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鹊桥仙》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2.36 KB
- 文档页数:7
《鹊桥仙》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鹊桥仙》的背景、意境及情感表达。
2.分析《鹊桥仙》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鹊桥仙》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鹊桥仙》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鹊桥仙》的审美意蕴。
2.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鹊桥仙》的作者秦观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中的爱情主题,激发学生对《鹊桥仙》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鹊桥仙》,初步感知诗词内容。
(三)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讲解《鹊桥仙》,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2.学生跟随教师讲解,做好笔记。
1.学生分组讨论《鹊桥仙》中的关键词句,探讨其含义和作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简要回顾《鹊桥仙》的内容和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鹊桥仙》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分析《鹊桥仙》的艺术特色,如意境优美、情感真挚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鹊桥仙》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创作以《鹊桥仙》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简要回顾《鹊桥仙》的内容、意境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鹊桥仙》的审美意蕴,如爱情、人生哲理等。
2.分析《鹊桥仙》在古典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
1.学生分组讨论《鹊桥仙》的审美价值,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古典诗词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作业布置1.学生熟读并背诵《鹊桥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鹊桥仙》的内容、意境、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鹊桥仙》秦观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鹊桥仙》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爱情的美好,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秦观及其创作《鹊桥仙》的背景。
1.2.2 诗歌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鹊桥”、“银河”、“桂花”等。
1.2.3 诗歌意境感受: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2.4 表达技巧探讨:探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仗、比喻、拟人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1.2 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2.2.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2.2.2 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3.1.1 导入:通过介绍秦观的生平和对诗歌的赞美,激发学生的兴趣。
3.1.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美。
3.1.3 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1.4 总结讲解:教师对诗歌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1.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鹊桥仙》的鉴赏文章。
3.2 教学方法3.2.1 朗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2.2 讨论法: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2.3 讲解法:通过讲解,传授知识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评价4.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4.1.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看是否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4.2 结果评价4.2.1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鉴赏文章,评估其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料5.1.1 秦观的生平介绍。
鹊桥仙秦观教案【教案】《鹊桥仙》一、教学目标1.了解《鹊桥仙》的作者秦观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能够正确朗读《鹊桥仙》。
3.理解并能够归纳出《鹊桥仙》的主旨和主题。
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鹊桥仙》的主旨和主题。
2.正确朗读《鹊桥仙》并感受其音韵。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理解《鹊桥仙》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过程1.知识准备导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秦观和《鹊桥仙》的视频,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知识。
