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虚证之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32
张从正刺络放血的理论和实践[摘要]目的介绍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从正的刺络放血理论及其应用。
方法:认真分析张从正的代表著作《儒门事亲》,整理其中的有关记载。
结论:张从正不但继承了《内经》、隋唐时代的学术思想,而且进一步创新和发挥,对刺络放血疗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主题词]刺血疗法/历史;金元四大家;张从正张从正(公元1156~1228年),字子和,自号戴人,提出邪去正安学说,为攻邪派的代表,金元四大家之一。
主要著作有《儒门事亲》。
虽然他不专攻针灸,但对于刺络放血疗法的运用颇有心得。
根据《儒门事亲·卷一·八》的记载:”余尝病目赤,或肿或翳,作止无时。
偶至亲息帅府间,病目百余日,羞明隐涩,肿痛不已。
忽眼科姜仲安云:宜上星至百会, 速以铍针刺四五十刺,攒竹穴、丝竹穴上兼眉际一十刺,及鼻两孔内以草茎弹之出血。
三处出血如泉,约两升许。
来日愈大半,三日平复如故。
余自叹曰:百日之苦,一朝而解。
学医半世,尚缺此法,不学可乎?”我们可以知道,张从正是在行医半世,自己患眼病而束手无策的时候,遇到眼科医生姜仲安的刺络放血疗法。
神奇的效验,使他不得不自我感叹”不学可乎?”从此,张从正对刺络放血疗法不但在理论上潜心研究,更在实践中不断地发挥和创新。
1张从正刺络放血理论特色在理论方面,张从正首先秉承《内经》的学术思想。
例如,在遇到疟疾病人而不敢用药物治疗时,”乃取《内经·刺疟论》详之”,根据《内经》”血实者宜决之”的治疗原则,提出治火之法”在针则神庭、上星、囟会、前顶、百会血之”;又如,根据《内经》经脉”气血多少”的理论以及《素问·血气形志》篇”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提出”太阳阳明宜出血,少阳一经不宜出血,血少故也”。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张从正刺络放血理论与《内经》的学术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同时,张从正在理论上也又有新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刺络发汗论《儒门事亲·卷一·八》提出”出血之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的论点,同样意义的结论还有”出血者,发汗之一端也”(卷二·十一)。
中医特色疗法:刺络放血疗法古人云“一针、二灸、三用药”。
传统的刺络放血疗法,古代称为“启脉”、“刺络”,“泻血”等,俗称“刺血疗法”或“刺络放血疗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较多的篇幅论述。
这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种独特针刺治疗方法,可以起到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宛陈而除之”。
具有活血通络、化瘀消Y、泻热解毒、急救醒神、消肿止痛、镇静开窍等作用。
它操作简便、疗效迅速,往往立起沉疴、顿消痼疾,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刺络放血疗法就是在特定的经络循行部位,运用针刺手法,让其自行流出或通过拔罐,把淤积在人体经络中的瘀血清除出体外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
《针灸大成》说:“人之气血凝滞而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
水之不通,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周于经脉”。
刺络放血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协调虚实,调整脏腑的功能紊乱,使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恢复正常,从而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这种作用,在《黄帝内经》中有“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调虚实”等记载。
刺络放血治疗疾病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调整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而实现的。
如果再配合针灸则效果更佳。
我科自开展刺络放血配合针灸治疗以来,对多种眼睛疾病(如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眼病、眼睑痉挛、急慢性结膜炎、麦粒肿等)、颈椎病、腰椎病、各种肢体关节疼痛(如:落枕、肩周炎、网球肘、腕关节炎、膝关节炎、踝关节损伤等)、偏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多种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神经性皮炎、慢性荨麻疹、痤疮、雀斑、黄褐斑等)等多种疾病取得了显著疗效。
