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1
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名称:信息技术基础英文名称:Basi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学分:适用对象: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信息技术基础在高等院校中的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和综合运用能力。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的能力。
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效、主动地运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问题,并通过适当的分析处理,使获取的信息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作用。
此外,信息素养也包括能够自觉遵守与信息相关的道德、法律和规范等方面的品德。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关于病毒的常识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掌握Windows 7基本操作,Office 2010组件中的图文处理,数据统计,及演示文稿的应用,以及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 2010的基本操作。
能够应用Internet网络查找所需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等网络应用。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基础课,为其它课程的先修课。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学分为4学分,建议开设64学时。
使用教材: 高占国王永祥任其华主编,《计算机应用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1.李绍中,文平耿主编《计算机文化基础》,湖南教育出版社,第一版.六、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议本课程以讲授与实践相结合,大部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每章节配合对应的实践内容,重视辅导答疑教学环节,认真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掌握重点内容的理论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启发式教学法,要突出信息技术的教学,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七、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进行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考试形式为闭卷.成绩评定方法:平时20%+期中20%+期末60%.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8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掌握:计算机特点、分类和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内容。
2024年中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2024年中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2.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意识,能够准确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能够有效地在团队中合作完成任务。
5. 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学会正确使用信息技术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三、教学内容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硬件与软件1.2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1.3 数据库与数据管理1.4 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2. 程序设计与开发2.1 编程基础与算法设计 2.2 编程语言与开发环境 2.3 网页设计与开发2.4 移动应用开发3. 多媒体技术应用3.1 图像处理与设计3.2 音频与视频处理3.3 动画与游戏设计4.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4.1 数据收集与整理4.2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4.3 数据可视化工具与技术5. 信息技术与社会5.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5.2 信息技术的影响与风险5.3 信息技术的伦理与道德问题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技能。
3. 项目实践:通过小组项目和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讨论与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和合作。
五、教学评估方法1. 作业与实验报告: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
2. 项目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项目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 考试与测验:通过阶段性的考试和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六、教材参考1. 《信息技术基础教程》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导论》3. 《网络技术与应用》4. 《数据处理与管理》5. 《算法与程序设计》七、考核与评价本课程采用综合考核与评价的方式,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项目实践成果和阶段性测验成绩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实验)大纲(文科类专业适用)(Fundamentals of Colle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学时 70 )一、前言《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面向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计算机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共70学时,3.5学分,其中上机30学时。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期望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1.教学基本要求《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