2.学习《鹊桥仙》(1)首先,教师向学生朗读《鹊桥仙》,让学生跟读。
(2)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解读《鹊桥仙》的情节和意义。
(3)引导学生探讨《鹊桥仙》的主旨和主题,并进行总结。
3.整合与拓展(1)教师可以让学生学唱《鹊桥仙》的歌曲,增加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2)教师还可以介绍《鹊桥仙》的传统情节和相关传说,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五、教学延伸1.作业布置让学生以《鹊桥仙》为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或写一首诗歌。
2.拓展阅读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一些与《鹊桥仙》相关的古代诗歌或故事,并写一份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鹊桥仙》的作者秦观和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通过对《鹊桥仙》情节和意义的讨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整堂课以学生为中心,保持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增强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鹊桥仙教案秦观这是鹊桥仙教案秦观,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鹊桥仙教案秦观第1篇【教学目标】秦观《鹊桥仙》教学设计1、引导学生理解本词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3、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诗词欣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分析意境,理解情、景、理交融的特点,背诵《鹊桥仙》。
难点:以短暂与永恒为欣赏要点,体会古人对爱情的态度。
【学生情况分析】职一学生缺乏诗词欣赏能力,不善于背诵。
【教学内容分析】秦观的《鹊桥仙》是中职语文试验教材上册第五单元“唐诗宋词”中的课文。
本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知识,培养诗词欣赏能力,并能熟读成诵。
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讴歌了美好的爱情,提升人的认识,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教学手段及策略】针对学生的情况,本设计运用思维导图。
它通过整体把握,条理分析,抓住关键词来整理大脑混乱的思维,帮助学生品读揣摩,理解课文,熟练背诵,从而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课前准备】从所学的诗词中找出自己欣赏的爱情名句,说说里面包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明确学习目的。
请学生看星座图。
教师运用想象性的语言结合图片描述这首词的情景。
二、整体感知教师要求学生听多媒体范读,并齐声朗读此词。
三、品读揣摩教师抓住关键词从情、景、理三方面引导学生品读这首词,并逐一显示思维导图。
三、拓展交流请学生结合所学的诗词说说自己欣赏的爱情名句中包含的思想情感。
教师适当补充。
并指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将朝夕相处的世俗爱情观升华到一种极为崇高的精神境界。
最后显示思维导图的全貌:景情理上阕纤云飞星银汉相会前:传恨一相逢与人间无数金风玉露短暂与永恒下阕水鹊桥相会时:如梦久长与朝暮临别前:忍顾四、熟读成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背诵。
教师给予指导。
五、总结归纳教师请学生回忆一下这节课是怎么学习的。
《鹊桥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观及其词作风格,理解《鹊桥仙》的创作背景。
2、品味《鹊桥仙》中优美的语言,体会词人独特的爱情观。
3、掌握词中借景抒情、象征等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蕴含的爱情观。
(2)赏析词中的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难点(1)领会词中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2)体会词中婉约含蓄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爱情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词中的名句和精彩词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鹊桥仙》,引出课题。
提问学生对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秦观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2)讲解《鹊桥仙》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3)学生齐读,初步体会词中的意境。
4、文本赏析(1)上阕赏析引导学生理解“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中“弄巧”“传恨”“暗度”等词语的含义,体会词人通过这些词语营造出的凄美氛围。
提问学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让学生思考牛郎织女的相逢为何如此珍贵。
(2)下阕赏析重点赏析“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一名句,组织学生讨论其中蕴含的爱情观,引导学生理解真正的爱情不在于朝夕相伴,而在于心灵相通、长久坚守。
让学生思考“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这几句如何表现出牛郎织女分别时的不舍与留恋。
5、手法探究(1)探讨词中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如通过描写纤云、飞星、银汉等自然景象,烘托出牛郎织女相会的艰难和相思之苦。
《鹊桥仙》教学设计(精选2篇)《鹊桥仙》篇1一、背景材料这是宋代词人秦观以牛郎织妇鹊桥相会的传说,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
少举进士,不中,曾见苏轼于徐州,苏轼以为有屈、宋之才,王安石亦谓其诗清新似鲍、谢。
