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607.00 KB
- 文档页数:10
自然辩证法概论论文题目:论技术的本质时间:2014.12论技术的本质对于技术本质的研究,是技术哲学的一个基本而且重要的理论问题。
技术,从广义上讲,是按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来控制、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方法和知识等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含三个方面:与物质性、经济性相关的技术;建立并规定社会关系和组织关系的技术;在专门的科学部门,如哲学、语言、艺术创作中用到的技术,即精神技术。
狭义上的技术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
技术的存在取决于人们的需要,并满足其需要;早期人类创造及使用技术是为了解决其基本需求。
而现在的技术则是为了满足人们更广泛的需求和欲望,并需要一巨大的社会结构来支撑它。
理解技术的本质[1],需要先了解技术的范畴是活动过程,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控制和掌握世界。
我认为从农民的耕种的方式的转变就能说明什么是技术的本质。
在我那里的人们都是靠自己的双手,通过辛勤劳动来种植庄稼。
很久以前,社会技术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家乡人们的种植经验都是祖祖辈辈在耕种过程中长期观察大自然,及农作物生长的条件而积累下来的。
才有了现在的我们知道在什么季节里种植什么样的作物,什么时候该对农作物进行修枝、除虫、除草等活动。
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聪慧的人们发明、创造了很多自动化、机械化的机器,这些机器帮助很多农民走向了机械化耕作作物的时代,大大减少了耕作的人力与物力。
从上面农民耕种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出,技术的本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是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
其中技术理论是在科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中介。
技术与人是在矛盾中共同发展的,技术是由人开发的,技术的产生也是人类造成的,技术产生之后,人们会利用技术去生产一些产品以服务社会,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人们肯定会技术提出新的要求,这也会促使新技术的产生,所以技术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技术。
第三篇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第八章技术的本质与构成技术哲学技术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技术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如何?即技术价值问题.技术进步的机制如何?其发展过程的根本特点是什么?即技术发展的模式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一)技术的界定——什么是技术?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指“工艺”、“技能”古汉语中——“技”除有时指某种艺术之外,主要泛指才能、本领,其中隐含着“技”对主体的依赖性。
“术”的意思则更为广泛,凡是能用于达到目的的均可称为术。
可见,方法、手段、策略、方术、计谋、权术都统称“术”。
技术定义上的分歧“对技术作整体考察的人们中间,似乎根本没有完全相同的技术定义。
”贝克:技术是通过智慧对自然的改造艾斯:技术是赋予人的意志以物质形式的一切东西德索尔:技术是通过自然资源的有目的的造型和处理而从思想中引出的现实。
汤德尔:技术是作为主体的人为改变世界的某些特征以便达到一定目标而置于自己同客观世界之间的东西。
(18世纪*狄德罗)技术——就是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目标而协同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的完整体系。
埃吕尔:技术是合理的,有效活动的总和,是秩序、模式和机制的总和。
……是一切人类活动领域中通过理性得到的具有绝对有效性的各种方法的整体。
技术定义上的分歧技术的现有解释多种多样,如把技术说成是“感觉运动技巧”(费布里曼提出)、“应用科学”(本奇提出)、“设计”(工程师们自己提出)、“效能”(巴文克和斯考利莫斯基提出)、“理性有效行为”(埃卢尔提出)、“中间方法”(贾斯柏斯提出)、“以经济为目的的方法”(古特尔—奥特林费尔德和其他经济学家提出)、“实现社会目的的手段”(贾维尔提出)、“适应人类需要的环境控制”(卡本特提出)、“人的解放”(迈希恩和马可费森提出)、“迫使自然暴露本质的手段”(黑德格提出)等,某些解释在字面上都明显不同。
但即使把这些都考虑在内,也还有很多其他的定义。
资料来源:邹珊刚.技术与技术哲学.247页.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年1、技术的狭义与广义界定广义定义:技术是按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来控制、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方法和知识等活动方式的总和。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2:科学的定义:(1)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2)产生这种体系的认知活动;(3)一种社会建制,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
科学的特征:(1)实证性(可检验性);(2)理性(逻辑性):陈述性知识(实验)→程序性知识(预言)→解释性知识(假说);(3)创造性;(4)共享性(相对于技术的优势);(5)生产力(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技术的定义: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技术的特征:(1)中介性(社会需求和自然规律相结合的产物);(2)二样性(技术是主体要素和实体要素的结合体);(3)过程性(潜在技术向现实技术转化);(4)表征着生产力的水平和结构。
2.“有人说科学认识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认识起源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答:“有人说科学始于观察”:这是传统的归纳主义科学方法论,它们认为,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和搜集材料开始的,然后经过归纳上升为理论。
这种模式与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不相符,受到不少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质疑和批评。
“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这是历史主义的方法论观点。
西方科学哲学家、证伪主义者波普尔明确指出:科学研究始于问题而不是始于观察。
他把科学看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的进步过程,从简单问题到深刻问题,从旧问题解决到新问题提出的过程。
这是正确的。
科学始于问题,对问题提出大胆的猜测性解决方案,各种假说和理论在竞争中接受批判并且遭到证伪,产生新困难,新困难导致新问题。
从宽泛的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始于问题”中的“问题”既包括科学问题,也可包括简单问题。
