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八大功法秘诀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5
太极拳的八个技巧太极拳是一种广为流传的中国传统武术,以其流畅的动作和柔和的力量而闻名于世。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
下面将介绍太极拳的八个关键技巧,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太极拳。
1. 站桩站桩是太极拳的基础训练,也是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通过站立姿势,放松身体,调整呼吸,使身体和思维达到平衡状态。
站桩可以锻炼身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培养内力和意念的凝聚力。
2. 缠丝缠丝是太极拳中独特的技巧之一,通过螺旋式的运动方式,使身体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缠丝需要练习者注意身体的协调和灵活性,通过缠绕的动作,使身体的力量逐渐积累和释放。
3. 连环连环是太极拳的重要技巧之一,通过连接不同动作,形成连贯的动作流程。
通过练习连环,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柔软性,培养身体的意识和反应能力,使太极拳的动作更加流畅和自然。
4. 开合开合是太极拳中的重要动作技巧,通过张开和收拢的动作,使身体的力量得到调整和转化。
开合需要练习者掌握身体的力量分配和运动的协调性,通过开合动作,可以提高身体的柔软度和力量的发挥效果。
5. 推手推手是太极拳中的典型技巧之一,通过双方的身体接触和相互推动,锻炼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推手需要练习者掌握身体的平衡和力量的分配,通过推手的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速度。
6. 按按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技巧之一,通过手掌的按压和施加力量,调整和控制对方的身体。
按需要练习者掌握身体的力量和力度的掌握,通过按的动作,可以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力量的发挥效果。
7. 转转是太极拳中常见的动作技巧,通过身体的转动,使力量得到转化和释放。
转需要练习者掌握身体的灵活性和力量的分配,通过转的动作,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8. 打打是太极拳的核心技巧之一,通过手掌的击打和施加力量,实施攻击和防御。
打需要练习者掌握身体的力量和力度的掌握,通过打的动作,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力量的发挥效果。
太极拳的八大功法,太极拳的基本功,受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所重视。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谓为太极八法。
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
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八法秘诀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八法行功初探一、掤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
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
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
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
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
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
“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
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
太极拳的八个技巧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拳术技巧和哲学思想而闻名于世。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培养人们的意志力和修养。
以下将介绍太极拳的八个技巧,希望能给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1. 以松为主太极拳注重在动作中保持松散的状态,不紧张不僵硬。
拳术的力量来自于内劲的运用,而内劲的发挥需要在松散的状态下才能更加顺畅。
因此,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身体的松弛,特别是肩膀、背部和腰部的松散度要特别注意。
2. 以虚灵为主虚灵是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之一,意味着身体要有一种虚空的感觉,不要有任何的紧迫感。
虚灵的状态有助于身体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同时也能够使拳术的力量更好地发挥出来。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虚灵的状态,不要陷入到僵硬和沉重的感觉中去。
3. 以圆为主太极拳的动作特点之一就是以圆为主。
圆的动作能够使拳术更加流畅,也能够更好地体现太极拳的柔和之美。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曲线和流动感,不要呈现出直角和棱角的感觉。
太极拳的拳法注重以缠绕为主,通过旋转、盘旋、缠绕等动作来发挥力量。
缠绕的动作能够使拳术的力量更加集中和均匀,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控制对手。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不要呈现出断续和僵硬的感觉。