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擅诗文,词为北宋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
有《淮海词》。
《鹊桥仙》,词调名,出《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口。
”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
二、这首词以七夕织女渡银河与牛郎相会的古老传说为题材,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
三、层次结构上阕写织女与牛郎相会。
下阕抒依依不舍之情。
四、写作特点语言清新凝练,织女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环境的渲染,心情的刻画,而写得鲜明优美,浓厚深挚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含蓄。
五、重点难点分析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人的爱情若是坚贞不移的,又哪在乎朝夕相聚呢?这两句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立意新。
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度相会,毕竟地久天长;人世夫妻虽然朝暮相聚,却是百年顷刻,于此补充说明“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产间无数”之意。
这一反常人爱情观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鹊桥仙》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的:1把握秦观词婉约清丽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比较秦观与舒婷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意境的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七夕”是一个美好而充满神话色彩的浪漫节日,自南北朝至今,已缠绵悱恻地流传千年,永无休止。
民间传说:牛郎因父母早逝与兄嫂共处,经常遭受虐待,后来兄弟分家,牛郎仅得一头老牛。
此牛原是天上金牛星,因触犯天规被贬下凡。
一日老牛开口告知牛郎,黄昏时将有七仙女于湖中沐浴,到时可趁机取走一套衣服,使衣服主人无法返回天庭。
牛郎依计行事,果然取得织女为妻,后来育有一对儿女。
王母娘娘得知织女私嫁凡夫,乃令天神将其押回。
秦观《鹊桥仙》教案第一篇:秦观《鹊桥仙》教案鹊桥仙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意识2.把握词中经典名句的文本含义及其延伸内涵。
3.理解词人表达的爱情观,并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导入:爱情是人类最珍贵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对爱情的传诵古今中外皆有,外国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的则有四大爱情传说(白蛇传、孟姜女、梁祝、牛郎织女)。
其中牛郎织女出现在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中,而最早以此为题材的诗歌应该是《古诗十九首》里边的《迢迢牵牛星》,但是流传最为广泛、经久不衰的应该要算秦观的《鹊桥仙》了。
在咏牛郎织女的诗词作品中,诗人们更多的是将眼光投注在牛郎织女的不幸上,对此倾注了他们的同情。
而在这首《鹊桥仙》中,秦观却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待牛郎织女的爱情,并表达了他对牛郎织女纯洁高尚的爱情的热情赞颂,写出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千古绝句。
一、秦观简介: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
北宋著名词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的交谊很深,但词风与苏轼大不相同。
虽然也有少数具有豪放特色的作品,但从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标准的婉约词人。
他流传下来的词作,只有90首左右,但名篇佳作不少,所以他历来被视为婉约派的大家之一。
从内容看,秦观词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窄,直接表现国计民生的重大题材几乎没有,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情”、“愁”二字。
秦观词表现爱情,大多真挚而高雅,揭示出心灵深处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把爱情升华到美的高度来审视。
二、解题:《鹊桥仙》,词牌名,此调专咏七夕。
鹊桥,据说牛郎织女长年分隔银河两岸,只有七夕这一天才能相会。
在这一天,多情善良的喜鹊从四方涌来,自觉搭成一座桥,牛郎织女由此桥渡河相会。
三、基本解读: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这两句点出了织女会牛郎时的情景。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纤云”“飞星”是相会的景物描写。
“纤云弄巧”纤薄轻盈的云彩,变幻出优美巧妙的图案,不仅暗示织女精巧绝伦的手艺,而且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初秋夜空图。
《鹊桥仙》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鹊桥仙》。
2. 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3.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中国古代爱情的美好与忠贞,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2. 体会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增强对自然的热爱。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1. 介绍作者秦观及其创作背景。
2. 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动机。
2.2 诗歌内容分析1. 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诗歌翻译与朗读1. 提供诗歌的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典诗歌,为新课做铺垫。
