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 格式:pdf
- 大小:565.09 KB
- 文档页数:16
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 攻击性行为包括活动和行动两种。
前者主要是通过对他人进行的攻击;后者主要是使用一些部位以及利用武器对他人进行攻击。
2. 根据攻击时是否有愤怒的情绪表现,可以将攻击性分为攻击和攻击两大类。
3. 根据个体的人格(个性)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攻击性行为分为____ _____攻击和攻击两种。
4. 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因素有、和。
5.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外部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这八类因素。
6. 减少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必须从___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两个方面来考虑。
7.道德__________是道德的能动作用,它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拟定和执行行动计划,并表现为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的过程。
8. 道德是衡量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
9. 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有,挫折-攻击理论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 ___和,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10.原始的挫折-攻击性理论由_______________等人提出,后来,_______________针对原始的挫折—攻击假设的弱点,提出了修正意见。
11.攻击性行为与果断性行为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意图,后者的意图,这两者包含的领域,对它们进行区分。
12.攻击性行为的理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13.Bandura分析的观察学习的五种效应是效应、和_____________效应、效应、效应和功能。
14.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包括道德、道德、道德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几个部分。
15. 道德认识由道德、道德和道德几个方面组成。
16.对个体社会学习起重要作用的有的力量、的力度、的有效性。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1.道德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它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拟定和执行行动计划,并表现为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克服困难的过程。
第5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一、填空题1.心理健康强调______,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______,它是一种______的良好状态。
【答案】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良好的个性心理特质和稳定的情绪表现;能够有效地处理内外关系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对______、______。
【答案】情绪;人格;认知功能3.研究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影响之所以有较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______,因而也就无法得出智力的变化就是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的结论。
【答案】无法排除研究中的干扰因素4.关于______问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点话题。
【答案】体育锻炼与情绪的关系5.与焦虑有关的三个心理生理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血压、心率、皮电6.20世纪70年代,人格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答案】横向研究;纵向研究7.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个人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8.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特征9.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健康信念理论;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控制理论;跨理论模型10.跨理论模型的变化阶段分为5个不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意向阶段;思考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11.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包括:一是______,它在______比较重要;二是______,它主要应用于______。
【答案】认知过程;阶段变化的早期;行为过程;阶段变化的后期12.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______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______和______来决定。
第5章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1.简述体育活动与认知、情绪、人格、应激等的关系?答:(1)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者认为,体育活动与认知过程之间有着适度的正相关,长期的体育锻炼在认知表现上比短期的体育锻炼有更大的效应;有规律的锻炼可以通过提高知觉和运动系统的总体速度来提高精神运动的速度(2)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影响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的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体育锻炼行为是人们调节情绪的最自然的选择;体育活动的情绪调节方式是一种建设性的行为。
