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而设立的特定区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维护的重要基地。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如资源保护不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威胁着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结合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从立法保护、管理体制、科学监测、公众参与和社区发展等方面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以期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1.资源保护不力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着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但由于部分地区的资源保护不力,导致野生动植物面临破坏和灭绝的危险。
一些非法采伐、滥捕滥猎等行为严重影响着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
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是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基础,但由于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一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过度开发、污染等现象严重威胁着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3.管理体制需要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主要是由国家、省、市、县一级的自然保护管理机构组成,但由于各级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不畅,导致自然保护区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管理责任不清、管理效率低下等。
二、可持续发展建议1.加强立法保护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应加强相关立法工作。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自然保护区管理和资源利用行为,增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2.完善管理体制应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加强各级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效率和水平。
3.加强科学监测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科学监测工作,建立全面、系统的监测网络和监测体系,掌握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殊区域。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1. 人为干扰过大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着一些不法砍伐和捕杀野生动植物的行为,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一些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村民也存在非法狩猎和非法采伐行为,给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2. 管理薄弱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着管理薄弱的问题,缺乏专业的保护人员,缺乏专门的科研力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到位,导致了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
3. 保护政策不够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管理政策制定不够科学,监督执法不力,导致了保护工作效果不佳。
1. 加大宣传力度应该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2. 完善管理体制应该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投入,提高管理效率。
3. 增加保护资金应该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资金,保障自然保护区的正常运转。
4. 强化法律法规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监督执法制度,提高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保护自然资源的合法权益。
5. 加强团队建设应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团队的建设,提高管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管理能力,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 加强科学研究应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研究力量,加强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7. 增加保护区表现力应该增加保护区的表现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理解,形成社会监督的合力。
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生态系统逐渐恶化的当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只有通过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力度,共同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个重要议题,它们互相依存、相辅相成。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可持续发展则应当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本文将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介绍自然保护的现状和方法,然后探讨可持续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关系。
一、自然保护的现状和方法自然保护是指对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大的破坏和污染,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
保护自然环境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特殊自然环境设置的一种区域,如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等。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有效保护当地的植物和动物群体,确保其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
2. 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恢复或重建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的生态稳定。
生态修复可以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土地、水域和生物多样性,同时提高环境可持续性。
3.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
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例如,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中,应用新能源技术、环境监测技术、资源回收技术等,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最小化损害。
4. 教育宣传教育宣传是增强公众保护环境意识的有效手段。
通过广泛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引导公众树立环保意识,提高环境保护的参与度和自觉性。
例如,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向公众推广环保科普知识和生态保护方法,可以调动公众的环保热情。
二、可持续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破坏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自然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为自然资源只有通过有效的保护才能够被我们长期地利用和消耗。
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生态系统服务是指自然界对人类提供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服务。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自然保护区是国家对珍稀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以及文化遗产等自然资源进行长期、有效保护的重要载体。
森林资源是保护区内最为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森林资源的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一、现状分析1.森林砍伐问题。
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面积实际上并不比其他地区少,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如非法砍伐和采伐、开垦、火烧造成的森林破坏现象较为普遍。
2. 违法盗猎问题。
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珍稀野生动植物和其栖息地保护的重要区域,但现实情况表明,盗猎行为也是五花八门。
3. 人类活动干扰。
自然保护区周边往往会存在大量的人口,其农业、工业、交通等活动会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二、可持续发展对策1. 依法加强管理。
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严格环保要求,建立早期预警、巡护检查和防护设施,严厉打击非法采伐、砍伐、盗猎等行为。
2. 引导群众参与。
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改善生态环境,向群众宣传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激发群众参与森林保护的积极性。
3. 推进绿色经济。
发掘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促进旅游开发,为贫困地区提供工作机会和经济支持。
4. 加强科学保护。
建立森林数据库,运用技术手段对保护区进行动态监测,提高保护效率。
同时,也要加大对科研力量的支持,促进科学技术向保护区倾斜,探索出更加符合保护区特点的科学保护模式。
综上所述,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有效管理,还需要广大群众和社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同时,还需要尊重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两大原则,注重发展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物种多样性而设立的特定区域,其中包括森林资源保护。
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非法伐木、盗猎、野生动植物走私以及习惯性砍伐等行为的存在,这些都对森林资源保护造成了威胁。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下面提出几个对策。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是保护森林资源的基础。
国家应加强立法工作,并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并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管,将一切非法行为纳入法律监管的范围,对违法者进行严惩。
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
公众是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参与者,只有多数人的环保意识提高,才能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政府应积极开展关于自然保护区和森林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森林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加强森林资源的科学研究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科学的研究和管理,可以更好地了解森林资源的现状、变化和破坏原因,为保护森林资源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
在管理上,应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加强巡护力量,完善监测和报告机制,提高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水平。
推动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施也是关键。
可持续发展是指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
对于森林资源保护,要遵循可持续利用的原则,采取适当的经济开发方式,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开展生态补偿和植树造林等活动,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经济效益,同时保护森林资源。
加强国际合作也是促进森林资源保护的重要途径。
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制定保护森林资源的国际标准和准则,加强情报交流和合作打击跨国犯罪活动,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保护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需要采取综合的对策,包括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和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施以及加强国际合作。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而设立的区域,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监管力度不够、科研与保护的脱节以及社会参与度不高等。
管理体制不完善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主体是自然资源部,但在实际操作中,各级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环保组织等都参与导致管理体制不够科学、规范,难以形成有效的统一行动。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自然保护区管理发展的另一大问题。
目前,虽然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有所增加,但仍然不足以满足保护区的基本需求。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而当前的资金投入仍然存在不均衡、不稳定的问题。
监管力度不够也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一个难题。
监管力度不够导致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科研与保护的脱节也是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一个问题。
科研与保护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