2. 提问学生对爱情的看法,引发对《鹊桥仙》的思考。
3.2 诗歌讲解与分析1. 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2. 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3 诗歌翻译与朗读1. 提供诗歌的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2.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诗歌创作1. 让学生根据《鹊桥仙》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2. 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歌欣赏1.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2.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才华。
5.2 文化探索1.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对国家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鹊桥仙》秦观优秀教案《鹊桥仙》秦观优秀教案「篇一」一、《鹊桥仙》(秦观)教学设计课题:一样别离另样情——《鹊桥仙》(秦观)时间:20xx-3-7周四第六节授课班级:高二(20)班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秦观和他的创作。
2、赏析《鹊桥仙》词,认识秦观反传统的爱情观。
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赏析《鹊桥仙》的独特之处。
教学难点: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比较、引导、讨论。
二、教学构想:《鹊桥仙》(秦观)一词是一首叙写牛郎织女神话歌颂永恒爱情的七夕词。
关于本词教学,首先确定宋词鉴赏的依据:1、“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 (王国维《人间词话》) ;2、“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结合。
”(朱光潜《诗论》)。
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确定教学重难点。
因为教授的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在高一学过《迢迢牵牛星》一首七夕诗,教材又是选修教材,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赏析秦观的这首词的独特的情趣上。
教学过程按照“读一读、议一议、比一比”的程序进行。
在朗读中感知全文,酝酿情感,在讨论中赏析内容,体味情感,在对比中深化思维,提高品位。
本节课力图在课堂上呈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状态,运用材料比较讨论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设置引读性的疑问,设置探索性的疑难,促使学生思维深化,引导学生对语言形式进行揣摩、比较、分析、综合,提炼出语言的要点,由浅入深、层层设问,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这样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和感情的碰撞。
在教学方法上,侧重于朗诵教学和比较阅读。
选取几首有代表性的七夕诗词对照,从意象和情感两方面比较阅读。
由此水道渠成地小结秦观在本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轻松的笔调、缠绵的感情和高远的格调等不一样的情趣。
另外,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拓展讨论对比古今爱情观,不仅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课时安排:1课时。
鹊桥仙宋秦观教案教案标题:《鹊桥仙》宋秦观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宋代文学家秦观及其代表作《鹊桥仙》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鹊桥仙》的情节、主题和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鹊桥仙》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分析《鹊桥仙》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3. 运用相关的文学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和鉴赏。
教学准备:1. 《鹊桥仙》的文本材料。
2.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学生阅读材料,如相关的文学评论或分析文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介绍宋代文学家秦观及其代表作《鹊桥仙》。
2. 引发学生对《鹊桥仙》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个故事,或者对于仙人的故事有何了解。
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阅读《鹊桥仙》的文本材料,并标注关键词和重要情节。
2. 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分享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全班共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鹊桥仙》的情节、主题和艺术特点。
三、文本解读与鉴赏(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鹊桥仙》的艺术特点,如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等。
2. 学生根据所学的文学知识,解读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 学生欣赏相关的音乐或艺术作品,与《鹊桥仙》进行对比和联想,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四、表达与创作(15分钟)1. 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并表演《鹊桥仙》的一个片段或改编版本。
