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芬太尼皮下自控镇痛效果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效果观察闫诺;杨程;陈宁【期刊名称】《海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17)003【摘要】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腹部手术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ous analge-sia,PCIA)的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90例,均采用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行PCIA.患者随机分为地佐辛组(D组)、舒芬太尼组(S组)、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组(DS组),每组 30 例.3组PCIA配方分别是:(1)D组:地佐辛0.8 mg/kg+盐酸昂丹司琼0.2 mg/k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2)S组:舒芬太尼2.5 ug/kg+盐酸昂丹司琼0.2 mg/k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3)DS组:地佐辛0.3 mg/kg十舒芬太尼1 ug/kg+盐酸昂丹司琼0.2 mg/k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观察3组患者术后2,6、12、24、48h 视觉模拟评分(ⅥS)、镇静程度评分(Ramesy)、48h内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按压次数、患者总体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3组配方均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3组患者总的PCA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S组患者的VAS评分、Ramesy镇静评分及患者术后的总体满意度显著优于D组和S组(P<0.05),且不良反应更少.结论: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腹部手术PCIA,镇痛效果确切可靠且不良反应少,可用于临床PCIA.【总页数】3页(P403-405)【作者】闫诺;杨程;陈宁【作者单位】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天津,300162;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天津,300162;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天津,3001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4【相关文献】1.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开腹手术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观察 [J], 冷亚妃;胡玲俐2.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腹部手术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观察 [J], 郭欣欣;高艳3.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自控静脉镇痛临床效果观察 [J], 张海青;史建稳;孟志艳4.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效果观察 [J], 卢静;兰志勋;蔡兵;谢东篱5.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效果观察 [J], 贾国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术后自控静脉镇痛的效果。
方法选择全麻患者80例,随机分两组(n=40)S组:舒芬太尼150μg+昂丹司琼8mg+NS至100ml;DS组:舒芬太尼100μg+地佐辛10mg+昂丹司琼8mg+NS至100ml,对比观察两组术后V AS评分,Ramsay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
结果DS组术后镇痛镇静效果优于S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DS组明显低于S组(P <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术后静脉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标签:地佐辛;舒芬太尼;静脉镇痛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妇产科,外科腹部,骨科下肢手术全麻患者80例。
ASA I~Ⅱ级,年龄20~65岁,体重45~80kg,均无麻醉药物滥用史及过敏史。
随机分两组(n=40)S组:舒芬太尼150μg+昂丹司琼8mg+NS至100ml;DS组:舒芬太尼100μg+地佐辛10mg+昂丹司琼8mg +NS至100ml,两组在年龄、性别、体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5mg、咪唑安定3mg。
快诱导下气管插管,术中以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持续泵注及七氟烷吸入维持麻醉,间断注射苯磺酸顺阿曲库铵维持肌松。
术毕前30min给予地佐辛5mg,麻醉清醒拔管后给予3ml 负荷量接静脉镇痛泵,泵速2ml/h,PCIA剂量0.5ml/次,锁定时间为15min。
1.3评价指标于术后3、6、12、24、48h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V AS)评分和镇静程度(Ramsay)评分,V AS范围0~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强烈,Ramsay 范围1~6分,分数越高,镇静效果越明显,对比观察两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生鱼塞旦医到!Q!Q生2旦筮≥!鲞筮!!期£堕望塑!』螋塑!煎型型丛塑!!熊璺生:垫!Q:!型:i!:№:!!柯萨奇病毒B组的2、5、13型及肠道病毒7l型。