(一)刺络放血治病会影响身体健康吗?1、刺络放血疗法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相反,它对人体的健康有益而无害。
它泻出的是堆积在经络中不流动的瘀血,瘀血泻出后,经络之气血通畅,人体的疾病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之“宛陈则除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之“血实宜决之”。
2、鲜血和瘀血如何区别呢?鲜血泻出后温度下降了才会凝固,这点与瘀血是不同的。
刺络放血小科普刺络放血疗法是中医学里的一种比较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内经》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内经》里表示刺络放血是治疗疾病、减轻痛苦的重要治疗方式。
刺络放血疗法在我国历史很悠久,并且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刺络放血疗法使用工具比较简单、经济实惠、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因此,称之为简、便、廉、效、广。
既可以治疗很多多发病和常见病,对于疑难杂症也有很高的疗效;本次就主要了解关于刺络放血的相关科普知识。
1 什么是刺络放血疗法刺络放血疗法根据历代针灸资料显示,针刺疗法包含针刺不出血和针刺出血两种。
针刺不出血是用毫针针刺穴位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针刺出血是用三棱针刺破下表浅静脉通过泻其淤血达到治疗的效果。
针刺不出血比较重视于经脉,针刺出血更加重视于络脉。
根据《黄帝内经》中将刺血疗法分成络刺、赞刺、豹文刺。
络刺是采用三棱针刺入络脉,让其自然出血;赞刺是用针在患者患处直入直出,多次的浅刺,促使患处出血,进针和出针很快,常用于消散痈肿;豹文刺是多针出血法,通过在患处的前后、左右刺入血络,将瘀阻血液排出。
2 刺络放血疗法的运用技巧针刺工具:针灸针(毫针),三棱针,注射用针头或者小针刀等。
适应症:热毒淤堵之疼痛。
热:风热感冒,奇痒难忍的过敏性鼻炎,胃火上炎之牙龈肿痛,肝炎上炎之麦粒肿。
毒:毒蛇、毒虫咬伤,疗疮走黄,痈疽疮疡,肉腐血败。
淤:跌打损伤,气机逆乱之瘀血阻滞。
堵:离经之血淤阻,异物堵塞,或血栓脱落因子等,痛风石等。
临床采用梅花针叩刺治疗皮肤病,刮痧治疗感冒,拔罐治疗毒虫、毒蛇咬伤,跌打损伤,牙龈放血,治疗牙痛,麦粒针刺等都是采用出血的方法进行治疗。
取穴治疗部位简便易取,常选取阿是穴,即哪痛刺哪,也可以采用近部取穴或者远部取穴。
禁忌症:寒凝筋脉之关节疼痛,阴疽,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晕血、血管瘤患者,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者不宜使用本法。
3 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1)止痛作用。
中医里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中医特色疗法——刺络放血刺络放血是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针刺疗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yu)陈则除之”中,“宛陈则除之”指的就是刺络放血疗法。
刺络放血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副作用少,适应症广,取效快捷等特点。
此种方法无特殊设备要求,紧急情况下,即使普通缝衣针经消毒后也可作为工具使用。
只要注意消毒,按要求操作,是比较安全的,且不像药物那样有副作用。
很多疾病采用放血疗法后,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为什么中医的放血叫刺络呢?络脉是经脉分出的斜形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从络脉分出的细小络脉为“孙络”,分布于皮肤表面的络脉为“浮络”。
别络、孙络、浮络,从大到小网罗全身,具有加强十二经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和由体内向体表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的作用。
当病邪侵袭人体或脏腑功能失调以致气血瘀滞时,络脉本身也会出现相应的淤血现象,所谓“病在血络”。
放血疗法以此理论为指导,针对“病在血络”直接于络脉施用放血疗法,既可使恶血外出,迅速祛除邪气,又可通过直接刺血而调气,气血调和,则经脉通畅,脏腑平衡,从而治愈疾病。
中医的放血疗法操作方法分为:1.点刺(又称速刺)在针刺部位揉捏推按,使其充血,然后右手持毫针或血糖采血针迅速刺入皮下0.5~1分,立即出针,挤压针孔周围,使血液流出数滴即可,最后以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此法用于井穴、十宣及耳尖等末梢部位。
