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书报告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22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自卑常常被认为是不好的,因此很多人否认自己的自卑情结。
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正视自己的自卑和不足,是健康成长的前提。
孩童时代,我一直被班里的同学称为胖子,对外貌很自卑。
但是我不允许自己承认这一点,也不允许别人发现这一点,当被叫到胖子的时候,我会用很恶劣的语言回应。
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正视自己长得不够漂亮的事实,并且发现自信所体现出来的魅力。
我常常告诉自己自信的女性最美丽,这种心理暗示带来的效果很好。
正视自己的自卑,并且把自卑用自信来掩盖,这是我对自我内心的调整,但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让我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认识了自卑情结,并再一次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了深层次探索。
《自卑与超越》一共十二章节,读完之后,有三点感受尤为深刻:一、个体的生活意义与行为什么是生活的意义?生活的问题都是和职业,社会和性相联系的。
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就表明了他生活的意义。
错误的生活意义导致错误的行为。
阿德勒由表及里的探索,有效解释了为什么纠正一个人的行为后,患者仍然会出现其他不良行为。
关键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错误的生活意义没有被纠正。
我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有两个16岁的小孩子,性格暴躁,不讲礼貌。
我多次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效果甚微。
我问及了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小时候记忆深刻的故事。
a的父母双亡,和爷爷相依为命。
爷爷并不关心他的心里需要,只保证他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时候爷爷走亲戚,会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
长期的忽视使得他很孤单。
b的情况更糟糕,唯一的亲人,哥哥在外打工,一年回家一次,他假期也呆在学校,无处可去,安静的时候,深黑的眼睛常常让人觉得悲伤。
我第一次接触他对他印象非常好,爱照顾人,负责人。
但是相处的过程中,我开始接触其他人,对他的关注度减少。
接下来他的行为就变得让人无法忍受。
了解到ab的生活环境和现状之后,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表现的如此暴躁是因为他们怕被忽视,想引起老师的注意。
但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运动以及其他方面都表现平平,他们便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来达到吸引注意的目的。
《自卑与超越》1读书报告这本书作为个体心理学派的代表书籍,具有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开篇作者便警示读者“人类的生活必须要有意义。
”在作者看来,生活的意义便是奉献,人们是通过三种使命:职业、同伴和性来达到为这个世界、为人类的幸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的。
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因为没有人会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感到满意,人们一直在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来改进自己身边的处境,脱离这种感觉。
这种对于自卑的摆脱也可以看作是对于优越感的追求,追求优越感是每个人的共性,然而每个人的优越感目标又是属于个人所独有的。
个体优越感的目标决定了个体对于生活的意义,并将这种意义赋予在生活模式中,也正是从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中我们能够直观的看出个体的差异。
在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所体验到的最大的感受便是:“每次读心理学的著作,尤其是人格心理学类的书籍,就像是拿着一把刀在“解剖”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奥秘”,而最先被“解剖”的便是自己,其次是自己身边的人。
当然,这些著作也为我们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也正是这样,我们才会将他当作励志的书籍。
”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每个人都无法逃脱以他人为参照物并反射以观察自身,然而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的不足,由此便会导致自卑感的产生。
没有人可以忍受长期的自卑感,所以我们总是试图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超越自卑。
如果用正确的方法脚踏实地的成功克服自卑感时,我们便会获得超越。
人类的生活必须有意义,而这个意义便是奉献,奉献很大程度体现在合作上。
正如阿德勒所说,我们居住在贫瘠的地球上借助其提供的资源得以生存和成长。
如何延续人类这个种族,延续人类的文明?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而这种贡献体现在与他人的合作之上,因为只有当我们坚定对他人奉献的想法时,才可能出现公平的合作。
看完这本书后无论是在对待自己的家人、朋友、恋人和同学方面,还是对于自己的学习和学生工作方面。
发现了自己的合作意识还有待于提高。
1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精神分析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
读书报告范文:《自卑与超越》读书报告(完整版)After Completing The T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互惠互利共同繁荣读书报告范文:《自卑与超越》读书报告(完整版)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岀今后设想。
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阿德勒这样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下面让我们走进他,走进《自卑与超越》!阿德勒的一生,就是在不断超越自卑,从而走向成功的过程。
他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商人的家庭中,排行第二。
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热爱音乐,但是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快乐,不快乐的原因来自他的哥哥,他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赶不上哥哥的成就。
他自小身体虚弱,患有驼背,行动不便,他哥哥的蹦跳活跃使他自形惭愧,而觉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
更不幸的是在五岁那年,他患了一场几乎使他丧命的肺癌。
童年的经历让阿德勒坚信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一种自卑感。
如弱小无助的儿童必须依赖更强壮的成年人的照料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自卑感的证明。
这种感觉标志着人生一开始就为克服自卑感而抗争。
他把这种抗争叫做寻求优越。
《自卑与超越》原名《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英文的书名似乎更能向读者展示这本书的中心内容。
《自卑与超越》读书报告一.作者简介: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02.07 - 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本书简介:自从心理分析大师佛洛伊德以泛性论为基础,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均可溯源于“性”以来,便有许多继起的精神分析学家纷纷提出不同的意见,对弗氏的泛性论作种种修正。
这些新的观念统称为“新心理分析学派”,其创始人A.阿德勒,以“自卑情结”为中心思想,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都出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
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成,将其转变成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
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
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
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
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阿德勒在本书中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通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的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
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行动的借口时,便发展成神经性的倾向。
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下去,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
三.经典语录:•每种生活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合作的能力,而每种工作也都必须在人类社会的架构下,以能够增进人类福利的方式来予以执行,只有了解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的人,才能够以勇气及较大的成功机会来应付其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