5. 以内劲为主太极拳的内劲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其强大的力量来源。
内劲是通过呼吸和意念来调动身体的力量,而不是通过肌肉的力量。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劲的培养和运用,通过深呼吸和意念的调动来发挥身体的力量。
6. 以沉着为主太极拳的练习需要保持一种沉着的状态,不被外界的干扰和情绪所左右。
沉着的状态有助于保持内心的平静和集中,也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的动作和力量。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沉着的状态,不要被外界的压力和情绪所左右。
7. 以静为主太极拳的练习需要注重静态的修炼,通过保持静止的姿势来调整身体的平衡和力量。
静态的练习有助于培养专注和耐心,也能够更好地感受身体的变化和内在的力量。
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一、杨式太极松身五桩杨式太极松身五桩是一种活桩,此桩是杨式太极桩功中最为基础的桩法,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在练架子和推手前放松全身。
功法如下:一预备式两足立正,身正,两目向前平视,顶头悬,胸微含,两肩微沉,肘微弓,舌卷而轻抵上颚,重心落右腿,左腿跟微起,向左平开宽与肩齐,腰向右转,再向左转,把右脚尖扣回转正。
练习时要注意气沉丹田,背部有如贴墙,松腰,两髋骨微抱丹田,收尾闾,收小腹,两膝微屈而不过足尖,足底贴地,头部正直,凝神定意,眼向前平视,眼神宜敛,舌卷上颚,合口并唇,呼吸自然,自胸前整片松落,沉于丹田,而由足内侧达于脚底,两肘同时微弓,两腕背亦向前微弓,掌心向下微展,指尖微起向前,不张不并,自然而沉涨之感,直达指尖(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杨式太极“十要”中的内容)。
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
二转腰松胯两膝微沉,两臂分向两侧举起平伸开展,两肩微沉不动。
两肘微弯,弯曲以能容纳四个手指,两腕与肩平高,两掌心向下,十指尖微垂,松肩坠肘,坐实左足,腰胯向下微沉转动,腰胯向右旋转45度,牵引两臂,左手掌心朝内,随势甩至右上前胸,同时,右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胯回正,两臂荡回,由下荡向两侧上方,腰胯微沉,牵引两臂由两侧下荡。
然后,坐实右腿,同时腰胯向左旋转45度,右手掌心向内,随势甩至左上前胸,同时,左手掌背随势甩至身后尾闾,腰转时保持中正,以腰为主宰,膝以下不动。
腰部一动,手也要贴着身体跟着动,腰停手也停,腰胯向右转45度时,要使鼻尖与左手腕对准右膝盖与右足尖,左肘尖向下对正左膝盖及左足尖,尾闾向下,对正左后足跟。
腰向右转,重心落于左脚,左脚涌泉穴有沉入地之感,右脚变虚,可轻松抬起。
同时,两肩微沉松开,有如骨头挂在肩上。
垂肘左右摆荡,手腕不过肩,两肩关节韧带有如橡皮筋,荡转自如,劲由脚底生直透手心劳宫穴。
(此势的关键是要使两臂象草绳一样随腰转而在身体前后摆荡,两臂一点力都不能用)三合气松身本法分为身体向下降,然后上升两个动作。
8式太极拳图解和要领提示。
、动作四:练习方法:重心前移,左腿屈膝慢慢向前弓出,左脚全脚掌踏实成左弓步;双掌向前上按出,掌心向前,掌指向上。
掌指与肩平,眼向前平视(图5-4)。
动作要领:双掌前按时动作呈弧形,双臂不可伸直。
易犯错误动作:上体前俯、双掌前按幅度过大。
五、右弓步单鞭式 动作一:练习方法:向左转体,左脚尖外展45度,重心移于左腿,右脚跟提起,双掌同时向下划弧于腹前,掌心向下,掌指向外,眼视双掌方向(图6-1,图6-1-1为正面图)。
动作要领:1、双臂下落不可挺直。
2、转体、双掌下落、右脚跟提起应与转腰动作同时完成。
易犯错误动作:上体前俯、双臂挺直。
(此图为右弓步单鞭式动作一正面图) 动作二:练习方法:向左微转体,重心于左腿,右脚提起向前迈出,,脚跟先着地,左掌变勾手,向左上提至左肩前侧,勾背略高于肩,勾尖向下;右掌屈臂上提于左肩前,掌心向内,掌指向左,眼视勾手方向(图6-2)。
动作要领:1、身体中正,双肩不可耸起。
2、左掌变勾手、右掌屈臂上提应与转腰动作同时完成。
易犯错误动作:耸肩、身体歪斜、左膝挺直。
动作三:练习方法:向右转体,重心前移,右腿屈膝慢慢向前弓出,右脚全脚掌踏实成右弓步;右掌经面前向前立掌推出,腕与肩平,掌心侧向前,掌指向上,左勾手微向后展,眼视右手方向(图6-3)。
动作要领:立身中正,松腰松胯,沉肩坠肘,双臂呈弧形。
易犯错误动作:耸肩、抬肘、动作不协调。
六、左弓步拦掌捶式动作一:练习方法:向右转体,右脚尖外展45度,重心于右腿,左脚提起向前迈出,脚跟先着地;右掌握拳向右划弧收于右腰间,拳心向上;左勾手变掌自左向右拦掌于体前,掌心向右,掌指向上,眼视左手方向(图7-1)。
动作要领:拦掌、收拳、迈步应与转体动作协调。
易犯错误动作:上体前俯、突臀。
动作二:练习方法;向左转体,重心前移,左腿屈膝慢慢向前弓出,左脚全脚掌踏实成左弓步;左掌握拳屈臂收于胸前,拳心向下,右拳自腰间翻转拳心向下向前打出,置于左腕上,拳面向前,拳与肩平,眼向前平视(图7-2)。
太极拳八大劲法有哪些太极拳具有很强的实战功能,在实战中要灵活运用一下八大劲法,这样才能化解掉对方的劲,顺势将对方拿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八大劲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八大劲法一:掤拳论曰:“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掤,屈臂呈弧形举于体前,掌心朝内,力达前臂外侧。
向外走勁叫掤。
掤的位置以人的关节或拗处为佳,这些部位一旦掤住,对方不易化脱。
掤劲要以意贯注下丹田(会阴穴),引气使手臂向前上方沿立圆离心旋转。
掤劲是48式太极拳八劲之本源,是48式太极拳最基本的劲,一般把向上、向前、向外的劲统称为掤劲。
掤为进攻之法,是向外的弹性劲,在做掤手发劲的时候,意想命门穴,去找前腿胯旁的环跳穴,实际就是一项腰胯之劲。
意想掤手臂与腰胯相连,并意念远放,虽然向前撺(向前蹭步)但后足意念插在地下,此时的掤劲就非常充实。
使用时要求圆转灵活,忌“滞板迟重”。
拳谚云:“手从腰出,劲大如牛,腰在手后跟,劲大如雷霆”。
在练掤手发的腰胯劲时,意想“腰中摧手走,踢打摔拿九拾九”。
掤劲、是各劲之源,有了掤劲其它劲很快生成。
48式太极拳的八种劲力中,都含有掤劲,这种掤手暗劲和弹劲都从腰间滋生。