2.挑刺(多用于胸背部、头面部及肌肉浅薄的部位),常用于挑刺类似丘疹的反应点,将表皮挑破,使血或黏液流出,最后行无菌消毒。
3.围刺(又称散刺。
用于皮肤病等病灶周围点刺出血)等。
常见于带状疱疹的治疗,散刺之后加拔火罐。
实践证明,关于刺络放血的医疗作用有以下几方面:1泻热针刺放血可使邪热外泻或减少血中邪热,使体内阴阳平衡而退热。
如点刺少商、商阳治疗咽喉肿痛,点刺耳尖治疗目赤肿痛,点刺四缝治疗小儿积食发烧等。
2止痛针刺放血疗法最突出的治疗作用是止痛,所谓“通则不痛”。
三棱针放血疗法操作规范
【概念】
三棱针放血疗法也称为“刺血疗法”或“刺络疗法”。
是用针具点刺穴位、病灶处、病理反应点或浅表血络,放出适量血液,以达到治疗疾病为目的的方法。
【适应症】
三棱针刺络放血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
【禁忌症】
1、虚证,尤其是血虚或阴液亏损患者,禁用刺血。
2、有出血倾向疾病的患者以及血管瘤患者一般禁用。
3、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劳累者禁用。
【用物准备】
治疗盘内备以三棱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
【操作步骤】
右手拇指,食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
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
【注意事项】
1.对患者要做必要的解释工作。
2.操作时手法宜轻、宜稳、宜准、宜快。
3.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4.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3次为1疗程。
【术中观察】
注意观察病人变化,有无晕针、晕血等表现,并及时对症处理。
【术后评价】
观察三棱针放血治疗后的客观详细情况,根据症状调整治疗方案。
【操作流程图】
见附表
【参考文献】
刘星等.百病放血疗法.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M],1995:101。
中医放血的禁忌症临床应用放血疗法,有宜有忌。
因此,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刺血部位和某些特殊情况,灵活掌握,以防发生意外。
刺血禁忌有如下几种:l、在临近重要内脏部位,切忌深刺。
《素问.刺禁论》指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逆之有咎”。
该篇列举了脏腑及脑、脊髓被刺伤后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其认识与今之临床观察基本一致,应予足够重视。
2、动脉血管和较大的静脉血管,禁用刺血。
直接刺破浅表小血管放血,是刺血的基本方法。
但要严格掌握操作手法,切忌捣汁。
对动脉血管和较大的静脉血管,包括较重的曲张静脉,应禁止刺血。
刺大血管附近的穴位,亦须谨慎操作,防止误伤血管。
3、虚证,尤其是血虚或阴液亏损患者,禁用刺血。
《灵枢.血络论》指出:“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因此,血虚(包括较重的贫血、低血压反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应禁用刺血,以免犯虚虚之戒。
血与汗同源,为津液所化生,故对阴液素亏或汗下太过者,亦禁用放血。
若确须施用此法,应视病邪与正气盛衰而定,不宜多出血。
4、孕妇及有习惯性流产史者,禁用放血。
5、病人暂时性劳累、饥饱、情绪失常、气血不足等情况时,应避免放血。
中医放血的出血量(1)在刺络疗法中,出血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
原则上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情况而定。
①体质:一般外轻力壮,气血旺盛者出血量可稍多,年老体弱,小儿妇女则出血偏少。
②部位:头面、四肢指(趾)部出血量宜少。
四肢部出血量可略多。
③病情:阳证、实证、热证、新病刺血量偏多;阴证,虚证、久病则出血量宜少。
(2)在具体操作时,对刺络出血量一般分为四种不同类型:①微量:出血量在1滴左右,包括局部充血,渗血以及《内经》中所载"出血如大豆"、"见血而止"及"微出血"等情况。
微量放血主要用于较大面积浅表疾患如神经性皮炎,下肢慢性溃疡,银屑病,白癜风,末梢神经炎,顽癣以及慢性软组织劳损,头痛,不寐等,常使用皮肤针散刺。
中医与藏医刺血疗法的比较欧阳波张莉(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100029)[摘要] 刺络放血疗法是中医和藏医治疗学中具有特色的治疗技术,对汉族与藏族的刺络放血疗法从理论来源、放血部位等比较发现:汉族刺络放血法的理论成形于《黄帝内经》早于藏医的《四部医典》,而且藏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中医的影响,都是排除体内瘀血以治愈疾病;中医刺络法放血部位以穴位为主,藏医放血部位大部分是表浅的小静脉;放血工具有所不同,放血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界定,刺络放血多是以实证热证为主,慎用于虚证和脱证。