坚持“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起始于问题”的理由是:(1)从科学理论发展的总体过程看,只有发现了原有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人们才会去修正、补充它,或者着手建立新理论;(2)从科学技术研究的具体进程看,人们总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搜集事实材料,与问题无关的材料则不在科学技术认识主体中引起信息效应;(3)从科学技术研究本身特点来看,科学技术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是要解决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科学、技术、工程的内涵及本质特征第二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一、技术的内涵“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techne),意指“技能”、“技艺”等。
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
即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考工记·总序》:“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私人手工业者,故《论语·子张》中有“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科学家,被古人称为“机械之圣人”,“百工之首”。
近代以来,技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致了技术的理论化趋向,从而在技术的构成要素中,技能、经验等主观性因素不再占主导地位,“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 转变成technology,其后缀—ology有“学问”、“学说”之意。
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物质过程,揭示了技术的深刻内涵: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
技术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和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科学和技术的区别:第一,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
第二,二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的发展途径如何,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已有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由于技术有了科学的根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技术是可预见的。
第三,科学的任务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的任务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关于技术本质的阐述
技术本质指的是技术所涉及的基础原理和技术体系,以及其在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
换句话说,技术本质是技术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和动力,也是技术应用和创新的基础和支撑。
技术本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技术具有普适性和客观性:技术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它超越了个人主观意识和态度,具有普遍性和普适性。
2. 技术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由多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而成,需要进行系统化和综合化的分析和研究。
3. 技术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技术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随着时代的演变和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升级。
4. 技术具有风险性和挑战性: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需要充分考虑技术安全、伦理道德和社会效益等因素。
总之,技术本质是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它具有普适性、系统性、动态性和风险性等特征。
了解和把握技术本质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试论技术的本质作者:顾喜玲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1期顾喜玲(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摘要:技术本质的界定在学术界一直无法统一,这是有其必然性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技术本质的理解不尽相同,而与传统技术相比,现代技术也有其特有的特点。
但技术的发展始终都是伴随人类自身的发展的,对于技术本质的探讨也不可能脱离人的本质的探讨;反之亦然,技术内在于人的本质之中,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以解决技术对当代带来的问题,也要放在与人类的关系中去考察。
关键词:技术本质;现代技术;人的本质中图分类号:NO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1-0023-03随着现代技术的高速发展,日新月异,“技术”一词已经成为当代使用越来越频繁的词汇之一。
可以说,人类自起源之日起,便与技术相互渗透,共同发展,在人类历史悠久的长河中人既建构了技术,技术也构成了人类发展不可忽视的内在力量与外在力量的统一。
但是我们看到,虽然技术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可关于技术的定义以及技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却一直是学术界众说纷纭的,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都试图给技术一个完整的定义,技术本质的探讨也一直是技术哲学不可回避的话题,但始终无法统一,对技术的理解也由于立足点和角度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而由于技术是与人类相伴而生,有着内在的历史关联性,因此对于技术的定义势必受到历史的局限,所以要发展地看待技术。
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在带给人类物质繁荣的同时,却也暴露了自身许多的缺点,技术逐步脱离了原始的传统技术模式,而刻上了现代技术的标签,因此对于技术本质的探讨也要分清传统意义上的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区别,并且放到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中去考察。
一、技术本质的不同界定“技术”一词在英语中为“technology”,它源于古希腊语“techne”,原本表示所有与自然(phusis)相区别的人类活动,尤其是表示一种技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