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 格式:docx
- 大小:37.35 KB
- 文档页数:3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治疗指南 (摘自: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 全网发布:2011-06-23 04:27 发表者:杜明瑞 (访问人次:6094)来源: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概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0.32-0.36%。
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
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1、症状和体征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均可出现。
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
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常常伴有晨僵。
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钮扣花样表现。
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
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类风湿结节和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内脏病变。
2、实验检查多数活动期患者有轻至中度正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可升高,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0%—80%患者有高水平类风湿因子(RF),但RF阳性也见于慢性感染(肝炎、结核等)、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老年人。
其他如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等自身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在30%~40%左右。
3、 X线检查为明确本病的诊断、病期和发展情况,在病初应摄包括双腕关节和手及(或)表1 类风湿关节炎X线进展的分期I期(早期)1* X线检查无破坏性改变2 可见骨质疏松II期(中期)1* 骨质疏松,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有或没有轻度的软骨下骨质破坏2* 可见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关节畸形3 邻近肌肉萎缩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和腱鞘炎III期(严重期)1* 骨质疏松加上软骨或骨质破坏2* 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尺侧偏斜,无纤维性或骨性强直3 广泛的肌萎缩4 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或腱鞘炎IV期(末期)1* 纤维性或骨性强直2 III期标准内各条标准前冠有*号者为病期分类的必备条件双足X线片,以及其他受累关节的X线片。
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初次发作常为风湿热的主要症状之一,且多伴发心脏炎,每易反复发作成为慢性。
属于中医学“痹证”、“历节风”的范围。
如见心脏炎的,则又与“心悸”有关。
致病原因为正气不强,外感风、寒、湿、热(或由风寒郁而化热),邪犯经脉、关节,阻碍气血的运行,不通则痛;若邪传于心,或外邪久留,耗伤气血,不能养心,又可引起心悸之证;病延日久,往往痰瘀互结,肝肾气血并伤,虚实错杂。
此外,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表现与风湿性关节炎有类似之处,亦属中医痹证,所以在治疗上可予参照应用。
【诊断】1发病前有扁桃体炎或咽喉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史,多累及大关节,呈多发性、游走性疼痛,或固定不移。
2.急性风湿活动时,局部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隙碍,或关节腔有积液,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汗多,或鼻出血。
躯干或四肢皮肤可出现环形红斑,在关节伸侧或四周可以触到黄豆大小的皮下结节,数周后可逐渐消失。
3.如有心慌气急、心音低、心率快、心律不规则、心脏扩大、心尖区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等症状体征时,提示有风湿性心脏炎(即心内膜、心肌、心包膜发生炎性损害),严重的可引起心力衰竭。
心内膜炎可发展成为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4.风湿活动期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清抗溶血性链球菌素“0”测定、粘蛋白均增高,蛋白电泳a】、a2及丫部分常增高。
5.类风湿性关节炎好发于小关节,常为对称性。
病程迁延反复,多侵犯指、腕、趾、肘、舐骼、脊柱等关节,晚期常引起关节梭状畸形、强直和功能障碍。
X线检查可见骨质疏松和破坏。
【治疗】一、辨证论治本病初起多属实证,治应祛除外邪,疏通经络。
根据受邪的偏胜,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法。
若病人痰瘀互结,则需化痰行瘀;肝肾气血亏损的,当配合补益之品,标本同治。
至于内传脏腑,心神受损者,可参照心悸篇治疗。
1风寒湿痹关节或肌肉酸痛,阴雨加重,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如疼痛呈游走性,涉及多个关节的,为风胜;疼痛剧烈,痛有定处,活动受限制,局部怕冷,得热为舒的,为寒胜;痛处重着不移,关节局部漫肿,皮色不红的,为湿胜。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类风湿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诊断要点、辨证论治、中成药选择、外治疗法、预防调摄、治疗推荐等。
本《指南》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断和治疗。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证据推荐级别及证据水平,参照[1]2001年牛津证据分级与推荐意见强度。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2015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3术语及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病证结合Combination of Diseaseand Syndrome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主要是指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结合辨证论治模式。
3.2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4流行病学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关节的进行性破坏为特征。
目前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于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范畴,中医诊断为“尪痹”[2]。
RA几乎见于世界所有的地区和各种族;目前患病人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中国的发病率大约为0.28-0.4%[3]。
RA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高发年龄为45~54岁,男性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上升,男女罹患本病的比例约为1:3[4]。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2018 年 4?月 1 日出版的《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上次更新该指南是2010年。
推荐意见1:RA的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1A)。
建议临床医师使用1987年ACR发布的RA 分类标准与2010年ACR/EULAR发布的RA分类标准做出诊断(2B)推荐意见2:建议临床医师根据R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恰当选用X线、超声、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技术(2B)推荐意见3:RA的治疗原则为早期、规范治疗,定期监测与随访(1A)。
RA的治疗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即达标治疗,最终目的为控制病情、减少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B)推荐意见4:对RA治疗未达标者,建议每1~3个月对其疾病活动度监测1次(2B);对初始治疗和中/高疾病活动者,监测频率为每月1次(2B);对治疗已达标者,建议其监测频率为每3~6个月1次(2B)推荐意见5:RA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ESR、CRP、RF及抗环瓜氨酸蛋白抗体(ACPA)的数值等实验室指标(1B)。
同时要考虑关节外受累情况;此外还应注意监测RA的常见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恶性肿瘤等(1B)推荐意见6: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
