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柳叶儿》 苏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3.32 MB
- 文档页数:19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柳叶儿》教案苏教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柳叶儿》教案苏教版《柳叶儿》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乐”“苦中带涩”的丰富内涵;2、体会文中描写以及语句饱含的感情;3、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理解文中“乐”“苦”的具体内涵;【教学难点】结合背景理解文中语句饱含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候课:柳叶儿图片,音乐。
二、导入:古人有“折柳送别”的文化习俗,对于柳,人们或是吟诗,或是作画,或是感叹它的多情,或是赞赏它的多姿。
可,对于作家宋学孟来说,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何等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柳叶儿》。
【投影】(板书:柳叶儿、宋学孟)三、背景介绍:要想理解文章,首先要了解一下文中的“我”所处的时代背景:【投影】(沉重的语气)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新中国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经历了历史上死人最多的一次大饥荒。
中国科学院****年发表的国情报告这样说:“按保守的估计,因营养不良而死亡约1500万人,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悲惨的事件之一。
”我从网上也收集了一些图片,同学们可以欣赏一下,什么叫颗粒无收?什么叫饥不择食?什么叫衣衫褴褛?什么叫皮包骨头?什么叫苦涩的童年?而文中的“我”那时多大?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在当时经历了哪些酸甜苦辣呢?我建议同学们这样来走进这个年仅8岁的孩子的童年世界。
【投影】速读课文,体会一个“乐”字;寻读课文,品味一个“苦”字;回味课文,感悟一个“情”字;四、速读课文,体会一个“乐”字:课文第6节中这样写到“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板书:最乐)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用心爱心专心方式快速朗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式来体会一个“乐”字。
【投影】建议你这样去体会“乐”:那岁月,有一种“快乐”叫逞能(或:景美;或饱食),看……(用文中关键的字词或句子)1、预设:我在爬树时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柳叶儿》公开课及教后反思【教学目的】1、赏析品味生动的描写。
2、体会领悟深厚的感情。
3、理解“苦”“乐”的内涵,认识过去的艰辛,珍惜今天的幸福。
【教学重难点】目标1、3是重点,目标3是难点。
【预习要求】1、向长辈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
2、摘抄“咏柳”的诗句。
3、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4、文章中哪些句段具体描写出了当时人们的饥荒程度?请同学们找出来,品一品,读一读这一份苦涩的味道。
5、思考:文章围绕柳叶儿记叙了哪些令“我”快乐的事?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快乐的句段品一品,读一读。
以为线索,描写了童年时代,在那严重饥荒的岁月,,,的乐趣,抒写了对柳叶儿的特殊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柳叶儿,这在我们江南随处可见的,文人墨客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引导学生读相关诗句(投影展示相关诗句)。
小结: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
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
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组织齐读第15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作者宋学孟笔下的柳叶儿有什么不一样?二、读课文,剖析柳叶“苦情”靠柳叶救命的年代是个怎样的年代?当时人们“饥”“荒”到何种程度?(一)投影介绍相关历史资料。
1959-1961年是我国历史上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即指1958年中国兴起“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经济政治运动后紧跟着出现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其间,全国各地旱灾、洪涝、风雹、台风、霜冻、蝗灾、粘虫灾、鼠灾等各种灾害交替出现,造成粮食的大幅度减产,使得在此期间因饥馑而非正常死亡(饿死)的人口急剧增加,计3000余万人,是八年抗战当中非正常死亡人数的1.5倍。
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因此,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是苦难的,他们吃完了野菜、吃树叶(榆钱叶、柳叶)、吃完了树叶吃树皮、甚至吃一种观音土(浮肿)……(二)文章中哪些句段具体描写出了当时人们的饥荒程度?请同学们找出来,品一品,读一读这一份苦涩的味道。
《柳叶儿》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柳叶儿》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1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学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深入研究,文学教育不再是单纯地教导学生一些字词和诗词歌赋,而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
本文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柳叶儿》为例,介绍一种针对中学生的文学教育教案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柳叶儿》的寓意,掌握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及其特点。
2. 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增进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柳叶儿》的主题和寓意。
2. 掌握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柳叶儿》中的意图和寓意。
2. 帮助学生掌握小说中的语言表达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式教学。
老师通过介绍小说的作者以及小说的背景和主题引导学生。
2. 报告性阅读。
老师派学生在课前阅读小说,并让学生撰写小说的读后感。
3. 课堂讨论。
老师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生的读后感和自身所获得的文学素养展开讨论,进行思想碰撞,促进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思考。
4. 写作指导。
老师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文学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写作,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小说《柳叶儿》的主题和意图。
2. 小说《柳叶儿》的语言表达及其特点。
3. 基于小说《柳叶儿》的写作指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
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讲、阅读、观察、讨论、交流等方面。
2. 书面作业。
学生需要根据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写作一篇小论文,包括对小说的评述和个人思考。
3. 全校参加的文学阅读比赛。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文学素养和知识,进行文学阅读比赛,以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总结本篇文章通过教案教学设计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
通过针对性的教学目标、难点和重点设计,以及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文学素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柳叶儿》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精读课文,体会特定背景下“我”的苦乐情感;3.品读课文,学习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及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把握脉络,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巧用动词和比喻使文章形象生动的写法;3.体会特定背景下“我”的苦乐情感。
教学方法品读赏析、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背诵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作者主要描绘的景物是什么?)大家细致的体会一下,在这首诗歌当中,作者通过对柳树的描绘展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和柳树有关的文学作品,看看这篇文章又展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1.掌握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和字形。
嚼(jiáo)捋(luō)逞(chěng)噌(cēng)蒙(mēng)兀(wù)勺(sháo)茬(chá)柳(liǔ)涩(sè)猴(hóu)蹭(cèng)飕(sōu)攥(zuàn)2.掌握下列词语的词义。
舒展:不卷缩;不皱。
品尝:仔细辨别;尝试滋味。
风快:比喻植物生长非常快。
逞能:显示自己能干。
镰刀:割庄稼或草的农具,由柄和刀组成。
淘气:顽皮。
咔嚓:模拟物体猛然断裂的声音。
通身:浑身,全身。
得意洋洋:形容称心如意时神气十足的样子。
兀地:突然。
美滋滋:形容非常满足的样子。
蒙蒙亮:形容天刚发亮。
摔倒:身体失去平衡而倒下。
赞赏:赞美赏识。
泡沫:液体表面聚集在一起的小气泡。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1.提问:请一名同学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在语调、语速等方面把握的如何。
接下来全班同学朗读课文,一方面要注意语音语调和语速,另一方面思考我们这篇文章主要叙述的是什么内容?明确:叙写“我”在饥荒岁月里的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