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ESMO临床实践指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诊断、治疗与随访
- 格式:pdf
- 大小:265.83 KB
- 文档页数:1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情况。
方法:对80例DLBCL患者予以标本取材,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查,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观察生存及相关预后情况。
结果:随访1~8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15.2个月,总体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00%、75.00%、72.50%;免疫组化抗体指标GCB百分比最高(76.25%);单因素分析,GCB、Bcl-6表达为影响生存的因素。
结论:DLBCL的患者,GCB、Bcl-6同预后存在关联,相关抗体测定为预后判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分型;预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常见但具有明显异质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1]。
它是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占据了成年人淋巴瘤的30-40%[2]。
DLBCL的临床表现广泛,从无症状到进展迅速的全身症状均有报道。
病理学上,DLBCL表现为弥散性的大B细胞增生[3]。
然而,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的变异性是DLBCL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因此提供了丰富的病理学亚型。
尽管DLBCL具有较高的治愈率,但仍然有一部分患者对治疗产生抵抗或复发[4]。
因此,对DLBCL的准确病理学分析和亚型划分,对于指导个体化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5]。
本文旨在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了解并最终优化DLBCL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80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60~70岁,平均(64.75±1.35)岁。
1.2方法采集的病理标本,置于浓度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及石蜡包埋,制作4μm切片。
采取苏木素-伊红染色,实施免疫组化检测,选择Dako公司抗体 CD20、CD79a、GCB、Bcl-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临床路径一、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初治)临床路径标准(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 )(ICD-10:C83.3)。
(二)诊断及分期依据。
根据《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年版)、《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最新淋巴瘤临床实践指南(2016年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并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等。
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但也可发生于淋巴结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包括胃肠道、肝、脾、中枢神经系统、睾丸、皮肤等。
肿瘤浸润、压迫周围组织而出现相应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伴有乏力、发热、盗汗、消瘦等症状。
2.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血沉及β2微球蛋白(β2-MG)可升高。
侵犯骨髓可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可减低、正常或升高;外周血涂片可见到淋巴瘤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出现脑脊液异常。
胃肠道侵犯时大便潜血可阳性。
3.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该病的决定性依据。
病理形态学特征为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内见大淋巴细胞呈弥漫增生,胞浆量中等,核大,核仁突出,可有一个以上的核仁。
免疫组织化学病理检查对于确诊DLBCL至关重要。
常采用的单抗应包括CD20、CD19、CD79、CD3、CD5、CD10、Bcl-2、Bcl-6、Ki-67、MUM1和MYC等。
4、分子生物学检查:有条件可开展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Bcl-2、Bcl-6和Myc等基因是否发生重排。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cl-6基因重排的临床病理意义【摘要】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生发中心组(GCB)和非生发中心组(non-GCB)的bcl-6基因重排、Bcl-6蛋白表达之间无直接相关性,在DLBCL的发病机制中作用各异。
【关键词】淋巴瘤;bcl-6基因重排;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组织微阵列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中最为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在欧美和日本占成人NHL的30%~40%[1]。
许多NHL有特征性的染色体异常,这些异常能帮助辅助诊断疾病并与其它疾病鉴别。
如滤泡性淋巴瘤有t(14;18),影响bcl-2基因;伯基特淋巴瘤有t(8;14),影响c-myc基因;位于3q27的bcl-6基因的重排,通常见于DLBCL[2]。
bcl-6基因由于在DLBCL中涉及3q27染色体易位而得以克隆,也称LAZ3或bcl-5基因,研究表明,正常bcl-6基因组全长26kb,具有l0个外显子,它编码一个含有706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分子量为92-98kd,属于一种转录抑制因子[3]。