[关键词] 中医;藏医;刺络放血疗法刺络放血疗法是中国的一种古老而简便有效的民间疗法,其历史源远流长,中医已经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而藏族医学的刺络放血疗法也是藏医治疗学中一种丰富多彩的颇具特色的治疗技术。
1理论来源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治疗,几乎有半数以上是采取针刺放血的,即刺络放血。
《内经》全书162篇文章中《素问》有20篇《灵枢》有26篇对刺络放血疗法做了多方面的阐述,主要见于《素问》的《脏气法时论》、《刺腰痛》、《刺疟》和《灵枢》的《热病》、《癫狂》、《厥病》、《杂病》等篇章,内容十分丰富。
《灵枢·口问》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
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即无论外感内伤或情志致病,最终均导致机体的经络、脉道不通。
因此,“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
“络病者,调之其孙络血”。
调理原则是“血实宜决之,宛陈则除之”。
《素问·气穴》云“血有余则写其盛经,出其血;……刺留血奈何?”歧伯云: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从史书记载来看,公元641年,松赞干布与唐王朝文成公主联婚,文成公主入藏时,带有“治四百零四种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藏族史书《玛尼宝训》也写道:文成公主带去的是“治疗四百零四种病之药物,八观察法及十五诊法,总为六十部。
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放血疗法作为内病外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为了取长补短,本文试从藏医《四部医典》和中医经典着作《内经》比较的角度,对其渊源、工具、辨别、操作、弊端、作用等五个方面对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作粗略探讨。
1. 放血疗法的渊源1.1 藏医放血疗法古今的许多专家不约而同地做出了藏医学起源于象雄和西藏本土的论断。
象雄苯教祖师兴饶·米沃切的长子章松·杰布赤谢撰着有《心续·蓝天》和《解毒雍中之漩》。
按照兴饶·米沃切的出生年份及在世时间推断,这两本书的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917年。
据此可知,最早的藏医着作至今已有3800多年的历史了。
还有出自敦煌藏经洞古藏医文献P.t.127号—《火灸疗法》残卷的卷尾写到:“此外治文卷不在国王库藏之中,是集一切外治文卷之大成,结合象雄的外治刺术写成。
”笔者认为象雄时期盛行的外治刺术可谓是藏医放血疗法的鼻祖。
公元3世纪首位吐蕃赞普御医东格托觉尖的医学典籍中就有火灸放血专论,公元6~7世纪吐蕃王赤德祖赞时期,成书的《月王药诊》专书放血疗法一章:“外灸放血为外治之最,放血法有截、穿和放血。
”公元7世纪吐蕃王赤松德赞聘请天竺医生达马拉札、汉地和尚马哈金达及“冲”地医生赞巴西拉3人来藏治病并译书,其中《放血疗法·铁莲花》是放血疗法专着。
与此同时“多保”地区的医生却马如孜着有《放血疗法》一书。
公元8世纪,藏族名医玉妥宁玛·元丹贡布编着了藏医经典《四部医典》,标志着藏医学进入了成熟时期。
书中专章论述了放血疗法,成为历代放血疗法书籍无以比拟的范本。
公元9世纪,吐蕃王热巴布时期,翻译了天竺尼马桑巴大师着的《放血术秘器五篇》。
此后,公元10~14世纪,对以往医书有了详细注解,也编着了包括放血疗法在内的大量书籍。
宿喀巴·年尼多杰所着的《宝协查毛》和《千万舍利》,其中不乏放血疗法等治疗方法。
放血疗法的好处刺络放血疗法,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
是《内经》时代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内经》甚至认为刺络放血是治疗疾病、祛除痛苦的第一选择,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用三棱针或粗而尖的针具,在患者身上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施以针刺,放出适量血液,以到达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对血液系统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说明,刺络疗法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代谢加快,改善微循环和血管功能,有利于排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并使机体的有益物质及时补充到血液循环中去,促使机体重新建立内环境稳态而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通过改善微循环,还可以阻止炎症过度反应和促进炎症的恢复。
