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51.89 KB
- 文档页数:13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了归纳法这种科学方法,是细胞学说主要建立者2.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并把“小室”命名为cell——细胞,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3.魏尔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4.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5.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错误),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统一结构(错误)。
6.辛格与尼克尔森提出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运用了科学方法——“提出假说”7.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一种科学方法),起始速度比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试管底,小颗粒悬浮在上清液中。
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
8.科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有的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如N和O。
9、科学方法——建构模型,高中生物学用到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
10、斯帕兰札尼(必修一p76)意大利人,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注:胃液中有盐酸,盐酸在高中生物学中作用,①杀菌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②供给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③使食物中的蛋白蛋变性,易于分解。
)后来德国科学家发现胃腺能分泌胃蛋白酶。
11.巴斯德法国人,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
12.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3.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1、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的建立者2、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和命名者3、荷兰磨镜技师: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4、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的观察了动植物的细微结构,但是并没有用“细胞”描述其发现也没有进一步考虑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
5、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名言:“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6、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实验,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7、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他大胆提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暗)-脂质(亮)-蛋白质(暗)三层结构构成的。
8、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9、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帕兰札尼:研究鹰的硝化作用,证明胃液中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胃具有化学性硝化作用。
10、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酿酒中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1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12、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一种叫“酵酶”的物质。
13、美国科学教萨姆纳:证明酶是蛋白质14、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15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时,发现叶绿素分布在一个更小的结构里(后来称之为叶绿体),而不是整个细胞中。
16、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验证,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是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17、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8、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9、1880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出现的生物科学家出总结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说组要内容:1.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的细胞可以由老的细胞产生。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科学地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自然选择核心内容:1、过度繁殖2、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3、遗传和变异4、适者生存。
(进化的结果)需要强调的是: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生物个体为单位,而不是强调群体的进化,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自然选择是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导致的,而不是将自然选择归结于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会进行。
4.“优胜劣汰”不是进化论的内容,而是被误导的一个说法,达尔文本人,以及现代的生物学家,都不会有优劣去评价一个物种的群体或个体,因为适应与否,取决于自然的选择,如果环境变化了,那么所谓的适应与不适应的情况可能就会发生逆转,判断优劣,是不可能的。
1900年,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定律被重新提出,生物学迈进第二个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最伟大的成就,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胃蛋白酶。
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细胞(必修一书P10)★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建立者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列文虎克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胞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细胞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细胞膜(必修一书P65)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提出假设)后人提取膜成分分析: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荷兰科学家膜中脂质排列成连续的两层罗伯特森电镜观察“暗-亮-暗”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荧光标记:膜具有流动性桑格、尼克森膜流动镶嵌模型酶(必修一书P81)巴斯德显微观察,酿酒中发酵是酵母细胞的存在李比希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酵母死亡后裂解释放毕希纳酵母细胞提取液引起发酵,称为酿酶萨姆纳提取脲酶,证明为蛋白质切赫、奥特曼少数RNA也具有催化功能拉瓦锡物质燃烧需氧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缓慢燃烧”光合作用(必修一书P101)★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英格豪斯更新只有在有光,绿叶条件梅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恩格尔曼好氧细菌检测水绵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氧★鲁宾、卡门标记H218O 、C1802证明氧气来自H2O★卡尔文14C0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遗传(必修二)★孟德尔豌豆、“假说-演绎”分离/自由组合定律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基因”提出表现型、基因型魏尔曼理论推导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萨顿类比推理假说: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到子代★摩尔根实验证明(白眼果蝇)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道尔顿发现色盲、患者DNA是遗传物质(必修二P42)★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S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克里克 DNA双螺旋模型;“假说-演绎”DNA半保留复制,后人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克里克中心法则DNA(复制)—RNA—蛋白质(后人补充RNA复制,逆转录)进化(必修二P)★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达尔文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内环境稳态(必修三P8)贝尔纳内环境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坎农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作用,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稳态是中动态平衡现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动物激素(必修三P24)沃森默促进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斯他林、贝利斯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化学物质-促胰液素肯德尔从动物甲状腺中提取出甲状腺激素(28页)植物激素(必修三P24)★达尔文向光性鲍森.