埃可病毒亦可引起该病旧】,该病的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
由于本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短时间内可在学校、幼儿园、社区等人口密集的地区引起大流行。
本组调查显示有32.56%发生在人员聚集的幼托,67.24%为散发,提示儿童之间相互感染易引起广泛传播。
本组病例中有大部分来自农村,其发病原因与农村人口卫生习惯差、对手足口病认识不足有关,因而需加强手足病防治知识的宣教工作。
提高农村人口防病意识。
手足口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臀部、口腔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
根据临床特点、皮疹形态特征、发病对象及流行季节等易诊断,必要时行病原学及病毒中和抗体检测。
本病呈自限性,经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少有并发症,但莺症患者可并心肌炎及脑膜炎危及生命。
对于重症或有并发症的患儿,尤其是脑炎患儿,应加强监护和支持治疗,快速应用甘露醇降颅压,结合激素冲击和静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并坚持抗病毒治疗,控制体温、输液量和速度,防止其向肺水肿、肺出血或循环系统损害发展。
虽然该病具有自限性,但其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此应该加强疾病预防宣传59工作,保护易感人群,养成勤洗手、通风等习惯,重视病情进展,及时采取合理治疗方案。
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传染途径主要为粪一口传播,亦可由经呼吸道传播。
预防本病传播流行主要是及时发现并隔离患儿,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进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并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同时加强疫情报告。
在疾病流行期问家长应尽量少带幼儿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同时提高监测敏感性,加强幼儿园预防保健工作,控制疾病的流行。
参考文献[1]吴冬科,杨明.儿童手足口病68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0):159.[2]张笃飞.机械通气治疗d,J L呼吸衰竭56例分析[J].重庆医学,2007,36(2):166—167.[3]赵顺英,李兴旺.江载芳.关注d,J L莺症肠道病毒7l型感染[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6):401-403.(收稿日期:2010—05—20)(本文编辑:马艳丽)舒芬太尼用于dx3L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临床观察贾英萍【摘要】目的观察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小儿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 I A)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
芬太尼用于糖尿病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芬太尼在糖尿病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中的疗效及护理措施。
共选取XX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芬太尼在术后镇痛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病人的疼痛得到有效缓解。
在护理方面,严格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密切关注病人的情况变化等措施都对提高病人的术后镇痛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这项研究为临床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为今后研究及护理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芬太尼在糖尿病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具体应用及效果,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
【关键词】芬太尼、糖尿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疗效观察、护理、病人选择、入组标准、研究方法、观察指标、护理措施、结果分析、临床意义、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临床实践中,芬太尼用于糖尿病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疗效观察与护理的研究尚不多见。
本研究旨在探讨芬太尼在糖尿病患者术后镇痛管理中的疗效及护理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进行,进一步完善糖尿病患者术后镇痛管理策略,提高疼痛控制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评估芬太尼在糖尿病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案。
通过观察芬太尼在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在糖尿病患者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临床指导和护理措施。
通过该研究,可以为糖尿病患者术后疼痛管理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选择,减轻患者疼痛感受,加速康复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从而达到整体医疗服务的优化目标。
