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基础知识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60
自动控制基础知识培训考试试题
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计30分)
1、温度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ABC )。
多选
A、加入给定信号
B、检测实际温度
C、产生控制信号
2、自动控制的基本要求:( ABC )。
多选
B、稳定性 B、快速性
C、准确性
3、按扰动控制的开环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利用可测量的扰动量产生补偿作用,( C )动量对输出的影响。
A、减小
B、抵消
C、较小或抵消
4、( A )负反馈电动机调速系统
A、直流电机
B、测速发动机
C、电源和放大装置
5、自动控制是指脱离人的直接干预,利用控制装置(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生产过程)的某一物理量( C )准确地按照预期的规律运行。
A、温度
B、压力
C、以上两个都是
二、填空题(每题6分,共计30分)
1、自动调节系统是指利用自动化装置克服干扰,把偏离给定值的被调参数调回到给定值的系统。
2、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只有顺向联系的控制过程,没有反馈环节,不能对控制结果加以修正、调节。
3、典型控制系统中的比较元件的作用:用来比较输入信号
与反馈信号。
4
、自动控制系统的特性:线性、非线性、离散。
5、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价:动态性能、稳态性能
三、简答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
)
1、请简要画出调速系统结构图。
2、请简要画出反馈控制系统方框图。
输入量控制器执行器被控
对象
输出量变送器
e。
第一章自动控制基本知识1.任何自动化系统都是由被控对象和自动化装置两大部分组成。
2.被控对象是指需要控制的设备、机器或生产过程。
3.自动化装置指实现自动化的工具。
包括:测量元件及变送器,控制器,执行器,定值器,辅助装置(如电源,稳压装置)。
4.自动检测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的首要基础。
5.在自动控制系统中,需要控制工艺参数的生产设备叫被控对象,简称对象。
6.测量元件与变送器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起着获取信息的作用。
7.控制器:接收测量元件与变送器的信号,根据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及控制所要达到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进行运算,并输出相应的信号给执行器。
8.执行器:接收来自控制器的信号,改变操纵变量的大小或符号,从而实现对生产的控制,在过程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有电动、气动执行器。
9.定值器:将被控变量的给定值转换成统一信号的装置,以便使给定值送入控制器和测量信号进行比较。
10.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被控对象中需要控制的那个参数叫做被控变量。
被控变量要求保持的那个规定值称为给定值(亦称设定值),烦恼影响被控变量偏离给定值的各种因素称为干扰。
11.方框图具有单向传递性。
c(t)是被控对象的被控变量,z(t)是被控对象的测量值,r(t)是被控对象的希望值即给定值,e(t)是给定值与测量值的偏差,e(t)=r(t)-z(t).12.方框图的优点:只要依照信号的流向,便可将表示各元件或设备的方框连接起来,很容易组成整个系统。
与纯抽象的数学表达式相比,它还能比较直观、形象地表示出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系统中所起的作用。
与物理系统相比,它能更容易地体现系统运动的因果关系。
13.反馈:把系统的输出信号又返回输入端的做法。
14.把被控变量不随时间而变化的平衡状态称为系统的静态,而把被控变量随时间而变化的不平衡状态称为系统的动态、15.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不平衡是普遍的、绝对的、无条件的。
16.过度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在动态过程中被控变量是不断变化的,这种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称为自动控制系统的过度过程,也就是系统由一个平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平衡状态的过程,或者说是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作用不断克服干扰的全过程。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2、被控制量:在控制系统中.按规定的任务需要加以控制的物理量。
3、控制量:作为被控制量的控制指令而加给系统的输入星.也称控制输入。
4、扰动量:干扰或破坏系统按预定规律运行的输入量,也称扰动输入或干扰掐入。
5、反馈:通过测量变换装置将系统或元件的输出量反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比较。
反送到输入端的信号称为反馈信号。
6、负反馈:反馈信号与输人信号相减,其差为偏差信号。
7、负反馈控制原理:检测偏差用以消除偏差。
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引回插入端,与输入信号相减,形成偏差信号。
然后根据偏差信号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力图消除或减少偏差的过程。
8、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9、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10、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的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的问题。
11、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1)、稳定性:系统的工作基础。
(2)、快速性:动态过程时间要短,振荡要轻。
(3)、准确性:稳态精度要高,误差要小。
12、实现自动控制的主要原则有:主反馈原则、补偿原则、复合控制原则。
第二章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域系统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3、求传递函数通常有两种方法:对系统的微分方程取拉氏变换,或化简系统的动态方框图。
对于由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组成的电气网络,一般采用运算阻抗的方法求传递函数。
4、结构图的变换与化简化简方框图是求传递函数的常用方法。
