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新城道中》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26 KB
- 文档页数:2
《新城道中》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新城道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意境等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热爱。
(2)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典故解析。
2. 诗歌的韵律、结构、意境等艺术特色的分析。
3. 诗歌主题思想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3.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新城道中》的译文、注释、解析等。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学习素材:其他古代诗歌,以便进行对比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诗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描绘的景物。
(2)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互评,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逐句解析诗歌,讲解生僻字词的释义。
(2)分析诗歌的韵律、结构、意境等艺术特色。
5. 主题思想解读(1)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所表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字词释义、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7. 课后作业(1)背诵《新城道中》。
(2)写一篇关于《新城道中》的鉴赏文章。
8.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新城道中》的情况。
《新城道中》备课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背诵这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缘景明情,置身诗境3、学做旁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畅达的胸怀。
2、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学习词人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说东坡 5分钟1、说说你所知道的苏东坡2、教师总结二、学习目标 1分钟1、缘景明情,置身诗境2、学做旁批三、明诗意 10分钟1、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全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2、小组展示3、教师总结明确﹙1﹚意象:东风:善解人意岭上:眉清目秀晴云:缭绕树木:清新干净初日:形象可闻野桃;笑脸迎人溪柳:自由自在、翩翩起舞、摇曳多姿水:清澈见底竹篱:嫩绿新鲜人家:煮芹烧笋﹙2﹚画面;春意盎然、嬉闹春耕、万物欣荣、百姓欢愉﹙3﹚感情欢愉,赞美、热爱、讴歌四、做批注 15分钟1、批注式读书就是给文章做批语注释,用三言两语,用三言两语,生动传神的写出心中所感。
2、批注对象关键词、运用了修辞的句子、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角度、心里的疑惑、可以联想、想象、补写、也可以画一幅画。
3、学生做批注4、小组讨论推荐优秀批注5、小组展示6、学生评价同学们的内心可谓丰富,感情可谓饱满,文笔可谓优美。
下面让我们温习苏轼的作品,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五、拓展延伸1、新城道中(其二)[宋]苏轼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②。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③。
[注]①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在朝激烈的党争中,苏东坡无法在朝廷立足,请求外调杭州任地方官,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
《新城道中》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新城道中》。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典故理解。
2. 诗歌意境的分析和感受。
3. 诗歌韵律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难点词语的翻译和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感悟。
3.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歌中的经典句子。
3. 运用讨论交流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4.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意境。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新城道中》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新城道中》,了解作者背景,搜集相关资料。
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诗歌创作背景。
(2)提问:“新城道中”地名与诗歌意境之间的关系。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2)学生自读,勾画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结构,分析韵律特点。
(2)讲解难点词语和典故,翻译诗句。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6.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七、作业布置:1. 背诵《新城道中》。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周红青 2013年9月4日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和创造背景。
2、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一、作者介绍: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二、诗歌背景: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景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新城道中(其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借助意象,缘景明情,解读诗歌。
2、知人论世,探究诗歌的深层意旨。
二、教学重点、难点“缘景明情”、“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讨论、点拨四、教学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已。
投荒忘岁月,积毁高城垒。
”苏门弟子陈师道用这样的诗句概括苏轼的人生。
的确,才高一世、名满朝野的苏东坡一生中遭受了无数毁谤和打击。
但是,即使身处困境,苏东坡也不戚戚于个人忧患,而是尽心职守,每到一处都注意体察民情。
今天要讲的《新城道中》就是他任杭州通判时自富阳至新城巡视后所写。
(二)阅读诗歌(三)解读诗歌1、圈点诗中的主要意象2、假象见意——描绘意象的特点,体会作者的心情。
3、沿波讨源——找出意象之间的关联和写景角度的变换,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4、仿照《天净沙·秋思》,根据本诗中的意象填写:枯藤老树昏鸦桃树初日小桥流水人家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岭上断肠人在天涯人在道中5、阅读下列资料,知人论世,从更深的层面理解诗歌意旨。
苏轼21岁,进京应试,得到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获第二名,一时声名大噪,名动京师。
但突然母亲病故,回乡守丧三年。
1061年,苏轼25岁,又进京,中举。
1065年,苏轼29岁,父亲苏洵病逝,妻子王弗病逝,回乡守丧三年。
1069年,苏轼33岁,回京,但赏识他的欧阳修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王安石,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
1073年,苏轼37岁,被派往杭州任通判,作《新城道中》。
1079年,苏轼43岁,“乌台诗案”,入狱。
1082年,苏轼47岁,被贬黄州,作《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四)诵读诗歌指导学生借助意象背诵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五)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5年浙江题)齐安郡中偶题杜牧暮热游荷池杨万里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新城道中》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新城道中》。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运用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