2. 学生以个人形式,撰写对于《鹊桥仙》的感想和评价。
3. 学生进行互评,分享自己的创作和观点。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鹊桥仙》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学生提出对于《鹊桥仙》的进一步研究或阅读建议,教师给予指导和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的宋代文学作品,如苏轼的《赤壁赋》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2.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鹊桥仙》的读后感或文学评论。
秦观《鹊桥仙》教学设计【教材分】《鹊桥仙》是选自高中新课标语文读本中的一首词作,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
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唯美的爱情。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
相形之下,此词堪称独出机,立意高远。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字字珠玑、落地若金石声的警策之语,扫古来悲吟寻恨之腐朽,显豁达理性之神奇,呈现了词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同时,这首词闪现了一种亮丽的文化色彩,可以说是一部文化的经典之作。
词作比较短,词的内容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学生对词作里面的一些重要词句熟记成诵。
而各类教参中对这首词作的解读角度基本一致。
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寻找到新的角度,是鉴赏这首词作的关键。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从词作的“美”入手,挖掘“美”的具体内容以及内涵;知人论世,感受词人的“不圆” 与“圆”,获取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人生体悟。
【教学设计】一、导入十多年前,和你们一样,坐在这样端正的课堂,却痴迷着抽屉里满是风花雪月的,因为里面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的离愁别恨,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悲欢离合,我为她而喜,为她而悲。
浪漫的爱情和经典的诗词一结合,便仿佛有了一种力,可以让人深陷其中,魂牵梦萦。
这种感觉或许能在今天这节课上和同学们产生共鸣。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词人秦观的一首《鹊桥仙》二、诵读词作,整体感知示范诵读学生读先读顺(扫字词障碍),再读懂意思(扫词句障碍),把握词的内容学生自由诵读了1-2遍后,然后请一个同学们起来示范读齐读(参照老师的节奏、快慢、情感的起伏)设问:词作里面有故事,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提示:抓写事情的:暗度;归)(板书: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哪几句是写相会的情景的?(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情:柔情似水)(板书:纤云飞星金风玉露; 柔情)词人对牛郎织女的相会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和评价?(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三、具体鉴赏(一)鹊桥上的爱情——唯美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再读一遍,然后思考问题:词人说牛郎织女“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你觉得他们的“一相逢”,“胜”在哪呢?(提示学生上一步的板书中切入,即抓住写景和写情的分)预设生成:“纤云弄巧” :“纤”,言云之轻柔;“弄”,言云之变幻多姿态。
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幻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
衬托了人物:衬托了织女的美好巧慧,她似乎在为爱人的到来作着精心的准备,她沉浸在爱的甜蜜中,欢愉的心情了然可见。
“飞星传恨”:飞星可以解为流星,流星划过夜空,不时闪过长长的白亮的光芒,和前面“纤云弄巧”,星月相映,流光溢彩衬托了情感:“传恨”,原本是流星下落的天体现象,词人赋之以情感,写出了相会的牛郎织女相思之苦,相盼之切。
“银汉迢迢暗度”:银河之宽阔,相隔之遥远,暗衬相思之苦,相见之难“金风玉露”:即秋风生起,白露为霜时节,以“金”、“玉”相饰赋寒凉季节以吉祥的喜庆(举例贾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吉庆,祥和)写出了情感的珍贵真挚纯洁“柔情似水”:情深意重,缱绻美好“忍顾鹊桥归路”:这真像柳永雨铃霖中“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结语:鹊桥上的相逢,我们看到的是温浪漫,流光溢彩,相爱的人情深意长,景美,人美、情美,成就着这个古老爱情故事的唯美,难怪秦观感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板书:唯美)(感受这样的唯美,我们一起在上一次鹊桥,感受他们的爱情吧,诵读。
)(二)鹊桥里的人生——豁达这首词作写于北宋年间,到现在已千年,为什么会流传这么久,仅仅是它里面有美丽的爱情吗?(描绘美丽的爱情故事的确是《鹊桥仙》这首词流传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明人沈际飞评“(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化腐朽为神奇!”(将这句话打在屏幕上)然后比较历代三首咏叹七夕爱情故事的诗作(屏幕出示或老师口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乞桥楼空,影池冷,佳节只供愁叹。
(清纳兰容若鹊桥仙(七夕)设问:同学们是否赞同这句话?是否能从词中找到依据?“腐朽”是什么?“神奇”又在何处?明确:学生会找到两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比较后得出结论:历代咏叹七夕是悲吟寻恨(腐朽),而秦观多了豁达之气(神奇)。
秦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豁达理性?他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的人生,什么样爱情?(屏幕上打出两句话) “古之伤心人也” —冯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