通过本研究,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医疗水平的提升,不断提高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为社会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常常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术后疼痛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一大挑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舒芬太尼用于全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全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150例择期全麻下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舒芬太尼(sf)组和芬太尼(f)组,每组各75例,检测术后6 h、12 h、24 h、48 h的疼痛、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合度(spo2)、镇静、恶心、呕吐、眩晕、嗜睡、精神异常等不良反应。
结果 sf组vas各时期疼痛均低于f组,p<0.05。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比较平稳,不良反应差异不大,脉搏血氧饱合度sf组虽高于f组,但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舒芬太尼用于全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镇痛作用强,患者舒服、满意,嗜睡、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少,安全,是一种很好的术后镇痛药,完全可以取代芬太尼。
【关键词】舒芬太尼;全麻;自控镇痛舒芬太尼是一种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
镇痛效价大,约为芬太尼的5~10倍,作用时间为芬太尼的2倍[1]。
舒芬太尼与等效芬太尼用于全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检测镇痛效果和安全性,结果如下。
1 检测方法1.1 基本情况全麻择期手术共150例,年龄20~70岁,asa i~ⅲ级,体重47~85 kg。
对阿片类成瘾,阿片类过敏,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患者除外。
1.2 麻醉过程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核查基本信息,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全麻诱导:咪达唑仑0.1 mg/kg,依托咪酯0.1 mg/kg,舒芬太尼0.15 μg/kg,阿曲库铵0.1 mg/kg;术中根据各项生命体征及时追加舒芬太尼和阿曲库铵。
术毕常规拮抗肌松药残余作用,多沙普仑50~100 mg、氟马西尼0.2 mg催醒,待患者达到拔管指征后拔除气管导管。
1.3 镇痛分组 1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5例,即舒芬太尼(sf)组和芬太尼(f)组。
sf组:负荷剂量舒芬太尼3~5 ug 静脉注射,维持剂量100 ml生理盐水中含舒芬太尼150 ug~200 ug,f组:负荷剂量芬太尼30 ug~50 ug静脉注射,维持剂量100 ml 生理盐水中含芬太尼1200~1600 μg。
舒芬太尼复合氯诺昔康在静脉自控镇痛中的效果分析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氯诺昔康在静脉自控镇痛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在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的患者40例,在术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芬太尼0.5 mg(F组,n=20),氯诺昔康8 mg/100 ml;另一组为舒芬太尼25 μg(S 组,n=20),氯诺昔康48 mg/100 ml,两组均在术后清醒拔管后行静脉自控镇痛,负荷剂量为氯诺昔康8 mg,背景剂量为2 ml/h,PCA剂量0.5 ml,锁定时间为15 min。
结果:各组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 AS)在8 h和12 h时S组显著低于F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等严重并发症,但S组嗜睡患者稍多。
结论:舒芬太尼复合氯诺昔康在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优于芬太尼复合氯诺昔康,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少。
标签:舒芬太尼;氯诺昔康;静脉镇痛;效果分析氯诺昔康(商品名Xefon)为一种新型非甾体类抗感染药,其在治疗疼痛和炎症(包括术后疼痛和类风湿关节炎)时,与吗啡、曲马多和萘普生相比,具有很强的镇痛作用,极好的抗感染作用。
但其镇痛有封顶作用,舒芬太尼复合氯诺昔康可以补充单用氯诺昔康镇痛不足的情况,本文以芬太尼复合氯诺昔康为对照,观察舒芬太尼复合氯诺昔康在静脉自控镇痛中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腹部手术自愿接受术后镇痛的患者,男28例,女12例,年龄21~65岁,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n=20)和芬太尼组(F组,n=20),进行术后静脉自控镇痛。
两组术中均行气管插管及静吸复合全麻,术后均采用上海怡新XY-3型自控镇痛泵进行静脉PCA。
两组的镇痛时间均为48 h,两组参数设定均为背景输注量2 ml/h,锁定时间15 min,单次给药量(冲击量)2 ml,S组药量为舒芬太尼25 μg,氯诺昔康48 mg/100 ml,F组药量为芬太尼0.5 mg,氯诺昔康48 mg/100 ml;对镇痛效果较差者给吗啡10 mg肌注。
术后芬太尼皮下自控镇痛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芬太尼用于术后皮下自控镇痛的效果。
方法:芬太尼0.8~1.2mg、氟哌啶2.5~5mg、2%利多卡因10ml、加0.9%氯化钠至100ml。
手术结束时,用20g动静脉留置针置于一侧上臂三角肌皮下,预先注入镇痛泵内药液2ml,并连接pca输注泵,镇痛泵持续输注速度2ml/小时,单次pca剂量0.5~2ml,自控锁定时间15分钟。
