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52
3.2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3.2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动画《百米赛跑比较运动的快慢》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会进行m/s、km/h之间的单位换算。
(3)知道变速运动,知道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谁先到达谁跑的快(路程相同,时间短的快)2.在为到达终点前怎样比较谁跑得谁跑在前头谁跑的快(时间相同,路程长的快)学生讨论出方案并设计记录表格学生分组实教师提供两辆不同规格的玩具小汽车方案:验A、B,长木板、钟表、刻度尺等工具.a.比较两辆小车在相同时间内,哪a.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定性比较辆行驶的距离长,或让小车行驶相小车A、B运动快慢的方案.讨论的参考题目有:同的距离,看哪辆用的时间短.b.记录下两辆小车行驶的时间t、11.如何定性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t,测量出它们行驶的相同距离s,2慢?可以有哪些方法?分别计算出s/ t、s/ t 的比值,1 22.怎样保障两辆小车能做直线运动?比较它们的大小;还可以记录下两b.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定量比较辆小车在相同的时间t 内行驶的不小车A、B运动快慢的方案.讨论的参考题目有:1.怎样测量两辆小车运动的不同距离?同距离s 和s,分别计算出s/t、1 2 1s/t的比值,比较它们的大小.22.怎样测量两辆小车运动的不同距学生设计表格并小组讨论交流.离?3.怎样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学生分组实验三、实验操作小组内和小组之间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讨论比较A、B小车运动快慢的依据和条件;交流讨论得出的定性结论.教师讲解: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需要用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称为速度概念并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单位又是什学生自己说出公式,并自己推导出速度的单位.骤学生分组实验:让玩具小车在直木板上做快慢不变的学生分组实验、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描点连线画出图像.直线运动,从某一时刻起,测量出跟时间相对应路程的一组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s—t时间图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图像的物理意义:说明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代表车行驶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即s/t是个恒量.本节课设计为一个大探究,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环节,力图较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强调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图像法的学习渗透了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慢?可以有哪些方法?分别计算出s/ t、s/ t 的比值,1 22.怎样保障两辆小车能做直线运动?比较它们的大小;还可以记录下两b.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定量比较辆小车在相同的时间t 内行驶的不小车A、B运动快慢的方案.讨论的参考题目有:1.怎样测量两辆小车运动的不同距离?同距离s 和s,分别计算出s/t、1 2 1s/t的比值,比较它们的大小.22.怎样测量两辆小车运动的不同距学生设计表格并小组讨论交流.离?3.怎样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学生分组实验三、实验操作小组内和小组之间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讨论比较A、B小车运动快慢的依据和条件;交流讨论得出的定性结论.教师讲解: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需要用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称为速度概念并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单位又是什学生自己说出公式,并自己推导出速度的单位.骤学生分组实验:让玩具小车在直木板上做快慢不变的学生分组实验、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描点连线画出图像.直线运动,从某一时刻起,测量出跟时间相对应路程的一组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s—t时间图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图像的物理意义:说明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代表车行驶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即s/t是个恒量.本节课设计为一个大探究,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环节,力图较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强调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图像法的学习渗透了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慢?可以有哪些方法?分别计算出s/ t、s/ t 的比值,1 22.怎样保障两辆小车能做直线运动?比较它们的大小;还可以记录下两b.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定量比较辆小车在相同的时间t 内行驶的不小车A、B运动快慢的方案.讨论的参考题目有:1.怎样测量两辆小车运动的不同距离?同距离s 和s,分别计算出s/t、1 2 1s/t的比值,比较它们的大小.22.怎样测量两辆小车运动的不同距学生设计表格并小组讨论交流.离?3.怎样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学生分组实验三、实验操作小组内和小组之间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讨论比较A、B小车运动快慢的依据和条件;交流讨论得出的定性结论.教师讲解: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需要用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称为速度概念并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单位又是什学生自己说出公式,并自己推导出速度的单位.骤学生分组实验:让玩具小车在直木板上做快慢不变的学生分组实验、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描点连线画出图像.直线运动,从某一时刻起,测量出跟时间相对应路程的一组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s—t时间图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图像的物理意义:说明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代表车行驶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即s/t是个恒量.本节课设计为一个大探究,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等环节,力图较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强调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图像法的学习渗透了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初二物理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试题1.近视眼的成像示意图,如图所示.与视力正常的眼睛相比,近视眼的晶状体,对光线的 (选填“会聚”或“发散”)能力较强;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眼镜的镜片应是,其作用是将光,使像成在视网膜上.【答案】会聚凹透镜发散【解析】试题分析: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太后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对光的偏折能力过强,导致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正时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使像落到视网膜上。