1 实验材料和方法1.1 材料选取彭泽县人民医院病理科DLBCL存档蜡块53例,经2位副主任医师重新阅片,明确诊断并排除可能由惰性淋巴瘤转化为DLBCL的病例。
存档蜡块全部重新制作HE切片,参照2008年WHO关于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标准,由两位副主任医师对其组织学和免疫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确诊。
另选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标本20例做对照组。
1.2 方法1.2.1 DLBCL组织芯片的构建与制备1)组织芯片模块制做:将熔化石蜡(加入等量的蜂蜡)制作成2.5×2×0.5大小的空白蜡块,设计制作受体蜡块。
2)组织芯片的设计和制备:将原蜡块放在45℃温箱中烘5-10min待蜡块变软,然后,先在显微镜下定位,避开出血坏死区,选取肿瘤组织丰富的区域,用穿刺针从组织块选定部位逐个取出组织芯,放入预先设计的阵列模块中,制成组织芯片。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10-14分享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且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1%~34%,在亚洲国家一般大于40%。
我国2011 年一项由24 个中心联合进行、共收集10 002 例病例样本的分析报告指出,在中国DLBCL占所有NHL的45.8%,占所有淋巴瘤的40.1%。
作为一种侵袭性NHL,DLBCL的自然病程相对较短,但一定比例的患者可以在接受恰当治疗后得到治愈。
既往,DLBCL的治疗以化疗为主,患者在接受包含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化疗后,约1/3 患者生存期在5 年以上。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方案的出现进一步将DLBCL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
而PET-CT引入疾病评估体系后,能更精确地指导临床的治疗和判断疾病的预后。
现参照《ESMO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推荐》以及《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非霍奇金淋巴瘤分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制订了本指南。
一、定义DLBCL 是肿瘤性大B淋巴细胞呈弥漫性生长,肿瘤细胞的核与正常组织细胞的核大小相近或大于组织细胞的核,通常大于正常淋巴细胞的2 倍。
在WHO 的2008 年分类中,根据组织形态学改变将DLBCL分为中心母细胞型、免疫母细胞型以及间变型,特殊的少见亚型如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和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型等。
二、诊断、分期及预后1.诊断:DLBCL依靠活检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分析明确诊断。
需要针对CD20、CD3、CD5、CD10、BCL-2、BCL-6、GCET1、FOXP1、IRF4/MUM1、Ki-67 及CD21 进行检测。
某些病例可选做cyclin D1、κ/λ、CD138、EBV、ALK、HTLV1等。
疑有病变的淋巴结应尽量完整切除行病理检查,细针穿刺或粗针穿刺活检一般不适用于初发淋巴瘤的诊断。
图文解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作者: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李洪文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类型,约占30-40%,亚洲国家多大于40%。
DLBCL是一组大细胞、侵袭性的恶性淋巴瘤,中位发病年龄65岁,超过一半的DLBLC患者可以使用标准的R-CHOP方案治愈,但大约30%至40%的患者会发展为复发/难治性肿瘤。
DLBCL可原发于淋巴结或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纵膈和骨骼等几乎全身各个部位。
DLBCL也可从惰性淋巴瘤转化而来,比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等。
DLBCL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疾病,随着细胞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进步,DLBCL的分子诊断得到了更充分的认识,并对DLBCL的亚型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不同的亚型临床预后截然不同。
DLBCL分型表1 DLBCL分型DLBCL新的诊断思路DLBCL形态学分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由大或中等大小的肿瘤性B细胞组成,可以细分为中心母细胞型,免疫母细胞型和间变型3类。
表2 形态学分类及特点(注:图片来源 webpathology)图1 a低倍镜下DLBCL图像b这个图像显示大多数中心母细胞伴有散在的小淋巴细胞。
此外,还可能有组织细胞,浆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c图显示大多数免疫母细胞和少量散在的小淋巴细胞d间变性变异体具有奇特的、高度多形性的核。
DLBCL免疫表型DLBCL表达CD45和CD45泛B细胞标志物如CD20,CD22,CD79a和PAX-5。
表面或胞质免疫球蛋白可变地存在。
其他阳性标记物包括CD10,BCL6和BCL2。
约有10%的病例有CD5的表达。
少数病例显示后生发中心或浆细胞相关标志物,如CD38,CD138和MUM1,Ki-67标记指数高,少数病例表达CD30,泛T标记是阴性的。
表3 免疫标记和频率图2 DLBCL, GCB 亚型:a 淋巴瘤细胞浸润淋巴结(H&E)b淋巴瘤细胞CD20阳性c 许多肿瘤细胞GCET1阳性 d MUM1染色阴性[1]图3 DLBCL, ABC 亚型:a 淋巴母细胞浸润淋巴结(H&E).b淋巴瘤细胞CD20阳性c 许多肿瘤细胞GCET1阳性 d MUM1核染色强阳性[1]图4 DLBCL,双表达,a 淋巴瘤细胞浸润淋巴结(H&E) b淋巴母细胞CD20阳性c 40%细胞显示核MYC阳性 d 淋巴瘤细胞BCL2强阳性[1]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发病机理近年来,随着基因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型(GCB)和非生发中心型(non-GCB)两类。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Ki-67蛋白表达检测的预后意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恶性淋巴瘤,其中Ki-67蛋白表达是预后的预测因子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Ki-67蛋白表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能够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预后,并对治疗方案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Ki-67蛋白表达检测的预后意义。
