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313239课程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Foreign Trade课程类型: 模块课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0学分:3适用对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国际贸易后续课程:开课单位: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是国际贸易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经济通行规则,专门研究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和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全面把握中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原则,并能正确运用理论和方针政策来分析和研究中国对外贸易的实际问题,从而为做好外经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对外贸易、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对外开放与发展对外贸易、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对外贸易管理、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我国对外贸易国别地区关系和方针政策、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国际发展援助等为授课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授课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中国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发展(掌握)第一节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一、实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二、对外开放的内涵三、对外开放格局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第二节对外贸易的建立与发展一、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二、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三节对外贸易的总体格局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二、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三、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四、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第二章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理解)第一节西方传统贸易理论一、绝对成本论二、比较成本论三、要素禀赋论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一、国际分工理论二、国际价值理论三、社会再生产理论第三节新贸易理论一、技术差距论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三、偏好相似学说四、产业内贸易理论五、国家竞争优势论第三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了解)第一节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一、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及其方式二、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三、中国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第二节对外贸易与工业化一、工业化概述二、对外贸易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三、世界范围内对外贸易与工业化关系的典型实例四、中国对外贸易与工业化关系的实证分析第三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一、经济增长的含义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三、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第四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掌握)第一节对外贸易战略的内涵一、对外贸易战略的概念与特征二、对外贸易战略的分类第二节出口商品战略第三节以质取胜战略一、以质取胜战略的内涵二、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措施第四节科技兴贸战略一、科技兴贸战略的内涵二、科技兴贸战略的措施第五节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一、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必要性二、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对策措施第六节进口商品战略第五章对外贸易立法管理(掌握)第一节对外贸易立法概述一、外贸立法管理手段的概念和特点二、运用立法手段管理对外贸易的必要性三、外贸立法的发展与完善四、对外贸易立法体系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一、《外贸法》的立法宗旨二、《外贸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三、《外贸法》的基本原则第三节货物贸易管理立法一、货物进出口管理立法二、货物进出口主要环节管理立法三、维护对外贸易秩序的立法第四节技术贸易管理立法一、技术进出口管理立法二、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第五节服务贸易管理立法一、服务贸易立法发展概况二、主要服务业立法第六章对外贸易经济调控(掌握)第一节对外贸易经济调控手段概述一、对外贸易经济调控手段的概念和特点二、经济调控手段的作用机制三、中国运用的主要经济调控手段四、实施对外贸易经济调控的必要性第二节对外贸易税收一、对外贸易税收概述二、进出口关税三、进出口商品国内税第三节汇率与汇率制度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效应分析二、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对外贸易的影响三、中国汇率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第四节进出口信贷制度第五节出口信用保险第七章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掌握)第一节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概述一、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手段的概念二、对外贸易行政管理对象三、对外贸易行政管理的特点四、对外贸易行政管理的必要性第二节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一、对对外贸易经营者的资格管理二、对重要货物对外贸易经营者的管理第三节货物进出口管理一、货物进出口管理概述二、货物进出口管理的主要手段第四节货物进出口主要环节管理一、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二、海关管理三、外汇管理第八章中国吸收外资(掌握)第一节中国吸收外资的概况第二节中国吸收外资的方式一、外商直接投资二、对外借款三、对外证券融资四、其他方式第三节“入世”与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政策措施一、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二、中国外资立法的框架及特点三、中国吸收外商投资法律法规调整四、中国外资立法与世贸组织规则的接轨五、中国利用外资立法的发展与完善第九章中国对外投资(掌握)第一节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一、国际直接投资发展概况二、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相互关系的理论溯源三、国际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第二节中国对外投资的方式和战略一、中国对外投资的方式二、中国对外投资的战略第三节中国对外投资管理一、中国对外投资的宏观管理二、中国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鼓励与保护措施第十章技术贸易(掌握)第一节技术贸易概述一、技术贸易的概念二、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三、技术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第二节引进技术一、中国引进技术发展回顾二、引进技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三、中国引进技术的政策第三节技术出口一、中国技术出口发展回顾二、中国技术出口政策第四节技术进出口管理一、技术进出口管理依据二、技术进出口管理原则三、技术进出口管理措施第十一章服务贸易(掌握)第一节服务贸易概述一、服务贸易的基本概念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概况第二节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特征第三节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与措施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措施第四节中国服务贸易管理一、我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二、我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发展思路第十二章国际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了解)第一节国际工程承包概述一、国际工程承包的含义二、国际工程承包方式三、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及其特点第二节国际劳务合作概述一、国际劳务合作的概念二、国际劳务合作的作用及其必然性三、国际劳务输出的方式四、国际劳务市场的概念及其特点第三节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管理一、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概述二、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的管理体制第十三章国际发展援助(了解)第一节国际发展援助概述一、国际发展援助的概念二、国际发展援助的方式第二节主要发达国家的对外发展援助一、美国的对外发展援助二、日本的对外发展援助三、法国的对外发展援助四、德国的对外发展援助五、英国的对外发展援助第三节中国与国际发展援助一、中国对外发展援助二、中国利用国际发展援助三、中国参与国际发展援助的意义第十四章对外贸易关系(了解)第一节中国-欧洲联盟的贸易关系第二节中国-美国的贸易关系第三节中国-日本贸易关系第四节中国-中国单独关税区的贸易关系第五节中国-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四、课程建设与改革(含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本课程的教学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最新变化;内容全面,重视应用;课程体系的安排突出了各章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