①体育活动的抗抑郁效能a.一次性体育活动和长期体育活动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
b.体育活动既可以降低特质性抑郁(长期的、稳定的),也可以降低状态性抑郁(短期的、波动的)。
c.体育活动可以降低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的抑郁。
d.有氧锻炼和无氧锻炼均可以降低抑郁。
②体育活动降低焦虑的效能体育活动具有即刻降低焦虑的效果,包括降低认知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
从降低焦虑的效果来看,长期锻炼比短期锻炼更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有规律的锻炼者比不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更少出现焦虑情绪。
③体育活动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效能主观幸福感是指描述个体目前体验到的幸福程度的综合性指标,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整体性评价。
④体育活动中的特殊情绪体验体育锻炼还能使锻炼者从中感受到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
a.流畅体验是一种理想的内部体验状态,它来源于人们的生理需要或心理需要的满足。
在这种体验状态中,人忘我地全身心投入所从事的活动之中,从活动过程本身体验到乐趣和享受,并产生对活动过程的控制感。
b.跑步者高潮是指在跑步过程中出现愉快轻松的感觉,主要表现为跑步者感觉到自身与情境融为一体,身体轻松,忘却自我,充满活力,超越时空障碍。
(3)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影响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体育活动对某些人格特质的改变。
②体育活动对自尊的维护。
(4)体育活动对应激的影响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是个体与环境的一种特别的关系。
季浏《体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选择题1.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努力程度、注意力水平、克服困难的决心大小等有所不同。
这是运动动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所发挥的()功能导致的。
A.发动B.选择C.强化D.维持【答案】C【解析】运动动机通常决定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努力程度。
运动愿望强烈的学生,在体育学练过程中表现出兴趣浓厚、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肯于付出等特点,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决心也较大。
而在体育活动中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怕苦怕累、遇难而退的学生,往往运动动机不足。
2.根据协变性原则,个体在对活动结果进行归因时,当自己与别人的成绩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的原因。
A.外部B.内部C.稳定D.不稳定【答案】A【解析】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
3.“个体行为的改变是由于个体对影响自己行为的因素给予的评价。
评价这些因素是处于自己控制之下,而不是由他人或某种偶然因素所控制。
“这个观念是下列哪一种理论的观点?()A.控制理论B.健康信念理论C.计划行为理论D.跨理论模型【答案】A【解析】控制点理论认为,个体要对影响自己行为的因素进行评价,评价这些因素是处于自己控制之下,而不是由他人或某种偶然因素所控制。
4.模拟训练的方法有()。
A.对手特点的模拟B.自我模拟C.气候的模拟D.时差的模拟【答案】ACD【解析】模拟训练的方法有:对手特点的模拟;裁判判罚的模拟;观众的模拟;比赛关键情境的模拟;地理、气候模拟;时差模拟。
5.下面哪些特征是多血质的行为表现()。
A.精力旺盛,脾气暴躁B.活泼好动C.反应迅速D.情绪容易转变【答案】BCD【解析】多血质的学生活泼好动,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反应灵敏,易适应新环境,但注意力不稳定、易被转移。
如果对他们缺乏适当、及时的教育,就可能导致其学习肤浅。
第1章体育心理学概述一、填空题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______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答案】体育教育教学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______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答案】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______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答案】体育锻炼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______、______和______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答案】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大众体育5.体育学习活动既是一种______活动,也是一种______活动。
【答案】身体;心理6.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______和______ 。
【答案】20世纪50年代前;20世纪50年代后7.Triplett于1898年调查了一个今天我们称作______现象。
【答案】“社会促进”8.Griffith于192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______。
【答案】运动心理学实验室9.______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答案】196510.1942年,吴文忠和肖忠国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______。
【答案】体育心理学11.______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成立。
【答案】198012.应用运动心理学可进一步分为______和______。
【答案】临床运动心理学;教育运动心理学13.教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集中于运动员的______和______。
【答案】正常行为;超常行为14.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集中于运动员的______。