如图所示.与视力正常的眼睛相比,近视眼的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较强;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眼镜的镜片应是凹透镜,其作用是将光发散,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考点:本试题考查的是近视眼。
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了解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
2.运动员可在1min内跑完420m,公路上的汽车速度是36km/h,羚羊速度可达15m/s ,三者速度最大的是()A.运动员B.汽车C.羚羊D.一样快【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知道,运动员的速度为:v人=s/t=420m/1min=420m/60s=7m/s;公路上的汽车速度是:v车=36km/h=10m/s;羚羊速度是:v羊=20m/s,所以,v羊>v车>v人,故选C。
3.正在行驶的列车速度是15m/s,这句话的物理意义是.【答案】列车1秒行驶的路程是15m【解析】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值的含义是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解:15m/s表示列车在1s内通过的路程是15m.故答案为:列车1秒行驶的路程是15m.【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值的物理意义,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4.右图的两个交通标志牌的含义是什么?按交通规则要求,从交通标志牌的地方到莆田需要多少分钟?【答案】(1)标志牌的含义:12km代表从此地到莆田的路程是12km;40代表从此地到西大桥最大速度不能超过40km/h;(2)18min【解析】解答:(1)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12km”是指从该标志牌到莆田还有12km;(2)∵v=,∴从此标志牌所在的位置到达莆田至少需要:t== =0.3h=18min.点睛:(1)交通标志牌“40”是限速的标志,指的是速度不能超过40km/h;“莆田12km”,是指从该标志牌到莆田还有12km;(2)已知汽车的最大速度和到莆田的距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从此标志牌所在的位置到达莆田需要的时间.5.下列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正在进站的火车B.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C.站在商城自动扶梯上顾客的运动D.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卫星【答案】C【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方向都保持不变,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作用.解:A、正在进站的火车速度越来越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离开脚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速度越来越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站在商城自动扶梯上顾客的运动速度和方向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D、绕地球匀速转动的“北斗”卫星方向在不断改变,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即可正确答题.6.右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下图为实验装置图,阅读右图使用说明书,然后回答问题.(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即S1= S2,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_________s.(2)若一同学将铜铃放到甲的左边,并与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甲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该同学想验证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把铜铃固定放在甲的左边,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_______)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4)如下图中,把铜铃放在甲、乙之间,已知S1=0.2m,S2=0.6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0.00125s ,则此时声速约为___________m/s.【答案】 0 不变 B 320m/s【解析】(1)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故液晶屏的示数为0;(2)因为铜铃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铜铃离乙的距离总是比甲正好远甲、乙间的距离,由于乙比甲远的距离是一定的,所以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3)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由于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都会减少,故时间差也会减少;(4)图2中,把铜铃放在甲、乙之间中点,设声速为v,则声音从铜铃传到甲的时间为:t1=s1/v,声音从铜铃传到乙的时间为:t2=s2/v,由题意知:t2-t1=1.765×10-3s,所以s2/v-s1/v=0.6m/v-0.2m/v=1.25×10-3s,所以v=0.6m−0.2m/1.25×10−3s≈320m/s。
探究目标:通过对比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与物体性质的关系。
探究器材:计时器、不同质量的小球(如篮球、乒乓球等)。
探究步骤: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何为物体运动的快慢?物体的质量对运动的快慢有何影响?2.分组讨论,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3.安排实验:将不同质量的小球放在同一起点上,用计时器计时,观察小球运动的快慢。
4.学生回答问题:小球运动的快慢与小球的质量有何关系?5.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质量,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快慢呢?6.学生再次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
7.引导学生进行新的实验:保持质量不变,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将乒乓球变形、将篮球压扁等),观察不同形状物体的运动快慢。
8.学生回答问题:不同形状的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何不同?9.教师总结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物体的运动快慢与物体的质量、形状有关。
10.教师给出正确的结论:质量越大、形状越不规则的物体,运动越慢;质量越小、形状越规则的物体,运动越快。
11.教师带领学生思考:除了质量和形状,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快慢呢?12.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究:设计实验,改变其他因素,观察物体运动的快慢变化。
1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和自己的思考。
14.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和思考,总结不同因素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影响。
15.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物体运动的规律。
