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76.19 KB
- 文档页数:9
全国实验说课等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_____》,这是学科教材具体章节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下面我将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教学过程和实验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次实验,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核心知识点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实验相关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实验内容设计1、实验原理本次实验基于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通过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操作,来验证实验的预期结果。
2、实验材料与仪器准备了详细列举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如试剂、器材的名称和规格,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实验步骤(1)首先,第一步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
(2)接着,第二步的详细步骤和关键要点。
(3)然后,第三步的操作流程和观察重点。
(4)最后,第四步的收尾工作和数据记录。
三、实验方法选择1、对比实验法通过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实验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探究式实验法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实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与实验相关的生活现象或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引出本次实验的主题。
2、实验前准备(1)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仪器,让学生对实验有初步的了解。
(2)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
3、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具体的小组数量小组,每个小组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说课稿《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对本节课进行了详细教学前设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及难点、实验仪器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八个方面来向大家汇报。
教材分析探究性实验是高中物理新课程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正是探究性实验,实验安排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之前,对于学生来说,比验证性的实验难度要大,所以对本节教材主要做以下两点分析:1、从教材前后联系来看,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学习了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认知过程的必然,这一节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基础,所以本节课实验能否成功对于下一节的学习非常关键。
2、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课涉及到控制变量法、图象法,是高中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所以更要好好把握。
学情分析1、具备的学科知识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及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但学生对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只是简单的定性关系。
2、学生能力分析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本实验中,老师只要作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但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方面能力有限,应加强引导。
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探究过程与方法通过控制变量法,使学生充分体会探究问题,与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借助多媒体辅助,利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讨论分析与交流,最后总结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数学》说课稿(通用3篇)《实验数学》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本科数学某某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
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2、教材重、难点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
(这个必须要有)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三、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分析“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
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2、学法分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
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
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5.2《实验》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教材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团队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探究来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巧,对物质变化现象的解释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3.现象观察与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4.知识讲解:教师针对实验结果,讲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实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实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是高中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
本实验位于必修 1《分子与细胞》中,通过该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以及细胞质的流动现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学习细胞的生命活动奠定基础。
本实验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叶绿体的形态结构、细胞质的组成和功能等。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实验之前,已经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等相关知识,对细胞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现象,学生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和体验。