(3)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原文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准备教学PPT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诗歌的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朗读和背诵(5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2)教师选取几位学生进行背诵展示。
3. 词语解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2)学生分享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感悟。
4. 意象和意境分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5. 诗歌结构分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
(2)学生分享对诗歌结构的理解。
6. 修辞手法分析(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例子。
7. 总结和拓展(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诗歌的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词语解析、意象和意境分析、诗歌结构分析和修辞手法分析等环节,使学生对《新城道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新城道中(其一)课型:诗歌鉴赏新授课考纲要求:1.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教学目标:1.置身诗境,理解诗意,缘景明情。
(重点)2.掌握分析意境型题答题思路。
(难点)3.感受苏轼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引导点拨、质疑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苏轼: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具人格魅力的文化大师今天,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新城道中(其一)》。
二、学习目标置身诗境,理解诗意,缘景明情。
(重点)掌握分析意境型题答题思路。
(难点)三、诵读诗歌,理解诗意1.初读——读准字音。
2.再读——把握节奏。
3.三读——品味情感。
四、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方法指导,自主探究。
2.合作交流,缘景明情。
景:绘图景境:点气氛情:析感情3.方法小结,融会贯通。
五、当堂检测,升华情感1.使用方法,合作探究。
2.缘景明情,感悟情怀。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空涧中。
使用意境分析题的答题方法,对诗中三四句实行赏析。
六、课堂总结七、教师寄语八、布置作业请以“我有一言寄苏子”为话题,写一写你对苏轼的景仰之情,1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新城道中(其一)苏轼景山行美景境明净闲适情愉悦快乐十、课后反思。
《新城道中》最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新城道中》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新城道中》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述了作者在旅途中所见的新城景色和感受。
2. 诗歌文本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诗歌鉴赏指导: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和表达技巧。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诗歌鉴赏和分享感受。
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新城道中》的背景和意义。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和意境。
3. 文本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解释难点。
4. 鉴赏指导: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和情感表达。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和感受。
6.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进行分享和评价。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诗歌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诗歌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进行改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新城道中》的原文和注释。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唐代文化和诗歌的资料。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诗歌内容。
4.2 教学材料1. 诗歌鉴赏指导手册:提供诗歌鉴赏的指导和问题讨论。
2. 诗歌创作素材:提供相关的素材和灵感,帮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安排5.1 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计划本单元的教学时间为5课时。
2. 教学进度:每课时完成一个教学目标,逐步完成全部教学内容。
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潘志敏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作者及创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问题导引]
1.“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檐间连绵雨声呢?
提示:
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然放晴了。
“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妙。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盼天晴。
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厌烦,特别敏感。
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2.试着描绘此诗句“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意境。
提示:
岭上积聚了晴云,好象披上了絮帽;树头初升起了太阳,好象挂上了铜钲。
3.第二、第三两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提示:
第二联写野外远景,运用比喻手法,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第三联写农家近景,运用拟人手法,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出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穿山越岭,再往前行,才看到了桃花、竹篱等,这两联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诗文导读]
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难怪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
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着欢乐和生意。
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好不快活自在!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铜钲(zhēng竹篱( lí西崦(yān)饷(xiǎng絮(xù)帽
2.解释下列字词。
东风:春风。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3.填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诗、词、散文创作三方面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4.谈谈本诗中所描绘的美丽画面。
答案:
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句段剖析]
1.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整体来看起到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自然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抒发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
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里人生活,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2.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
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
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