瞻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传递给下部拜尔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化学物质引起,命名”生长素”后人提取证明为吲哚乙酸类林德曼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学95页)选修三韦尔穆特用成年绵羊乳腺细胞得到体细胞核移植后代。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一、细胞学说的提出者1.施莱登和施旺: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通过对大量植物的观察和研究,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
他认为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基础。
德国动物学家施旺在研究动物组织时,受到施莱登的启发,提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施旺进一步指出,动物和植物在细胞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细胞学说由此初步形成。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的提出,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即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为后来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后来,德国的魏尔肖在对细胞学说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这一观点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强调了细胞的增殖和更新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二、生物膜研究方面1.欧文顿: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试验。
通过观察不同物质进入细胞的情况,他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
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基于这些实验结果,欧文顿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为后来生物膜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罗伯特森: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他提出生物膜的模型,即所有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这个模型被称为“单位膜”模型,在当时被广泛接受。
然而,这个模型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的,不能很好地解释生物膜的一些动态功能。
3.桑格和尼克森: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该模型认为生物膜是由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构成,其中镶嵌着各种蛋白质分子。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郭雪玲编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1、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2、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3、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4、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
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5、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6、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7、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8、耐格里(K.Nabeli):德国人,植物学家。
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9、魏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细胞病理学家。
1858年,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是:“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0、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范文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史(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施莱登和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结构统一性。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析出来,化学分析其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7、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8、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9、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10、斯帕兰札尼:意大利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2、李比希:德国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一生物发现者总结高一生物发现者总结示例如下:1. 李时珍:中国古代医学家和草药学家,他在公元 16 世纪描述了一些植物的药用价值,并提出了草药治疗的一些基本原则。
他的著作《本草纲目》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对后来的药物研究和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恩斯特·迈尔:19 世纪德国生物学家,他的贡献是发现了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
迈尔的研究为后来的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3. 查尔斯·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他提出了进化论,解释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他的《物种起源》一书被认为是生物学史上的里程碑,对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詹姆斯·沃森:美国生物学家,他是 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被认为是 20 世纪生物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为后来的生物医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弗朗西斯·克里克:英国生物学家,他是 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也是现代生物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工作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名言“生命是蛋白体的活动”成为了分子生物学的座右铭。
6. 爱德华·特鲁多·丹尼尔斯:美国遗传学家,他发现了基因的概念,并提出了“连锁”和“互换”原则。
他的工作为后来的基因遗传学奠定了基础,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 乔治·惠普尔:美国生物学家,他发明了 PCR 技术,这是一种用于复制DNA 的技术。
PCR 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医学研究和基因工程等领域,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这些生物发现者对人类的知识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成就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科学界,而且深远影响了后世的科学研究和发展。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4、1-10施旺(,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1-10维萨里(,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着《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10、1-11耐格里():德国人,植物学家。
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2、1-12文特尔(,1947~):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
1995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人体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定。
此后,他领导的塞莱拉公司成功进行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并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实验研究。
