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北宋名士欧阳修,曾写《诲学说》劝戒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
全文如是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为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
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大意是说“玉和人相同之处在于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不同的是,玉虽然不雕琢,但玉的本性永远不会更改;而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我们能不常常铭记吗?”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
试翻译,苏子美曾经说,窗户明亮,桌案洁净,放置的笔墨纸砚,都是精工细作的,这时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但是,能够体味到这种乐趣的人很少,而且,不因为外物改变他的喜好的人又更少了,我晚年知道练习书法的乐趣,只是悔恨字体不够工整,不能达到古人书法的奥妙,如果,将这作为一种娱乐,那么从中感受到的快乐就太多了欧阳修集卷一三○ 试笔〈计三十条〉温馨提示:善用本站搜索迅速找出符合条件的作文2011-12-13 03:55:45 本站点击31次【南唐砚】某此一砚,用之二十年矣。
当南唐有国时,于歙州置砚务,选工之善者,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廪之给,号砚务官,岁为官造砚有数。
其砚四方而平浅者,南唐官砚也。
其石尤精,制作亦不类今工之侈窳。
此砚得自今王舍人原叔。
原叔家不识为佳砚也,儿子辈弃置之。
予始得之,亦不知为南唐物也。
有江南人年老者见之,凄然曰:“此故国之物也。
”因具道其所以然,遂始宝惜之。
其贬夷陵也,折其一角。
【宣笔】宣笔初不可用,往时圣俞屡以为惠,寻复为人乞去。
今得此甚可用,遂深藏之。
【琴枕说】介甫尝言夏月昼睡方枕为佳,问其何理,云睡久气蒸枕热,则转一方冷处。
然则真知睡者邪。
余谓夜弹琴唯石晖为佳,盖金蚌、瑟瑟之类皆有光色,灯烛照之则炫耀,非老翁夜视所宜。
诲学说者,教化之道也。
古之圣贤,以道德教化人民,使民知礼义,明是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故曰:“教也者,所以养人之性也;道也者,所以养人之德也。
”是以君子必学,学以修身,修身以齐家,齐家以治国,治国以平天下。
此诲学之大义也。
译文:诲学说者,即是教育引导的方法。
古代的圣贤们,通过道德教化来教导人民,使他们懂得礼仪,明辨是非,修养自身,治理家庭,进而治理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
因此说:“教育,是用来培养人的本性;道德,是用来培养人的品德。
”所以君子必定要学习,学习是为了修养自身,修养自身是为了治理家庭,治理家庭是为了治理国家,治理国家是为了达到天下太平。
这就是诲学的重大意义。
注释:1. 诲学说者:指关于教育、教化的学说。
2. 教化之道:指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3. 古之圣贤:指古代的圣人和贤人。
4. 道德:指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和思想。
5. 礼义:指符合礼仪和道义的行为准则。
6. 明是非:指能够辨别是非曲直。
7.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中的理想境界,指个人修养好了,家庭就能治理好,国家就能治理好,最终达到天下太平。
8. 教也者,所以养人之性也:教育的作用,在于培养人的本性。
9. 道也者,所以养人之德也:道德的作用,在于培养人的品德。
10. 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11. 学以修身:通过学习来修养自身。
12. 齐家:治理家庭。
13. 治国:治理国家。
14. 平天下:使天下太平。
通过以上译文和注释,我们可以理解诲学说的核心思想,即通过教育和道德教化来培养人的本性,提升人的品德,最终达到个人修养、家庭治理、国家治理和天下太平的目标。
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海学说》云:“海者,天地之大器也。
其大无涯,其深莫测,其广无边,其奇无穷。
”译曰:海也,天地之间之大物也。
其广大无边,其深不可测,其宽阔无垠,其奇妙无限。
《海学说》又云:“海之广,非陆之可比。
陆者,有涯之域,而海则无涯之域也。
”译曰:海之宽阔,非陆地可比。
陆地有边界,而海则无边无际。
《海学说》又云:“海之深,非井之可比。
井者,有底之泉,而海则无底之渊也。
”译曰:海之深邃,非井可比。
井有底,而海则无底。
《海学说》又云:“海之奇,非山之可比。
山者,有形之石,而海则无形之精也。
”译曰:海之奇特,非山可比。
山有形,而海则无形之精华。
《海学说》又云:“海之生物,种类繁多,大小各异。
有小至微虫,大至鲸鱼,皆生于海。
”译曰:海中之生物,种类繁多,大小不一。
有小至微小之虫,大至庞大之鲸鱼,皆在海中诞生。
《海学说》又云:“海之气象,变幻莫测。
有风平浪静之时,有波涛汹涌之际,皆海之气象也。
”译曰:海之气象,变化无常。
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波涛汹涌,皆海之气象。
《海学说》又云:“海之宝藏,丰富无比。
有金银珠宝,有珊瑚珍珠,皆藏于海。
”译曰:海之宝藏,丰富无垠。
有金银珠宝,有珊瑚珍珠,皆藏于海底。
《海学说》又云:“海之舟航,自古至今,络绎不绝。
有帆船,有战舰,有游艇,皆海之舟航也。
”译曰:海之舟船,自古至今,源源不断。
有帆船,有战舰,有游艇,皆在海中航行。
《海学说》又云:“海之神灵,神秘莫测。
有龙神,有海神,有潮神,皆海之神灵也。
”译曰:海之神灵,神秘莫测。
有龙神,有海神,有潮神,皆在海中显现。
《海学说》总结云:“海者,天地之大器,生物之渊薮,气象之变幻,宝藏之丰富,舟航之络绎,神灵之神秘。
吾人观之,当心生敬畏。
”译曰:海也,天地之大器,生物之汇聚之地,气象之变化无常,宝藏之丰富无比,舟船之源源不断,神灵之神秘莫测。
吾人观赏之,应心生敬畏。
