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亚洲及欧洲
- 格式:ppt
- 大小:24.16 MB
- 文档页数:53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6课时教学目标1、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2、通过对国家和人口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亚洲和欧洲的人口与国家情况教学难点亚洲和欧洲的人口与国家情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放一段录像资料,反映亚洲人种、民族的特色,用人口攒动的亚洲东部或欧洲的繁华的街景以及青藏高原无人区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观,有这些资料引入亚洲的人口。
(二)新授板书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指导学生读图1-14,亚欧人口密度图,回答人口分布的特点。
板书 1.人口最多的大洲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列举。
讲述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2000年总人口达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占十分之六)亚洲有6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板书 2.人口分布不均匀3.亚洲的人种和民族学生自学阅读14页亚洲的民族小材料。
4.亚洲的国家在13页地图1-15上找到与我国在陆地上相邻的国家。
中国的临国有: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共14个。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亚洲的人口与国家,那么欧洲的情况如何呢?学生阅读12页材料,欧洲的人口与国家。
板书(二)欧洲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
2.城市文化水平高3.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4.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严重。
活动课下搜集亚洲和欧洲的世界之最。
教学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大量的材料指导学生自学。
在今后的讲述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课,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作业布置你知道哪些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否受到了很好的保护?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板书设计第一节亚洲及欧洲六、亚洲的人口与国家1.人口最多的大洲2.人口分布不均匀3.亚洲的人种和民族4.亚洲的国家(二)欧洲1.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洲。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知识点第六章《认识大洲》 6.1亚洲和欧洲1、亚洲的地理位置(课本图6-1):①纬度位置:跨寒、温、热三带,主要位于北温带;②半球位置:主要在北半球和东半球;③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2、欧洲的地理位置(课本图6-1):①纬度位置:主要位于北温带,小部分在寒带,无热带。
②半球位置:全部在北半球,大部分在东半球;③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东与亚洲相连,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3、分界线:(1)亚洲与欧洲的分界:①乌拉尔山;②乌拉尔河;③里海;④大高加索山脉;⑤黑海;⑥土耳其海峡(2)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⑦是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⑧白令海峡。
4、亚洲的地形(课本图6-3):①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仅次于南极洲);陆地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是南极洲,其次是亚洲。
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山脉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
③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亚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世界屋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又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④特色地形: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这里地壳不稳定(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5、欧洲的地形:①地形以平原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②地面起伏小;③山脉多呈东西走向分布在南、北两侧,平原分布在中部,所以地势南北高、中间低;④特色地形:冰川地貌——挪威幽深曲折的峡湾、芬兰的湖泊、东欧平原上的起伏的低丘、阿尔卑斯山脉挺拔的峰峦,都是冰川作用的产物。
6、读右图识记:半岛:E 阿拉伯半岛F 中南半岛 H 印度半岛山脉:A : 乌拉尔山 B: 喜马拉雅山海峡C: 白令海峡河流:D: 湄公河海洋:①北冰洋③太平洋④印度洋地形区:⑥是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7、亚洲的气候(课本图6-9,熟练掌握每种气候的分布地区,按序号):①复杂多样(原因:跨寒、温、热三带,纬度广,地形又复杂多样),无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亚洲及欧洲1.地理位置东西距离最长与跨经度最广不同亚洲是世界上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但不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东半球,北半球,亚洲在里头;围三洋,连两洲,两洲隔海望;东西长,纬度多,世界最大洲;分中亚,东南亚,东西南北亚。
3.气候亚洲的气候、河流与湖泊亚洲气候杂,水热差异大;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显;温带大陆性,分布最广泛。
江河辐射流,水资源可夸;长江第一河,黄湄入太平;北流勒叶鄂,南流恒印河。
里海最大湖,西北属于欧;死海贝加尔,最咸和最深。
4.河流与湖泊续表亚洲水系特点与地形地势的关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
结合亚洲的地势和河流特点,我们可以用图示这样一个手势来形容:双手虚托向下,地势中部(手腕)高,四周(手指)低,河流(指缝)向四周呈辐射状分布。
欧洲的自然环境与水系特征的关系可根据河流受地形、气候、海陆位置和轮廓等因素来分析欧洲河流的特点。
受平原地形的影响,欧洲河网密布,水流平缓;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欧洲河流水量丰富,径流量季节变化小,有利于航运;欧洲多半岛、岛屿,大陆轮廓支离破碎,因此欧洲河流短小,绝大部分是外流河。
(1)亚洲①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在亚洲。
②人口分布不均匀,亚洲东部和南部人口稠密;西部和北部人口稀疏。
(2)欧洲①人口密度大,尤其是欧洲西部人口稠密;欧洲城市化水平高。
②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大,人口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
6.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1)时区:地球自转一周360°,每隔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2)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沿180°经线,在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东西两侧分别是西十二区和东十二区。
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即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时间相同,日期相差一天。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1.“亚细亚”意为A.日落之地B.日出之地C.东方日出之地D.西方世界2.世界上各种气候类型中,在亚洲没有分布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地中海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3.除南极洲外,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是A.南极洲B.非洲C.亚洲D.欧洲4.下列关于亚洲河网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河顺地势由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B.亚洲部分只有小面积的无流区C.亚洲内流区面积广大,主要内流河有注人里海的锡尔河和阿姆河D.高原山地区河网密,平原丘陵区河网疏5.下列关于亚洲及欧洲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各大洲中,亚洲人口最多,欧洲人口密度最小B.目前欧洲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均匀的大洲C.除南极洲外,欧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大洲D.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在亚洲和欧洲6在各种气候类型中,亚洲所缺少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极地气候7.亚洲东部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A.经度跨度大B.地形类型多样C.纬度跨度D.海陆差异大8.亚洲与欧洲相比,气候最显著的差异是( )A.年降水量大B.年平均气温高C.大陆性显著D.年温差较小9.影响欧洲海洋性气候的因素,说法有误的是( )A.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大多数地方近海B.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影响C.三面临海,平原广阔,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利于气流进入D.温带季风影响显著10.欧洲分布最典型的两种气候类型是( )A.温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B.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冰原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11.(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是什么气候类型: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 。