此外,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2)理解细胞质流动的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显微镜使用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2)观察细胞质的流动现象。
2、教学难点(1)细胞质流动速度的观察和分析。
(2)解释细胞质流动与细胞代谢的关系。
1、讲授法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对实验有初步的了解。
2、演示法教师先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明确实验操作的规范和要点。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说课比赛说课稿1. 嘿,您知道吗?实验说课可不像普通说课那么简单。
就好比是一场奇妙的魔法表演,我得把实验背后的秘密都一一揭露。
比如说在化学实验里,那些五颜六色的试剂混合起来,就像一场绚丽的色彩派对。
可这派对背后有啥科学道理呢?这就是我要在说课里讲清楚的。
这实验可不是瞎做的,每个步骤都像拼图的一块,少了哪块都不行。
2. 我呀,参加这个实验说课比赛,心里就像揣了只小兔子,又紧张又兴奋。
咱就说物理实验吧,就像在探索一个神秘的小宇宙。
那些实验器材就像是我的小助手,像电流表、电压表,它们可不会自己说话,得我来讲讲它们是怎么协同工作的。
就好像一场音乐会,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任务,少了哪个声音都不对。
我得让评委们明白,这实验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
3. 哟呵,这实验说课稿可真让我费了不少心思。
您想啊,生物实验就像是探索一个微观的小世界。
那些细胞啊,微生物啊,小得像芝麻粒儿似的。
我得用我的说课稿把这个微观世界放大,让大家都能看清楚。
就像用放大镜去看那些小昆虫一样,我要把实验的每个细节都放大给评委们看。
要是我没说清楚,那就像厨师做菜没放盐,淡而无味了。
4. 实验说课比赛,这对我来说是个大挑战。
我就像一个探险家,在实验的海洋里航行。
拿化学实验中的燃烧实验来说,那火焰跳动得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
我要告诉大家这个小精灵是怎么产生的,它需要什么条件才能欢快地跳舞。
我可不能干巴巴地讲理论,得像讲故事一样把实验讲得生动有趣。
不然的话,评委们肯定会觉得像在听和尚念经,枯燥得很。
5. 哈,我来说说我的实验说课稿里关于物理光学实验的部分。
这光学实验啊,就像一场神奇的光影魔术。
那些光线就像一群听话的小士兵,通过透镜折射、反射,按照我设定的路线走。
我要把这个魔术背后的机关都讲出来。
如果我讲得糊里糊涂,就像把一团乱麻扔给评委,他们肯定会一头雾水。
我得让他们像看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一样,看得明明白白。
6. 哎,实验说课,那得把实验的意义讲得透彻才行。
《用气球驱动小车》实验教学说课稿一、引言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用气球驱动小车》实验教学。
这是一节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科学课程,旨在通过动手实验,让学生理解反冲力等物理学原理,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与方法、实验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与总结等方面展开说课。
二、教材分析《用气球驱动小车》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涉及到物理学的反冲力原理。
实验通过利用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来驱动小车运动,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原理。
本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反冲力原理,知道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可以驱动小车运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会正确组装气球驱动小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在实验中发挥想象力,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案。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反冲力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气球驱动小车的组装与实验。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反冲力原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及实验数据的分析。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物理原理,并激发他们对新课题的兴趣。
2. 讲解示范:向学生讲解反冲力原理及气球驱动小车的原理,示范如何组装小车,并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3.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操作。
4. 观察记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5. 分析总结: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6.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案,拓展实验内容,培养创新精神。
六、实验教学过程1. 准备工作:准备实验材料,包括小车模型、气球、打气筒等。
2. 原理讲解:向学生讲解反冲力原理及气球驱动小车的原理,确保学生理解。
3. 示范操作:教师示范如何组装小车,并强调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综合实践说课稿(7篇)综合实践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综合实践说课稿范文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综合实践说课稿1、小学生书包为什么越来越大?2、小学生书包为什么越来越重?3、怎样解决小学生书包为什么越来越大、越来越重问题?综合实践说课稿【篇2】教学目标:1、通过围绕纸和我们的生活这一主题研究,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兴趣以及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节约用纸的习惯,同时在研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2、培养运用调查、访问获取信息的能力,查阅参考书籍、上网等手段察记录、访谈记录、变废为宝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意设想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了解纸的历史,纸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运用调查、访问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学准备:1、收集好各种种类的纸或备用的废纸。
2、研究学习的资料(成果)3、准备各种纸艺的欣赏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出研究课题,教师谈话导入:请同学们看看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些什么,这些东西都是用什么做的呢(教师把带来的纸做物品放在学生桌面,请学生观察。
)(板书:纸。
)2、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再想一想,哪样东西最多我们生活当中处处离不开这些用纸做纸的物品。
3、通过教师与学生说说生活上的纸,让学生初步感知纸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它是无处不在的。
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研究《纸和我们和生活》(板书:纸与我们的生活)4、学生讨论,你想了解有关纸的什么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确定研究课题。