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欧阳修诲学说◎欧阳修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①。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②,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③,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④哉?【注释】①知道:懂得道理。
②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
常,固定。
③因物则迁: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迁,变化。
④念:思考。
译文: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2、欧阳修《本论》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本论》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天下之事有本末,其为治者有先后。
尧、舜之书略矣。
后世之治天下,未尝不取法于三代者,以其推本末而知所先后也。
三王之为治也,以理数均天下,以爵地等邦国,以井田域民,以职事任官。
天下音定数,邦国有定制,民有定业,官有定职。
使下之共上,勤而不困;上之治下,简而不劳。
财足于用而可以备天灾也,兵足以御患而不至于为患也。
凡此具矣,然后饰礼乐、兴仁义以教道之。
是以其政易行,其民易使,风俗淳厚,而王道成矣。
虽有荒子孱孙继之,犹七八百岁而后已。
夫三王之为治,岂有异于人哉?财必取于民,官必养于禄。
禁暴必以兵,防民必以刑,与后世之治者大抵同也。
然后世常多乱败,而三王独能安全者,何也?三王善推本末,知所先后,而为之有条理。
后之有天下者,孰不欲安且治乎?用心益劳而政益不就,認認然常恐乱败及之,而辄以至焉者,何也?以其不推本末,不知先后。
而于今之务众矣,所当先者五也。
其二者有司之所知,其三者则未之思也。
文言短文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昔者孔子,圣人也,教化天下,诲人不倦。
弟子三千,贤者七十,皆得其所学,成其德业。
是以后世称颂,传之不朽。
夫学,所以成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器。
故有志之士,必先立志,然后求师,继以勤奋,终至成功。
夫学之道,博而深也。
凡读书之人,必先明理,次修身,然后及于世事。
理不明,则乱;身不修,则败。
是以学者,当先立其德,次求其知,终求其用。
德者,行也;知者,识也;用者,事也。
立志者,志于道也。
道者,天理也,人道也,地道也。
天理之极,人道之至,地道之厚,皆在道中。
学者当求道,以求道为先。
求道者,必先正其心,诚意,正其身,而后可以行道。
心不正,则道不明;意不诚,则道不真;身不正,则道不行。
求师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者必求明师,师不明,则道不传;业不授,则学不进;惑不解,则道不明。
故求师之道,必先择其德,次择其才,终择其教。
勤奋者,勤学不辍也。
学者必勤,勤则不堕,不堕则有成。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言勤奋之要也。
学者当以勤奋为本,以深思为辅,以实践为验。
成功者,德才兼备,事功显著也。
学者必求成功,成功之道,在于积学累德,以行实践。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言成功之德也。
学者当以成功为目标,以道德为根本,以事功为归宿。
然学者亦有戒之者,不可好高骛远,不可自满自足。
好高骛远,则志不可立;自满自足,则学无进步。
学者当以虚心为贵,以谦逊为本,以恒心为志。
故曰:学者,立志为先,求师为次,勤奋为本,成功为终。
此四者,学者之要也。
能行之,则可以成人,可以立事,可以济世,可以传道。
【译文】从前孔子,是圣人,教化天下,教导人不知疲倦。
弟子有三千人,其中贤者七十人,都得到了他们的学问,成就了他们的德行。
因此后世称颂,传颂不朽。
学习,是用来成就人的,不学习就没有办法拓宽才能,没有志向就没有办法成就器物。
所以有志向的人,必须先立志,然后寻找良师,接着勤奋学习,最终达到成功。
学习的道路,是广博而深邃的。
世之学者,莫不欲学也。
然学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
学者必先立志,其次立身,然后立学。
立志者,志在圣贤;立身者,身正心善;立学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立志之始,当求师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者必求明师,明师者,必能启迪其心,导之入道。
师之教,不可不慎也。
慎师之道,在于尊师、信师、敬师、畏师。
尊师者,敬其德;信师者,信其道;敬师者,敬其业;畏师者,畏其言。
立身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者,正其身,诚其意;齐家者,和其亲,顺其亲;治国者,正其政,和其民;平天下者,正其道,和其众。
修身之要,在于克己;齐家之要,在于和亲;治国之要,在于正政;平天下之要,在于正道。
立学之道,在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博学者,广其识;审问者,深其问;慎思者,明其理;明辨者,察其言;笃行者,践其行。
博学之要,在于广识;审问之要,在于深问;慎思之要,在于明理;明辨之要,在于察言;笃行之要,在于践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者必深思而慎取,始得真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此之谓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
学者必勉力以行,修身以立,博学以长,审问以深,慎思以明,明辨以察,笃行以践,而后可称学者。
《诲学》翻译:世上的学者,无不渴望学习。
然而,学习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力。
学者必须先立志,其次立身,然后立学。