1. Ki-67蛋白的基本特征Ki-67是一种核蛋白,广泛用于评估细胞增殖活性。
在正常细胞中,Ki-67主要表达在细胞周期的S、G2和M期,而在G0期则几乎不表达。
在恶性细胞中,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往往明显增高,与细胞的增殖能力密切相关。
Ki-67蛋白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预后评估和治疗反应监测中。
2. Ki-67蛋白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许多研究表明,Ki-67蛋白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高表达的Ki-67蛋白往往伴随着肿瘤的大体积、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生长。
这些特点使得肿瘤更加难以治疗,并且预后较差。
Ki-67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肿瘤特征,并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Ki-67蛋白表达水平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Ki-67蛋白高表达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差,生存期较短。
相反,Ki-67蛋白低表达的患者往往预后较好,生存期较长。
Ki-67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从而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Ki-67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还可以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Ki-67蛋白高表达的患者肿瘤增殖能力较强,对化疗的敏感性较差,因此需要更加积极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反,Ki-67蛋白低表达的患者肿瘤增殖能力较弱,对化疗的敏感性较好,因此可以采用更为温和的治疗方案。
通过Ki-67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医生可以更好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2022诊断和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全文)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病理亚型,占所有NHL的30%~40%。
DLBCL真高高度异质性,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遗传学改变及治疗反应。
R”CHOP(利妥音单抗+环磷酷肢+阿霉素+长春新碱/长春地辛+泼尼松)是目前治疗DLBCL的标准方案,然而仍有30%~40%的患者存在耐药和复发等问题。
DLBCL是一种潜在可治愈性肿瘤,||笛床上只要条件允许应尽可能以治愈为目标,在此,我们将结合几例典型病例,对DLBCL异质性分层下的当代治疗策略进行探讨,供临床医师借鉴。
-、典型病例例1,女,51岁。
因”发现右侧腹股沟肿物2个月”就诊,淋巴结切除活检病理提示DLBCL。
免疫组化示(020、(019、BCL6阳性,C”MYC 约40%阳性,(010、BCL2、MUM1均阴性,Ki-6790%,原位杂交EBER (斗。
FI S H检测巳MYC、BCL2、BCL6重排均阴性。
治疗前PET-CT可见左侧腹股沟淋巴结代谢增高,SUV max= 15.5,未见真他部位高代谢,骨髓检查宋提示淋巴瘤累及。
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 ECOG)体能状态评分0分,乳酸脱氢酶(LOH ) 165 U/L,国际预后评分(I P) 0分。
R”CHOP方案治疗4个疗程后中期PET-CT提示完全缓解(CR ) ( Deauville 1分),后继续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4个疗程,末期PET-CT亦提示CR( Deauville 1分),治疗结束随i}J 至今持续缓解。
例2,男,29岁。
因”发现右侧胸骨旁肿物1个月j舌检病理提示DLBCL。
免疫组化示CD20、BCL6阳性,MUM120%, C-MYC 10% ,BCL2 60% , CD10阴性,Ki-6770%,原{立杂交EBER (-)。
FI S H检测BCL6重排阳性,C-MYC、BCL2重排均阴性。
治疗前PET-CT见全身多处骨质破坏,颈部双侧、双侧肺门、纵隔、双侧腋窝、膜腺、后腹膜、双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膜腺多发局部高代谢,均考虑肿瘤浸润,SUVmax=19.3.,骨髓检查提示2.19%淋巴瘤累及,ECO G1分,LDH326 U/L ,I P I3分,军龄调整的IPI( a a I P I) 2分。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分析韩永胜;杨海燕【摘要】目的:探讨CD10、bcl-6、MUM1和bcl-2蛋白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参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DLBCL 中CD10、bcl-6、MUM1和bel-2的表达,采用Hans免疫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和非GCB型,分析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在59例DLBCL中,CD10、bel-6、MUM1和bcl-2蛋白的表达率分别是20.3%(12/59)、37.3%(22/59)、50.8%(30/59)和 67.8(40/59)%.Hans分型:28.8%(17/59)为GCB型,71.2%(42/59)为非GCB型.bcl-6表达阳性和GCB亚型患者总生存(OS)率高于bcl-6表达阴性和非GCB亚型患者(P值分别为0.030和0.047),而CD10、MUM1和bcl-2表达对OS率均无明显影响(p值分别为0.057、0.992和0.419).