只有骨坚,才能骨髓满,骨髓满则内气腾然。
学习48式太极拳要掌握气沉丹田,丹田在人体肚脐下方,当练到气沉丹田时,腹部会有中暖意,此时可以爆发无穷的力量。
太极拳八大劲法二:捋拳论曰:“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时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被他人乘”。
捋,臂呈弧形,单手或双手向左(或右)侧后牵引叫捋。
臂需外旋或内旋,动作走弧形。
捋的关键动力在于腰腿与意气而非手臂。
以捋发劲时,须全身精神贯注,眼神更须注视对方,捋劲要以意贯注祖窍穴,引气使手臂由前伸回收;并向左或右沿平圆旋转。
捋劲可以补其它发劲的不足。
捋法即用单手或双手黏住对方腕与肘,引进落空并顺势发劲之法。
太极拳的八大点穴秘谱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中医原理,中医原理是太极拳的基础理论,练习太极拳能打通身体经络。
太极拳的练习和穴位之间有哪些联系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八大点穴秘谱。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八大点穴秘谱太极拳的本质虽然是武术,但是已经被现代人当做养生拳术,习练太极拳能打通身体经络,修复病灶。
一、理盖世者习拳者多,得拳中精髓者少也。
天下练太极者多如牛毛,成者似牛角,得之太极大成者更少也。
世曰:拳不打力,力不打功,功不打术,术不打仙。
吵架是骂人之苗,骂着是打斗之源,打斗是拼命之根。
盖世拳法,无非内外两种拳法。
然而太极者,阴阳之母,天地人合一。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宫为九宫,练法九九归一。
无手到有手,有手到无手。
乃炼精化气,练气成髓,练髓还虚。
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失真艺。
太极者,拳中之母。
阴阳变化,能生万物。
一动俱动,形似车轮,绵里藏针。
静如山岳,动如长江波浪。
内外合一,刚柔相济,乃是四两神气破千斤之力。
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穴;年有十二个月,人有十二经络;年有四季,人有四肢;年有二十四节气,人有二十四关节;天有多少星辰,人有多少毛孔;人有二十四筋脉,天有风、雨、雷、电尔;人有心、肝、脾、肺、肾,地有金、木、水、火、土。
二、门规太极者,上层练法,内有点穴闭户,分筋错骨更不轻易传人。
本门有三不传,何为三不传?一曰:不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者。
二曰:不传好奇者、不敬师者、贪酒色财气者。
三曰:不传不勤学苦练者、好斗者。
传其真法必须遵守这三不传,不可轻易传人。
三、本门乃有点穴、打穴、拿穴是也点穴乃为单指点、双指点、三指点。
打穴乃为拳打、掌打、肘打、气打、足打。
拿住对方要穴为拿穴。
手指抓住对方主要学位为抓穴。
上者几种方法要毒、准、狠、意透其背。
要做到不动则静,动者准、猛、狠。
四、本门点穴法为三十六穴其十二大穴、十二中穴、十二小穴。
五、本门有绝命三穴练其本功法须功到、手到、敌到。
吴氏太极拳八法秘诀吴氏太极拳北派八法秘诀太极拳的基本八法是掤、据、挤、按、采、挒、肘、靠。
它既是八种手法,又是八种劲别。
其中拥、挤、肘、靠四手为进攻手;撮、按、采、捌四手为化解手,即报破拥、按破挤、采破肘,捌破靠。
太极拳基本八法的劲源心法要诀如下:掤劲命门找环跳,搌劲食指划眉梢。
挤劲脊背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
采劲玄关找肩井,捌劲意在蹬后脚。
肘劲劳宫肩井合,靠劲玉枕扛大包。
太极拳的基本八法,又名揽雀尾。
其歌诀如下:揽雀尾式是精华,拥挤肘靠进攻法。
据按采捌为化解,引进落空把敌发。
八卦的封名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其歌诀如下:乾三连,坤六段,离中虚,坎中满。
震仰盂,艮碗,兑上缺,巽下断。
八卦歌诀所表述的是八卦的卦形、卦象。
如乾三连,系指其符号的下、中、上三条短线(三爻)都是连线;坤六段系指其下、中、上三条短线是六小段;离中虚,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连线,中间为虚线;坎中满系指其三条短线的下、上为虚线,中间是满实的;震仰盂的卦形好像一只口朝上的痰盂子,中、上空虚,底部是实的;艮筷碗的卦象好像是口朝下扣着的碗,碗底在上是实的,中、下部是空虚的。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是:采与乾、捌与坤、据与离、掤与坎、挤与震,肘与艮,按与兑,靠与巽两两相对。
其歌诀如下:采求乾三连,执行坤六段。
报要离中虚,掤填坎中满。
挤是震仰盂,肘为艮段碗。
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以上八种对应,产生八种劲别,在外形是八种形体动作,在内则是意念活动,即右脑的形象化思维活动。
卦形是上、中、下三爻,人体是上、中、下三盘,所谓对应,就是对照卦象的虚实来用意念操控自身上、中、下三盘的虚实,如此便可产生出不同的劲别,用之于技击实战之中。
太极八法与八卦的对应关系具体操作如下:一、采求乾三连乾卦的三条连线,原为三点(三)的延长线。
在运用采法时,须求人体本身之上、中、下三个丹田取成垂直一线,如一根立轴,可以左右旋转。
上丹田位于两眼两眉当中的玄关窍水平往里、头顶囱门穴垂直往下,两者相交的90度角处;中丹田在肚脐往里、命门往前的前十分之三处;下丹田在二便当中的会阴穴。
太极拳16字要诀握
太极拳的16字要诀包括了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个动作,它们是太极拳推手的基础和技击的主要方式。
“掤”意思是张开,象征着在技击中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
“捋”的意思是顺着对方的力道往后牵引,避免与对方硬碰硬;
“挤”是向前推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迫使对方的防守后退;
“按”是向下按压,用以阻止对方的进攻并寻找机会反击;
“采”的意思是抓住,可以从对方的力量中找到机会进行反击;
“挒”的含义是打开或撕开,意味着使用斜方向的劲力来分离对方的防御;
“肘”是指用肘部进行攻击,因为肘部的力量非常大;
“靠”则是利用身体的重心和冲击力进行攻击。
这些动作的练习要求速度均匀,不缓不急,如行云流水一样。