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并配合必要的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包括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数据库基本知识的掌握,及在WindowsXP操作系统环境下管理计算机资源、正确理解与使用网络资源、在学习工作中运用办公软件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能力。
2.教学方法(1)本课程的目标之一是以通俗的语言和案例介绍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性内容和重要概念,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管理,各课程组按教学模块分组,每模块组教师要对各自负责的模块中的案例和教学内容进行实时更新。
(2)以上基本要求可以根据所面向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要求,在教学过程(或教材)中按不同的思路进行组织。
(3)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即要求在配备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室上课,同时要求机房配备并配备大屏幕、投影仪与麦克风等设备,以便教师进行操作演示。
(4)要发挥网络辅助教学的优势,探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Fundamentals of Colle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学时50 )一、前言《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面向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共50学时,3.0学分,其中上机30学时。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为后续计算机及相关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中的一些思想、技术和方法,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认识并解决计算机信息处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基本要求和方法1.教学基本要求 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了解与掌握的程度,为后续的程序设计课程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的能力,对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对数据库与网络的应用能力等。
使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网络环境,为他们的自主学习、终生学习、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2.教学方法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基本以“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演示,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开展教学。
本课程覆盖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大部分内容,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内《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均衡的状况,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实验内容进行裁剪。
建议本课程的实验教学采用“模块化”形式进行教学,即按模块开课、供不同程度的学生选学。
四、课程考核方式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期末考核方式,考试形式: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
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以上为及格。
省考成绩作为期末考试成绩,课程成绩=期末成绩*70%+平常成绩*30%,平常成绩以实验成绩为主,兼顾考勤等情况。
二、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程三、适用专业: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四、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奠定基础。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1. 信息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 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 计算机硬件组成- 计算机性能指标- 计算机系统组成3. 计算机软件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概述- 文字处理软件- 电子表格软件- 演示文稿软件4.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网络协议- 网络设备- 网络安全5. 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应用6. 人工智能基础知识-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 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 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领域第二部分:信息技术应用1. 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购物、娱乐、教育等方面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方面的应用2. 信息技术在专业领域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 信息技术在跨学科领域的应用3. 信息技术创新与创业- 信息技术创新的基本理念- 信息技术创业的基本步骤- 信息技术创业的案例分析第三部分:信息技术伦理与法规1. 信息技术伦理概述- 信息技术伦理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伦理案例分析2. 信息技术法规概述- 信息技术法规的基本内容- 信息技术法规案例分析第四部分:信息技术实践1. 信息技术基础实验-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 文字处理软件实验- 电子表格软件实验- 演示文稿软件实验2. 信息技术应用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 数据库实验- 人工智能实验3. 信息技术创新与创业实践- 信息技术创新项目设计- 信息技术创业项目设计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信息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他们在数字化时代中的竞争力,本教学大纲旨在设计一套全面而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技能并理解相关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建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解,包括但不限于硬件、软件和网络应用等方面;2.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3. 