镇痛效果评定采用prince-henry评分法。
结果:
prince-henry评分为0分82例,1分582例,2分150例,3分46例,无4分出现。
优良率94.7%,有效率100%,无明显的呼吸循环抑制,有13例觉头晕,28例有恶心感,6例发生呕吐,1例出现锥体外系症状。
结论:芬太尼用于术后皮下自控镇痛,方法简便,血药浓度稳定,镇痛效果确切、安全,不良反应较少。
关键词芬太尼皮下自控镇痛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025
资料与方法
自2006年以来,我们采用镇痛泵连续皮下注射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860例,男418例,女442例;年龄18~70岁,其中18~25岁149例,26~35岁201例,36~45岁218例,46~55岁195例,56~70岁97例;体重35~75kg;asaⅰ~ⅱ级。
手术包括:子宫全切、宫颈癌根治术112例,剖宫产123例,宫外孕手术102例,胆囊切除、胆道探查86例,肝包虫手术58例,胃肠道手术108例,脊柱及四肢手术203例,其他手术68例。
麻醉方法:全麻231例,硬膜外382例,腰麻138例,臂丛阻滞109例。
镇痛方法:均于手术进行到缝皮时,用20g动静脉留置针置于一侧上臂三角肌皮下,固定包扎牢靠,预先注入镇痛泵内药液2ml,
并连接驼人牌pca输注泵,镇痛泵持续输注速度2ml/小时,单次pca剂量0.5~2ml,自控锁定时间15分钟。
镇痛液配方:芬太尼0.8~1.2mg(根据体重、年龄决定用量)、氟哌啶2.5~5mg、2%利多卡因10ml,加0.9%氯化钠至100ml。
镇痛标准采用prince-henry评分法。
0分:咳嗽时无疼痛;1分:咳嗽时才有疼痛:2分:深呼吸时即有疼痛发生,安静时无疼痛;3分:静息状态下即有疼痛,但较轻,可以忍受;4分:静息状态下即有剧烈疼痛,难以忍受。
0~1分为优,2分为良,3分为有效,4分为无效。
同时观察镇痛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并记录患者按压自控开关的次数。
结果
860例患者持续镇痛36~48小时,prince-henry评分为:0分82例,1分582例,2分150例,3分46例,无4分出现,优良率94.7%,有效率100%。
镇痛期间绝大多数患者不需按压自控开关,仅有8例追加了pca 量,且48小时内最多不超过6次。
本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呼吸循环抑制,亦无尿潴留发生,术后
大多数患者安静有睡意,13例患者自觉头晕,28例有恶心感,6例发生呕吐,1例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51%、3.25%、0.69%和0.12%,无1例发生局部疼痛或感染。
讨论
自控镇痛(pca)技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止痛技术,病人可借助于“镇痛泵”,持续和按需自行反复地给予小剂量药物,达到镇痛目的。
它的最大特点是让患者自己尝试参与控制自身的疼痛。
它将一次性口服、肌注或静脉用药方式改为小剂量持续使用和分次追加剂量,不仅是临床用药合理化,也比较客观地满足了不同患者对止痛的要求,使镇痛效果趋于完善,同时克服了传统用药不及时、起效慢、镇痛不全和不良反应明显的缺点。
pca给药途径包括皮下(pcsa)、静脉(pcia)和硬膜外(pcea)等方法。
临床实践证明,硬膜外和静脉内镇痛效果良好,但操作相对复杂,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椎管内长期注入局麻药诱发的神经损伤也使硬膜外镇痛的安全性受到质疑。
皮下自控镇痛(pcsa)技术,操作简单,便于固定,且不妨碍患者活动,镇痛效果确切、安全。
芬太尼是苯基哌啶衍生物,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为术后镇痛的常用药物,且皮下自控镇痛应用较为广泛。
术后立即开始皮下镇痛,并给予一定的负荷量,以便使患者迅速达到明显缓解疼痛或无痛状态。
本组镇痛药液首次负荷量为2ml,芬太尼持续皮下注入量为16~24μg/分,并根据体重、年龄调整药物用量。
芬太尼脂溶性高,易
透过血脑屏障,单次注射时作用短暂,需重复多次注射,与氟哌啶联用,以求延长镇痛时间,增强镇痛效果,减少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反应。
伍用利多卡因是为了避免穿刺部位的肿胀和疼痛不适。
本组绝大多数患者术后镇痛满意,优良率94.7%,有效率100%,无呼吸及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出现。
46例评分3分者,有8例为脊柱、四肢手术病人,连续镇痛期间追加了pca量,可能与手术创伤重、个别体重较大、用药量偏小有关。
有13例术后当日感觉头晕,但症状轻微,生命体征平稳,脉搏氧饱和度(spo2)在正常范围,多无特殊处理,必要时给予低流量吸氧后症状改善。
有28例出现恶心、6例发生呕吐,考虑为芬太尼药物的不良反应所致,也与胃肠道手术刺激有关。
呕吐频繁者可静滴胃复安或恩丹西酮症状减轻或消失。
另有1例术后第2日发生锥体外系征象,一般认为是氟哌啶的不良反应导致,因该药有多巴胺受体阻滞作用,剂量偏大时可引起上述并发症。
一旦发生锥体外症状应立即停用镇痛泵,吸氧,肌肉注射安定10mg,该患者6小时后症状逐渐消失。
总之,芬太尼用于术后皮下自控镇痛,使用简单,血药浓度稳定,镇痛效果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较少,使病人能够较舒适地度过术后疼痛期,同时也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后镇痛方法。
但应加强对术后镇痛的管理,随访要及时,病人及家属也应积极配合这项工作。
术前或手术结束时,麻醉医生应详细讲解并指导他们镇痛泵的使用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参考文献
1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51-2576.
2 江春英,杭燕南.椎管内注射局麻药与神经并发症.2003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与知识更新,2003:116.
3 莫治强.术后镇痛诱发脊神经损伤的防治.2003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与知识更新,2003:115.
4 李勇军,李德亮,张燕飞,等.术后皮下镇痛术的效果观察与比较.中国麻醉与镇痛杂志,2003,5(2):140.
5 叶平安,朱银南.实用麻醉药理学.第1版.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