【答案】异常行为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答案】旧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2.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观点,运动技能的学习主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答案】运动技能的认知阶段;运动技能的联结阶段;运动技能的自动化阶段3.罗杰斯将学习分为______和______,前者主要死记硬背没有生气、枯燥乏味、无关紧要、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无实际意义的知识;后者主要指能影响学生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选择未来行动方针的学习。
第2章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1.简述各个专家学者对目标定向的概念界定。
答:对于目标定向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不同的界定:(1)Dweck等人(1988)认为,目标定向是一种有目标的认知过程,它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特征。
(2)Urdan和Maehr(1995)认为,目标定向是个体从事各种成就活动的理由和知觉。
(3)Wandewalle(1999)认为,目标定向是个体努力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使自己的行为更为有效的内在特质。
(4)Pintrich(2000)认为,目标定向是关于个体追求成功任务的理由,对目标任务的表征,它反应了个体对成就任务的一种内在认知取向,是一种关于目标、胜任、成功、能力、努力、错误和标准的有组织的结构系统。
(5)我国学者认为,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动机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
2.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形成学习目标定向?答: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目标定向气氛,体育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关注自身的动作技能学习学生在学习某一技术动作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体育教师应向学生强调,学习这一技术动作对于掌握该项运动技能是很有帮助的,旨在提高学生对于动作技能学习本身的重视。
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练习时认真观察和思考,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如何提高技能并掌握所学知识。
③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选择和参与决策的机会,使学生有一种自我决定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学习目标定向的形成。
(2)合理运用表扬的激励方式①在教学中,及时的表扬会使学生具有更多的内部动机,易形成学习目标定向。
②在教学中,表扬不当易导致学生之间比较,不利于学习目标定向的形成。
③体育教师在进行表扬时也应多进行学生自身的纵向表现对比,减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横向对比,使学生更多关注知识的掌握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第13章运动中的领导行为一、填空题1.领导是指引和影响______的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的行动过程。
【答案】个人或组织目标2.领导者是______具有职权、责任和义务来完成组织目标与目的的人。
【答案】被委派到某一职位上3.所谓影响力,就是一个人在与他人的接触、交往和工作的过程中,影响和改变他人______和______的能力。
【答案】心理;行为4.权威是指一种客观存在的______,是一种让人甘愿接受对方影响的______。
【答案】社会心理现象;心理倾向5.团队成员积极性发挥的______是由于领导者的才能所______出来的。
【答案】40%;诱发6.领导的综合性是指领导内容和领导者的______具有综合性。
【答案】素质7.把教练员通过自己的言行对运动员______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称之为领导行为。
【答案】施加影响行为8.团队成员积极性的发挥60%是由于______、获得高酬金和自我发展因素诱发的。
【答案】社会阅历9.运动团队是由教练员、运动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所组成的______的社会组织。
【答案】正式10.教练员是组织调动运动员进行训练和比赛的决策者和______。
【答案】实施者11.教练员的______就是教练员在行使教练员职权时的方式、方法,亦即教练风格。
【答案】领导方式12.教练员的领导行为是影响和指导运动员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______。
【答案】行动过程13.______和权威性是教练员发挥领导功能的先决条件。
【答案】决策权14.可以把影响力分为强制性影响力和______影响力。
【答案】自然性15.强制性影响力最基本的管理手段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奖励;惩罚16.自然性影响力是______ 地、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的。
【答案】经常性17.教练员的领导功能有______、组织功能、______和激励功能。
【答案】决策功能;沟通功能18.教练员的领导行为可以分为倾向于______和倾向于______。
第十七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言语身体语言身体2. 工具性敌意性3.特质性状态性4.唤醒水平内疚感人格特征5.环境的温度噪音拥挤的人群对受害者意图的感知害怕报复比赛的结构竞争相互熟悉和比赛次数6.运动员观众7.意志认识要求克服困难8.行为标志9. Freud Dollard Berkowitz Bandura10. Dollard Berkowitz11.有伤害无伤害有交叉很困难12. 本能论挫折-攻击性理论社会学习理论13.习得抑制去抑制反应促进刺激指向情绪唤醒14.认识情感意志行为15.知识信念评价能力16.榜样社会强化大众媒体传播二、单项选择题1.C 2.B 3.A 4.B 5.D 6.D 7.A 8.C 9.B 10.D 11.A 12.D 13.B 14.C 15.A三、多项选择题1.A.C.D 2.B.C.D 3.A.D 4. A.B.C.D 5.C.D6.B.C.D 7.A.B.D 8.A.B 9.A.C.D 10.A.B.D四、匹配题1.抑制效应运动员在重大国际比赛中获胜后,心情激动,手持国旗绕场跑动时,也能激起观众同样的爱国主义去抑制效应看到榜样用木槌击打布娃的儿童同未看到这种行为的儿童相比,他们更多的用木槌击打布娃。
习得效应胆小的学生看到胆大的学生的示范,胆子也大起来,认为自己也能做。
反应促进效应有不良行为习惯的队员进入队风很好的运动队,他的不良行为方式很可能暂时不会出现。
刺激指向效应队员暂时被抑制的不良行为习惯又重新发作。
情绪唤醒功能青年人通过观看职业运动员的角色榜样而学得攻击性行为。
