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歌》(节选)
- 格式:ppt
- 大小:155.00 KB
- 文档页数:19
《组歌(节选)》整体把握1、浪之歌:纪伯伦笔下的自然万物仿佛都是诗人的一个面影,一个道具,浸染着他的气息,跳动着他的诗心。
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一切事物都仿佛汇流、回旋在一个巨大的合唱之中,歌颂着生命、自然、爱情,而生命、自然、爱情,似乎也只是宇宙运行的同一个恢弘的过程的不同表现、不同名称,为了去印证一个最终的和谐──这样的思想对我们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它是纯然东方的。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
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也因此,我们方可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在这里,我们恰恰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诗人的故国地处地中海的东端,这也许是海洋的意象在他的散文诗里如此亲切的原由。
那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独自往复拍打着岸边,歌唱复如叹息的大海的梦幻般的图景,一定是这首散文诗诗思的缘起,而这,是仅仅在地图上遥想大海,而未曾在海边久久流连的人所不能写出的。
2、雨之歌:纪伯伦常被称作哲理诗人,但他的散文诗的内涵常常多于一般的哲理诗,就这首《雨之歌》而言,和哲理诗相同的是,它主要采用的也是拟人化的手法,但是它并不以得出某种哲理、教谕为目标,它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具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化约为简单的道理的形象。
10、组歌课型自读"点拨"练习素质教育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过程与方法目标3.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4.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情感与价值目标5.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重点目标2、4难点目标4教学准备1.结合资料了解纪伯伦的有关情况。
2.将“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生僻字注音,把词抄写在预习本上,注意字形并理解、记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
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他就是纪伯伦。
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两首:《浪之歌》和《雨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二、自学"点拨(一)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纪伯伦认为诗人的职责是唱出“母亲心里的歌”。
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二)字词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ì) 祷词(dǎo) 执拗(niù) 俊俏(qiào)衷情(zhōng) 馈赠(kuì) 憔悴(cuì) 真谛(dì)天穹(qióng) 璀璨(cuǐ càn) 镶嵌(xiāng qiàn)翱翔(áo) 长吁短叹(xū) 千山万壑(hè)2.解释下列词语。
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组歌(节选)》教学案例背景语文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的生命体验和成长过程,是他们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等心灵交流、精神对话的过程。
然而,如今的语文教学似乎与这一切难有“缘分”,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语文就异化为考试升学的工具。
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将每篇课文肢解为若干练习题,抠字眼,抠层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性生命中的丰富多彩的需要、欲望、兴趣、信念、追求,破僵化的法则和模式所拘禁。
文章的灵魂、情韵也不见了。
如何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
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连起来。
”笔者在对纪伯伦的《组歌(节选)》这两首散文诗的教学中,始终贯穿了听、说、读、写练习,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唤起学生对自然、人情的独特的个人体验,使他们勇于表达主观感受,流露内心情感,透过富有思想和韵味的语言,可以窥见美丽的心灵,感受人生的博大,由此领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真谛,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语文的本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佳词丽句。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3.学习文中的写作技法,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诗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蕴涵之中的哲理。
教学方法1.诵读法。
纪伯伦的散文诗语言清丽流畅,富含哲理。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性体会两首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领会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2.自读·点拨法。
《组歌(节选)》知识延伸
所谓“散文诗”,顾名思义。
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
这就是说,它首先必须是诗,其次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
它不同于格律诗或自由诗,不仅在于消极方面它不分行,更在于积极方面它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它不同于诗意的散文,则在于体裁的短小和诗质的致密,或者不如说,诗意的散文归根到底是散文,而散文诗实际上就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组歌(节选)》课文
浪之歌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这似银的泡沫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幺过分炽热。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妨忍而有耐心。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着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呜呼! 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
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雨之歌
我是根跟晶亮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撇下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穷装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哭,山河却在欢笑;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
《组歌(节选)》公开课教案(板书)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组歌(节选)》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通过学习这首作品,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
1.2 课程目标(1)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2)分析作品的音乐特点及表现手法;(3)学会欣赏并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作品简介《组歌(节选)》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X创作的一首音乐作品,创作于年。
