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文学》作业(1)

一、题目:读《“锻炼锻炼”》有感

在准备过程中,请根据《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修订本)中的作品原文,参考主教材《中国当代文学》以及上学期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中学习的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锻炼锻炼”》是一篇歌颂性的还是批判性的作品?作家的主观意图是什么?作品的客观效果如何?!

(2)这篇作品在赵树理的创作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是否能够体现赵树理小说的一般特点?

3)这篇作品与李準的《李双双小传》相比,主要有什么异同?

答案:

(1)《“锻炼锻炼”》很难有批判和歌颂来界定,它是一篇表现50年代民间立场的作品。如果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应该是一篇批判性的作品,《“锻炼锻炼”》实际上将歌颂也写成了揭露和批判。《锻炼锻炼》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表现了大跃进农村生活,揭露了农村生活的贫困和农村干部作风的粗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益激化的“干群矛盾”。

作家创作的本意是站在青年干部杨小四的立场上,维护农村中的新生事物,让自私落后的人出点丑,意在“批评中农和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但实际上却揭露了农村生活的贫困和农村干部作风的粗暴,客观上却表现了当时农村中日益激化的“干群矛盾”。

《锻炼锻炼”》体现赵树理小说的一般特点,又是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

首先,赵赵树理作为普通农民的代言人,总是能够相当尖锐地揭示出基层农村的斗争状况和普通农民的心理愿望。他的小说大多围绕着农村旧势力和新政权中的坏分子来展开矛盾冲突,表现农村日常生活中的小人小事和普通人的思想感情。

其次,赵树理已经指明了白己创作的服务对象是文化程度相当低的农村读者,他所自觉追求的是让老百姓喜欢看有政治内容的新故事。他的小说叙事是用日常口语,很少刻意追求方言土语以壮声色,擅长运用朴素干净的口语来叙述故事,他也不刻意突出人物的性格语言,常常把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混成一片,表现出内在的和谐朴素

第三、赵树理小说表现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细节的现实主义特点。他基本上不用现代小说刻画人物的所谓典型化原则(即把人物放在各种矛盾冲突中来展示其阶级的内涵),他的小说从来不围绕一两个英雄人物转,而是长卷似的平铺展示群体的农民故事,逼真地写出日常生活细节的过程,仿佛是听一个民间说书人在乡场上讲村里的故事,讲得圆熟,琐碎,说到哪个人物,那个人物就成为故事的中心。如写农民的心理盘算,就会具体地将一笔笔细账小利都写得清清楚楚,不熟悉农村生活的人读了也许会不耐烦,但在农民读来或听来,不仅真实可信,如临其境,还很容易引起同感和共鸣。这可以说是一种细节的现实主义,

这篇作品与李準的《李双双小传》相比,主要有什么异同?

李準的《李双双小传》与赵树理《“锻炼锻炼”》表现的时代大体相同,但是,在作品中却丝毫读不到作家的沉痛心情,也看不到农民生活的痛苦场面。

李準是在5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的作家,他熟悉传统民间艺术,也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能力,但没有更多的实际生活经验,创作中较多地按照时代共名和政策文件来图解生活。所以在他,以及与他同一代的作家的早期创作中,很难读到赵树理小说里所弥漫的现实主义的力量。但作品在艺术创作的另外一个层面上展开了想象力,那就是对人性所应该拥有的美好品质与劳动生活中应该具有的精神面貌作了生动的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作业(2)

一、填空题

1、1949

2、1949

3、俞平伯

4、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5、1957

6、登记:

7、刘绍棠

8、赵树理

9、王愿坚

10、白茹 11、延河 12、山那边人家 13、大波 14、红旗谱 15、革命与反革命

16、白莉苹 17、邓友梅 18、重放的鲜花

19、青春万岁 20、草木篇 21、时间开始了 22、1981 23、战歌 24、葬歌

25、刘半九 26、唐是 27、女巡按 28、茶馆 29、窦娥冤 30、小品文的新危机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A

5、C

6、A

7、B

8、A

9、A 10、D

三、多项选择题

1、B C

2、A B D

3、A B C

4、B C D O

5、A B C

6、A C D

7、A B D

8、A B D

9、A B D 10、A B C

《中国当代文学》作业 (3)

一、题目:朦胧诗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二、在讨论中,可参考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修订本)中的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叫朦胧诗?朦胧诗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当代诗歌有什么不同?(2)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有什么特点?朦胧诗是不是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

三、要求:(1)记录讨论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讨论的主要内容;(2)说明每位参加讨论者的主要观点和结论;(3)针对讨论题目、参加讨论者的观点和结论,阐述自己的意见。)

(1)什么叫朦胧诗?朦胧诗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当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答案要点提示:

朦胧诗有时也被称为“新诗潮”,这一名词首先出现在1980年一篇名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文章中,之后,这起初带有贬义色彩的“朦胧诗”一词却被作为一个正面概念得到广泛的认同。实际上,“朦胧诗”所指涉的不仅仅是某类诗歌创作,也不仅仅是一个诗人集团,而是一个文学潮流,它的存在意义基本上建立在对于“文化大革命”的质疑和批

判之上,因其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被成为“朦胧诗”。

朦胧诗成长于“文革”时期,最早可追溯到一群插队在河北安新白洋淀及周围地区的知青诗人组成的“白洋淀诗人群落”的地下创作,诗人有黄翔、食指、芒克、多多、根子等。“文革”结束后,一些和“白洋淀诗人群落”具有相似风格和倾向的诗歌作品开始以零散的形式出现在报刊上。1980年春夏,《福建文学》和《诗刊》等刊物又相继集中发表了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人的诗作,至此,朦胧诗彻底浮出水面,形成了一股创作潮流。

1、朦胧诗的内容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五四”人文精神的继承;

第一,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反思与批判,以悲壮的姿态,直接承接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意识,特别是“五四”以来的战斗精神。;

第二,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并表现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体现了一定的自我反思精神;

第三,重建一整套不同于十七年诗歌中的那种价值与信念,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

(2)从美学风格看,朦胧诗又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第一,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不再注重于一个场景、一个过程的具体描摹和对一种政治情绪的表现或“升华”,而是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

第二,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即外在的形式完全决定于内在情绪的节奏、特征与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