2.原始的挫折-攻击性理论 Bandura修正的挫折-攻击性理论 Dollard本能论 Berkowitz社会学习理论 Freud3.果断行为故意伤害对手、目标时伤害,愤怒情绪明显敌意性攻击故意伤害对手、目标时获胜,没有愤怒情绪工具性攻击无意伤害对手、合理行为,全力以赴,积极拼抢五、判断题1.√ 2.× 3.× 4.√ 5.× 6.× 7.√ 8.× 9.×10.× 11.× 12.√ 13.√ 14.× 15.× 16. √ 17. ×18. √ 19. √ 20. ×五、简答题1.各举5个例子说明运动中哪些行为是道德行为,哪些行为是不道德行为。
第1章体育心理学概述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异同是什么?答:(1)区别①体育心理学a.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
b.研究内容第一,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强调研究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第二,研究内容包括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等的心理学依据。
c.研究目的第一,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第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等。
②运动心理学a.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对象是运动员,也包括教练员。
b.研究内容第一,研究内容具体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观众的心理和行为。
第二,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c.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
③锻炼心理学a.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对象是大众。
b.研究内容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参与者心理健康的作用。
具体研究锻炼者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体育锻炼的坚持性、体育锻炼成瘾以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问题。
c.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
(2)联系①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
②研究的内容涉及从事身体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
③研究方法相同。
2.何谓体育心理学?其基本研究任务是什么?答:(1)体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即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基本研究任务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任务包括理论任务与实践任务:①理论任务理论任务是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或品质,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揭示体育教学条件下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丰富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关方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体育心理学概述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异同是什么?答:(1)区别①体育心理学a.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
b.研究内容第一,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强调研究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第二,研究内容包括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等的心理学依据。
c.研究目的第一,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第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等。
②运动心理学a.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对象是运动员,也包括教练员。
b.研究内容第一,研究内容具体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观众的心理和行为。
第二,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c.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
③锻炼心理学a.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对象是大众。
b.研究内容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集中研究体育锻炼对参与者心理健康的作用。
具体研究锻炼者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体育锻炼的坚持性、体育锻炼成瘾以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问题。
c.研究目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
(2)联系①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
②研究的内容涉及从事身体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
③研究方法相同。
2.何谓体育心理学?其基本研究任务是什么?答:(1)体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即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基本研究任务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任务包括理论任务与实践任务:①理论任务理论任务是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或品质,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揭示体育教学条件下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丰富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关方面的内容。
第2章运动中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一、填空题1.成就目标定向是一种重要的______变量,它是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______。