立志的人,志向在圣贤;立身的人,身正心善;立学的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立志之初,应当寻求明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之人。
学者必须寻求明师,明师能够启迪其心,引导其入道。
师之教诲,不可不谨慎。
谨慎师道,在于尊师、信师、敬师、畏师。
尊师的人,敬其德;信师的人,信其道;敬师的人,敬其业;畏师的人,畏其言。
立身之道,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的人,端正其身,真诚其意;齐家的人,和睦其亲,顺从其亲;治国的人,端正其政,和睦其民;平天下的人,端正其道,和睦其众。
初中课外文言文译文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余少好学,博览群书,自谓学问渊博,才高八斗。
然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渐觉所学之不足,悔恨之情油然而生。
余尝游历于学海,博览古今,欲求真知。
然世态炎凉,人心难测,所学之知识虽多,却难以应用于实际。
每思及此,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昔日,余以为学问之海无边无际,今日方知,学问之海,实为自心之海。
余曾闻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余自问,余之好学,是否真心?余之求知,是否乐在其中?回首往昔,余之求学之路,实乃步履蹒跚,坎坷不平。
曾几何时,余之志向高远,矢志不渝,然岁月蹉跎,初心易改,悔之晚矣。
余尝求教于名师,欲求得真经。
然名师之教诲,往往令余陷入迷茫。
余之求知,犹如盲人摸象,虽有所得,却难以窥见全貌。
余之悔,在于未能紧跟名师之步伐,虚心求教,以致误入歧途。
余曾热衷于各种学派,欲求诸子百家之精髓。
然学派众多,学说纷纭,余之精力有限,难以一一涉猎。
余之悔,在于未能专心致志,深入研究,以致学而不精,浅尝辄止。
余之悔,更在于未能珍惜时光。
昔日,余以为时光无穷,今日方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余之悔,在于虚度年华,未能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以造福于民。
然悔恨之余,余亦有所感悟。
悔,乃人生之常态,唯有悔,方能知错改过。
余将以此为鉴,痛改前非,重新踏上求学之路。
余欲以余之悔,警示世人:学海无涯,勿忘初心。
求学之路,坎坷不平,唯有坚定信念,方能抵达彼岸。
余愿与诸君共勉,携手前行,共创辉煌。
自今而后,余将专心致志,深入研究,以弥补昔日之遗憾。
余将广交良师益友,虚心求教,汲取各家之长。
余将珍惜时光,勤奋学习,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以报效国家,造福人民。
悔学,非但无损于余之志向,反使余更加坚定。
余将以悔为动力,勇往直前,直至达到人生之巅峰。
愿与诸君共勉,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欧阳修诲学“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已经流传千年了。
但我认为它更应该改成“文章由心生,要想写好文章,就得先从学习开始。
”每个人都会说话,也能说话,但能说出很有内涵的话就寥寥无几了。
看着那些名家们,说起话来字字珠玑,头头是道,而且还风趣幽默。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一般人只要多多读书就能积累很多知识。
可是又有多少人把书当成是第一位的?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同学吧!他们平时学习十分刻苦,可是等到考试却什么也记不住,空有一身力气。
这就像白搭一样。
所以,想要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自己。
只要你有这种意识,哪怕是一点点,成绩一定会上去。
有一天,我无意中翻开一本《欧阳修》,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吾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一个小孩竟然会有如此好学的精神,而且还用“走送之”来表现自己急切拿到书的心情。
这不仅仅是对勤奋好学的赞扬,更是表达了他对书的喜爱之情。
于是他又苦读,而且作文水平越来越高,最终成为了一代名臣,流芳千古。
反观那些整日抱怨学习难,课程多,生活枯燥无味的同学,尽管在学校的时候很努力,但没过几天便放弃了。
上课听讲也不专心,学习效率低下,面对各科复杂的作业任务,常常显得无所适从,只得乱了方寸,被动地应付,这样怎么会有好成绩呢?其实欧阳修并不是书呆子,而是非常重视实践的人。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正是他对文学创作的真实体悟。
我们平时写文章时,应该做到这两点:一、提前做准备。
不论是什么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这样才能让事情顺利进行。
二、遇到问题冷静思考。
我们往往容易犯这种错误,就是在遇到问题时慌张失措,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遇到困难时冷静处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而且学习并不是为了应付老师和父母,而是真正的热爱学习。
不妨仔细想想,自己有多久没有像欧阳修那样好好读书了?欧阳修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文豪,离不开自己的刻苦勤奋,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它们将永远激励我们。
余少时,性颇钝,不喜读书。
常以嬉戏为事,日以继夜,不知书之有益也。
及长,始知读书之乐,而悔昔日之非。
于是,作《悔学》以自警。
昔者,余游于市井之间,见诸童子,皆以读书为业,而余独好嬉戏。
每至塾中,诸童子皆埋头苦读,而余则心不在焉,或窃听窗外之声,或窥他人之戏。
日复一日,不觉岁月之过,而学问之荒废,亦随之矣。
及余年长,方知读书之益。
学问者,人生之宝也。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诚哉斯言!余始悔昔日之非,乃痛改前非,发愤图强。
余于是,夜以继日,苦读诗书,求学问之道。
然余资质愚钝,学业进展甚微。