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4.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获取和评估能力,以及信息安全意识;5. 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开展独立研究和创新。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旨在综合引入以下内容:1. 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2. 网页设计与开发:学生将学会使用HTML、CSS和JavaScript等技术来构建并美化网页;3. 数据库管理系统:学生将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并具备设计和管理数据库的能力;4. 编程与算法:学生将学习常见编程语言(如Python、Java等),并通过编写代码解决问题;5. 多媒体技术:学生将学会使用多媒体软件和工具,制作和编辑图像、音频和视频;6. 信息安全与网络道德:学生将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7. 信息技术应用:学生将学会如何在不同领域中运用信息技术,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和趋势。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将向学生介绍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概念;2. 实践: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3. 小组讨论:学生将以小组形式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项目实施:学生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系列信息技术项目,如网页设计、数据库管理等;5. 研究与创新:学生将有机会进行独立研究和创新,提出并解决相关问题。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2. 作业和项目:包括编程作业、网页设计、数据库管理等;3. 期中和期末考试:对学生对各个技术领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估;4. 个人报告:学生将有机会展示并讲解相关项目和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基础(Windows 10+WPS Office 2019)(微课版)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信息技术基础(Windows 10+WPS Office 2019)(微课版)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选修/必修计划学时:27计划学分:2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本书适合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也适合作为计算机培训班的教材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参考书。
课程负责人:二、课程简介本书围绕微型计算机,全面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
全书共12个项目,包括了解并使用计算机、了解计算机新技术、学习操作系统知识、管理计算机中的资源、编辑文档、排版文档、制作表格、计算和分析数据、制作幻灯片、设置并放映演示文稿、认识并使用计算机网络、做好计算机维护与安全防护等。
三、课程教学要求注:“课程教学要求”栏中内容为针对该课程适用专业的专业毕业要求与相关教学要求的具体描述。
“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M”或“L”。
“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六、学生学习建议1. 理论配合实战训练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实战动手能力;2. 熟练操作Windows 10操作系统;3. 能够使用WPS Office软件制作各类文档、表格和幻灯片。
七、课程改革与建设本书参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计算机基础及WPS Office应用考试大纲(2021版)要求,采用任务驱动式的编写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书中各任务以“任务要求+相关知识+任务实现”的结构组织内容,每个项目最后设置课后练习,以便学生练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平时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在线学习习题完成情况、课堂讨论等方面,占期末总评的50%。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英文名称:Inform Technique Base课程类型:必修课总学时:48 讲课学时:24 实验学时:24学分:3适用对象:本科各专业(除计算机、信息管理、通信工程)先修课程:无先修课程,但最好预先了解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我校各专业(除计算机、信息管理、通信工程)必修的通识教育课。
本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理论知识部分,采用计算机联机大屏幕投影的课堂教学模式,介绍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多媒体信息处理及应用;二是实践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不进行课堂教学,采用上机实验教学的形式,重点是计算机的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主要包括Windows 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信息浏览与信息交流。
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动手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在各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1、理论教学要求教师应具有计算机学科专业背景,能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收集、阅读和积累有关资料,精心设计教案和准备讲稿,理论教学要突出应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任务、案例、实例和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以多媒体授课为主,并适当结合板书教学,注重归纳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所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建设和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在网站上集成教学大纲、教案、参考资料、教学视频、在线答疑、在线测试等课程建设的相关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实践教学要求实践环节在本课程中地位同样重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辅以“实验向导”软件,授课教师负责疑难问题的解答。