(1)纸是用什么做的(2)纸是哪里来的(3)纸是谁发明的(4)纸有哪几种(5)我们每天要用多少纸(6)纸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7)纸和环境有什么关系师:同学们想了解的知识还真不少。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说课稿引语: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下面我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个模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及作用(过渡句:要想游刃有余的把控课堂,必须熟悉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梳理)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一节,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为探究实验,基于探究的问题,在上一章掌握了测量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本节课的核心是通过小车在钩码牵引下运动的探究实验,进一步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和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最终得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主要从实验思路、进行实验、数据记录、数据分析等方面层层深入,展开探究过程。
本节的重点是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数据记录,难点是数据分析。
后面几节都要运用到本实验打出的纸带来进行研究。
因此,本节课有着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过渡句:目标是教学的指明灯,为了我的课堂能达成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结合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物理观念: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科学思维: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科学探究: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三)教学重难点(过渡句:依据以上对教学目标的分析,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实验的设计,数据的处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二、学情分析(过渡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想在课堂上达成自己的目标,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我对学情进行了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于高一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高度实验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而且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打点计时器,学习了测量瞬时速度的方法,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来讲理解上并不难,较有难度的是实验的操作过程,要注意的事项以及数据分析方法。
全国实验说课等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带来的实验课题是“_____”。
下面我将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选择、实验教学过程以及实验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明确且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指导教学过程、衡量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
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_____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_____的实验操作方法和步骤。
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够准确记录和描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实验内容设计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对实验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本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实验原理简要介绍本次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如_____。
2、实验材料与仪器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如_____、_____、_____等,并说明其规格和用途。
3、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的关键操作以及实验后的整理工作。
例如:第一步,_____。
第二步,_____。
第三步,_____。
4、实验现象与结果预测实验可能出现的现象和结果,并说明如何观察和记录。
三、实验方法选择在实验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1、科学性实验方法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规律,能够准确地验证实验假设。
2、可行性实验方法要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能够顺利实施,操作简单易行,便于学生掌握。
实验说课稿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2017年亳州市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说课稿学科:高中化学课题:《基于手持技术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的研究》教材: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姓名:方涛学校:亳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一基于手持技术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的研究方涛亳州市第一中学一、实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在现行版本的教材中均有介绍,山东科技出版社新编教材必修一《化学》,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第2节“研究物质性的方法和程序”课后“练习与活动”第三题(第18页)有涉及到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研究,其内容是:“取一小烧杯,向其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钠固体,然后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振荡后再向其中滴入酚酞溶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做演示实验或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该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对于“滴加酚酞后,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的现象”,因为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十分有限的,一般教师会由此现象直接告诉学生:“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是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具有漂白性,将酚酞漂白,使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并没有相关的实验事实说明,中间产物是过氧化氢。
2、学生学情分析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是高中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反应,反应原理较为复杂,然而学生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分步的问题上没有经验,教学过程中大多是直接告诉学生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过程中中间产物是过氧化氢,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现有潜在认知水平,所以学生在处理该知识点时只能通过机械记忆。
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书本实验的基础上结合手持技术设计实验。
通过实验过程的跟踪,展示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结果还有反应过程。
同时和书本实验完美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很强的实用性。
