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教程-第7章 网络安全与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76
《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版)》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按网络的覆盖范围可分为_局域网_、城域网和__广域网__。
(2)从计算机网络组成的角度看,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分为通信子网和__资源__子网。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过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答:单机系统:在单处理机联机网络中,由单用户独占一个系统发展到分时多用户系统,被称为第一代网络。
多机系统:将多个单处理机联机终端网络互相连接起来,以多处理机为中心的网络,并利用通信线路将多台主机连接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形成了以通信子网为核心的第二代网络,随着分组交换技术的使用,逐渐形成了以遵守网络体系结构的第三代网络。
Internet是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典型的实例,该网络的发展也促使新的高速网络技术的不断出现,又提高了网络的发展。
(2)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分布在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主要功能:1. 数据交换和通信:在计算机之间快速可靠地相互传递数据、程序或文件;2. 资源共享: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中提供的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数据);3.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的备份技术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
4. 分布式网络处理和负载均衡:将任务分散到网络中的多台计算机上进行,减轻任务负荷过重的单台主机。
(3)计算机网络分为哪些子网?各个子网都包括哪些设备,各有什么特点?答:从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的角度看,典型的计算机网络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资源子网由主机、终端、终端控制器、连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与信息资源组成。
主机是资源子网的主要组成单元,为本地用户和网络中远程用户访问网络其他主机设备与资源提供服务。
终端控制器负责终端和主计算机的信息通信。
终端是直接面向用户的交互设备,可以是由键盘和显示器组成的简单的终端,也可以是微型计算机系统。
第7 章计算机网络基础7.1 计算机网络概述7.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指将一群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及传输媒体被互联起来,在通信软件的支持下,实现计算机间资源共享、信息交换或协同工作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两者的迅速发展及相互渗透,形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
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1)以数据通讯为主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2)以资源共享为主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3)体系结构标准化的第三代计算机网络4)以Internet为核心的第四代计算机网络7.1.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从物理连接上讲,计算机网络由计算机系统、通信链路和网络节点组成。
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数据处理,通信链路和网络节点提供通信功能。
从逻辑功能上看,可以把计算机网络分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个子网。
1)通信子网通信子网提供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功能,由网络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
通信子网是由节点处理机和通信链路组成的一个独立的数据通信系统。
2)资源子网资源子网提供访问网络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由主机、终端控制器和终端组成。
主机负责本地或全网的数据处理,运行各种应用程序或大型数据库系统,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软硬件资源和网络服务;终端控制器用于把一组终端连入通信子网,并负责控制终端信息的接收和发送。
终端控制器可以不经主机直接和网络节点相连,当然还有一些设备也可以不经主机直接和节点相连,如打印机和大型存储设备等。
7.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数据通信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之一,用于实现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送。
如在网上收发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进行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传递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
2)资源共享计算机资源主要是指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
共享硬件资源可以避免贵重硬件设备的重复购置,提高硬件设备的利用率;共享软件资源可以避免软件开发的重复劳动与大型软件的重复购置,进而实现分布式计算的目标;共享数据资源可以促进人们相互交流,达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目的。
信息技术八年级第七章网络安全教学解析网络安全在当今信息时代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学生来说,他们必须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以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和隐私。
本文将对八年级第七章网络安全的教学进行解析,讨论如何有效地传授网络安全知识给学生。
一、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意义网络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网络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披露、破坏、修改或干扰等威胁的一门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网络攻击等问题屡见不鲜。
因此,教育学生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二、网络安全的教学目标1. 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 了解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要性。
3. 掌握网络安全问题的防范措施和解决方法。
4. 培养正确的网络使用态度和行为。
三、网络安全的教学内容1. 网络安全基础知识a. 计算机网络b. 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的关系c.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d. 防范网络安全威胁的基本方法2. 个人信息保护a. 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和危害b. 保护个人隐私的措施和方法c. 妥善管理个人账号和密码3. 网络攻击与防范a. 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b. 防范网络攻击的基本策略和方法c. 恶意软件的防范与应对4. 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a. 正确认识网络b. 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和礼仪c. 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四、网络安全的教学方法1. 实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威胁和防范措施。
2. 视频教学法: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网络安全知识和案例。
3. 团体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合作,解决网络安全相关问题,促进互动和思维碰撞。
4. 游戏化教学法:设计有趣的网络安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网络安全的教学评价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1. 课堂小测验:定期进行网络安全知识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
2. 作业表现:评估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2024年大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2024年大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全面了解。