拓展探究:1.学生可以通过改变位移、摩擦力、空气阻力等不同因素,进一步探究物体运动快慢的规律。
2.学生可以设计其他物体运动快慢的实验,如比较不同长度的直线运动、弧线运动等。
3.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其他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评价与反思: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初步了解了物体运动快慢与物体的质量、形状之间的关系。
同时,学生也进一步思考了其他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并进行了拓展的探究。
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并培养了观察问题、设计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和思考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笔记一、速度。
1. 定义。
-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体运动得快,速度大;运动得慢,速度小。
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 相同时间比路程: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路程的长短。
例如,在1分钟内,甲同学跑了200米,乙同学跑了150米,因为200米>150米,所以甲同学运动得比乙同学快。
- 相同路程比时间: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例如,甲和乙都跑100米,甲用了15秒,乙用了20秒,因为15秒<20秒,所以甲运动得比乙快。
3. 速度的计算。
- 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
-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 s^-1。
-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或km· h^-1。
- 换算关系:1m/s = 3.6km/h。
例如,30m/s换算成km/h,30×3.6 =108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 定义。
-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是一个定值,与路程s和时间t无关。
2. 图像。
- 路程 - 时间图像(s - t图像)- 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
在图像中,直线的斜率表示速度,斜率越大,速度越大。
- 速度 - 时间图像(v - t图像)- 是一条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因为速度不变。
三、变速直线运动。
1. 定义。
- 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2. 平均速度。
- 定义:变速直线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得到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 公式:v=(s)/(t)(这里的v是平均速度,s是总路程,t是总时间)。
- 例如,一个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前半段路程的速度为v_1,后半段路程的速度为v_2,设总路程为2s,则前半段路程所用时间t_1=(s)/(v_1),后半段路程所用时间t_2=(s)/(v_2),总时间t = t_1 + t_2=(s)/(v_1)+(s)/(v_2),平均速度v=(2s)/(t)=(2s)/(frac{s){v_1}+(s)/(v_2)}=(2v_1v_2)/(v_1 + v_2)。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学案【课堂互动】知识点一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在校运会的男子百米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
作为观众的你,是如何判定哪个同学跑得快的呢?如果你是裁判员,你又是如何判定哪个同学跑得快的呢?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不难发现:观众是用“在相同的 内比较 ”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员的快慢的;而裁判员则是用“在相同的 内比较 ”的方法来比较运动员的快慢的。
那么物理学中又是怎么来比较的呢?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有关速度问题。
知识要点: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用以下三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用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②时间相同,用通过的路程的长短来比较;③路程和时间都不同,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来比较。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速度。
知识点二 速度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1)速度在数值上等于 和 的比值(公式写作 ),比值的大小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比值越大,表示物体运动得越 ,比值越小,表示物体运动得越 。
因此速度是一个反映物体 的物理量。
(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由 单位和 组合而成的,路程(s )的单位是米(m );时间(t )的单位是秒(s );故速度的单位是“ ”,读作“ ”,可用符号“ 或m.s -1”表示。
日常生活中的速度单位还有 。
知识要点: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 =s t.单位是“米/秒”,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时”做速度的单位。
2. 1m/s=3.6km/h ;1km/h=1/3.6m/s=0.28m/s 。
3.由速度的公式v=s/t 还可推导出两个很有应用价值的公式s=vt 和t=s/v 。
分别用来计算路程和时间。
知识点三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即速度保持不变的运动我们称其为 运动。
此时的物体运动速度是一个定值,与 和 无关。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第3节 运动的快慢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架解一、速度: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 速度 表示;2.速度的符号:v3.速度的定义: 单位时间 内物体运动的 距离 ;4.速度的公式: ,公式变形得: , 。
5.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 -1;S :路程——米(m); t :时间——秒(s); v :速度——米/秒(m/s)6.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的 运动快慢 ;【例题1】如图画中题有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诗中能估算出速度大小的一句是( )A .朝辞白帝彩云间B .千里江陵一日还C .两岸猿声啼不住D .轻舟已过万重山【答案】B【解析】解:A 、云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与速度无关,故A 错误;B 、“千里江陵一日还”描述的是一天内通过的距离,可以估算速度的大小,故B 正确;C、不同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诗人是根据音色来辨别是猿的声音,与速度无关,故C错误;D、从“轻舟已过万重山”知,“山”相对于轻舟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以“轻舟”为参照物,“山”是运动的,通过了距离,但不知道时间,所以无法估算速度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B。