例如,“掤”需要做到肩胯要开,手足要合,吸为开,呼为合,起为开,落为合。
此外,演练太极拳时全身肌肉、关节一定要松开,最忌肌肉紧张。
最全的《太极拳》口诀一、起势口诀起势开合顶撑衡,左右分开独立行。
肩尽肩,胯尽胯,脊骨竖直高挺拔。
二、云手口诀交叉如镜兜起衣,身前共渡顺时移。
上手提,下手压,周身绕圈勿迟疑。
三、单鞭口诀首尾整合意在连,护肩贴耳步前踢。
手高下保,虚实相切,双手分出步子稳。
四、白鹤亮翅口诀合身退步往后施,单足懸空异步起。
肩开肩合,腰拧腰顺,轻松舒展一鹤姿。
五、摘星口诀上劲配合身翻转,劲到手到久久存。
左右开合,虚实切换,动静结合运劲短。
六、单腿蹬球口诀腿抬腕放跟部撑,劲从腹部脚抬发。
门当户对腿翘起,脚跟落地大势稳。
七、金鸡独立口诀肘抵腰肋两点顶,金鸡独立身轻盈。
左压右扶,平衡进退,身体挺直不前倾。
八、提莲口诀劲由掌心发蓄势紧,松开提起装境界。
阳手活腕动腰稳,气贯顶后注意反。
九、白鹤亮翅反手沉式口诀撑体拨开手推掌,步前旁出回手挡。
白鹤亮翅虚实换,转身回顾丹田放。
十、十字手口诀一手往上一手低,十字手法力量齐。
左闪右挡,灵敏勿慢,守中以静养生机。
十一、伏虎式口诀呼气腰腹尽量收,双手实肘收上顶。
呼气下蹲臀部后倾,放松身体跟地生。
十二、揽雀尾口诀上抬右腕下沉腰,揽雀尾下劲转。
右迅左抢,太极变幻,守中行气顺畅流。
十三、斜飞式口诀重心右移左腿顾,斜飞式劲力发。
斜形挨腰,斜退斜顶,虚实转换力图圆。
十四、蹬脚式口诀两手提起劲活腰,脚尖蹬起铲地虚。
双肩前握,劲透座椅,肩腿股腰齐用力。
十五、肘底看月口诀空松沉肘发劲力,日月无光肘底看。
稳定如山,前后收换,内外转换力到定。
十六、抱虎归山口诀虎口系定袖左环,腕低虚肩体倾斜。
腿蓄有力收顶身,左右回卷均匀呈。
十七、进步搬拦捶口诀提腕上劲发里劈,直拦捶入身劲发。
起手往前进力劲,气势宏伟拦搬拿。
十八、手倒式口诀手未放下意继延,手倒式法乃一般。
手低手高,往上弓身,收胸倒滑意意宽。
十九、素问式口诀腿拧腰两眼左顾,腿起眼中窄路走。
腿出臂入,迅猛连发,齐整劲力顶 :x二十、摆莲口诀两腿并摆松肩颈,双手摆莲化劲顶。
太极拳的十大要领太极拳功夫修养的十大要领,贯穿于整个太极拳实践的全过程。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十大要领。
欢迎阅读!太极拳的十大要领第太极拳的一大要领虚灵顶劲气沉田虚灵者,灵明也;顶劲者,内劲轻轻上拔,使清阳之气上升;气沉田即在运动中把人体能量,沉藏于丹田。
其具体做法为:下颏回收找喉头,喉头向后向上找玉枕,玉枕向上找百会,百会虚悬,使周身上下内外连成一个整体。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顶头悬要从“悬”字着眼,从“顶”字着手,“悬”的意思是虚领,属于柔,“顶”的意思是使颈直肌轻度收缩,属于刚,要处处有刚柔相济之意。
虚灵顶劲决非硬顶,硬顶是僵劲,非真正的顶劲。
顶劲上领,不可太过,太过则正气猛涌上头,血压升高,头重脚轻,足下不稳,扭转不灵,其脉不通,横气填胸,有损身体健康;顶劲又不可不及.不及则提不起精神,容易产生杂念。
因此,太极拳理论指出:“中气上提,若有意,若无意,不轻不重,似有非有,若有若无,无过不及,折其中而已。
”“虚灵顶劲气沉田”所指的丹田是下丹田。
中医理论认为,下丹田通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
故古代养生家认为,用心意集中于丹田内,先吸后呼,一吸百脉皆合,一呼百脉皆开,呼吸往来而百脉皆通,气血畅通百病皆除;又认为,将心意守住丹田,丹田即生气生血,气血充足,身体健壮而百病皆愈。
所以,气沉丹田,不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太极拳健身的基本功。
在太极拳揉手(推手)中,头要自然向上领起,上虚下实,气沉落于小腹(下丹田),此时下盘稳健,周身中正,动作忽隐忽现,如物漂于水。
如球滚于地,犹如不倒翁,即拳谱所云:“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
太极拳的第二大要领:含胸拨背意内敛含胸者,胸微内含;拔背者,尾闾下垂,百会上领,拉直脊柱;意内敛即精神不张扬。
其具体做法:含胸时肩锁关节放松,两肩微向前合,两肋微敛,胸略内含,心气下降,自然形成横膈式深呼吸,促使腹腔内的器官受到时紧时松的腹压运动,不仅促进了血液循环和内脏机能之活动,而且对揉手(推手)之走化作用也是很重要的。
太极拳八法秘诀(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
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
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
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
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
遇高则膨满逢窪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
採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
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
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
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
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
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
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
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
太极内功健身八法战波老师是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他用五十年的亲身实践和心得,创编了这套武术和中医相结合的太极内功健身八法。
它即能防身,又可健身,处处体现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理。
实践证明,太极内功八法简便易行,效果显著。
不仅提高了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而且对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失眠、肠胃病等各种慢性病有显著疗效。
