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术患者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共43页
- 格式:ppt
- 大小:5.19 MB
- 文档页数:43
危重病人护理常规疾病观察方法1.生命体征的观察:包括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氧饱和度等指标。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这些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例如,体温的升高可能表明病人出现感染,血压的下降可能表明病人出现出血等。
2.病情表现的观察:护士需要观察病人的病情表现,包括是否有疼痛、呕吐、腹胀等症状。
同时,还需要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情绪变化等。
这些观察可以帮助护士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和需求。
3.排泄情况的观察:包括观察病人的尿量、颜色和性状,以及病人的排便情况等。
这些观察可以帮助护士了解病人的水电解质平衡和肾功能等。
4.呼吸情况的观察:护士需要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等。
同时,还需要观察病人的咳嗽、咳痰等情况。
这些观察可以帮助护士了解病人的呼吸功能和氧合情况。
5.心脏情况的观察:包括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和心音等。
同时,还需要观察病人是否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症状。
这些观察可以帮助护士了解病人的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情况。
6.神经系统的观察:包括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神经反射、肌力等。
此外,还需要观察病人的瞳孔大小和对光的反应等。
这些观察可以帮助护士了解病人的神经功能和脑部病变情况。
7.皮肤的观察:护士需要观察病人的皮肤颜色、湿度、温度和黏膜的状态等。
此外,还需要观察病人是否有皮肤破损、溃疡等情况。
这些观察可以帮助护士了解病人的循环状态和皮肤完整性等。
8.药物反应的观察:护士需要观察病人对给予的药物的反应情况。
包括是否有过敏反应、不良反应等。
这些观察可以帮助护士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以上是一些危重病人护理常规疾病观察方法的介绍。
护士在实施这些观察时,需要具备细心、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不同病情的了解和判断能力。
通过这些观察,护士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危重伤员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危重伤员病情观察及护理是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以下是一些护理要点,用于协助护士和医务人员对危重伤员进行病情观察和提供适当的护理。
病情观察要点
1. 意识状态:观察伤员的意识清晰度和反应,记录任何意识改变的迹象,如意识模糊、混乱或昏迷。
2. 生命体征:测量并记录伤员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
任何异常的变化应及时报告给医生或主管护士。
3. 疼痛评估:根据伤员的表达和行为,评估疼痛程度,并注意任何疼痛的变化。
适当的止痛药物应及时给予。
4. 呼吸状态:观察伤员的呼吸频率、深度和方式,及时发现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
5. 皮肤观察:检查伤员的皮肤颜色、温度和湿度,注意任何瘀斑、划伤或其他皮肤改变。
6. 排泄功能:观察排尿和排便情况,注意尿量的变化、排尿频率或排便困难等。
护理要点
1. 维持通畅的呼吸道:确保伤员的呼吸道通畅,保持正常的呼吸。
如果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吸痰、气管插管等。
2. 保持伤员的体温稳定:根据需要提供充足的被褥或使用外部加温设备,帮助伤员保持适当的体温。
3. 缓解疼痛:定期评估疼痛程度,根据需要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并提供舒适的环境来减轻疼痛。
4. 预防感染:遵循严格的消毒措施,确保伤员的伤口干净,并及时更换清洁的敷料。
5. 提供情感支持:倾听伤员的痛苦和担忧,提供安慰和支持,帮助伤员应对病情和康复过程。
以上是危重伤员病情观察及护理的一些要点,这些要点可以用来指导护士和医务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在实践中,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并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以确保对危重伤员的最佳护理。
危重病员病情观察及护理首先,危重病员病情观察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十分关键。
在观察病情时,医护人员需要仔细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和复杂病情的演化趋势。
此外,还需要观察病人的外貌、精神状态、疼痛程度等,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病情,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对于危重病员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生命体征异常情况。
比如,病人的体温是否偏高或偏低,心率是否加快或减慢,呼吸是否困难或异常,血压是否偏高或偏低等。
这些异常情况都可能是病情进展或并发症的表现,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此外,医护人员还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神经系统状况、肢体活动情况等,以便及时识别出病情的恶化,并进行必要的治疗。
再次,危重病员的病情观察及护理,需要医护人员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护理工作。
首先,医护人员需要保持病人的呼吸道通畅,定时清洁口腔、鼻腔,及时吸痰,避免分泌物阻塞呼吸道。
其次,需要保证病人的营养摄入,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合理安排饮食,保证病人的营养需求。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病人的排泄功能正常,及时给予排便、排尿等操作和护理。
还要护理病人的皮肤,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避免压疮的发生。
另外,对于重症监护病人,医护人员还需要注意维持病人的体位,防止压迫神经和血管。
最后,危重病员病情观察及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保证病人的安全和生命功能的稳定。
因此,在危重病员护理中,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病人的各种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抢救和治疗。
此外,还需要关注病人的心理需求,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关怀,减轻病人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通过全面而细致的护理工作,医护人员可以为危重病员提供最佳的护理和治疗,提高其生存率和恢复率。
总之,危重病员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通过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通过全面而细致的护理工作,有效保证病人的安全和生命功能的稳定。
术后观察的内容
术后观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生命体征监测:包括血压、脉搏、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的测量和记录,
每30\~60分钟测量记录1次,直至基本情况平稳。
如有气管插管应及时吸痰。
2. 体液监测:对较大的手术,术后应详细记录液体入量、失血量、尿量、各种引流液量,以评估体液平衡情况并指导补液。
病情危重者,应观察每小时尿量。
3. 中心静脉压监测:测定中心静脉压可反映心脏泵血能力、静脉回心血量以及容量血管紧张性大小,它还是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的重要指标。
时间较长的大手术在术后早期应监测中心静脉压。
4. 微循环监测:通过监测微循环可推测机体器官血液供应和氧供,及时有效调整治疗方案,利于术后恢复。
微循环状态的判断主要通过观察体温、尿量、口周及肢端末梢如甲床的色泽、充盈时间等进行判断。
有条件时可测定胃黏膜表面pH值确定。
5. 其他监测:应根据不同病种及手术情况而定,颅脑手术应监测颅内压及苏醒程度;胰腺手术应定时监测血糖;血管疾病术后应监测末梢循环状况等。
6.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观察:正常体温范围是℃\~37℃,脉搏次数为60\~100次/分钟,呼吸次数为16\~20次/分钟,血压正常值
为收缩压90\~140毫米汞柱,舒张压60\~90毫米汞柱。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