人,都有一股昂扬的精神状态。“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自我解放!对于他们来说,世界是广阔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正因为唐代有这样比较自由的空气,有这样的气度和精神,所以他们才能把他们自己心灵的感受,内心的本质力量,自由地转化为美的艺术形象。诗人能够把自己全部的本质力量投射进去,迸发出充实而又光辉的美。2.音乐美 我国古代的诗,一直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诗三百首,都是合乐的。诗歌的节奏是随着感情的节奏而起伏变化的。这种感情的节奏,就富有音乐性。讲究声韵和格律,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唐诗就非常讲究声韵与格律,因而唐诗具有音乐的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们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如行云流水,声音到处感情到,不仅琅琅上口,而且韵味无穷,不能不叫人感到一种音乐的美! 3.建筑美 所谓建筑美,是说唐诗象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象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浮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是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于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4.个性美 诗歌是自由心灵的抒写,必须有个性。唐诗之所以美,也在于它有个性。个性是从自我的觉醒开始的,诗人都善于以其独具生命特色的个性,来观看和发见世界。唐代的诗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都是具有高度个性的人,因而他们善于发见世界的美。反映到诗中,就成为唐诗的个性美。 李白是最富有个性的人,因而他的诗,特别具有个性美。例如《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首诗,真是玲珑透彻,美极了。表面看起来,诗人“笑而不答”,什么都不肯说,但实际上,他什么都说了。他的诗,美就美在明白晓畅而又自然。他的自然,是一种“谪仙人”的自然,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然。这种自然,来自于性情的天真,胸襟的开阔以及李白那种没有任何保留的个性的流露。 而个性的美在杜甫的诗中,不仅仅停留在个别现象上面,而是提炼和升华为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一种富有个性色彩的普遍哲理,常常焕发为一种明智的光辉,一种思想的闪光: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这样一些名句,那更是把自己独特感受融入到的社会现象或历史经验中,加以熔裁提炼,再以自己独特的感情方式表现出来,因而变成了永恒不灭的形象。 5.意境美 如果说个性美是诗人精神成熟的标志,那么,意境美则是一首诗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每首成功的诗,都应当是一个自成系统的艺术世界。有了这样的艺术世界,也就是有了意境。文学艺术都要塑造形象,诗歌也要塑造形象。但诗歌的形象不是完整的戏剧性动作和人物性格,而只是一种意境。意境是诗人把他感于外而又动于中的思想感情,凝聚到艺术形象中来,变成深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从诗意角度浅论图书馆建筑的审美特征

从诗意角度浅论图书馆建筑的审美特征 【摘要】以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为代表的图书馆建筑,饱含着诗意审美元素。这些元素,如相关诗文、楹联等,使人直接体味到图书馆建筑的审美特征,而有些元素,如图书馆建筑自身的建筑元素,虽不易使人觉察,却也暗蕴着诗意之美。同时,还须认识到图书馆建筑在诗意审美范畴内所包含的“残缺美”。 【关键词】图书馆;诗意;建筑;岳麓书院 1 “诗意”的含义 “诗意”,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诗意,指的是诗词歌赋借助于形象描写表现境界或情调的审美特性。古今中外关于“诗意”狭义含义的解释,皆类似于此。就中国诗学角度而言,尤其如此。从具有“赋、比、兴”特点的《诗经》,到中国当代诗歌,无不具有丰富多变的客观物象,同时又藉此充分渲染、表达主观情感,呈现出“情境交融”的特点,以及“意在言外”的审美意趣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特征。语言愈简短而回味愈无穷的,则被视为上乘之作。[1] 而广义的诗意,指的是被描写事物或实际事物以有限的构成、有限的形象等因素传达给人的很多想象、很多感概。如上所述,构成或形象愈有限,而回味愈无穷的,则愈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文化品位。 为便于讨论,在此指出,有诗意审美价值而在其它方面有明显价值缺欠的事物,本文称之为“残缺美”。 在本文讨论范畴之内,囊括狭义诗意与广义诗意。 2 图书馆建筑的诗意审美特征 图书馆建筑,包含多种审美特征,而其“诗意”审美特征,则常常为人们所忽略,因此,在图书馆的审美研究中留下偌大空白。事实上,很多建筑与诗歌都服从于表达意境与情趣的之需,图书馆建筑尤其如此。因此,使很多建筑与诗歌常傍久依,从而使很多建筑具有“诗意”审美特征。[2]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范畴内,图书馆建筑的“诗意”审美特征表现得尤其突出。下面,以岳麓书院的图书馆建筑为例,从诗意角度浅论图书馆建筑的审美特征。[3] 3 从诗意角度浅论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的审美特征 3.1 岳麓书院图书馆建筑之简介 岳麓书院的图书馆建筑——亦即现在的御书楼——或曰岳麓书院的藏书楼,具有悠久的历史。1987年在原址基础上重建之后,主楼的主要受重部位全为钢筋混凝土,而外露部分则基本以古朴典雅的木结构为主,楼内配以空调等设施,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