本课程将涵盖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协议体系结构、网络硬件与软件、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体系结构,掌握常见的网络协议;3.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硬件与软件技术,包括网络设备、网络编程等;4. 理解和应用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1.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和通信方式1.3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2. 计算机网络协议2.1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2.2 常见的网络协议及其功能和特点(如TCP、IP、HTTP、DNS 等)3. 计算机网络硬件与软件技术3.1 网络设备和硬件组成(如路由器、交换机等)3.2 网络编程基础(如Socket编程)3.3 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管理工具4. 网络安全4.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则4.2 常见的网络攻击与防范技术4.3 网络安全实践和策略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网络编程的技巧。
3. 综合实训:组织学生参与网络实际应用项目,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1. 主教材:《计算机网络》(第六版),谢希仁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 辅助教材:《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王建中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3. 参考资料:- 《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六版),James F. Kurose, Keith W. Ross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 《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第五版),Douglas E. Comer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程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 网络的定义与分类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1.3 网络的基本组成与功能第二章:网络通信基础2.1 信号与信道2.2 数据传输方式2.3 编码与调制2.4 数字化通信系统2.5 模拟化与数字化通信系统的对比第三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1 OSI参考模型3.1.1 物理层3.1.2 数据链路层3.1.3 网络层3.1.4 传输层3.1.5 会话层3.1.6 表示层3.1.7 应用层3.2 TCP/IP参考模型3.2.1 网络接口层 3.2.2 网际层3.2.3 传输层3.2.4 应用层第四章:物理层4.1 数据通信4.2 传输介质4.3 基带与宽带传输4.4 信道复用技术4.5 传输介质的调制解调第五章:数据链路层5.1 帧与帧同步5.2 解决信道错误与丢失5.3 链路管理与控制5.4 介质访问控制5.5 局域网与广域网第六章:网络层6.1 数据包的传输与交换6.2 路由选择与转发6.3 网络互联与互联网6.4 IPv4与IPv66.5 网络地质转换(NAT)与端口地质转换(PAT)第七章:传输层7.1 传输层的任务与功能7.2 TCP协议7.3 UDP协议7.4 可靠数据传输与流量控制7.5 拥塞控制8.1 常见应用协议8.1.1 HTTP协议8.1.2 FTP协议8.1.3 SMTP协议8.1.4 DNS协议8.2 网络安全与应用层协议 8.2.1 SSL/TLS协议8.2.2 SSH协议8.2.3 IPsec协议第九章:网络管理与安全9.1 网络管理概述9.2 管理协议9.3 网络故障诊断与管理 9.4 网络性能优化9.5 网络安全基础9.6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10.1 附录A:网络设备常用命令及示例10.2 附录B:常用网络工具介绍10.3 附录C:常用网络术语解释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A: 网络设备常用命令及示例附件B: 常用网络工具介绍附件C: 常用网络术语解释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OSI参考模型 - 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个网络架构,用于指导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和实现。
计算机网络配置和管理教程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是由多个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组成的互联网,它们通过通信链路共享信息和资源。
本章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包括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网络协议等内容。
1.1 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指的是计算机网络中设备之间连接的方式和组织形式。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总线型、环型、树型等。
对于小型网络,常使用星型拓扑;而对于大型网络,一般采用树型或混合型拓扑。
1.2 传输介质传输介质是指计算机网络中用于传输数据的物理媒介,包括有线和无线两种类型。
有线传输介质主要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无线传输介质则包括无线局域网、蓝牙和卫星通信等。
1.3 网络协议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网络中实现通信和数据交换的规则和约定。
常见的网络协议有 TCP/IP 协议、HTTP 协议、FTP 协议等。
TCP/IP 协议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它分为四个层次: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第二章:网络配置与管理网络配置和管理是确保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的重要工作,本章将重点介绍网络配置和管理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1 IP 地址规划IP 地址是计算机在网络中的唯一标识,通过 IP 地址可以进行网络通信。
在网络配置中,需要进行 IP 地址规划,确保各设备在同一局域网中,且不冲突。
IP 地址规划应考虑网络规模、子网划分等因素。
2.2 子网划分与路由配置子网划分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 IP 地址资源,而路由配置则是为了实现不同子网之间的通信。
通过合理地划分子网和配置路由表,可以提高网络传输效率和安全性。
2.3 DHCP 服务配置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是一种自动分配 IP 地址的技术。
通过配置 DHCP 服务,可以实现网络中计算机的自动地址分配,减轻管理员的工作量,并提高网络管理的效率。
2.4 防火墙配置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过滤和监控网络流量,保护网络免受恶意攻击和未经授权的访问。
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
2.“网络”主要包含连接对象、连接介质、连接控制机制、和连接方式与结构四个方面。
3.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功能是资源共享和通信,除此之外还有负荷均匀与分布处理和提高系统安全与可靠性能等功能。
4.计算机网络产生与发展可分为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络和高速互联网络四个阶段。
5.计算机网络基本组成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网络协议和网络软件四部分。
6.计算机通信网络在逻辑上可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大部分。
7.最常用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型结构、环形结构、星型结构、树型结构、网状结构和混合型结构。
8.按照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大小,可以将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9.根据所使用的传输技术,可以将网络分为广播式网络和点对点网络。
10.通信线路分为有线和无线两大类,对应于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
11.有线传输的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
12.无线传输的主要方式包括无线电传输、地面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红外线和激光通信。
问答:1.例举计算机网络连接的主要对象。
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
2.计算机网络是如何进行负荷均衡与分布处理的?分为三阶段:提供作业文件;对作业进行加工处理;把处理结果输出。
在单机环境:三阶段在本地计算机系统中进行。
在网络环境:将作业分配给其他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提高系统处理能力和高效完成大型应用系统的程序的计算和大型数据库的访问。
3.举例说明计算机网络在商业上的运用。
网络购物、网上银行、网上订票等。
4.简述什么是“通信子网”?什么是“资源子网”?资源子网主要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
由主计算机系统(主机)、终端、中断控制器、联网外设、各种软件资源与信息资源组成。
通信子网主要完成网络数据传输和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
通信子网由通信控制处理机(CCP)、通信线路和其他通信设备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