【答案】动机成就;目标取向2.成就目标定向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的数量标准,而是个体内心所追求的______。
【答案】成就取向3.______是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答案】学习目标定向4.______是指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答案】成绩目标定向5.追求学习目标的个体认为______是可以培养、发展的,因而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能力。
【答案】智力6.研究通常认为______是适应性的,它与一系列积极的认知、动机、情感和行为中介变量以及积极的结果联系在一起,而则是非适应性的,它与一些消极的结果相联系。
【答案】学习目标成绩目标7.在后天的教育过程中,由父母、同学、老师所组成的______和______是促使个体采取某目标定向的主要原因。
【答案】环境因素;动机气氛8.具体、明确、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是可以用______和可用______的目标,即可以用次数、米数、秒数等可测定的量来确定的数字目标。
【答案】语言加以描述;文字加以记录9.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结合最理想的是使用“______”目标设置。
【答案】阶梯型10.技术动作完成目标是指______,如在网球发球向前挥拍时,要伸直手臂。
【答案】学生要完成的技术动作的标准11.结果目标是指______,如在比赛中要击败对手。
【答案】注意力集中于最终是否能够获胜上12.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______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______。
【答案】某一目标;正式群体13.团队目标设置的环节有______环节、______环节、______环节、______环节。
【答案】目标确定;目标分解;目标执行;目标检查二、单选题1.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理论属于()理论。
第14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1.如何在运动中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答:道德行为是衡量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习惯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重复地模仿别人良好道德行为;二是通过有意的练习,与不良的体育道德行为作斗争。
在此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体育工作者要及时反馈和评价青少年的行为练习,使他们不断地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不断地强化运动中良好的道德行为。
(2)应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青少年在运动中的道德行为评价一致。
(3)奖惩要严明,要足以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真正起到强化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作用。
(4)加强对青少年运动中道德动机的教育,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自觉地防止和根除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
(5)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要以良好的体育道德行为习惯作为青少年的榜样。
2.敌意性攻击性行为与工具性攻击性行为有何区别?答:根据攻击时是否有愤怒的情绪表现,可以将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1)敌意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是指由攻击者的愤怒而产生的、具有使人受伤害的意图和引起他人痛苦的攻击性行为。
敌意性攻击者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是完全有意识和清楚的,其目标是故意给被攻击者造成痛苦和不幸。
比赛的胜负结果并不是攻击者考虑的主要原因。
(2)工具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指由期望得到奖赏所引起的、并通过强化而局限在一定条件下的攻击性行为。
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攻击性行为。
工具性攻击只是将攻击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工具性攻击性行为出现时,攻击者一般没有愤怒的情绪。
(3)二者的区别可以借助攻击者的情绪反应来区别二者。
最准确的判别还是攻击者本人对自己真实意图的说明。
3.特质性攻击与状态性攻击有何区别?答:根据个体人格(个性)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攻击性行为分为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两种。
(1)特质性攻击特质性攻击是指个体具有攻击性的性格特征,并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
(2)状态性攻击状态性攻击是指一种暂时的攻击性行为状态。
季浏《体育⼼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运动归因】第4章运动归因1.简述Weiner⽤来归因的三个维度的名称以及每⼀个维度的分类。
答:Weiner的归因理论是当前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Weiner提出,可以根据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分类。
这三个维度是:(1)内外源维度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的原因,如个⼈的能⼒、努⼒等;外部原因即个⼈⾃⾝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等。
(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3)可控制维度可以把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再细分为个⼈⾃⾝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不能控制的原因。
2.什么是协变性原则?请举例说明。
答:(1)协变性原则是⼀个⼈对成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完成同⼀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的成绩与他们相⼀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的成绩与他们不相⼀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的原因。