科学研究证明但凡劳损或经络不通的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瘀毒残留,只有把残留的瘀毒彻底排放出来,劳损的病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而解决的最正确途径就是刺络放血。
放血拔罐疗法的好处一、止痛放血拔罐疗法最突出的治疗作用是止痛,如神经性头痛、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颈椎腰椎痛、痛风、结石绞痛、脉管炎剧痛、阑尾炎腹痛等病症,针刺放血后疼痛均可明显减轻或消失。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如果气血运行失常,发生气滞血瘀,经络壅滞、闭塞不通,就会发生疼痛。
针刺放血可以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改变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通则不痛”,经络气血畅通了,疼痛则可消除。
二、泻热拔罐放血可以退热,古医书有“泻热出血”的记载。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放血拔罐治疗,对外感发热和阳盛发热,效果比较好。
放血拔罐后可促使邪热外泄或减少血中邪热,使体内阴阳平衡而退热。
《内经》中有“刺热篇”专章论述热病的治疗,如经云:“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
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刺于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生动地表达了外邪引起的病症,经针刺放血后热退病除的显著效果。
三、镇静放血拔罐疗法有镇静安神作用,临床观察到治疗狂躁型精神分裂症、失眠、癔病、破伤风、癫痫等疾病有一定效果。
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一、概述耳尖放血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被认为可以调节身体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
这种疗法操作简单,效果显著,且无副作用,因此深受广大高血压患者的欢迎。
二、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的原理高血压是由于体内气血失衡,导致肝阳上亢,血管紧张度增加,从而引发头晕、头痛等症状。
耳尖放血可以有效地泄肝降压,缓解高血压症状。
耳尖是耳朵上的一处穴位,通过针刺或放血的方式可以刺激穴位,达到泄肝降压的效果。
三、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的操作方法1、定位耳尖穴:患者采取坐位或站位,用手指从耳廓前部向后摸,当摸到一处明显的凹陷处时,即为耳尖穴。
2、消毒:用酒精棉球对耳尖穴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3、针刺:取一根一次性采血针或针灸针,快速刺入耳尖穴,深度约为1-2毫米。
然后旋转针身,使局部产生酸胀感。
4、放血:用棉球轻轻擦拭针刺部位,使血液自然流出。
一般每次放血5-10滴,可缓解症状。
5、压迫止血:用棉球压迫针刺部位,防止出血过多。
6、操作完毕:将使用过的针具及棉球等废弃物放入医疗垃圾桶中。
四、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的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以减轻紧张情绪。
2、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防止感染。
3、操作后应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或摩擦。
4、若患者有出血倾向或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应禁止使用此疗法。
5、耳尖放血疗法虽可缓解高血压症状,但并不能完全治愈高血压。
患者仍需坚持药物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
6、若在使用此疗法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寻求医生建议。
五、耳尖放血治疗高血压的优势1、安全可靠:耳尖放血疗法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中医疗法,无副作用,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2、操作简便:该疗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可在家中或医院进行。