为了强化平时的训练,设计多套实验作业供学生下载练习。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课程类别:素质选修课/专业基础课课程质:选修/必修计划学时:五二计划学分:二先修课程:无选用:《信息技术》;适用专业:适合作为职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地,也可供职场需要学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知识地员学参考。
课程负责:二,课程简介本书采用任务模块地讲解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应用对生产,生活,学方式地影响,并引导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地应用技能。
三,课程教学要求序号专业毕业要求课程教学要求关联程度一工程知识二问题分析掌握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掌握网络应用通过项目任务讲解图文编辑地方法H三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具备办公软件基本操作能力,能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H四研究M 五使用现代工具M 六工程与社会L 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八职业规范提高信息技术创新,培养强化认知,合作,创新能力,为职业能力地提升奠定基础H九个与团队课后练可以行分组讨论,分担任务,学配合H一零沟通通过小组发言,提练或思考报告增强沟通能力与执行能力H一一项目管理H一二终身学以终生学为目地,不断了解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课程地任务与目地要求。
注:"课程教学要求"栏内容为针对该课程适用专业地专业毕业要求与有关教学要求地具体描述。
"关联程度"栏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按高关联,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M"或"L"。
"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地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地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有关。
四,课程学内容章节名称主要内容重难点关键词学时类型一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感受身边地信息技术认识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认识信息系统选用与连接信息技术设备使用操作系统管理信息资源维护系统信息技术;信息社会;信息系统;计算机数制;信息技术设备;操作系统;文件与文件夹;文件夹树一六理论讲解+项目任务二网络应用——与神奇地网络世界亲密接触认识网络配置网络获取网络资源网络流与信息发布运用网络工具了解物联网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设备;网络信息;网络资源;网络通信;云存储;物联网技术一六理论讲解+项目任务三图文编辑——制作极具创意地精美文档操作图文编辑软件设置文本格式制作表格绘制图形编排图文图文编辑软件;页面格式;编辑与美化表格;文本与表格地相互转换;绘制示意图与结构图,二维模型,三D模型;插入图片,艺术字,文本框;添加题注,脚注,尾注二零理论讲解+项目任务四数据处理——让数据提供有价值地信息采集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初识大数据数据处理;设置数据类型与美化数据;数据清理,计算与管理;数据可视化;大数据采集与分析一八理论讲解+项目任务五程序设计入门——体验程序地神奇了解程序设计 设计简单程序 程序设计;算法;流程控制 一二理论讲解+项目任务 六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创造精彩纷呈地数字媒体作品 获取数字媒体素材 加工数字媒体素材 制作数字媒体作品初识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数字媒体;图片,音频,视频与动画编辑;数字媒体设计规范;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一六 理论讲解+项目任务 七信息安全基础——加强信息社会"安保"了解信息安全常识 防范信息系统恶意 信息安全;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六理论讲解+项目任务 八工智能初步——无限可能地未来世界初识工智能 了解机器 工智能技术;机器技术四理论讲解+项目任务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序号 成绩类别 考核方式 考核要求 权重(%) 备注一 期末成绩 期末考试 大作业 五零 百分制,六零分为及格 二 实战训练 一零次 四零 优,良,,及格,不及格 三时成绩时表现出勤情况一零二次未参加课程则无法获得学分注:此表内容为该课程地全部考核方式及其有关信息。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概况课程名称: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名称(英文):Inform Technique Base课程编号:0001111课程总学时:70(其中,讲课40,实验30)课程学分:3.5课程分类:必修开设学期:1适用专业:全院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计算机语言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本、专科生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是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计算机的入门课。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计算机专业不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使用计算机是为了适应将来本专业工作的需要,因此应更多地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学习有关的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识,以及工具软件的应用。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坚持广度为主的原则,使学生有个入门性的了解。
突出计算机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从需求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目的,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陌生感,掌握计算机一些相关内容。
该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本概念、Windows 基本操作、文字排版、数据处理、课件制作和网络知识,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达到计算机一级水平。
三、主要内容、重点及深度本门课程共7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30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部分: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目的要求了解计算机发展史。
理解计算机文化与信息社会。
掌握计算机特点、应用、分类、基本运算、内部信息表示。
(二)教学内容本章知识点:1.算机文化概念(掌握);2.计算机的特点、应用及分类(掌握);3.计算机文化与信息社会(掌握);4.计算机的基本运算(掌握);5.计算机内部的信息表示。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基本运算。