太极内功八法实为祛病健身、延年益寿之功法。
在战波老师悉心传授技艺的基础上,融入我多年学习、探索太极拳之所得,现将这套太极内功健身八法认真整理成册,以便传播普及。
张炳炎二00九年七月十日传统吴式太极拳太极内功健身八法战波老师亲传有病要治疗,调心最重要;功能要恢复,太极运动好。
第一节全身放松口诀:舌顶上颚松净站,调息搅海任督通;真气运行通周天,气沉丹田归关元。
1、放松: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面带笑容,目视前方。
要做到虚灵顶劲,舌顶上颚,沉肩坠肘,两腋悬空;用五线放松法来调整自身各部位(具体做法:从头顶百会穴经面部、前胸、腹部一直到脚心涌泉穴;再从头顶百会穴经后脑、脖颈、后背、腰部、臀部、大小腿后侧一直到脚心涌泉穴;然后再以头顶百会穴起经头两侧到脖颈、两肩、两肘、两手;再从两腋下、腰、跨、腿的两侧一直到脚心涌泉穴;最后再从百会穴经大脑、五脏六腑、会阴穴、两大腿内侧到脚底涌泉穴)。
确实做到“送”“静”“空”,把全身的骨骼放开,肌肉松弛的敷贴在骨骼上。
静要静到无任何杂念,什么也不想;空要空到全身都没有了的感觉(图一——1)。
做此节放松法时,如有血压高的患者,视线调整在五个自身高的距离以外;血压低的患者注视三个字身高的距离以内。
图一——12、调息:调息的目的主要是把真气送入丹田,基于呼气时真气沿任脉下入丹田的生理活动,这就给调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因此,调息时只注意呼气,用意念引导真气下行,便可以如期达到气沉丹田的目的,吸气时把周身的毛孔打开,用鼻子自然吸入,意想气贴脊背即可。
因为呼出多少浊气,就会吸进多少新鲜空气。
太极拳八法秘诀太极拳八法秘诀太极本无法,动即是法,其动乃意动,故掤、捋、挤、按、採、挒、肘、靠乃意动八法。
(掤,音bing; 弸,音peng)诀曰:掤动命门找环跳,捋动食指划眉梢,挤动脊背找前脚,按劲凭栏楼下瞧,採劲玄关肩井合,挒劲意在蹬后脚,肘劲劳宫找肩井,靠劲玉枕扛大包。
八法对应文王八卦而寓变化,故合八卦之象,歌曰:採求乾三连,挒行坤六段,捋要离中虚,掤添坎中满,挤是震仰孟,肘是良覆碗,按劲兑上缺,靠劲巽下断。
若按此歌诀行功用意,必能得心应手,纵心之所欲,八法者阴阳之开合也,虽有万法然不出八法之封域也。
八法之用,曰:掤劲义何解。
如水负行舟。
先实丹田气。
次要顶头悬。
全体弹簧力。
开合一定间。
任有千斤重。
飘浮亦不难。
八法之掤者主攻,搭手之际,实手粘,虚手接,意注命门合于环跳,呈坎中满之象,随吾沉身一静,清轻之劲上返,此时虚手之拇指指甲根照己之鼻尖,食指肚顺彼之眉团划至眉梢,双眼追神而成掤劲之用。
试手时,人朝后斜上方飞出。
捋劲义何解。
引导使之前。
顺其来时力。
轻灵不丢顶。
力尽自然空。
丢击任自然。
重心自维持。
莫被他人乘。
八法之捋者主化,搭手之际实手粘,虚手接,意注上窍玄关,于真眼眉毛处显其动,腰腹松腾呈离中虚之象。
随吾一静,清轻之劲上返,此时应彼之动,顺其动以虚手之至眉梢为引化,将指肚翻转,以指甲对吾眉团为拿,双眼聚神朝拿起之方向追神而成捋劲之用。
捋劲微动往还稍有活转之意即可,其意动于鼻眼眉毛火字形处,故日火化万物。
引化拿法尽在一捋之中,试手时,人朝吾身后斜上方飞出。
挤劲义何解。
用时有两方。
直接单纯意。
迎合一动中。
间接反应力。
如球撞壁还。
又如钱投鼓。
跃然声铿锵。
八法之挤者主攻,相触之际,以实手粘,虚手动,意注夹脊穴之中,空胸贴背合于前脚,呈震仰盂之象。
随吾一静,清轻之劲上返,此时虚手搭实手臂弯处,双臂撑抱,自然前冲,双眼聚神,朝平直前方追神而成挤劲之用。
挤动具八面劲意,轰然而出,势不可挡,试手时,人朝后平直飞出。
太极八法教学示范太极八法是太极拳的基本功法,通过训练这些功法,可以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下面是太极八法的教学示范。
1. 开合:站立直立,双手自然下垂。
慢慢提起双手,臂部向两侧打开,同时脚步略宽,脚尖向外。
待手臂和脚部打开到一定位置后,慢慢收回肩臂并抬起双手,双手掌心向前推出,脚步回到原位。
2. 摇摆:两手向前平伸,手掌心向下。
然后缓慢地将右手转向上方,同时将身体向右侧转。
待身体转到一定角度后,再慢慢将身体转向左侧,同时将左手转向上方。
身体和手臂的动作应协调流畅。
3. 按压:双手自然下垂,手掌心向内。
慢慢将双手提起至肩膀高度,然后将手臂向前延伸并轻轻按压下去。
手臂下压时,呼气,放松整个身体。
然后再慢慢将手臂抬起,回到原位。
4. 引拉:两手向前平伸,并将手掌心向下。
然后缓慢地将右手提起至肩膀高度,同时将左手由下方转向上方。
身体向右侧扭转,然后再向左侧扭转,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肩膀高度,右手转向上方。
手臂的转动应有力协调。
5. 赵州桥:站立直立,双手自然下垂。
慢慢将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同时将两手平伸向前。
然后再慢慢将左脚回到原位,同时将两手收回。
6. 面相:双手自然下垂,手掌心向内。
慢慢将右手向前伸出,手心向上,左手在胸前稍微按压一下,然后放松。
再抬起左手至前额高度,手心向外,右手稍微下压。
手臂的转动应流畅自然。
7. 搂膝拗步:站立直立,脚步略宽。
慢慢将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将双手自然垂下至膝盖附近,并尽量贴近身体。
然后回到站立姿势。
8. 十字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伸出双手向前。
慢慢将两臂向两侧展开,形成一个十字字型。
然后再慢慢将双手回到前方。
这些太极八法的示范仅供参考,实际练习时请结合正规的太极拳教练进行指导。
记住,练习时要保持放松,呼吸自然,不要用力过度,以免伤害身体。
太极拳的八个技巧
太极拳的八个技巧是:
1. 推拳(peng):双手向前推出,以守为主,增加自身防御能力。
2. 按拳(lu):向对方手腕下按,用力控制对方的动作。
3. 挤拳(ji):用身体的力量挤压对方的肢体,使其失去平衡。
4. 力拳(an):用力向对方身体施加压力,以防御或攻击对方。
5. 进步与退步(jiejin,tuibu):进步是将身体移向对方,退
步是将身体移离对方,以控制和调整身体与对方之间的距离。
6. 侧释与矮身(ceshi,aishen):侧释是侧身躲避对方的攻击,矮身是弯腰或下蹲,以降低自身的中心重心,增加稳定性。
7. 旋转与转换(xuanzhuan,zhuanhuan):旋转是以身体为轴,使手臂或腿部进行旋转,产生力量;转换是改变动作的方向和节奏,增加变化性与出其不意的攻击效果。
8. 吞吐与蹦跳(tuntu,bengtiao):吞吐是通过呼吸的控制,