3、疗效显著:许多患者在接受耳尖放血治疗后,可明显缓解高血压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经济实惠:相较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耳尖放血疗法成本低廉,经济实惠。
刺络放血的十大功效根据刺血疗法的作用机制,从中医理论角度看,主要是通过泄热解毒、调和气血、活血祛瘀、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泻热定惊,清热开窍等途径,来调整人体脏腑,使脏腑和谐,经脉畅通,气血和调,阴阳平衡,治病去疾。
其功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
1.泻热解毒针刺放血具有良好的泻热作用。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一般来说,刺血疗法用于外感发热和阳盛发热证病人,效果比较好,因此,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及各种炎性感染疾病,既能退热,又能抗炎,法简效捷,最为常用。
如控制高热,针刺大椎放血,一般于刺血后20~40分钟,体温下降1-2℃,尤其是体温39C以上者效佳。
又如流行性结膜炎患者,经太阳穴放血治疗5-7天后,血象均接近正常。
临床发现,刺血治疗炎性疾病,前后的血象变化,呈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使升高的白细胞降低,又可使减少的白细胞回升。
总之针刺及放血可使邪热外泄或减少血中邪热,使体内阴阳平衡而退热。
2.泻火排毒针刺放血不仅能退热、抗炎,还具有良好的泻火排毒作用。
火为热之极,火之与热,其证有三,其性则一。
中医认为:心属火。
如果心阳过亢,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火谵证”,例如心烦不安,口舌生疮,甚至神昏谵语等症状。
而心又主血脉,所以放血可以直接减轻心阳过盛的状态而达到泻火的目的。
中医还认为肝胆为相火,肝藏血,因此放血也能治疗肝胆相火妄动的疾病,如治疗暴发火眼(急性结膜炎)、头晕目眩等症,效果很好。
针刺放血,不仅能泻脏腑实火,还有排毒消炎作用。
例如一些感染性疾病,如急性乳腺炎、丹毒、疖肿、红丝疔及马蜂毒蛇咬伤者,立即在患处或伤处针刺放血,可使毒液排出,若配合拔罐,则效果更佳,可起到立竿见影之效果。
3.通络止痛针刺放血,最突出的作用是止痛。
祖国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意思是说。
凡伴有疼痛病症的疾病,在其经脉中必有闭塞不通、气滞血瘀的地方。
因为针刺放血可直接迫血外出,疏泄瘀滞,畅通经脉,故疼痛立止。
如用针刺放血治疗神经性头痛、关节疼痛、结石疼痛、扭挫伤痛等痛证,都可起到良好的止痛效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中医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
导语:疾病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想象的,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被一些疾病所困扰着,但是随着医疗事业不断的进步,很多疾病都能得到更好更
疾病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想象的,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被一些疾病所困扰着,但是随着医疗事业不断的进步,很多疾病都能得到更好更快的治愈,其中很多疾病通过中医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和治疗,但是中医也是非常复杂的,很多人总是觉得中医治疗疾病就是服用中药,其实中医还有很多的手法在里面,下面一起了解下中医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
中医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
辨证施治确有效
否认针刺放血疗效的说法有些不负责。
刺络等放血疗法在现行的中医教科书中也一直都有收载,并且有相关专业研究。
刺络疗法现今在临床上使用也较多。
针对中医辨证为热证、实证、血瘀证,如中暑、高热、惊厥等症,使用刺络放血有很好的疗效。
我们有研究显示,患者在昏迷情况下,使用三棱针等针具,刺破位于手十指指尖的十宣穴,或手十二井穴,放出少量血液,确实能使因中风、煤气中毒等昏迷的患者意识状态好转。
相关研究成果在2012年还获得了第四届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放血疗法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手段,但是由于对放血量和部位等掌握不好,现代西方医学渐渐放弃了这种方法。
中医刺络放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并且在不断地研究、发展。
放血疗法是古今中外治疗疾病通用的方法,它不是万能的,但也不应被淘汰,我们应该看到它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