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
- 格式:ppt
- 大小:784.00 KB
- 文档页数:3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由风寒湿等邪气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10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⑤皮下类风湿结节⑥手X线改变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2)2010年ACR/EULAR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A:受累关节- 1个大关节(0分)- 2~10大关节(1分)- 1~3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2分)- 4~10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3分)- 超过10个关节(至少一个小关节)(5分)B:血清学(至少需要1项结果)- RF和CC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阴性(0分)- RF和CCP,至少有一项是低滴度阳性(2分)- RF和CCP,至少有一项高滴度阳性(3分)C:急性期反应物(至少需要1项结果)- CRP和ESR均正常(0分)- CRP或ESR异常(1分)D:滑膜炎持续时间- <6周(0分)- ≥6周(1分)注:在A~D内,取病人符合条件的最高分。
例如,患者有5个小关节和4个大关节受累,评分为3分。
总分≥6分者可诊断为RA。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痹证:关节疼痛、重者,或有肿胀,风邪偏盛者痛处游走不定,寒邪胜者关节冷痛,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滑或弦紧。
2.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R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基本病理表现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并逐渐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可并发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抑郁症等。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的全球发病率为0.5%~1%,中国大陆地区发病率为0.42%,总患病人群约500万,男女患病比率约为1:4。
我国RA患者在病程1~5年、5~10年、10~15年及≥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61.3%,随着病程的延长,残疾及功能受限发生率升高。
RA不仅造成患者身体机能、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下降,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及亚太风湿病学学会联盟(APLAR)等多个国际风湿病领域的学术组织分别制订或修订了各自的RA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也于2010年发布了RA诊疗指南。
然而,上述指南对指导目前我国RA诊疗实践仍存诸多挑战。
一方面,国际RA指南的质量良莠不齐,推荐意见间常存在不一致性;另一方面,国际RA指南极少纳入有关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证据。
此外,国外风湿科医师关注的临床诊疗问题和用药习惯与我国风湿科医师亦有所不同。
再者,我国医院的风湿科人才培养、专科设置和患者就医情况与国外也存在明显差异。
调查显示,我国仍有60%的医院未设置独立的风湿病专科,现有的7200余名风湿科医师中超过80%在三级医院工作,基层患者在就医时无法获得风湿科医师的专业诊治。
调查显示,RA患者中首次就诊选择风湿科的仅为23%。
因此,制订和实施符合我国国情的RA临床指南,对提高RA诊疗相关医师(风湿科、骨科、内科等),特别是县级与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正确诊断和治疗RA的能力,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我国RA诊疗水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最佳方法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而且可能波及全身多个器官。
RA的治疗旨在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避免关节变形和减少患者的身体状况受损。
以下是一些被认为是治疗RA的最佳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治疗RA的关键。
在RA治疗中,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以减轻疼痛和红肿。
但是,长期使用NSAIDs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因此需要监测患者的胃部症状并定期检查。
此外,疾病修食法也是治疗RA的重要方法之一。
患者可以通过改变饮食习惯来减轻炎症和疼痛。
一些研究表明,增加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和坚果,可以减轻疼痛和促进关节健康。
此外,减少红肉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增加富含纤维和抗氧化剂的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也有助于减轻炎症。
这种疾病的治疗中,物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物理治疗师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以加强关节和肌肉,并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物理治疗也可以通过热敷和冷敷来减轻关节疼痛和红肿。
此外,物理治疗师还可以教授患者一些关节保护的技巧,以减少关节的进一步损伤。
针对RA的重要治疗方法是疾病调整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通常包括使用疾病调整抗风湿药(DMARDs)或生物制剂。
DMARDs可以减轻炎症和控制疾病进展,常见的DMARDs有甲基硫氧嘧啶(methotrexate)和氯喹(chloroquine)。
生物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药物,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活动,减轻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最后,手术是对于RA的最后手段。
在关节无法通过药物和物理治疗来控制病情和减轻疼痛时,手术可考虑。
常见的手术包括关节置换术和关节镜手术,它们可以减轻疼痛并恢复关节功能。
综上所述,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方法。
药物治疗、疾病修食法、物理治疗、疾病调整治疗以及手术都是治疗RA的重要方法。
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减轻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规范和提高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水平,2018 年我国发布了新的诊疗指南。
一、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诊断类风湿关节炎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1、临床表现患者通常会出现对称性、多关节肿胀、疼痛和僵硬,尤其是手指、手腕、膝盖等小关节。
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晨僵)时间较长,一般超过 1 小时。
随着病情进展,关节可能会出现畸形。
2、实验室检查(1)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 CCP 抗体):这两项指标对于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具有重要意义,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阳性。
(2)红细胞沉降率(ESR)和 C 反应蛋白(CRP):可反映疾病的炎症活动程度。
3、影像学检查(1)X 线检查:可以观察到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等改变,但在疾病早期可能不明显。
(2)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检查: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关节滑膜炎症、软骨和骨质损伤更敏感。