在动作中产生弹性力量;蹦跳是用腿部的弹力迅速跃起,以攻击对方或改变身体位置。
习太极拳的八大要领介绍要领一心静体松“心静体松”是练太极拳的基本方法,也是掌握好其它方法的保证。
“心静”是指内心安静,就是说练拳时要尽量排除杂念,专心致志练拳,把精神集中在动作上,用意念导引动作,做到“意到身随”。
“体松”是指精神与躯体都放松,身体处于舒松自然的状态,而不是身体疲塌松散。
松是为了行气,使气血畅通。
要领二连贯圆活“连贯”是指太极拳各动作间自然衔接,没有明显停顿,使整套动作节节贯穿,连绵不断,就是过去所说的势断意连或势断劲不断。
“圆活”是指动作变换自然,而不停滞的意思。
表现在上肢始终保持自然弯曲,多保持空间的圆形、弧形、螺旋形或不同的曲线运行,防止手臂直出直入和转死弯、拐直角的现象。
要领三虚实分明虚实分明为太极拳主要特点。
从动作整体看,一般是动作达到终点定式为“实”,动作变换过程为“虚”。
从局部看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肋支撑或换步的腿为“虚”;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配合的手臂为“虚”。
在劲力的变换中沉着、充实的动作为“实”,轻灵、含蓄的动作为“虚“。
分清动作和部位用力要求沉拳,虚的动作和部位要求轻灵、含蓄。
如动作达到定式或趋于完成时,腰脊和各关节要注意松沉、稳定。
动作变换运动时,全身各关节要注意舒松、活泼。
初学太极拳者,应首先注意两腿的虚实,动作要平稳地过度,待腿的动作虚实分明后,再体会上肢与整体的虚实,这样才能逐渐提高技术水平。
要领四上下相随打太极拳要求上肢、下肢、躯干各部分协调配合运转,由脚而腿而腰一气完成,全身“一动无有不动”,即为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不能只限于手脚,而是躯干和四肢相应地进行活动。
就是以腰为轴,以躯干带动四肢,并与手、脚动作和眼的变化相配合,随着方向和位置的改变,使全身各部不停地运动着。
这就是对初学太极拳者的基本要求。
要领五柔和均匀太极拳一种较缓慢的运动,动作要柔和、均匀,用力不僵不拘,使动作柔缓均匀速。
习练太极拳者常用“运动如抽丝”来形容太极拳的这一特点。
太极拳功法要领太极拳的博大精深,奥妙无比,它体用结合,理法兼备,不但有很高的防身御侮的技击手段,又有很好的强身健体的养生价值。
太极拳的功法极为完备,它的要领归纳起来,有以下八个方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松、圆、正、沉、轻的要求“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是最本质的东西,贯串于始终,并且练拳时要松,发劲时也要松,它是所有技术行为的出发点。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外家拳,才能练出独有的弹簧劲。
当年有人曾问过澄甫师祖:“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发出那样远,打得那样干脆呢?”回答说:“我是松着劲打的!……”也有人问过少侯师祖:“您发劲时是松松软软的样子,如这样子还能有劲吗?”回答说:“就是因为松松软软的,打出的劲才非常大呢!”那末怎样去练松劲呢,首先在练架子时松。
练架子时每一个动作,都要使全身九大关节掌、拳、肘、腕、肩、腰、膝、脚松开来,而在定势时更要注意松。
每个式子放松开以后,再接着往下练。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每势在运行时要引导梢节往根节松,定势时则是反过来从根节引导着往梢节松。
最后达到内外皆松,不但筋骨松了,肌肉松了,连内气和精神也松了,这才是真正的“松”。
而这一切主要是以意为之,没有明师指点和较长时间的锻炼,是难以做到的。
另外,要知道区别“松”与“懈”。
“松”是神舒体静,但劲不丢,不但关节是开启着的,肌肉也是舒展的,功夫到家后有一种蓬松的感觉;而“懈”则表现为精神委顿,劲全无,不但关节是闭合的,而肌肉也是萎缩的。
习练者不可不深察之。
“圆”,对于太极拳而论,既是体,又是用。
就内含阴阳鱼的太极圆圈看,它是体,太极拳运行用劲的情况,与太极圆形相合,太极拳每一动作的起落旋转,开合虚实,都是圆圈所构成,这也正是太极拳由此得名的缘故。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卷首《太极图弄圆歌》中说:“我有一丸,黑白相和。
虽是两分,还是一个。
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右无左。
八卦九畴,纵横交错;今古参前,乾坤在座。
……”整个太极拳运动,就是阴阳互根而不断变化消长的过程,太极拳的圆圈,大致有平圆、立圆、斜圆、大圆、小圆、双S圆、圆中圆等,也即是“乱环术法”。
太极拳的八个技巧太极拳的八个技巧太极是一项极好的健身运动。
太极拳拳法源远流长,拳理博大精深。
初习拳探理,多半一知半解。
下面大家来跟店铺了解下学太极拳的八个技巧吧。
太极拳技巧一:松练拳不修松,到头一场空。
要心松,意松,神松,体松。
五脏六腑松,四肢百骸松,节节松,周身松。
一动一虚实,一动一松柔,松而不懈,刚柔相济,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技巧二:静从预备到收式,都要心静,意静,神静。
外静,排除一切干扰,于世事而不见,听而不闻,神不外弛,意念贯注。
内静,神气内守,意导行随,气随行走,意气力合。
太极拳技巧三:空心空,意空,神空,体空。
中空道通,全身透空。
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全身气息充盈。
太极拳技巧四:连太极拳套路从起势到收势均为连贯系列动作,立身中正安舒,以腰为轴,动作如行云流水,均速连绵不断。
太极拳技巧五:缓气沉丹田,动静相间,思绪高度贯注,一招一式,缓慢匀速,意气合一,悠缓流畅。
太极拳技巧六:合上下相合、左右相随、内外相应。
外: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手眼身法步要合,神形意气功要合。
开合自然流畅,全身协调和合。
太极拳技巧七:圆太极即是圆,阴阳各半,互为包容。
一动一圆,一静一圆。
无论是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还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均以弧形、圆形动之。
太极拳技巧八:柔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柔而不软,刚而不硬,棚而不架,松而不散。
动如棉中裹铁,屈伸轻灵柔缓,从容、安舒、柔合。