热工自动控制系统的投运和优化一、自控基础知识1.手自动控制以电厂汽包炉的水位控制为例,控制的任务是保持汽包水位在正常值,使机组能安全运行。
为了维持汽包水位在正常值,就需要经常调整给水量的大小。
水位控制的任务可以用如下两种方法实现。
汽包水位自动控制汽包水位人工控制2.自控系统的分类按信号的结构特点,控制系统可以分为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被控量和给定值的偏差进行控制,最终使偏差为零,达到被控量等于给定值的目的。
因为反馈控制系统是将被控量反馈到控制器的输入端,形成了闭合回路,所以反馈控制系统也一定是闭环控制系统。
一个复杂的控制系统,可能由多个反馈信号组成多个闭合回路,称为多回路反馈控制系统。
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可测量的扰动信号直接进行控制,扰动量是控制的依据。
由于它没有被控量的反馈信号,不形成闭合回路,所以这是一种开环控制系统,不能保证被控量的控制精度。
在实际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中,前馈控制系统通常不单独使用。
前馈与反馈的差别:1)调节的依据不同2)调节的效果不同3)系统的结构不同4)实现的可能性及经济性不同。
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 在反馈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于主要扰动的前馈控制,构成了前馈-反馈复合控制系统。
当扰动发生后,前馈控制器能及时消除外部扰动对被控量的影响。
另外,反馈控制器能保证被控量较精确地等于给3.自控系统的性能指标3.1动态过程单调过程被控量单调变化,缓慢地到达新的稳态值(即新的平衡状态)。
这是一种稳定的控制系统。
衰减振荡过程被控量的动态过程是一个振荡过程,但是振荡的幅度不断在衰减。
到过渡过程结束时,被控量能达到新的稳态值。
该系统也是一种稳定的控制系统。
不衰减振荡过程被控量持续振荡,始终不能达到新的稳态值。
称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如果振荡的幅度非常小,在生产过程允许的范围内,则认为是稳定的系统;如果振荡的幅度较大,生产过程不允许,则认为是一种不稳定的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概念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与设计方法。
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和应用控制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控制系统基本概念1.1 控制系统的定义控制系统是通过对被控制对象施加命令,以达到预期目标的系统。
它由输入信号、输出信号、被控制对象和控制器等组成。
1.2 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是指控制器的输出不受被控制对象的反馈信号影响的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是指控制器的输出受到被控制对象的反馈信号影响的控制系统。
1.3 正反馈与负反馈正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同方向,有放大的作用;负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反向,有稳定的作用。
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2.1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是用来描述控制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的数学模型。
它通常由拉普拉斯变换或者Z变换得到。
2.2 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当系统受到扰动或者参数变化时,输出信号是否趋于有限,并且不出现无穷大的情况。
2.3 时域指标时域指标包括超调量、调节时间、上升时间等,用来衡量系统的动态性能。
三、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3.1 PID控制器PID控制器是最常用的一种控制器,它由比例项、积分项和微分项组成,可用于调节系统的稳态误差、快速响应和抑制振荡。
3.2 稳态误差补偿稳态误差补偿方法用于减小系统在达到稳态时的误差,例如使用积分控制器。
3.3 根轨迹法根轨迹法是一种用于分析系统稳定性和性能的图形法,它通过在复平面上绘制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来描述系统的特性。
四、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4.1 极点配置法极点配置法是一种通过调整系统的极点位置来改变系统的动态响应,从而实现稳定性分析和改进的方法。
4.2 Nyquist准则Nyquist准则是一种通过绘制传递函数的频率响应曲线,并通过判断曲线与负实轴交点的数量来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提纲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提纲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基础1.1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1.2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1.3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1.4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第二章:系统传递函数与频率响应2.1一阶惯性系统传递函数及特性2.2二阶惯性系统传递函数及特性2.3高阶惯性系统传递函数及特性2.4惯性环节与纯时延环节的传递函数2.5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传递函数2.6频率响应曲线及其特性第三章:传递函数的绘制和分析3.1 Bode图的绘制3.2 Bode图的分析方法3.3 Nyquist图的绘制和分析3.4极坐标图的应用3.5稳定性分析方法第四章:闭环控制系统及稳定性分析4.1闭环控制系统4.2稳定性的概念和判据4.3 Nyquist稳定性判据4.4 