难点:计算机内部信息表示。
第二章计算机系统(2学时)(一)目的要求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工作原理,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病毒防范。
(二)教学内容本章知识点:1.计算机硬件系统(掌握);2.计算机工作原理(了解);3.计算机软件(掌握);4.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掌握);5.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PC机;6.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病毒及其防范。
难点:计算机软件。
第三章操作系统概述(2学时)(一)目的要求掌握操作系统概念,功能。
(二)教学内容本章知识点:1.操作系统的概念(了解);2.常用微机操作系统介绍(了解)。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操作系统功能。
难点:操作系统的分类。
第四章中文Windows 98操作系统(7学时)(一)目的要求掌握WIN98文件操作,控制面板,文件管理,中英文输入。
(二)教学内容本章知识点:1.WIN98概述(了解);2.WIN98的用户管理(了解);3.WIN98基本操作(掌握);4.运行程序和打开文档(掌握);5.WIN98文件管理(掌握);6.定制自己的工作环境(了解);7.WIN98的控制面板(了解);8.WIN98多媒体管理(了解);9.WIN98中文输入(掌握)。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WIN98文件管理,快捷方式,中文输入。
难点:多媒体管理,控制面板。
第五章中文WORD2000 (7学时)(一)目的要求掌握WORD2000文档基本编辑,文档排版,表格操作,图形处理。
(二)教学内容本章知识点:1.WORD2000基本知识(掌握);2.WORD2000的文件操作(掌握);3.文档的基本编辑(掌握);4.文档的排版(掌握);5.文档的编辑技巧(掌握);6.表格(掌握);7.图文处理(掌握);8.打印预览(了解)。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文档编辑、排版,表格操作,图文处理。
难点:图文操作。
第六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00(7学时)(一)目的要求掌握工作表的打开、关闭,数据输入,工作表的编辑,图表的使用,数据管理;(二)教学内容本章知识点:1.EXCEL2000概述(理解);2.EXCEL工作簿管理(掌握);3.工作表的使用(掌握);4.图表的使用(掌握);5.数据管理(掌握)。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工作表格式设置,图表使用,数据管理。
难点:图表使用,数据透视表。
第七章Microsoft PowerPoint 2000(5学时)(一)目的要求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幻灯片外观设置,动画、超链接和多媒体设置。
(二)教学内容本章知识点:1.PowerPoint简介(掌握);2.启动和退出(掌握);3.创建演示文稿(掌握);4.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掌握);5.幻灯片的外观(掌握);6.动画、超链接和多媒体技术(掌握);7.放映(了解)。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动画、超链接和多媒体技术。
难点:动画、超链接和多媒体技术。
第八章计算机网络概述(2学时)(一)目的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因特网应用基础;(二)教学内容本章知识点:1.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了解);2.因特网概述(了解);3.因循网应用基础(掌握)。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因特网应用基础。
难点:因特网应用基础。
第九章因特网应用基础(6学时)(一)目的要求掌握因特网信息浏览、检索、电子邮件操作,网页制作;(二)教学内容本章知识点:1.因特网的信息浏览(掌握);2.因特网的信息检索(掌握);3.电子邮件(掌握);4.网页制作(掌握)。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邮件操作,网页制作,信息检索;难点:网页制作。
实践教学部分:(30学时)上机实验分15个专题,每个专题可提供2~4个难度不等的题目供选。
实验一、键盘练习实验内容:练习键盘和键的使用方法。
重点:指法练习。
实验二、WIN98基本操作一实验内容:1.WIN98启动与推出;2.鼠标操作;3.帮助系统;4.桌面操作;5.窗口操作;6.菜单操作;7.对话框操作。
实验三、Windows 98 基本操作二实验内容:1.快捷键、剪贴板、回收站;2.资源管理器;3.文件、文件夹、快捷方式;4.回收站操作;5.硬盘操作;6.资源查找。
实验四、WIN98基本操作三实验内容:1.系统工具简介2.系统属性3.添加、删除程序4.用户设置5.时钟设置6.定制显示属性7.“开始”菜单和任务栏8.定制桌面9.定制鼠标和键盘实验五、WORD文本输入,查找与替换实验内容:1.word2000的启动与退出2.word2000的窗口的组成3.输入文本4.文本输入和基本编辑5.查找与替换实验六、表格练习,段落设置实验内容:1.字符格式设置2.段落格式设置3.样式、分节、分栏4.页面排版5.创建表格6.编辑表格实验七、表格设置,图文操作实验内容:1.表格内容的输入和格式设置2.表格的计算功能3.插入图形4.“绘图”工具栏5.艺术字6.公式编辑7.对象的嵌入与链接8.打印预览9.工作环境的定制与宏操作实验八、1.练习电子表格的进入和退出2.练习工作薄和工作表的管理3.数据录入实验内容:1.Excel2000的基本功能和应用2.Excel2000启动与退出3.Excel2000主窗口的组成4.工作薄的管理5.工作表的管理6.基本数据的录入7.单元格的填充8.使用公式和函数实验九1.练习工作表的设置2.练习图表的一些基本操作实验内容1.单元格的选定2.编辑单元格中的数据3.单元格的插入和删除4.单元格的复制、移动和选择性粘贴5.行高、列高和结构的调整6.单元格格式的设定7.创建图表8.图表的编辑与格式化实验十、EXECEL排序和数据库操作实验内容:1.数据清单2.数据排序3.数据筛选4.分类汇总5.数据透视表6.页面设置7.工作表分页8.页面设置9.打印预览实验十一、POWERPOINT 2000操作一实验内容:1.创建演示文稿2.图形、表格和图表实验十二、POWERPOINT 2000操作二实验内容:1.幻灯片的外观修饰2.多媒体对象的应用3.动画和超链接4.放映实验十三、浏览器和邮件操作实验内容:1.万维网及浏览器IE的使用2.电子邮件及OUTLOOK EXPRESS的使用3.因特网上几个常用软件实验十四网页操作一实验内容:站点及网页的基本操作实验十五网页操作二实验内容:1.网页设计2.站点发布技术五、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环节本课程可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课等进行课堂教学;授课可采用CAI、电子教案、幻灯片、等进行辅助教学,也可根据教材直接讲解;每部分内容讲完后都要留一定测试题让学生练习,以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以后教学;课程结束后将全院统一出题考试,试题采用多套试题。
考试采用上机考试方式。
总成绩由平时测试成绩和期末上机考试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六、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先修课包括:无;后续课包括:计算机语言。
七、建议教材与参考教材使用教材及参考书:《计算机应用基础》,柴欣,于明,海洋出版社,2004。
《信息技术基础》, 刘明生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
八、负责人撰稿人:付长青审稿人:系(院)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