掌握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动作慢匀、迈步似猫行等要领,练拳时如在水中行走,将意念贯穿于动作至每一瞬间,做到轻而不浮,柔而不软,松沉兼备而增长内劲。
对初学者极为重要。
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以腰为轴、圆活贯串等要领,乃为由练体阶段进入练气阶段,内劲由浑厚而更见轻灵之关键。
此时身法已就,进展亦速。
太极拳的八大功法秘诀极拳的八大功法,太极拳的基本功,受太极拳习练者和深研者所重视。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称谓为太极八法。
从太极八法中又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法。
现将杨氏老谱秘传太极八法介绍如下:八法秘诀掤劲: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捋劲: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挤劲: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按劲: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采劲: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挒劲: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肘劲: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靠劲: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八法行功初探一、掤掤劲: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所有太极拳练家和深研者,都谙熟太极八法的排头功法,“掤”功。
圈内习惯在每种功法的后边加一个“劲”字。
如掤,称谓“掤劲”,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种劲以外,还有断、截、冷、疾、打、得、落、空、引、进、接、沾、黏、依、连、随、滚、错、折、磨、弹、正、侧、刀、锯、拍、掸、拽、擎、踏、重、离等等。
“劲”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为“力量、力气、用劲、手劲等等。
在传统太极拳的各种打手的后面加一个“劲”字,如“掤劲”、“捋劲”、“挤劲”等等,只能解释为凡练拳者都知道的术语,不能表示或代表什么。
这个劲字不能表示是太极拳内功。
为什么?“劲”字就是本力、拙力,人类以本人劲力显示强健,力量显示在竞技体育中是举重比赛。
“劲”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表示力量。
我多年研习传统太极拳,认为“劲”是拳技艺的一种术语。
有人认为“劲”字代表太极拳功夫的一种劲。
资深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用意,不能使肢体的各个部位出现劲力。
我们听一听前辈先贤是怎样议论劲力的。
武式太极拳先贤李亦畲大师在《五字诀》“一曰心静”中阐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写道:“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
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
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
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先贤讲的拳理是拳之大道。
太极拳体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载或更长的时间也难成正果。
掤劲,太极拳习练者最早接触的“劲”便是掤,师说,掤是往上过头打在对方脚后跟的劲为掤。
简单解,特别在揉手运用中,自下而上的打法称为掤。
初学者尚不知,也不懂太极拳为意行拳,出手用力,最初接受和练习是实实在在的用力往上掤。
在相当长的习拳过程中,养成出手用力的习惯。
久而久之,用劲练太极拳一代一代传下来,再向这些用劲练太极拳的朋友说练拳用意,不是用力,他们只是听听,如何用意,不去用力,也不深究,并不改进,力练太极拳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初学者用力练太极拳,有的资深练家也不大相信李亦畲先贤“用意,不用劲”的教诲,向提倡用意者叫板,说:“你用意打我一次。
”或者撰文立说,提到:“不用劲打不出人去。
”从“飘浮”拳理讲,如果一方以掤打过来,手上不挂力,松空手掌,对方以力接,瞬间接手方脚下飘浮似上了船,船左右上下摆动,脚下重心丢失没有了根基。
通常说,“拨根”,拨对方的根,使对方失去重心,这是二人较技太极松空高手的揉手艺术展现。
掤法中阐述的“飘浮亦不难”,就是这个意思。
揉手者的身形手势十分要,什么身形决定在揉手中的地位。
你周身松空,是一个松体,在双人揉手中当然占据胜方的地位。
反之,你周身松功不佳,身上挂力,是一个有力的劲力体当然要居第二位。
在《八法秘诀》的“掤”法所说的拳理无可争辩的是太极拳妙法,绝招。
顶头悬,弹簧力都是准确的真理性拳法。
唯有“先实丹田气”,我们要研讨研讨。
杨氏拳诀,无疑都是经过博击场上实践过的真理性拳法。
“先实丹田气”杨氏运用也是正确的,可惜我们“门外人”未得真传,不知如何去“先实丹田气”。
我从学的几位老拳家是不提倡“气沉丹田”的,丹田气和气沉丹田是不是一种呼吸法,手中没有资料。
京城太极拳家吴图南、杨禹廷两位大师都不提倡气沉丹田。
有一位少林寺“德”字辈高僧,亲口对我说过,丹田练气不存气,也不提倡气沉丹田,恐闹出病患。
在二人较技中,掤劲也不是技击中的打法,或称不是唯一的打法。
我初学太权拳时,有几位老师在讲到掤法时,都以教学为主,不提倡将掤作为技击的首要。
以“太极八法”训练学子,应该认为是上乘的教学法。
太极拳的虚实可以解义为阴阳,请温习陈微明先生记录杨澄甫口述的虚实。
“八虚实,太极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这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
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以上虚实定义,是澄甫大师的绝学立论。