【变式1】关于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它的运动速度越大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C.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它的运动速度越大D.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答案】D【解析】解:可知,在物体运动的路程未知时,只根据时间无法判定速度的大小,A、根据v=st故A错误;B、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故B 错误;C、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由于不知道时间,则根据v=s可知,无法比较速度的大t小,故C错误;D、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故D正确。
故选:D。
【例题2】如图所示,电瓶车正常行驶,速度表指示的数值是 m/s,以此速度行驶30min,通过的距离是 m。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含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二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三是使学生明确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概念——速度,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中。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学会定性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
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会用停表测量时间。
2、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用m/s表示。
4、能用速度公式v=s/t进行简单计算。
5、初步了解用路程—时间图像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概念,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知道速度图像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一种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速度图像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动画《百米赛跑比较运动的快慢》一、情境导入物体运动有快有慢,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现在我们一起观看“比比谁快”视频。
(1)狮子和豹子在百米短跑中以什么标准确定冠军?(2)狮子和豹子在运动过程中,谁跑得快?学生总结:1.在运动过程中,跑在前面的跑得快;2.在到达终点时,先到达的跑得快。
1.3运动的快慢要点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 ● 相同路程比时间 ● 速度● 物理意义: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体运动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慢,速度越小。
● 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 公式:时间路程速度=,v =● 单位:● 国际单位:米/秒(m/s ●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 换算:1m/s=3.6km/h● 单位的含义:1m/s 表示:物体每1s 的时间里,运动的路程为1m 。
注意:(1)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因为速度保持不变,因而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要点二、匀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 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做快慢改变的运动。
●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做速度不变的运动。
(最简单、最理想) 特点:(1)运动方向(速度方向) 不变。
(2)运动快慢(速度大小) 不变。
——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要点三、平均速度公式:总总t S v=——s v t=作用:粗略的描述运动的快慢,不能反映出物体的运动细节。
(1)匀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 瞬时速度。
(2)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 不一定等于 瞬时速度。
注意:(1)平均速度的公式:总总t S v=(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2)在特殊情况下:当t 1=t 2时,221v v v +=;当s 1=s 2时,21212v v v v v +=,不等于221v v v +=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在某段运动时的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要点四、用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1、s-t 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 ,纵坐标表示路程s ,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s-t 图象。
如图(1)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s-t 图象。
2、v-t 图象:用横坐标表示时间t ,用纵坐标表示速度v ,就得到了物体运动的v-t 图象。
如图(2)所示,是匀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
第二节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答案:(1)路程 (2)快 (3)时间 (4)快 (5)路程 (6)运动快慢 (7)单位时间 (8)v =s t (9)m/s (10)速度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探究实验1:定性比较小车A 、B 运动的快慢。
【实验仪器】小车A 、B ,长木板【实验过程】把小车A 、B 放在长木板上的同一位置,让它们同时开始运动,观察A 、B 两个小车谁跑在前边。
【实验记录】A 、B 两小车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同时刻时(起始点除外)A 车在前边。
【实验结论】上述实验定性比较了物体运动的快慢,表明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的物体在前边的物体运动得快。
正如百米赛跑时,观众认为跑在最前边的运动员最快。
点技巧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两小车出发的时间必须相同;②保持两小车做直线运动。
探究实验2:定量比较小车A 、B 运动的快慢。
定量地描述需要利用控制变量法,设定某一个量不变,再根据物理量的大小,较准确地确定某一个物理量的变化,然后进行比较而得出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用仪器准确地测量出所需要物理量。
【设计实验】(1)让小车A 、B 分别在长木板上运动,用秒表计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A 、B 运动的快慢。
(2)让小车A 、B 分别在长木板上运动相同的路程,用秒表测量出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比较小车A 、B 运动的快慢。
【实验器材】小车A 、B ,长木板,秒表、刻度尺。
【实验过程】(1)让小车A 、B 分别在长木板上运动,用秒表计时,在相同的时间内t 内A 、B 通过的路程分别为s A 和s B ,用刻度尺测量出它们通过的路程,并记录在下列表格内。
(2)让小车A 、B 分别在长木板上运动相同的路程s ,用秒表分别测量出A 、B 两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 A 和t B ,并记录在下表内。
(3)计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小车 时间/s 路程/m 路程/时间(m/s )A t =20 s A =1.6 0.08B t =20 s B =1.2 0.06A t A =15 s =1.5 0.1B t B =20 s =1.5 0.075【分析论证】通过实验(1)数据分析:在相同的时间内A 小车比B 小车通过的路程长,路程与时间的比值A 比B 大,说明A 小车比B 小车运动得快;通过实验(2)数据分析:通过相同的路程,A 小车用的时间比B 小车用的时间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A 比B 大,说明A 小车比B 小车运动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