结论:bcl-6表达和免疫分型与DLBCL患者的预后有关,可成为DLBCL个体化治疗的重要依据.【期刊名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1)004【总页数】3页(P83-84,97)【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预后【作者】韩永胜;杨海燕【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合肥,230001;浙江省肿瘤医院,杭州,31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2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淋巴瘤的最常见类型,是一组在临床、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及预后等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DLBCL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仍有超过30%的患者无法被治愈。
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 59例 DLBCL中 CD10、bcl-6、MUM1和 bcl-2的表达,并探讨了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旨在为DLBCL的预后评估和合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指南2024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指南2024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之一,占据成年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最大比例。
为了统一中国DLBC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根据临床实践经验,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于2024年制定了中国DLBCL诊治指南。
该指南内容包括病理诊断、分期和预后分层、治疗策略以及常见并发症管理等方面,以下为该指南的主要内容。
1.病理诊断:DLBCL的病理诊断主要依据免疫组化和基因表达剖析,同时也需要注意与其他淋巴瘤亚型的鉴别。
2. 分期与预后分层:根据Ann Arbor分期系统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分期和预后分层,以便更好地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选择。
3. 治疗策略:DLBCL的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等。
对于年轻、具有良好身体状况的患者,推荐采用R-CHOP方案进行化疗,即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和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的组合治疗。
对于60岁以上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推荐采用R-mini-CHOP方案进行化疗。
放疗可在化疗后用于相关淋巴结区域的局部治疗。
免疫治疗包括干扰素和单克隆抗体等,可以用于高危患者的维持治疗。
4.常见并发症管理:对于DLBCL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肝功能损害等,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中国DLBCL诊治指南的制定为DLBCL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该指南可能需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概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且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
本病常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
化疗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案,同时可配合放疗、干细胞移植等方式。
英文名称: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下降。
主要病因:病因未明,多数为原发性DLBCL,少数DLBCL是由其他类型淋巴瘤转化而来。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CT检查、PET-CT检查、MRI检查、胃肠内镜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该病是恶性肿瘤,一经发现应早期积极治疗。
临床分类:2016年版WHO分型根据细胞起源,把DLBCL分为生发中心型与活化细胞型。
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特点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病因总述: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多数为原发性DLBCL,少数DLBCL是由其他类型淋巴瘤转化而来,包括滤泡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B细胞淋巴瘤、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及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的霍奇金淋巴瘤。
DLBCL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包括染色体易位、异常体细胞高频突变、基因扩增、缺失和突变等各个方面。
基本病因:暂无资料。
危险因素:1、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或者免疫系统以其他方式被削弱,则患病的机会也会增加。
2、曾接受过放疗和化疗的患者,患病的风险也会更高。
诱发因素:暂无资料。
四、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症状症状总述: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多数为原发性DLBCL,少数DLBCL是由其他类型淋巴瘤转化而来,包括滤泡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B细胞淋巴瘤、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及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的霍奇金淋巴瘤。