Bode稳定性判据4.5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第五章:比例、积分和微分控制器5.1比例控制器的原理和特性5.2积分控制器的原理和特性5.3微分控制器的原理和特性5.4比例积分(P)控制系统5.5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系统第六章:根轨迹法6.1根轨迹的概念和基本性质6.2根轨迹的绘制方法6.3根轨迹法的稳定性判据6.4根轨迹设计法则6.5根轨迹法的应用案例第七章:频域设计方法7.1频域设计基本思想7.2平衡点反馈控制法7.3频域设计法的应用案例7.4系统频率响应的优化设计7.5频域方法的灵敏度设计第八章:状态空间分析和设计8.1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8.2状态空间的矩阵表示8.3状态空间系统的特性8.4状态空间系统的稳定性分析8.5状态空间设计方法和案例第九章:模糊控制系统9.1模糊控制的基本概念9.2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9.3模糊控制器设计方法9.4模糊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第十章:遗传算法与控制系统优化10.1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10.2遗传算法在控制系统优化中的应用10.3遗传算法设计方法和案例第十一章:神经网络及其应用11.1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11.2神经网络训练算法11.3神经网络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11.4神经网络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方法第十二章:自适应控制系统12.1自适应控制的基本概念12.2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结构12.3自适应控制器设计方法12.4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第十三章:系统辨识与模型预测控制13.1系统辨识的基本概念13.2建模方法及其应用13.3模型预测控制的原理13.4模型预测控制系统设计和优化方法第十四章:多变量控制系统14.1多变量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4.2多变量系统建模方法14.3多变量系统稳定性分析14.4多变量系统控制器设计14.5多变量系统优化控制方法以上是《自动控制原理》的复习提纲,内容覆盖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传递函数与频率响应、传递函数的绘制和分析、闭环控制系统及稳定性分析、比例、积分和微分控制器、根轨迹法、频域设计方法、状态空间分析和设计、模糊控制系统、遗传算法与控制系统优化、神经网络及其应用、自适应控制系统、系统辨识与模型预测控制、多变量控制系统等知识点。
自动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自动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它的应用范围涵盖了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军事等众多领域。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一、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知识自动控制理论是指对各种控制系统的性能、稳定性、鲁棒性等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
自动控制系统通常包括控制器、被控对象和传感器。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控制器是指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的设备。
被控对象是指需要进行控制的对象,例如飞机、工业机器人、化工流程等。
传感器负责将被控对象的状态转换成数字信号,供控制器使用。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通常包括两个阶段: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和控制器的设计。
传递函数可以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控制器的设计需要根据系统性能要求进行优化。
二、控制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控制工程技术是实现自动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
它主要包括电气控制、机械控制、液压控制等方面。
电气控制是指利用电气元件和电路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例如通过电动机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
机械控制是指利用机械元件和传动装置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例如通过齿轮传动来控制工厂输送带的运动。
液压控制是指利用液压元件和液压电路来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例如通过液压缸来控制重型机械的运动。
控制工程技术的设计需要根据被控对象的特性和具体应用场景进行选择。
例如,在需要控制功率较大的载体时,通常选择电气控制;而在需要控制精度较高的场景时,则需要采用机械控制或液压控制。
三、自动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技术的应用自动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技术的应用涵盖了各个领域,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应用场景。
1. 工业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自动化应用场景之一,主要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CNC加工机床等领域。
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工业机器人可以替代部分人工操作,CNC加工机床则可以提高加工精度和成品质量。
2. 航空航天航空航天是应用自动控制理论及控制工程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
自动控制原理基本知识点21.控制(Control):是指为了改善系统的性能或达到特定的目的,通过对系统有关信息的采集和加工而施加到系统的作用。
2.自动控制(Automatic Control):是关于受控系统的分析、设计和运行的理论和技术。
3.自动化(Automation):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地进行操作或运行。
4.自动控制系统(Automatic Control System):由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和被控对象等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些部分组成的能对被控对象的工作状态进行自动控制的系统。
5.系统(System):是指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一些部分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6.信息(Information):是指符号信号或消息所包含的内容,用来消除对所关心的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
7.反馈(Feedback):是指将系统的实际输出和期望输出进行比较,形成误差,从而为确定下一步的控制行为提供依据。