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济发展要求对外贸易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
如果对外贸易的发展与这些目标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对外贸易才能实现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而要实现这种良性发展,就要求制定科学的对外贸易政策,而且要适应国际经贸环境的客观要求。
一、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说依据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罗伯特逊、诺克斯。
20世纪50年代诺克斯的主要观点。
19世纪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是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因而称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一方面,因为各国按比较成本规律进行国际贸易,使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增加了产量。
通过交换,各国都得到了多于自己生产的消费量。
他认为这是对外贸易的直接利益。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外贸易产生间接的动态利益,即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把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
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补充的观点。
他们认为,对外贸易较高速的增长,特别是出口的高速增长。
会带来以下几个重要的动态利益:出口扩大意味着进口能力的提高。
资本货物的进口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方面,资本货物的进口使得这个国家取得国际分工的利益,节约了社会劳动;另一方面,资本货物尤其是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可以提高国内的技术水平。
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国内的投资流向发生变化,资本会越来越集中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专业化生产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规模经济效益。
出口扩大使得商品市场扩大,生产规模也随之扩大,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得到提高,由此获得规模经济,提高利润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出口扩大还会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
这一点对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的国家尤其重要。
出口扩大,增强需求,不但会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而且会大大促进国内经济一体化。
出口的不断扩大会鼓励外国资本的流人。
一、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一)西方传统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是源于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16世纪至18世纪,重商主义的理论家为国家干预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提供了一整套理论支持,其核心是,财富的代表是金银,要取得金银就应该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取得对外贸易顺差。
亚当.斯密秉承他的“看不见的手”的经济学观点,对重商主义贸易理论进行了有力批判,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学说,这可以说是传统贸易理论的开端。
1、绝对成本论根据绝对成本理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如果外国供应的商品比本国制造的还要便宜,那么最好用本国擅长生产的产品与之进行交换,而不要自己生产。
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说明社会分工以及国际分工能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国际贸易并不像重商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只能使交易的某一方获得利益,而是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贸易利益的普遍性原则为自由贸易的政策主张奠定了基础。
但是,这种强调绝对优势的理论隐含着一个前提,即贸易双方分工和贸易状况是吻合的。
2、比较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亚当.斯密认为由于自然禀赋和后天形成的有利条件不同,各国均有一种产品生产成本低于他国而具有绝对优势,按绝对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和交换,各国均获益。
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只需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并参加对外贸易,就能从中获利,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李嘉图所阐述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以他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根据劳动价值论,任何产品的价值都取决于他的劳动成本。
在异国国内贸易中,劳动成本决定交换价值。
根据李嘉图的观点,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低位,但是两者的不利程度必定有所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要少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
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
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的国别和区域政策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一、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1949-1978年)1949年9月通过的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
同时,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选择了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使对外贸易成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就是换取进口必要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基本上忽略了对外贸易的效率原则。
在这个阶段,中国执行的是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
具体而言,在对外贸易体制上建立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独家经营、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来取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在政府的对外贸易管理手段上,基本以行政计划为主,主要靠计划和数量限制来直接干预进出口,不参与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很少进行双边经济贸易合作(除了早期与苏东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同时对外贸易的目的主要是创汇,为满足必须的进口对外汇的需求,而采取人民币币值高估以及外汇管制的汇率政策(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数据来分析,人民币币值高估实际上鼓励了进口,抑制了出口,导致建国后20年中出现进口赢利,出口亏损的局面)。
在对外贸易战略方面,中国此时基本上采取的是“进口替代”战略。
在1960年之前选择的进口替代行业基本上是重工业,这与中国当时的工业化战略是相辅相成的,随后才开始有计划地引进部分基础工业。
但是,与拉美国家的经历相同,完全的进口替代政策也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日益恶化,外汇收不抵支;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不良;企业缺乏发展的动力,即使是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一段时间后,又成为落后。
对外贸易相关理论(一)比较成本比较成本论代表学者为李嘉图,其在《论谷物低价对资本利润的影响》提出货物自由贸易,进而提出比较成本论,而比较成本主要针对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参数后的成本进行比较,与绝对成本理论相比,比较成本理论指导意义尤为显著,该理论主要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指出各个国家并非要全面生产各种商品,而是应当汇聚各种资源生产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商品,再利用国际贸易方式,基于资本及劳动力不变前提下明显增加生产总量,这样国际分工对于参与贸易相关国家均极为有利。
(二)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论主要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及伯蒂尔•奥林首先提出的,该理论已不在局限于基于技术差异角度对于国际贸易原因、结构及结果局限进行解释,其主要选择贴合实际的要素禀赋说明国际贸易原因、结构及结果。
要素禀赋理论作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另一种观点,其指出现实生产使用的生产要素并非仅有劳动力,其具体包括多种生产要素,但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基本条件。
依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来说,基于各国生产同一产品技术水平同等条件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异主要产品成本不同,而这种成本区别主要与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价格差别密切相关,其会影响该国各类生产要素实际丰裕程度。
