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心因性反应.ppt
- 格式:ppt
- 大小:434.50 KB
- 文档页数:33
一、预案背景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在特定群体中,由于心理、生理或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个体出现心理、生理异常反应的现象。
这类事件往往与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紧密相关,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群体焦虑、恐慌性逃散等不良后果。
为有效应对群体性心因性反应,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识别群体性心因性反应,降低事件危害程度。
2. 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群众心理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3. 做好心理干预和医疗救治工作,保障群众身心健康。
4.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以下情况:1. 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引发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2. 社会事件、经济事件等引发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群体性事故等引发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处置工作。
2. 成立心理干预组,负责心理疏导、心理干预和医疗救治。
3. 成立信息宣传组,负责信息收集、发布和舆论引导。
4. 成立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供应、交通保障和人员调配。
五、处置流程1. 发现报告:发现群体性心因性反应时,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启动应急预案。
2. 现场处置: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情况,迅速组织心理干预组、信息宣传组、后勤保障组等开展处置工作。
3. 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组对受影响群众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开展心理干预。
4. 医疗救治:对出现身体不适的群众,及时进行医疗救治。
5. 信息发布:信息宣传组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引导舆论,稳定群众情绪。
6. 后续跟进:对已处理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进行跟踪调查,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六、心理干预措施1. 心理疏导:对受影响群众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应对能力。
2. 心理干预: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心理干预活动,如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
3. 专业培训:对心理干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心理干预水平。
关于群体性心因性反应的注意事项
一、什么叫心因性反应
急性心因性反应是反应性精神病的一个类型,其临床症状主要是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幻觉、妄想少见。
心因性反应症是一组由于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心理疾病。
一般地说,决定本组疾病的发生、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1)生活事件和处境;(2)社会文化背景;(3)个性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生活态度、信念等。
这里所说的心理社会因素并称为心理刺激即一般简称心因,它是指这类刺激来源于人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活中的劣性刺激。
一般来说,事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流逝,心因性反应都能得到缓解。
只有少数病人会残留失眠、头痛、情绪易激动、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其预后好坏,与精神因素能否去除以及病人的性格有关。
当然,病人的性格与心因性反应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群体性心因性反应该注意什么
心因性反应主要发生在处在生理发育期的儿童中,特别是小学生和初中生中,其防范对策及措施如下:
(一)除干扰,疏散病人。
一旦发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应及时疏散病人,隔离治疗,避免相互影响或暗示造成连锁反应,尽量缩小反应面。
(二)避免医疗行为的刺激。
(三)疏导为主,暗示治疗。
正面疏导,消除恐慌及顾虑心理,稳定情绪可辅以药物治疗,应用小剂量镇静剂,也可采用暗示疗法,暗示受种者不过度关注预防接种及机体反应。
(四)仔细观察,处理适度。
群体反应人员复杂,个体差异较大,应注意接种反应之外的合并症,并及时报告家长及学校,要求积极配合做好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