每当读到艰涩难懂之文,辄生厌倦之心,欲弃之不顾。
然余思及昔日之非,便又振作精神,勉力前行。
一日,余读《论语》,见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余心悦诚服,顿觉豁然开朗。
于是,余更加努力,以期学问有成。
然岁月如梭,转眼已过数载,余所学所得,仍寥寥无几。
余遂自省,觉昔日之非,皆因自己懒惰懈怠,不思进取所致。
余于是,立志改过,严于律己,不敢有丝毫懈怠。
余深知,学问之道,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
余又想,学问之道,犹如登山,非一日之功。
吾辈当以毅力为舟,以智慧为桨,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虽前路漫漫,然余心志坚定,必能攀登学问之巅。
今余已悔过自新,痛改前非,发愤图强。
虽昔日所学不多,然余信心满满,必将努力前行,以期学问有成。
余愿以此篇《悔学》,警醒世人,勿以懒惰懈怠,荒废学业。
夫学问之道,如长河之水,滔滔不绝。
余虽愚钝,然余心向往之,必将努力学习,不负韶华。
愿天下人,皆能悔过自新,奋发向前,共攀学问之高峰。
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导语: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家教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母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稍长,而(但是)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假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结束),而已能诵其文,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十分贫穷,没有钱供他读书。
(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他写字。
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诗文,让他学习写诗。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到邻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还没抄完,他就已经能背诵其中的文章。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注解:孤:指失去父母的孩子,即孤儿。
古代多指失去父亲的孩子。
贫:贫穷。
资:钱财。
以:用。
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
画:划。
以:用。
书:书写。
教他用荻书写汉字。
使:让,派。
为:写,做。
及稍:等到(他)稍微长大的时候。
(稍:渐渐地)就:动词,接近,靠近,(此引申为)去。
闾里:乡里。
士人家:读书人家。
((欧阳修)便就近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
)假:借。
或:有时。
因:凭借。
尽:达到尽头。
唯:只。
是:无意义。
务:致力。
(唯....是.....为固定搭配)赋:文体的一种。
诲学文言文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家不学,不知道。
然而玉是一物,常德有恒。
虽然不是作为工具打磨的,但对玉石还是没有伤害的。
人性,因物而动。
不学就不是君子而是小人,但是不读?注释1、琢:雕刻。
2、知道:懂得道理。
3、常德:指固有的特性。
4、害:妨碍,影响。
5、迁:变化。
6、舍:放弃。
7、念:思考。
译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习,就不会知道真相。
但是,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的特性。
即使不刻成器皿,也不妨碍是玉。
人性在外界事物的影响下会发生变化。
所以人不读书,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格,成为品行恶劣的小人。
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文化常识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他的母亲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成语“画荻(dí)教子”即源于此)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
欧阳修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致力于读书。
成为文学家后的欧阳修希望儿子能够继续养成刻苦读书的习惯,并从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于是写下《诲学说》,教诲儿子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
人物介绍欧阳修:(1007-1072),冀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开创了一代文风。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出处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启发与借鉴《诲学》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将"玉"同"人"作比。
"玉不琢"不会妨碍玉的特性,但是“人不学”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孟母三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夫学海无涯,文言文者,古之遗言也。
自幼习之,渐入佳境,然文言文翻译之难,亦如登天。
余尝研习之,感悟良多,遂作此文以记之。
余闻之,文言文翻译非一日之功,需积年累月,方能窥其门径。
盖文言文者,语言之瑰宝,历史之见证,文化之瑰宝也。
译之,需心领神会,字斟句酌,方能达意传神。