二、实验部分1、实验原理过氧化钠与水或稀酸反应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不稳定,立即分解放出氧气○1。
反应方程式:第一步:过氧化钠与水发生复分解反应:Na2O2+2H2O = 2NaOH + H2O2(快)第二步:过氧化氢发生分解反应:2H2O2= 2H2O+ O2↑ (慢)总反应:2Na2O2+2H2O = 4NaOH+ O2↑查阅相关数据H2O2(l) → H2O(l)+12O2(g)的△rHθ= -98.2 kJ·mol-1,△rGθ= -119.2 kJ·mol-1,所以过氧化氢水溶液能够自发的发生歧化反应。
而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与酸碱○1高等教育出版社《无机化学第四版》 655页性、催化剂种类有密切关系,在催化剂不存在时,过氧化氢水溶液分解较慢,当接触金属表面(Pt、Ag)、MnO2等,都能使过氧化氢分解加速,过氧化氢在碱性介质中的分解远比酸性介质中快○2。
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过程中,生成大量的过氧化氢未发生分解,可以通过加入催化剂的方法,使过氧化氢分解彻底。
通过监测整个反应过程中的氧气变化可以得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分步进行的,中间产物为过氧化氢的实验结论。
2、实验仪器与药品实验仪器:电脑、Vernier LabQuest2 数据采集器、氧气传感器(配套反应装置)、药匙实验药品:过氧化钠、蒸馏水、二氧化锰、酚酞溶液3、实验步骤将氧气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脑相连,打开Logger Pro 3实验数据处理软件,设置坐标为纵坐标为氧气百分含量,横坐标为时间。
在氧气传感器配套反应容器内加入50ml水,用氧气传感器开始监测反应容器内的氧气百分含量,向反应容器内加入一药匙过氧化钠(约3g),安装氧气传感器监测,当氧气百分含量不再变化时,打开反应装置,向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约1g),安装氧气传感器检测反应容器内的氧气百分含量变化。
4、实验结果与讨论氧气的百分含量变化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分析数据得出,反应容器内的氧气含量为18.92%,加入过氧化钠后,从35s到73s,用时38s,氧气含量从18.92%上升到27.08%,上升8.16%,图像表明在该实验条件下氧气百分含量不再变化。
取出氧气传感器,氧气含量降低并向其中加入酚酞溶液,现象为溶液先变红色后褪色。
加入二氧化锰之后数据显示,从127s到170s,用时43s,氧气含量从19.77%迅速增加到33.07%,上升13.3%,最后保持不变,取出氧气传感器,向其中加入酚酞溶液溶液保持红色不褪去。
图1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中反应装置内的氧气百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2高等教育出版社《无机化学第四版》 494页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有碱性物质生成,该物质为氢氧化钠;(2)、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为分步反应,中间产物为过氧化氢;(3)、第一步产生的氧气的量较第二段产生的氧气量少,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过氧化氢,且有大部分过氧化氢在碱性环境下未分解生成氧气。
5、实验改进要点利用氧气传感器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中氧气的百分含量进行跟踪检测,绘制氧气含量与反应时间变化曲线,实现实验过程的可视化、动态化。
三、实验教学内容1、实验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分步进行的实验研究的学习,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形成对分步进行的化学反应的初步认识,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氧气含量与反应时间的数据学会分析数据、读图、数据分析能力,初步认识应用手持技术的实验的实验装置组成;(3)、通过对比书本实验和教学实验,提高的设计、评价、处理等实验综合能力。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分步进行的,且中间产物是过氧化氢;教学难点:根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中释放氧气的量的变化,形成中间产物是过氧化氢的结论3、实验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激发思维[课堂引入] 过氧化氢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中杀菌消毒剂和漂白剂,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过氧化氢使如何制备的呢?工业中可以用过氧化钠制备过氧化氢,过程如下。
①用磷酸或磷酸二氢钠将过氧化钠水溶液中和至PH :9.0~9.7,使生成磷酸氢钠和过氧化氢的水溶液。
②使所说的磷酸氢钠和过氧化氢水溶液冷却到+5~-5℃,从而使绝大部分磷酸氢钠以十水磷酸氢钠水合物形式析出。
③在离心分离器中对含有磷酸氢钠水合物和过氧化氢水溶液混合物进行分离,从而使磷酸氢钠水合物结晶从含少量磷酸氢钠的过氧化氢水溶液中分离出来。
④将所说的含少量磷酸氢钠的过氧化氢水溶液在蒸发器中蒸发,得到含过氧化氢和水的蒸汽,而含过氧化氢的磷酸氢钠浓盐溶液从底部流出并返回中和槽。
⑤将所说的含过氧化氢和水的蒸汽在分馏塔中进行减压分馏,得到约30%过氧化氢。
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呢?(2)以书为本 发现问题[小组试验] 学习讨论书本中的关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研究。
并进行书本实验,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现象汇报]实验过程中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迅速,过氧化钠迅速消失,产生大量气体,放热,向反应后溶液滴加酚酞溶液酚酞先变红后褪色。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是什么原因引起的?(3)学习新知拓展思路[获取新知]过氧化钠与水或稀酸反应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不稳定,立即分解放出氧气。
氧气传感器是一种用于测量环境氧气含量的装置,搭配Vernier LabQuest2 数据采集器可以获取实时的氧气百分含量。
(4)观察实验思考论证[演示实验]将氧气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脑相连,打开Logger Pro 3实验数据处理软件,设置坐标为纵坐标为氧气百分含量,横坐标为时间。
在氧气传感器配套反应容器内加入50ml水,用氧气传感器开始监测反应容器内的氧气百分含量,向反应容器内加入一药匙过氧化钠(约3g),安装氧气传感器监测,当氧气百分含量不再变化时,打开反应装置,向其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约1g),安装氧气传感器检测反应容器内的氧气百分含量变化。
[形成结论] 分析反应过程中的氧气含量的变化,分析得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中有过氧化氢生成。
所以说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分步进行的,中间产物为过氧化氢。
并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反应过程。
(5)学以致用用于实践[学以致用] 因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中间产物为过氧化氢,所以工业中可以用过氧化钠制备过氧化氢。
因为过氧化氢在碱性环境下的分解速率较快,所以在工业中常用酸与过氧化钠反应。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这一分步进行过程,所以在生活中过氧化钠还可用于漂白剂,杀菌消毒剂,实际起到漂白、杀菌消毒的成分是中间产物过氧化氢。
四、实验效果反思与评价学生学习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时,在理解反应分步进行,并且中间产物是过氧化氢这个抽象问题是十分困难,传统实验只能观察静态的实验现象,依靠教师的强调和学生的强记完成知识的学习。
实验过程不生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用手持技术,对反应过程中的氧气含量进行实时监控,并且实现化学的多重表征中的微观表征和曲线表征,给学生呈现一个动态曲线,更加的生动、形象,也更加符合高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特点。
该实验操作简单,对实验者操作能力要求不高,所以本实验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理解过氧化钠与水等复杂反应过程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