同道应细心揣磨,潜心体验。
以上太极八法秘诀简单注释,非用功之久不能融会贯通焉。
限于对传统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有不全面处,请同道补遗。
关于劲的说法,在文中延用传统和习惯说法,八法为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挒劲、肘劲、靠劲等四正四隅八种劲。
此劲的说法是太极拳术语,不是说八种劲。
对劲的说法,在以后的篇章中有专题论述。
二、捋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二人在揉手习练或较技中,遇到对方进攻首当其冲者为掤。
对方的打手从正面向胸、脸攻来,有自打在后脑、后背上再往后有打在脚后跟的威胁。
揉手的化解来力均取逢掤必捋的拳法。
对方以右手打来,我将其右手及胳臂捋向我左方,对方以左手打来,我将左手及胳臂向我右方或右后方捋去,以解掤攻之危。
在揉手实战中,二人较技四只手进退曲伸,千变万化没有规律可循,动静之机随机应变。
我们打手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不管对方从任何方向掤来,我以化、拿、打、发化解对方攻势,引进落空,顺其来势以静待动,后发先制,打击对方。
在运用捋法时,要注意自己的身形手势,牢记先贤大师的告诫,“阴阳之母,动静之机”,此时不可忘记太极拳的根本,周身空松不挂力,手上要松不挂力,像陈鑫大师说的“妙手空空”是绝佳的手势,我说“四梢空接手”,把握手的空松,是揉手、技击的第一要素。
这是捋法的“力尽自然空”太极内功,空是威力无穷的。
周身松空,你便成为松体,重心当然稳重,重心的稳重,功夫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
杨氏“八法秘诀”中将捋劲,提到全身“重心自维持”。
安舒中正的重要地位。
杨式太极拳家杨澄甫大师有拳法十要的警世,其四要说的是重心,道:“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
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主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杨氏的“重心自维持”的拳理被杨澄甫诠释后,京城吴式太极拳家杨禹廷大师在研习教学实践中明确太极拳重心,又进一步详解拳的重心。
以虚实分,左腿实,实足,右腿虚,虚净,右腿实,实足,左腿虚,虚净,确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
从以上二位杨氏对稳定重心的重视和研究,并加以开拓重心理论发扬开去传播国内外,令后人们扶额庆幸。
太极拳极为关要的重心理论,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里我们要试解南北两代二杨拳理拳法相通,是很有趣的故事。
杨澄甫先师1936年在沪逝世,此时青年杨禹廷刚出道。
当时中国印刷和通讯仍处在落后的局面,上海、北京交通不便,太极拳的技艺也不可能传播很快。
先师的重心虚实法也不会很快传到北京。
杨禹廷在研习教学实践中,在恩师的指点下强调虚实重心,以后发展和定型了“立柱式身形”的重心维持,此法百年实验已成为经典。
一种上佳的技艺在实践中被传播运用,应该认为南北二杨在相隔半个多世纪研习安舒中正理法心灵是相通的。
研习太极拳求的是自然。
捋法解义中,有两处提到自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
太极拳本应自然,这是无可争论的。
千百年来太极拳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完美和完善而完美、完善。
本来太极拳很自然,很简单,被后学者给搞成刻板和复杂了。
其实练太极拳越自然越好,不要刻意去练炼,欲求得到什么。
拳论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
”以上种种修炼者在操作中循规蹈矩,人体结构发生的变化,不是随意练炼可以求到的。
“八法秘诀”强调顶头悬和不丢顶。
这个“顶”可解义为头顶的顶和二人较枝在接触点上的不丢顶。
关于顶头悬的顶,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的第八节“修炼阴阳顶”中有诠释,不再多笔墨。
捋义解,有“轻灵不丢顶”之要求。
要求太极拳修炼者要“不丢顶”是习练太极拳的严格规范,练拳修内功要守规矩。
绝对不可以有随意性,不尊师教。
在接触点上不丢顶,首先,身形坚持三不动:不要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关于三不动,我在《太极内功解秘》第十一节有诠释)。
杨澄甫的“八法秘诀”讲的是推手要义,在推手较技中双方接手“不丢顶”尤为关要。
不丢顶属于中定劲,中定在“八门五步十三势”拳法中,是进、退、左顾、右盼、中定的正中位置,站住中定,也是身形中正、中定是重心点的位置,当然不应该乱动的。
杨露禅有“站住中定往外打”的教导(吴图南口传)。
我多年对太极拳的研习体验到,如果“太极十年不出门”,中定功的修炼要在五年后小有成就,再进一步深研,身形可中正,有可能“站住中定”,这是多年修为太极拳综合功夫的显现。
二人相接,或对方的手已经进入到己的胸、腹部位,同样是接触点,仍应不动、不丢、不顶。
当然,要求操作者有周身松体的修养,心意松,周身肢体松。
要具备中定内功不是一件易事。
奉劝同道拳友,不通太极八法,关节不松又不熟节节贯串的松功,不可轻意与人较技,否则十次要有十次失败,除非对方是用力者。
中定内功上身要用功多年方可得道,首要是修炼“九松十要一虚灵”。
此功法在《太极解秘十三篇》中有诠释。
九松:即从下往上松脚(脚趾)、踝、膝、胯、腰、肩、腕、手(手指)。
十要:即溜臀、裹裆、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沟、展胸、吸左右胸窝、圆背、驰颈。
关于顶,王宗岳公提到“虚领顶劲”,我习练中体验,认为资深拳家对“虚领顶劲”不难把握,这一拳艺对初学者有难度,脊柱和后脖梗易僵紧,不好操作。
我认为“虚灵神灵”即将精神置于顶上,此法便于把握也易操作。
虚灵神顶,在操作时,顶上不要放意念,虚虚灵灵就可以了,将神气,精神放在顶上一寸,便是虚灵神顶。
脚下松,经脚、踝、膝、腰、膝椎到顶。
练拳时每动都松一次脚,松脚意思往上到顶,日久形成虚灵神顶。
如此操作中正安舒有了,从实脚下的重心点到顶,上下一条线,安舒中正的中定内功出来了。
再较技,胜多败少,很有兴味。
太极八法,任你自由运用,演示出八八六十四手,遇到什么强手、高手化中走开,美哉太极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