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
- 格式:pdf
- 大小:5.05 MB
- 文档页数:40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
在诸种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其基本的要素。
要研究教育系统,要研究教育系统中人的活动,首先必须研究教师和学生,研究师生之间的关系。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职业。
1986年6月21日,我国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将所有职业分为8个大类、63个中类和303个小类,其中,教师被列人了“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类。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是在学习人类经验、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人类早期社会教化的主要承担是部落、氏族首领和经验丰富的长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专门以教化年轻一代成为合格成员为已任的劳动集团——教师。
他们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心理素质,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不同职业的性质,使不同职业的人员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同时扮演许多角色,但职业角色是相对单一的。
而教师这一职业却具有多种角色特点。
一般说来,教师职业角色有:1.“传道者”角色。
教师具有传授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进入现代社会后,虽然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学校、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社会主导地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并且用这种观念引导年轻一代。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教育目的ppt课件目录CONTENCT •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01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定义与内涵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或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但二者不能等同。
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目的的意义导向作用01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激励作用02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
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么也就应该是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评价作用03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可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
0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强调个人的自由、独立和尊严。
该理论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促进个人发展,使个人具备独立思考、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应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010203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强调教育应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有用之才。
该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