试论武则天时期唐朝诗歌发展状况及形成原因 袁梦蓓 摘要:武则天时期是唐诗走向繁荣的过渡阶段,为唐诗发展高潮的到来作了铺垫,使一批以文学见长的寒士跻身朝列,对盛唐文学的繁荣产生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武则天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和不同于男性君主的政治手段为诗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环境。 关键词:武则天诗歌文学 Abstract:Empress Wu Tang period was a transitional phase towards prosperity for the Tang Dynasty was foreshadowing the arrival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ide, so that a number of literary known for Scholars among the North Korea out of the prosperity of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had a direct role in promoting.Empress Wu of women in her unique perspective and different from the male monarch of the political me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created a unique environment. Key words:Wuzetian poem promoting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唐朝达半个多世纪,对当时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以诗歌为例,粗略梳理武则天时期诗歌发展的状况,并进而探讨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一、发展状况 初唐是唐诗繁荣昌盛的酝酿准备时期。在近百年期间,由于宫廷内外诗人的相互推动,相互补救,唐诗一方面革除齐梁余习,一方面完善表现艺术,实现了重大的变革和发展。开国之初,太宗君臣在文学创作上明确提出反对浮华淫糜。为求文质彬彬的主张和理想,他们歌唱建国伟业,宣扬大唐声威。不少作品风度雍容雅正,气象壮丽恢弘,显示了南北合流的文学趋势,传达出诗歌变革的时代信息。高宗朝诗人上官仪适应诗歌演进的要求,在艺术表现、写作技巧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是宫廷之外的优秀诗人,史称初唐四杰。为了矫正六朝以来的浮靡风气,补救龙朔变体的缺失,他们坚持轻“绮碎”而重“骨气”的美学追求,突破宫廷诗歌应制奉和、歌功颂德的狭小气局,转向对江山塞漠和个人性灵的书写,极大地拓展了诗歌内容的领域。同时他们的创作又促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和七言歌行的发展。(1)但是他们的诗未能完全摆脱绮艳文风的影响,尚存在着“词旨华糜”的弱点。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盛唐的时代风貌 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天宝年间,大致相当于公元八世纪上半叶。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盛唐涌现出以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诗歌的黄金时代。 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有一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璠《河

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再看以下这些盛唐诗人的歌唱:“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李白《庐山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在这些诗句里洋溢着一股涵天盖地的雄浑之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盛唐诗人并不是没有忧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诸如“愁疾”、“愁颜”、“愁心”、“愁发”、“愁肠”,不一而足。但我们只要将李白和中唐的孟郊、李贺,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比一比,就可以感到李白愁得来有力、愁得来气派。正如他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杜甫也写愁,那是一片忧国忧民的伟大之愁、健康之愁:“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