(2)例如,当某个运动员打败了⼀个在⽹球⽐赛中每个⼈都输给他的⼈时,他肯定会把⾃⼰的胜利归于注⼊能⼒、⽔平⾼等内部的原因。
⽽⼀个⼈在某次测验中得了满分,并了解到每个⼈都能得到满分时,就会把它归于与外部原因,这就是进⾏归于的逻辑模式。
3.指出与每⼀个归因维度相联系的情绪反应。
在有关成绩⽅⾯,情感和归因是怎样相互作⽤的?答:Weiner的归因理论是当前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
Weiner提出,可以根据三个维度对成败的原因分类。
这三个维度是内外源维度、稳定性维度和可控制维度。
(1)内外源维度①具有内部归因倾向的个体在获得成功时,表现出⼀种⾃豪、⾃尊和满意的情绪,同时内部归因倾向的个体在失败时会使⾃豪减少、⾃尊减少和满意减少。
②具有外部归因倾向的个体在⾯对成败时,没有表现出⼀种关于⾃我的情感。
(2)稳定性维度①具有稳定归因倾向的个体在获得成功时会满怀希望,在遭遇失败时就会失去希望。
②具有不稳定归因倾向的个体在获得成功时通常会有⼀种不确定的感觉,在遭遇失败时就会满怀希望。
第14章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
一、填空题
1.攻击性行为包括______活动和______行动两种。
前者主要是通过______对他人进行的攻击;后者主要是使用______一些部位以及利用武器对他人进行攻击。
【答案】言语身体;语言身体
2.根据攻击时是否有愤怒的情绪表现,可以将攻击性行为分为______攻击和______攻击两大类。
【答案】工具性;敌意性
3.根据个体的人格(个性)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攻击性行为分为______攻击和______攻击两种。
【答案】特质性;状态性
4.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外部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这六类因素。
【答案】环境的温度;噪音拥挤的人群;对对方意图的感知;害怕;报复;比赛的结构
5.减少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必须从______与______两个方面来考虑。
【答案】运动员;观众
6.道德______是道德______的能动作用,它是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______,拟定和执行行动计划,并表现为为实现目标而自觉地______的过程。
【答案】意志;认识;要求;克服困难
7.道德______是衡量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______。
【答案】行为标志
8.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包括道德______、道德______、道德______和道德______的形成和发展几个部分。
【答案】认识;情感;意志;行为
9.道德认识由道德______、道德______和道德______几个方面组成。
【答案】知识;信念;评价;能力
二、单项选择题
1.区分敌意性攻击与工具性攻击的标准是是否()。
A.有目的
B.愤怒
C.指向有生命的对象
D.造成伤害
【答案】B
【解析】根据攻击时是否有愤怒的情绪表现,可以将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是指由攻击者的愤怒而产生的、具有使人受伤害的意图和引起他人痛苦的攻击性行为。
工具性攻击是指由期望得到奖赏所引起的、并通过强化而局限在一定条件下的攻击性行为。
2.根据个体的()不同,可以将攻击性行为分为特质性攻击与状态性攻击。
A.情绪反映
B.唤醒水平
C.意志品质
D.人格特点
【答案】D
【解析】根据个体人格(个性)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攻击性行为分为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两种。
前者是指个体具有攻击性的性格特征,并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
后者是指一种暂时的攻击性行为状态。
3.攻击性行为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为()。
A.正相关
B.负相关
C.零相关
D.不确定
【答案】D
【解析】运动心理学家对攻击性行为是否促进运动表现持有异议。
持支持观点的学者认
为,敌意性攻击所伴随的愤怒情绪可能增强比赛动机,提高生理唤醒水平,从而促进竞赛表现。
持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攻击性行为所升高的唤醒水平可能超过运动员的最佳功能区,或使运动员分散注意力,从而影响其场上表现。
可知攻击性行为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
4.一般而言,运动员身体唤醒水平与其攻击性水平之间存在()。
A.正相关
B.负相关
C.零相关
D.不确定
【答案】A
【解析】研究表明,在唤醒水平较高的状态下,容易发生敌意性攻击行为。
Zillman等人做的实验结果同样说明了唤醒水平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身体唤醒水平最高项目的运动员,攻击性也是最高的。
例如,篮球、足球运动员比棒球运动员更多地引起攻击性行为。
三、多项选择题
1.减少运动中的攻击性行为,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A.运动员
B.裁判员
C.教练员
D.观众
【答案】AD
2.下列能影响到运动中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外部因素有()。
A.拥挤的人群
B.怕报复
C.比赛的结构
D.噪音
【答案】ABCD
【解析】运动中攻击性行为出现的外部因素包括:环境温度;噪音;拥挤的人群;对受害者意图的感知;害怕报复;比赛的结构。
3.与个体人格特点有关的攻击性行为包括()攻击。
A.敌意性
B.工具性
C.特质性
D.状态性
【答案】CD
【解析】根据个体人格(个性)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攻击性行为分为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两种。
前者是指个体具有攻击性的性格特征,并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后者是指一种暂时的攻击性行为状态。
具有特质性攻击的人,更容易产生状态性攻击性行为。
借助于人格问卷和有关攻击性问卷能测出这两种攻击性倾向。
4.导致攻击性行为产生的诱因有()。
A.外部鼓励
B.裁判正确判罚
C.裁判错判
D.裁判漏判
【答案】ACD
四、判断题(请在你认为正确的说法后面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攻击性以内隐行为为标志。
()
【答案】×
【解析】攻击(或侵犯)性行为是指有目的地伤害另一生命体的行为。
攻击(或侵犯)性行为是以外显行为为标志:开口骂人属于攻击性行为。
内心中暗暗诅咒他人不属于攻击性行为。
2.打人、踢小动物、踢桌子、摔椅子都属于攻击性行为。
()
【答案】×
【解析】攻击(或侵犯)性行为总是指向有生命的对象:打人、踢小动物都属于攻击性行为。
踢桌子、摔椅子不属于攻击性行为。
3.挫折不一定导致攻击性,它只是更可能预测到攻击性。
()
【答案】√
4.一般而言,攻击性行为只指向他人,不指向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