首先,译文言文需有深厚之古文功底。
古文者,文言文之基石也。
欲译文言文,必先通古文。
古文之辞藻华丽,意境深远,非一日之功可至。
余常读书自省,见古人之文,意境高远,辞藻典雅,心中暗自赞叹,遂下定决心,刻苦研习。
其次,译文言文需有广泛之知识储备。
文言文涉及历史、地理、天文、人事等各个方面,译者需博学多才,方能应对。
余尝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涉及许多古代官职,若非事先了解,恐难以为继。
于是,余查阅史书,遍访名师,力求知识渊博,以便在翻译中游刃有余。
再者,译文言文需有敏锐之洞察力。
文言文言简意赅,含蓄蕴藉,译者需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把握文意。
余曾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日暮途穷”,若仅从字面理解,恐难达其意。
余反复揣摩,终悟其意,方知“日暮途穷”并非字面之意,而是形容困境之意。
此等洞察力,非一日之功可至,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用心感悟。
此外,译文言文还需有严谨之态度。
翻译之事,一丝不苟,方能称得上佳作。
余尝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若译为“桃花潭水深一千米”,恐失其意。
余谨记“一字之差,谬以千里”的道理,力求准确无误。
总之,译文言文之感悟,在于持之以恒,勤学苦练。
余虽非翻译高手,然深知翻译之道,需严谨治学,虚心求教。
译文之优劣,在于译者之功底与态度。
余愿以勤学苦练之心,探寻文言文翻译之道,以期在学术之路上,不断前行。
然而,译文言文亦非易事。
余尝思之,文言文翻译之难,在于古今之隔阂。
古人之言,虽简练典雅,然今人阅读,多有隔阂。
余尝翻译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若译为现代汉语,恐难达其意。
余深感文言文翻译之难,在于如何将古人之言,转化为今人之语,而又不失其意。
诲学的阅读答案【篇一:文言文】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陈藩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4、宗悫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5.祖逖闻鸡起舞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亲诲之学的翻译文言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宋代·欧阳修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
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
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
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
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
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
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
庆历三年(1043),兼掌谏院。
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
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
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
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
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
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
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
诲学文言文翻译
在中国古代,文言文是用于书面表达的一种文体。
它是汉字文化圈内的一种重要的文字形式,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历史记载、政治文件、哲学著作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是表达简洁、结构严谨、语法复杂,在表达方式上强调思维的层次和逻辑性。
文言文也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能够传递出古代文化、价值观和思想。
翻译文言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并对文言文的语法、句法、修辞等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同时使用现代汉语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意义。
欧阳修《诲学说》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
诲学说
◎欧阳修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①。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②,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③,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④哉?
【注释】
①知道:懂得道理。
②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
常,固定。
③因物则迁: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迁,变化。
④念:思考。
译文: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