但在实际操作中,科研与保护往往脱节,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保护行动,保护的需求和科研的发展不能有效衔接,导致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效果不佳。
社会参与度不高也是制约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自然保护区涉及到大量的利益相关方,包括当地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
但目前社会参与度不高,导致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保护效果不明显。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可持续发展建议:一、加强管理体制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其他相关机构的职责。
二、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保护区基本建设和日常管理的经费需求。
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而设立的特殊区域,而森林资源是自然保护区中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保护现状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对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为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现状1. 森林资源遭受破坏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资源受到了砍伐、烧毁、采伐等多种破坏。
尤其是非法砍伐和滥伐,更是给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 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是重要的二氧化碳吸收者,还是各种野生动植物的家园。
在现实中,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正受到威胁。
3. 森林资源管理不善在一些自然保护区中,由于管理不善、监督不力,导致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使得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资源,相关部门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非法砍伐和滥伐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 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重视和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到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来,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保护工作。
3.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对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完善森林资源的监测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的资源管理模式,保护和修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4. 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资源。
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对自然保护区的关注和支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自然保护区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由于一些管理不善和外部压力的影响,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将从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建议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目前,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资金和人力不足。
自然保护区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但是很多地方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资金不足、人员配备不足,导致管理效果不佳。
2. 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自然保护区在划定时考虑不够周全,导致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3. 外部干扰。
一些自然保护区周围存在不法开发、过度开采等行为,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了威胁。
4.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一些地方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管理单位之间协作配合不够紧密,难以形成合力。
可持续发展建议针对以上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1.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要增加对自然保护区的财政拨款,确保自然保护区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管理和保护工作。
2. 加强人力建设。
招聘专业人员,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能力。
3. 科学规划。
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应该经过科学严谨的规划,充分考虑到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区的划定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4.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保护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度,形成社会共识。
5.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
建立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合作机制,囊括各级政府、科研机构、NGO等相关单位,形成合力,共同保护自然保护区。
6. 完善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的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和制止,确保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7. 积极引导当地经济。
在自然保护区周边积极引导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中。
8. 加强国际合作。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常常跨越国界,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保护。
对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作者:王三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3期
摘要以河南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对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并从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原则以及主要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原则;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181-01
自然保护区建立的目的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自然保护区不仅要保护好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也要处理好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因此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河南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1998年建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建设实现了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现将可持续发展经验总结如下。
1 河南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河南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与辉县市相邻,西与济源接壤,北与山西省的晋城、陵川、泽州、阳城及以山西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总面积17 215 hm2。
焦作太行山自然保护区属于野生动物和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用于保护太行山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系统。
目前,保护区内不仅有白皮松、太行花、红豆杉等1 760种高等植物,也有包括金钱豹、猕猴、金雕、大鲵等珍稀动物在内的34种野生动物,还有140余种鸟类。
保护区自成立以来不断吸收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先进管理经验,不断进行自我建设和改造,现已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综合经济效益,不仅成功带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也实现了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2 限制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限制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地居民对保护区资源过度利用,山区土地贫瘠导致山区居民种植农作物收入低,因此当地居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往往过度采伐保护区的树木,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二是自然保护管理机构管理不合理,由于管理人员少及部分管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加上自然保护区面积大,导致当自然保护区遭到人为破坏时无法及时阻止。
三是由于商业行为的渗入,某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进行大面积采伐,导致森林资源大量减少,严重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1]。
3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则,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使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进化演变,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影响,可以在不影响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利用自然资源。
二是人类活动适度原则,无论是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发旅游业,还是进行科学研究,都要充分考虑自然保护区的承载力,一定不能超过自然环境的可承载范围。
4 推动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4.1 协调保护区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是相互矛盾的,经济发展不一定要破坏自然环境,自然保护也不一定要牺牲经济发展。
相反,自然保护区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然保护区。
可以通过有计划地扶持一些产业的发展,将自然保护区内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在经济得到发展后加强自然保护区的投入,使自然保护区和经济共同发展[2]。
4.2 加强保护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可以促进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笔者根据对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的管理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保护区进行管理。
一是制定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和政策对管理工作进行规范。
二是建立管理站、瞭望塔等配套的基础设施,保证保护区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三是加强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为保护区提供人才保障。
四是实行奖罚制度,对表现好的工作者进行奖励,对懒惰的工作者进行惩罚,激发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4.3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为了给自然保护区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并在自然保护区可承受的范围内进行一定的商业活动。
例如在保护区内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养殖、种植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不能破坏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也可以根据保护区的特点开展一些特色旅游业,但是在开展旅游项目之前,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旅游项目不会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3]。
4.4 积极引入资金,努力提高技术水平
资金是维持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技术是自然保护区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为了实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应该积极向国家申请专项资金进行保护区各项工程建设,也可以通过多方面、多途径筹集资金以加快保护区的建设速度。
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物种的丰富性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保护区进行自然科学、生态学等科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系统、完整地开展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提高保护区管理的技术水平,才能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4]。
5 参考文献
[1] 刘志.陕西生态旅游的开发现状和建议[J].商品现代化,2006(7):184-185.
[2] 李先敏,余玲江.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威胁因素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05,30(6):6-9.
[3] 刘燕娜.保护发展观与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J].林业经济问题,2001,21(5):46-49.
[4] 吴琰.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相关方法[J].经营管理者,2014(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