13、1-24桑格():英国人,生物化学家。
1953年,测定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4、1-39翟中和(1930~):江苏溧阳人,细胞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和核骨架,在植物细胞核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
15、1-51克劳德(,1899~1983):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他首创分级离心法分离细胞组分,为从亚细胞层次研究生理学奠定了基础。
与德迪夫、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1-59汪堃仁(1912~1993):安徽休宁人,生理学家、组织化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
他对垂体后叶反射、胃泌酸机制、肝、胰病变机理的研究取得许多突出成就,对环核苷酸代谢及细胞骨架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研究。
19、1-6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单位膜”模型。
“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22、1-67尼克森():1972年他与桑格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23、1-74阿格雷(,194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88年,他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证实了细胞膜中存在特殊的输送水分子的通道的推测。
与麦金农一起荣获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24、1-74麦金农(,1956~):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
1998年,他测出了钾离子通过的立体结构。
与阿格雷一起荣获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25、1-78斯帕兰札尼(,1729~1799):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6、1-81巴斯德(,1822~1895):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857年,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
用实验否定了微生物的“自然发生说”,并注意到微生物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在他的启发下,外科医生发明外科消毒法。
1881年研制成功炭疽菌苗,1885年制成狂犬病疫苗。
减毒疫苗的发明,为实验免疫学奠定了基础。
28、1-81毕希纳(,1860~1917):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31、1-82奥特曼(,1939~):美国人,生物化学家。
他发现了原生生物Tetrahymena 的tRNA的成熟是自我催化,从而首次提出了RNA可独立具有催化性的论断。
因为这一发现他与切赫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燃素说”,并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
34、1-100恩格尔曼(,1809~1884):美国人,植物学家。
188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放氧部位是叶绿体,并发现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红光和蓝紫光。
35、1-101普利斯特利(,1733~1804):英国人,化学家。
1771年,他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是他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
36、1-101英格豪斯():荷兰人,宫廷医生。
1779年,他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结果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37、1-101梅耶():德国人,植物学家。
1845年,他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38、1-102鲁宾:美国人,生物化学家。
1939年,他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1940年,他和卡门发现了碳的长寿命同位素14C。
39、1-102卡门:美国人,生物化学家。
1939年,他和鲁宾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
1940年,他和鲁宾发现了碳的长寿命同位素14C。
40、1-102卡尔文(,1911~):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
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为此,他荣获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
42、1-126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籍波兰人,化学家,物理学家。
她和丈夫皮埃尔共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
为此,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后来她又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必修第二册43、2-Ⅵ,X3-Ⅵ杨焕明(1952~):江苏人,分子生物学家。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暨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
他和同事们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使我国成为这一划时代科学创举中惟一的发展中国家。
之后,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又对水稻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于2002年4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因此他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2002年度科研领头人。
“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46、2-16魏斯曼(,1834~1914):德国人,动物学家。
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1892年他提出种质学说,这一学说对以后的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建立以及基因学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47、2-27萨顿(,1877~1916):美国人,细胞学说。
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
49、2-33道尔顿(,1766~1844):英国人,物理学家,化学家。
他于1801年发现气体分压定律,1803年提出化合物组成的倍比定律,制订出最初的原子量表。
1808年出版了《化学哲学新体系》一书,系统阐述了原子论学说。
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
51、2-43格里菲思(,1877~1941):因国人,细菌学家。
1928年,他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完成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提出了“转化因子“的假说。
52、2-43艾弗里(,1877~1955):美国人,细菌学家。
1944年他和同事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格里菲思所说的“转化因子”就是DNA。
这项实验第一次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53、2-44赫尔希(,1908~):美国人,噬菌体学家。
1952年,他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再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54、2-44蔡斯(,1927~):美国人,噬菌体学家。
1952年,他和赫尔希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再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为题的着名论文,首先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DNA的复制机制。
为此,他与克里克、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6、2-47克里克(,1916~):英国人,生物物理学家。
1951年开始,他与沃森合作研究DNA的分子结构。
1953年,他们发表了以《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为题的着名论文,首先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DNA的复制机制。
为此,他与克里克、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7年,他首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将这一规律命名为“中心法则”。
1961年,他用实验证明了遗传密码中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并阐明了遗传密码的总体特征。
57、2-47威尔金斯(,1916~):英国人,生物物理学家。
他和富兰克林通过X射线辐射法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并为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物图谱,为此他与沃森、克里克共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9、2-48查哥夫(,1905~):美籍奥地利人,生物化学家。
1950年,他发现DNA分子中嘌呤和嘧啶的当量关系,即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为着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60、2-56薛定谔(,1887~1961):奥地利人,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