(2)在亚欧气候类型图中用字母填注下列类型分布的位置。
6.1亚洲及欧洲“亚细亚”和“欧罗巴”古代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人们,把居住地以东的地方称为“亚细亚”,以西的地方称为“欧罗巴”。
在当地语言中,“亚细亚”意为“东方日出之地”,“欧罗巴”意为“西方日落之地”。
后来,“亚细亚”和“欧罗巴”所指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世代相传,分别成为亚、欧两大洲的名称。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称为亚欧大陆,也称欧亚大陆,面积达5000多万千米2。
亚洲和欧洲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景观衔接过渡,经济与社会发展各有特色。
图6-1 亚洲和欧洲大陆轮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从纬度位置来看,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从海陆位置来看,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亚洲面积约4400万千米2,是世界第一大洲。
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读图6-1,完成下列任务。
1 说出欧洲大陆部分所处的纬度范围,找出欧洲濒临的大洋和相邻的大洲。
2 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
方时也不同。
图6-2 世界时区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图6-3 亚洲和欧洲地形分布亚洲地形的主要特征是: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亚洲山地和高原约占总面积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 米,是除南极洲以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亚洲有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也有地势低平的西西伯利亚平原。
喜马拉雅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号称“地球之巅”;死海的湖面,是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雄踞亚洲中部,喜马拉雅山脉等众多高大的山脉,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延伸。
平原多分布在大陆边缘。
大陆东侧和东南侧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呈弧形排列的群岛,岛上地形崎岖,群岛外侧紧邻很深的海沟。
这里的地壳不稳定,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认识欧洲地形读图6-3 和下列资料,填表对比亚、欧两洲地形的主要特点。
6.1亚洲及欧洲(六课时)一、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及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
2.通过归纳亚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掌握描述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征的方法,能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出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特征。
3.能简要分析大洲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4.学会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并形成相关技能。
5.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和欧洲的人口分布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6.通过了解咸海的生态危机,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亚细亚”和“欧罗巴”,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大河众多的亚洲,亚洲的人口与国家共五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课程标准》鼓励探究学习,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而非简单地将结论呈现给学生。
把对区域的探索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
教材把对整个区域的探索分解成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使区域地理学习成为递进式的探究活动。
为使得区域地理学习有着较强的探究性,用于探究的问题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有兴趣去探究;二是学生有“空间”去探究;三是学生有能力去探究;四是对学生来说该问题有意义去探究。
教材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将亚洲作为正文的主线,将欧洲作为活动的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亚洲的学习,认识学习大洲的方法,在探究欧洲的活动过程中,掌握学习大洲的相关技能。
在内容安排上,将对亚洲和欧洲的探索分解为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人口和国家等五个方面,力争使本节内容的学习成为一种递进式的探究活动。
在活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可行性,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探究问题四个方面的特点。
“‘亚细亚’和‘欧罗巴’”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教材正文结合亚欧大陆轮廓图重点介绍了亚洲的地理位置,活动部分则突出对描述大洲地理位置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其立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并形成相关技能。
课题第一章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读“亚欧人口分布图”,说明亚洲的人口分布,分析亚洲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了解亚欧两洲的人种、民族的组成,学会阅读“亚欧政区图”。
2、过程与方法:读图法、复习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
重点难点1、亚洲的人口分布地区2、亚洲的人口分布稠密的原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步骤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复备一、激情导入二、自主学习出示一组图片资料,反映亚欧人种、民族特色,用人口攒动的亚洲东部或欧洲的繁华街景以及青藏高原无人区等具有人口分布特色的景观,由这些直观资料引入。
出示本节的学习目标,由学生朗读。
1、了解亚洲和欧洲的人口状况,并能分析分别存在的社会问题及解决对策。
2、看图1-14,分析人口分布状况及其气候方面的原因,对农业的影响。
3、了解亚洲和欧洲的国家和地区。
4、亚洲、欧洲分别存在的人口问题主要有哪些?步骤科主任与科代表活动复备三、激情互动四、魅力精讲五、拓展应用三、激情互动(1)组内互动:科代表针对学习目标,组织本组成员进行讨论。
(2)组间互动:组内选出本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外组帮忙解决。
(3)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和展示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1、说说哪些地方人口分布稠密?哪些地方的人口分布稀疏?2、请从气候条件分析亚洲西部和亚洲北部人口稀疏的原因?3、亚洲和欧洲各划分为哪几个区?中国位于哪个区?亚洲的水稻种植优越条件:科主任总结:地形平坦平原广阔,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足,热量充足,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1、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增长最慢的大洲亚洲的西部和北部人口稀少的原因。
中国的邻国。
2、亚洲水稻种植的优越条件。
3、亚洲、欧洲分别存在着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什么?它给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