推荐首选甲氨蝶呤单用(1A)。
存在甲氨蝶呤禁忌时,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1B)欧美15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甲氨蝶呤平均使用率达到 83%,远高于其他药物,但我国甲氨蝶呤的使用率仅为 55.9%。
队列研究显示,RA患者诊断第1年内传统合成DMARDs药物的累积使用量越大,关节置换时间越迟;早使用1个月,外科手术的风险相应降低2%~3%[50]。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疗指南 [概述概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患病率约为 0.32~0.36%。
主要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患病率约为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
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
受累关节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肩、膝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
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小时以上 。
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和压痛,晨僵常长达1小时以上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钮孔花样表现。
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
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关节外或内脏损害,如类风湿结节,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病变。
病变。
2、实验检查、实验检查多数活动期患者有轻至中度正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白细胞数大多正常,有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可升高,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0%~80%患者有高水平类风湿因子(RF),但RF阳性也见于慢性感染(肝炎、结核等)、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老年人。
其他如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等自身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有较高的诊断特异性,但敏感性仅在30%左右。
左右。
3、X线检查线检查为明确本病的诊断、病期和发展情况,在病初应摄包括双腕关节和手及(或)双足X线片,以及其他受累关节的X线片。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类风湿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诊断要点、辨证论治、中成药选择、外治疗法、预防调摄、治疗推荐等。
本《指南》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断和治疗。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规范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证据推荐级别及证据水平,参照[1]2001年牛津证据分级与推荐意见强度。
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中医药标准制定管理办法(试行)》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2015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3术语及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病证结合Combination of Diseaseand Syndrome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主要是指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结合辨证论治模式。
3.2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4流行病学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关节的进行性破坏为特征。
目前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环境等因素有关,该病属于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范畴,中医诊断为“尪痹”[2]。
RA几乎见于世界所有的地区和各种族;目前患病人数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中国的发病率大约为0.28-0.4%[3]。
RA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高发年龄为45~54岁,男性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上升,男女罹患本病的比例约为1:3[4]。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关节炎为主要
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类风湿
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中国医学协会风湿病学分会制定了《中国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旨在提供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帮助患
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概述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是基于大量实验和临床经验的综合指南,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制定而成。
指南的编制以循证医学(Clinical Evidence)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意见,并参考患者的实际需
要和医疗资源。
二、诊断标准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
的规定,主要根据以下几方面进行判断:
1.病史表现:包括关节炎的表现和病程,如关节疼痛、关节红肿、
关节功能障碍等。
2.关节检查:通过观察、触诊、活动度测量等方式对患者关节进行
全面检查,确定关节受损的范围和程度。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和抗环瓜氨酸
肽抗体等指标的检测,协助诊断和评估疾病活动性。
4.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检查可以帮助评估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和损伤情况。
三、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指南提供了详细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疾病修饰抗风湿药等,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和职业治疗等,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提高关节功能。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受损的关节,如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等,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随访管理
指南提供了明确的随访管理流程,包括定期复查疾病活动性和关节功能、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副作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等。
随访管理的目的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五、临床应用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应用,帮助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指南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案供医生参考,同时也提醒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六、总结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是基于循证医学原则的规范指南,旨在提供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指南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治疗和随访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
随着进一步科学研究的开展,指南将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并引领临床实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