作品分为多个乐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2.2 作品结构(1)第一乐章:X(节选)(2)第二乐章:X(节选)(3)第三乐章:X(节选)(4)第四乐章:X(节选)(5)第五乐章:X(节选)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作者、音乐特点等知识要点;3.2 示范法:教师演奏或播放示范音频,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魅力;3.3 互动法:分组讨论、合唱、合奏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3.4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旋律、节奏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热身活动:引导学生唱一首简单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2 作品介绍:讲解作品背景、作者、音乐特点等知识要点;4.3 音频播放:播放《组歌(节选)》的完整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魅力;4.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旋律、节奏等,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4.5 合唱练习: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4.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5.2 合唱效果:评价学生在合唱练习中的表现,如音准、节奏等;5.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的练习成果,如乐谱熟悉程度、演奏技巧等;5.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组歌(节选)》乐谱及相关资料;6.2 音响设备:音响、话筒、耳机等;6.3 网络资源:音乐网站、视频网站等;6.4 教具:黑板、粉笔、乐谱架等。
《组歌(节选)》写作背景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的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
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祟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伦艺术生命的双翼。
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
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
《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
1908~1910年纪伯伦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
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揭示深刻的哲理。
另一方面,纪伯伦的风格还见诸他极有个性的语言。
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
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像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
1931年冰心先生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
《组歌(节选)》笔记
一、文章主题
《组歌(节选)》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通过描绘海浪和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
二、重点词句
1.“海浪”与“诗”的比喻:作者将海浪比喻为“一篇未完的诗”,形象地描绘出海浪
的美丽和神秘感。
2.“雨”的拟人化描写:作者将雨赋予了人的形象,通过描写雨的温柔、慈爱、勇
敢等品质,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
3.“吻”的比喻:作者将海浪与海岸的接触比喻为“吻”,形象地描绘出海浪的柔美
和温情。
4.“雨”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描写雨的牺牲和奉献,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
同时也暗示着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三、写作手法
1.拟人手法: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海浪和雨赋予了人的形象,使得文章更加生
动形象,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象征手法:作者通过海浪和雨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使得
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刻。
3.优美的语言: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海浪和雨的形象,使得文章的语言
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四、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组歌(节选)》,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思考。
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要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组歌(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3、朗读与细读相结合;锻炼自由想象的能力;4、在品味中享受爱的真谛以及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生活在海边,我们经常与浪碰头;生活在江南,我们经常与雨相拥。
浪花、雨这寻常的事物在我们眼中那是多么的寻常。
但是在多情的诗人笔下,它们是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的;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今天就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捕捉诗人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美妙世界吧。
(板书课题与作者)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本文选自《泪与笑》。
《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
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二.检查预习注音、解释词语。
炽热( ) 祷词( ) 执拗( )俊俏( ) 衷情( ) 馈赠( )憔悴( ) 真谛( ) 天穹( ) 璀璨( ) 镶嵌( )翱翔( ) 长吁短叹( ) 千山万壑( )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镶嵌酷肖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纹丝不动: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速读《浪之歌》、《雨之歌》。
思考:读了课文,你看到了怎样的一片海浪和雨呢?(的浪的雨)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并说一说你的理解。
如:(热情洋溢的浪;一往情深的浪;无比忠诚的浪;多情浪漫的浪;温柔善良的浪;痴情的浪;缠绵的浪;任性的浪等)(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四、听读、跟读。
《组歌(节选)》整体把握《组歌(节选)》整体把握1、浪之歌:纪伯伦笔下的自然万物仿佛都是诗人的一个面影,一个道具,浸染着他的气息,跳动着他的诗心。
在他的文学世界里,一切事物都仿佛汇流、回旋在一个巨大的合唱之中,歌颂着生命、自然、爱情,而生命、自然、爱情,似乎也只是宇宙运行的同一个恢弘的过程的不同表现、不同名称,为了去印证一个最终的和谐──这样的思想对我们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它是纯然东方的。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在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
接下来,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在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它发出永恒的共鸣,“时而歌唱,时而叹息”,而海浪的歌唱也就是海浪的叹息。
也因此,我们方可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亡,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
文中的空间感依然是宽广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霓,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
不过,直到第七节“窗户上的玻璃”和“敏感的心扉”出现,才真正引出了人的世界。
原来,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存在,有了他们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他们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