8.科学(Science):是指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9.技术(Technology):是指人类根据自身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改变或控制其环境的手段和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个专门领域。
10.工程(Engineering):是指应用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使自然资源最好地为人类服务的专门技术。
11.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
12.模型:是对于对象和过程的某一方面本质属性的一种表述。
13.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14.传递函数: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用G(s)表示。
零初始条件:是指在t=0时刻,系统的输入、输出及其它们的各阶导数均为零。
自动控制基础知识复习目录一、自动控制基本概念 (3)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 (4)1.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4)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6)二、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7)2.1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9)2.1.1 微分方程 (10)2.1.2 积分方程 (11)2.1.3 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13)2.2 传递函数 (14)2.3 状态空间表达式 (15)三、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6)3.1 典型输入信号 (18)3.2 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19)3.3 系统的稳态误差分析 (20)四、自动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22)4.1 频率特性 (23)4.2 相频特性 (24)4.3 系统的频域性能分析 (26)五、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 (27)5.1 校正装置的选择 (28)5.2 串联校正 (30)5.3 并联校正 (31)5.4 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 (32)六、自动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34)6.1 工业自动化系统 (35)6.2 交通运输系统 (36)6.3 生物医学控制系统 (37)七、智能控制基础 (38)7.1 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 (40)7.2 智能控制系统的类型 (41)7.3 智能控制算法简介 (42)八、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 (43)8.1 计算机仿真的基本概念 (45)8.2 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方法 (46)8.3 实验技能与实验指导 (48)九、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49)9.1 控制理论的发展 (51)9.2 控制设备的智能化 (52)9.3 控制系统的绿色化 (53)一、自动控制基本概念自动控制定义:自动控制是指通过某种装置或系统,使得某一过程或设备能够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或程序运行,而无需人为的干预和调整。
在自动控制系统里,输入信号会激发反馈机制,系统会根据反馈调整其输出以达到预期目标。
系统组成:一个基本的自动控制系统通常由控制器、被控对象、执行器和传感器等部分组成。
⾃动控制原理复习理论资料第⼀章⾃动控制的⼀般概念本章作为绪论,已较全⾯地展⽰了控制理论课程的全貌,叙述了今后在课程的学习中要进⾏研究的各个环节内容和要点,为了今后的深⼊学习和理解,要特别注意本章给出的⼀些专业术语及定义。
1、基本要求(1)明确什么叫⾃动控制,正确理解被控对象、被控量、控制装置和⾃控系统等概念。
(2)正确理解三种控制⽅式,特别是闭环控制。
(3)初步掌握由系统⼯作原理图画⽅框图的⽅法,并能正确判别系统的控制⽅式。
(4)明确系统常⽤的分类⽅式,掌握各类别的含义和信息特征,特别是按数学模型分类的⽅式。
(5)明确对⾃控系统的基本要求,正确理解三⼤性能指标的含义。
2.内容提要及⼩结⼏个重要概念⾃动控制在没有⼈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控制器使被控对象的被控量⾃动地按预先给定的规律去运⾏。
⾃动控制系统指被控对象和控制装置的总体。
这⾥控制装置是⼀个⼴义的名词,主要是指以控制器为核⼼的⼀系列附加装置的总和。
共同构成控制系统,对被控对象的状态实⾏⾃动控制,有时⼜泛称为控制器或调节器。
⾃动控制系统校正元件执⾏元件放⼤元件⽐较元件测量元件给定元件控制装置(控制器)被控对象负反馈原理把被控量反送到系统的输⼊端与给定量进⾏⽐较,利⽤偏差引起控制器产⽣控制量,以减⼩或消除偏差。
三种基本控制⽅式实现⾃动控制的基本途径有⼆:开环和闭环。
实现⾃动控制的主要原则有三:主反馈原则——按被控量偏差实⾏控制。
补偿原则——按给定或扰动实⾏硬调或补偿控制。
复合控制原则——闭环为主开环为辅的组合控制。
(3)系统分类的重点重点掌握线性与⾮线性系统的分类,特别对线性系统的定义、性质、判别⽅法要准确理解。
线性系统??→?描述→→状态空间法时域法状态⽅程变系数微分⽅程时变状态⽅程频率法根轨迹法时域法状态⽅程频率特性传递函数常系数微分⽅程定常分析法分析法⾮线性系统(4)正确绘制系统⽅框图绘制系统⽅框图⼀般遵循以下步骤:①搞清系统的⼯作原理,正确判别系统的控制⽅式。
自动控制原理基础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输入-输出关系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以下是自动控制原理的一些基础知识点总结:1. 控制系统的组成:自动控制系统主要由输入信号、控制器、执行器和被控对象组成。
其中输入信号是控制系统的指令,控制器是根据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的差异来生成控制信号,执行器将控制信号转换为作用于被控对象的物理量。
2. 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反馈控制是指将系统输出信号通过传感器反馈到控制器中,并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来生成控制信号;前馈控制是指将输入信号直接作用于控制器,不考虑系统输出信号的影响。
反馈控制可以有效地补偿系统的不确定性和扰动,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3. 系统的数学模型: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通常需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常见的数学模型包括差分方程、微分方程和状态空间方程。