(引入秦观生平资料,事先发给学生)设问1:同学们看完资料后,有什么认识?可能有的看法:没看到他的豁达,就看到他的失意但看到了他作为文人的多情,痴情。
设问2:正所谓人生不圆,爱情不圆,而以诗歌圆之,那秦观在这爱情词作里面是如何去圆的呢?提示:就词作中的这个爱情故事而言,我们用现实的角度看,哪些地方是我们现实的爱情中所不希望的情形,请同学们默读词作思考。
明确:“一相逢” “胜无数”:牛郎织女虽然是一年见一次,但却是金风玉露似的感情,真挚,纯洁,忠贞,爱情的质量远远高于人间无数朝欢暮乐的庸常夫妻次数少,但情意深。
“银汉迢迢”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爱情绵长,不可断绝“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久长找出来后追问:而秦观是怎么去看这些不如意的?(抓住刚才找出的不如意一一作解释)小结语:,词人对鹊桥相会中牛郎织女的种种失意予以修复,消解着原本存在牛郎织女心里,也存在芸芸众生眼里的哀伤。
正因为一次次痛彻心肺爱情失意,才有了爱的真谛的透彻领悟;正因为一次次命运弄人的人生挫败,才有了人生意义的理性思考,才能从从残缺中看到圆,从失意中看到美,从少看到多,从短看到长。
所以词人会感叹牛郎织女“相逢”“胜却人间,正所谓“此爱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也正因为此,我们才能看到他的至情至纯。
(再读词作,感受爱的豁达,感受词人至情至纯的情怀)(三)鹊桥中的文化——经典因为有了至真至纯的情感交织,《鹊桥仙》里的爱才能如此完美,因为有了至彻至透的人生领悟,爱才能如此豁达,至爱之人,至美之文,至情至理,完美契合,《鹊桥仙》就变成了爱的文化的经典。
这里面有我们民族传统的东西,大家是否能发现呢?明确:塑造的艺术形象:传统的艺术形象(织女)“纤云弄巧”这可以是一个劳动的场面,沉浸在爱情中的织女体现中国传统女性的`勤劳巧慧咏叹的情感:忠贞西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表达情感的方式:七夕节(介绍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乞巧、求子、祈福、种生等等(对比现在的七夕节和我们热衷于过西方的“情人节”)小结:这首词作将继续流传,一定是要有我们现在正在丢失但却有慢慢重塑价值的东西,文化是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生命力恒久的根本。
课堂总结一对苦苦等待的爱人,让我们感受了爱的唯美、情的永恒。
一场朝暮期盼的相聚,也让我们品茗了爱的坚贞、人生的真谛。
而一段荡气回肠的传说,更让我们涵咏了中国文化的绵延悠长。
一首《鹊桥仙》,让后人玩味不够,品味不足,让一代代的读者徜徉其中,品味爱情、思考人生、承传文化,真配得上世人的评价:化腐朽为神奇。
最后,我们再一次诵读词作,去感受它流传千年的美,让我们的唇齿留香!【板书设计】鹊桥仙秦观爱情(唯美)鹊桥人生(豁达)相会文化(经典)【教后反思】教学思路立足文本,夯实基础。
尽管要在这堂课上求突破,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这首词作常规教学中的内容,首先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找找词作中“美”的体现,比如人美,景美,情美,让学生按着鉴赏诗歌的一般思路完成对词作的理解。
如何对一首诗词进行鉴赏,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是讲了很多的,这是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是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并最终掌握的共性的东西。
探究思考,个性解读。
这首词作从角度的切入上我认为遵循了语文新课标背景下提倡“个性化阅读”的理念,我以“美”为切入口,分成三块:爱情,人生,文化,其中爱情的“美”是常规教学中都会体现的,所以在这个板块中我没有花太多时间,而将重点亮点放在了第二个板块,探究词作里的人生“美”,作为整堂课程的高潮部分。
引导学生结合课外的一些资料,进行探究性阅读,个性化解读。
这个教学的思路在课堂上基本予以了清晰呈现。
我以为,诗歌教学不仅仅是利用掌握的鉴赏知识求得内容的理解,更多的是能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密吟恬咏,以玩其味”,和词人进行灵魂的交流,获得更深层的审美体验,而这也是让学生真正感受作品魅力的关键所在。
2、教学方法遵循古典诗词“美词美教”的原则,从导语的设计,问题的设置,环节的衔接,课堂的结语,以及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归纳和补充上都尽量让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遵循古典诗词“诵读教学”的原则,在课堂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诵读词作,由句到篇,再由篇到句,引导学生进行分层阅读,在读当中进行审美体悟。
3、教学实施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真正完美的语文课只能存在于理想的中,在这堂课中,虽然角度的切入,课件的制作,的详尽上已经做足了功夫,但在具体的操作中,有些环节的处理上显得忙乱。
首先,在“鹊桥上的爱情——唯美”这个板块中,暴露了我的课堂教学的智慧不够,设计的问题不太清晰,让学生无法抓住要点,达不到我的预设。
甚至出现了被学生带离轨道的情况,浪费了很多时间。
其次,在“鹊桥中的人生——豁达”这个板块中,没能做到精讲精,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味作者情感方面有赶鸭子上架,急于求成的问题。
这个板块本应该是这首词作解读的一个亮点,但因为第一个板块中浪费了太多时间,生怕时间不够,为了提高教学的节奏甚至是直接将结果提供给学生,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过程,致使在这个环节中显得紧张忙乱,亮点没能充分呈现,尤其是在知人论世这一个环节上,对词人的生平匆匆而过,学生没能有深刻体会,发给学生的补充资料没有起到很大效果,没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师生交流显得生涩。
最后,在“鹊桥里的文化——经典”这个板块中,问题设置不够针对性,学生挖掘不到这个深度,所以无话可说,大部分是我讲,致使这个环节中的课堂略显沉闷,而且花的时间过多。
可见,上一堂课,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带来心态和状态的极大不稳定,从而导致“一步错,步步错”,从时间的安排,问题的设置,过渡语的衔接,主次的处理等等方面都需要精心的筹划和处理,同时,课堂上会出现备课预设之外的情况,非常需要有丰富的积淀和教学的智慧,才能牢牢地掌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