二、治疗目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目标是达到疾病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预防关节破坏和功能丧失,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治疗策略1、一般治疗包括患者教育、休息、关节制动(急性期)、关节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
患者需要了解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等。
2、药物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可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但不能阻止疾病进展。
(2)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这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药物,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胺吡啶等。
应尽早使用,可延缓疾病进展。
(3)生物 DMARDs:如肿瘤坏死因子(TNF)抑制剂、白介素 6(IL 6)抑制剂等,适用于对传统 DMARDs 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1、以病情分型为导向: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应以病情分型为指导,分为急性期治疗和慢性期治疗,其主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症状的强弱和活动功能的变化来进行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2、非药物治疗为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应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如控制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变活动,调节患者的营养、注意休息、加强体育锻炼,达到加速恢复的目的。
3、抗炎药物患者有选择性使用:药物治疗是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不能滥用,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常规用药物和辅助用药物进行选择性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应用抗风湿类药物:风湿病的治疗应该以抗风湿类药物为主,以减少风湿性关节炎的炎症反应,消除关节的病理变化,提高患者的关节功能为主,以达到治疗不稳定性关节炎,恢复活动能力并减轻患者病痛症状的目的。
二、治疗方案
1、急性期治疗
(1)局部治疗:如果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症状不明显,就用局部治疗和应用抗炎药物,如摩擦药膏、泻药膏等,以减轻疼痛,溃烂消毒和抗炎,达到减少炎症反应和促进愈合的目的。
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指南2024版一、概述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关节病。
其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严重者可导致关节变形和功能障碍。
RA的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和免疫等多种因素。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RA的方法,但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诊断1.临床表现RA的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炎,晨僵时间超过30分钟。
其他常见表现包括疲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低热、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2.实验室检查RA患者的血液检查通常显示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
抗环瓜氨酸肽(anti-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阳性可有助于诊断。
3.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观察到关节破坏、骨质疏松、关节变形等特征性表现。
4.诊断标准RA的诊断需符合以下标准之一:(1)满足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2)有典型RA表现,同时两项以上实验室指标阳性。
RA的治疗原则包括控制病情活动、缓解症状、防止关节损伤、改善生活质量。
综合治疗是最佳选择,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多种手段。
四、药物治疗1.疾病修正性抗风湿药包括甲基泼尼龙龙、莫诺克隆抗体、依度晴、厄洛替尼等。
这些药物可有效控制炎症、减轻疼痛、改善功能。
2.免疫调节药包括氢氯喹、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
这些药物可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3.生物制剂包括抗肿瘤坏死因子(TNF)制剂、抗白细胞介素-6(IL-6)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针对特定的炎症因子进行治疗,可显著减少关节损伤。
5.辅助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骨化三醇、钙剂等。
这些药物可用于缓解疼痛、预防骨质疏松等。
六、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RA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关节功能锻炼、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柔韧性训练等。
康复训练可以减少关节炎症、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RA患者,如关节损伤严重,功能受限,经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关节镜下手术等。
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刘慧一、概念RA 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缩写,中文简称为类风湿或者类风关。
(一)风湿的相关概念1. 风湿病:“风湿”一词来自古希腊语“ rheuma ”,是流动的意思。
最早人们认为某些特殊的液体由脑流向内脏和关节而发生病变,这种病变会导致风湿。
2.16 — 17 世纪,风湿病概念转移至临床疾病和综合征,主要是将风湿病限定为运动系统疾病。
3.18 世纪 : 认识到心脏病变是风湿病的伴随现象,开始重视风湿病的病理学研究。
4.19 世纪,对疾病认识越来越具体,区分了痛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等具体疾病,其中 1858 年,英国医生 Garrod 为类风湿关节炎命名,类风湿关节炎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疾病。
(二)风湿病的概念风湿病是一大类病因不同,但都累及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引起疼痛的疾病。
其中由异常的自身免疫引起,主要影响身体的结缔组织的一类疾病称为结缔组织病。
所以风湿病与基础医学中的免疫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风湿病又被叫做风湿免疫病。
即风湿病包括结缔组织病。
结缔组织病在风湿病中占很大比重。
(三)结缔组织病的概念累及关节、肌肉、骨、软骨和肌腱的疾病被称为结缔组织病,因为上述结构包含了大量的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疾病实际上又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这类疾病涉及免疫反应,由于体内产生了自身抗体,体内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来对抗自身结缔组织,造成损伤。
二、 RA 的临床特征(一)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ic arthritis ,RA )定义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人群中发病率 0.36% 。
(二)病因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但以下三个方面被认为是与发病密切相关的因素。
1. 感染:尤其是 EB 病毒的感染,可能是该病的启动因素;2. 免疫异常:在类风湿的发病中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都参与了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
3. 遗传因素:类风湿的发病可能与Ⅱ类组织相容性抗原 HLA-DR4 相关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