(三)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概念内涵及外延均较为模糊,当前我国学者研究的新贸易理论基本为二战结束后针对变化的国际贸易现状形成的新式理论学说,这主要是二战结束后国际贸易形势发展较快,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其很难全面解释新型贸易格局和国际贸易特点,因此要求满足新时代发展的新贸易理论逐步发展形成,其中新贸易理论主要理论贡献者包括迪可西特、克鲁格曼、赫尔普曼、斯宾塞及布兰德等,该理论内容大体包括下列三个方面。
首先针对贸易动因及贸易基础实施全面分析,当前各个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以及发达国家贸易快速增加已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现状,新贸易理论指出当前国际贸易动因及基础均产生明显改变,贸易已不单纯为技术及要素禀赋之间的差异性,其基于供给、需求以及技术差距等诸多方面针对国际贸易动因及基础进行全面分析。
第5次课第二章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重点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一、古典贸易理论(一)绝对成本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二)比较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三)要素禀赋理论要素比较理论赫克歇尔俄林二、新古典贸易理论(一)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1、人力资本理论2、研究与开发要素理论3、信息要素理论4、技术差异理论(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二节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理论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分工理论二、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一)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从实物形态上科学地论述了一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以及每个部类的内部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木桶理论”(短板理论)。
马克思将社会生产的比例关系比喻为钢铁厂的各生产要素:技术力量、人力、水电、运输、铁矿、焦炭的齐备。
2、社会生产各部类之间以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不仅在价值上要求平衡,而且在实物上也要求平衡。
但是,由于各国的(1)生产水平、(2)经济结构、(3)科技条件、(4)自然资源这四类因素等的影响,在一国范围内不可能在实物形态上达到社会扩大再生产所要求的平衡的需要。
必需通过对外贸易同别国实现实物形态的转变,把生产资料转换为生活资料,把生活资料转换为生产资料,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内部实现转换。
例如,伊拉克石油换食品,美国出口小麦大豆换石油,日本出口汽车等工业制成品换资源性原料,丹麦日本互购油轮、破冰船,新加坡进口重、化工业产品3、如果不发展对外贸易,社会扩大再生产客观比例关系得不到满足,就处于原始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人类社会古今中外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有三种模式:原始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中等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高级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原始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建立在短线产品部门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超出短线产品部门生产能力比例的中线产品、长线产品部门生产能力闲置。
大学二年级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大学二年级经济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以了解贸易的原理和国家间贸易政策的重要性。
本文将围绕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展开讨论。
一、国际贸易的理论国际贸易的理论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等。
其中,比较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指的是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的相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则是由大卫·李嘉图发展而来,认为国家应专门生产自己拥有绝对优势的商品。
比较成本理论则是由罗伯特·托伯发展而来,强调国家在生产两种商品时的机会成本差异。
理论研究表明,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个国家的相对优势和专业化生产,通过国际贸易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的提升。
国际贸易的理论为我们理解贸易行为和贸易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同时也为国家间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国际贸易的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经济利益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常见的国际贸易政策包括关税政策、非关税壁垒政策和贸易协定等。
关税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主要用于保护国内产业和调节国内价格。
国家可以通过提高关税来限制进口商品的流入,以保护自己的产业。
然而,过高的关税也会使国内消费者面临更高的价格和更少的选择,同时也会引发贸易战等负面影响。
非关税壁垒政策包括配额限制、进口管制和技术壁垒等,用于限制进口商品的数量和种类。
配额限制是指对某种商品进口数量实施的限制,进口管制则是指对特定商品进口实施的审核和许可制度。
技术壁垒则是通过技术要求和标准来限制进口商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
贸易协定是各国之间签订的协议,用于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开放。
例如,世界贸易组织(WTO)就是致力于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组织。
此外,各国还可以通过双边或区域性的贸易协定来促进贸易合作和投资便利化。
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旨在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但也需要考虑到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和互惠原则。
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第一篇范文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近年来,我国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成为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两方面进行分析。
理论基础1. 国际贸易理论演变: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到新型国际贸易理论,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
新型国际贸易理论强调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环境保护等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为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对外贸易也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为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3. 开放型经济理论:开放型经济理论强调国际贸易与国内经济的互动关系,认为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区域一体化等措施有助于贸易高质量发展。
实践1. 优化贸易结构:提高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促进贸易结构优化。
发展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方式,推动传统贸易向现代化转型。
2. 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创新,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推动贸易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贸易与产业的良性互动。
3. 拓展新兴市场:“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贸易拓展新兴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
加大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多元化市场布局,降低贸易风险。
4.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简化进出口手续,降低贸易成本。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5. 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
发展绿色贸易,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出口,提高环保标准。
6. 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加强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提高国际贸易领域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贸易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第二篇范文从3W1H和BROKE模型看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要探讨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我们可以从3W1H(What、Why、Who、How)模型和BROKE(Background、Requirements、Objectives、Key Elements、Execution)模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