通过对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可以获得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稳态误差等性能指标,并用于控制器的设计和参数调节。
4. 控制器的类型:常见的控制器类型包括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和微分控制器,它们分别根据输出信号与误差信号的线性关系、积分关系和导数关系对系统进行控制。
此外,还可以通过组合和级联这些控制器来设计更复杂的控制系统。
5. 根轨迹和频率响应:根轨迹图可以用来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通过观察根轨迹的形状和分布可以确定系统的稳定性和阻尼特性。
频率响应则是通过输入信号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来分析系统的频域特性和频率补偿。
6. 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某种条件下,系统输出能够在有界的范围内保持稳定。
常见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稳定性判据、稳定裕度和相角裕度分析。
7. 系统的性能指标:常见的性能指标包括系统的超调量、调整时间、静态误差和稳态误差,这些指标用于评估系统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
8. 控制系统的校正和调节:通过对系统控制器参数的调整和优化,可以改善系统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
自动化专业考试知识点总结一、自动控制基础知识1、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1)控制系统的定义和组成(2)控制系统的分类(3)控制系统的特点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1)动态系统的数学建模(2)常见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系统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3、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1)系统的稳定性概念(2)连续时间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离散时间系统的稳定性分析4、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1)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2)频率响应的性能指标(3)系统的灵敏度分析二、自动化技术1、传感器与执行器(1)传感器的分类及特点(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3)执行器的分类及特点(4)执行器的工作原理2、PLC技术(1)PLC的基本概念(2)PLC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PLC的程序设计语言(4)PLC的应用3、人机界面技术(1)人机界面的基本概念(2)人机界面的设计原则(3)人机界面的开发工具(4)人机界面的应用4、工业控制网络(1)工业控制网络的分类(2)工业控制网络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工业控制网络的应用5、自动化生产系统(1)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基本概念(2)自动化生产系统的组成和特点(3)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应用案例三、控制系统设计1、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1)经验设计方法(2)分析与合成法(3)优化设计方法2、根轨迹法(1)根轨迹法的基本原理(2)根轨迹法的应用3、频域法(1)Bode图的绘制及应用(2)Nyquist图的绘制及应用(3)频域法的应用4、状态空间法(1)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2)状态反馈控制器(3)状态观测器设计5、系统辨识与参数估计(1)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2)参数估计的方法(3)系统辨识与参数估计的应用四、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1、机械运动控制系统(1)位置控制系统(2)速度控制系统(3)力控制系统2、温度控制系统(1)恒温控制系统(2)恒湿控制系统(3)温度变送器的特性及应用3、流量控制系统(1)开环控制系统(2)反馈控制系统(3)流量变送器的特性及应用4、压力控制系统(1)压力控制的方法(2)压力传感器的特性及应用5、光电控制系统(1)光电传感器的特性及应用(2)光电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3)光电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五、现代控制理论1、模糊控制(1)模糊集合的概念(2)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3)模糊控制系统的应用2、神经网络控制(1)神经元的模型(2)感知器的工作原理(3)神经网络控制系统的应用3、自适应控制(1)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2)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应用4、鲁棒控制(1)鲁棒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2)鲁棒控制系统的应用5、多变量控制(1)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模型(2)多变量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3)多变量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六、自动化系统的维护与管理1、维护管理的基本概念(1)维护管理的目标(2)维护管理的原则(3)维护管理的方法2、故障诊断与排除(1)故障诊断方法(2)故障排除技术3、安全防护技术(1)安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2)安全防护措施的设计原则(3)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4、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与优化(1)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分析(2)自动化系统的绩效评估与改进(3)自动化系统的管理与优化案例以上就是自动化专业考试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系统地复习和掌握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