复发难治的弥漫大B方案引言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淋巴瘤。
尽管近年来针对DLBCL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复发和难治性疾病。
因此,寻找复发难治DLBCL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复发难治性DLBCL的弥漫大B方案。
弥漫大B方案的背景DLBCL是一种快速生长、高度恶性的B细胞淋巴瘤,可引起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增生、内脏器官浸润等症状。
传统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虽然一部分患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缓解,但仍有约4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和难治性疾病。
弥漫大B方案的特点弥漫大B方案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案,通过多种治疗手段的组合应用,力求提高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生存率。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孕激素类药物治疗研究表明,一些患者在剩余行多次治疗后,DLBCL表现出对孕激素类药物的敏感性。
因此,弥漫大B方案中常常会使用孕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和地塞米松,来增强治疗效果。
2. 靶向治疗药物近年来,靶向治疗药物在DLBCL的治疗中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使用CD20单抗如利妥昔单抗和里特单抗,可以选择性地靶向DLBCL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从而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3. 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治疗手段,对于复发难治DLBCL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包括CAR-T细胞疗法和免疫调节剂等。
CAR-T细胞疗法将患者自身的T细胞改造,使其能够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4. 辅助治疗弥漫大B方案还包括辅助治疗,如纠正贫血、保护心脏功能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
这些辅助治疗手段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耐受性和整体疗效。
弥漫大B方案的优势和前景该方案综合应用了多种治疗手段,针对不同的复发难治DLBCL患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这种综合治疗方案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增加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进展探讨作者:陈莉何玲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09期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其具有高度侵袭性。
WHO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中在2001年又补充了新的亚型。
近年来,国内外的医学界对DLBCL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大量研究,发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疾病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本文侧重于介绍该病的发病因素、临床治疗等研究成果进行阐述。
关键词:DLBCL;发病因素;临床治疗;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比例较大,占50%左右,占NHL的30%~40%,病理学分析显示弥漫性分布的恶性大B淋巴细胞是主要特征,形态变异型和多种亚型也是如此[1]。
综合来讲,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具有很强异质性特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涉及抑癌基因失活、染色体异常或原癌基因突变或异常扩增等多个方面[2]。
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特征据研究表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群中,一般多发于年龄在60~70岁的老年人群中,且男性发病者多于女性。
该病的典型特征为患者出现结外或结内的淋巴节肿大,但为无痛性,另外,有1/3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盗汗、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部分会累及骨髓。
2 治疗2.1局限期(Ⅰ~Ⅱ期)治疗通常治疗DLBCL的主要方案是化疗,用传统的化疗药物CHOP对患者进行6~8w的化学治疗,可使30%~40%的患者获得5年左右的生存率,CHOP 治疗DLBCL的标准方案已经接近30年。
随着近年来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抗CD20单克隆抗体药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Rituximab R)逐渐应用于DLBCL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
抗CD20单克隆抗体药利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是与CD20抗原结合,从而引起肿瘤细胞的死亡。
法国的Coiffler等对399例60~80岁的DLBCL初治患者的研究表示,使用美罗华CHOP(R-CHOP)方案进行治疗效果更好,发现完全缓解率(CR)高达76%,较传统的CHOP化疗方案高出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