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2
《柳永词二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宋词常识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二、【知识链接】1、宋词常识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长短句。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倚声”.词萌芽于隋唐之际,兴于晚唐五代而极盛于宋。
宋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还有的主张62字以内为小令,以外称“慢词”。
大部分词分成两段,段的词学术语为“片”或“阕”。
“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
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秦观、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2、、作者介绍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福建崇安(今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至景枯元年(1034年),年近半百,方进士及第。
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
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反映都市的繁华面貌,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描写爱情的甜蜜,抒发离怀别感的痛苦,表现不幸女子的遭遇和失意文人的感受,是他的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的词集名叫《乐章集》,流传下来的有两百多首。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如《雨霖铃》、《八声甘州》、《蝶恋花(凤栖梧)》等。
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二单元第4课《柳永词二首》学案姓名:一、学习目标定位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5、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自学小问题1:你了解词的哪些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2、关于词牌和标题:3、词的分类小问题2、请同学介绍《望海潮》和《雨霖铃》的相关背景二、问题与例题问题一:关于柳永你知道些什么?问题1:你知道柳永的生平吗?问题2 :如何评价作者?大问题二、诵读诗歌,用现代汉语理解《望海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问题1、怎样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小问题2、学生朗读体味。
说说《望海潮》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问题三: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问题1: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小问题2、品味本词的语言,分析诗歌的意境有何特色?(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小问题3、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解释何为“点染手法”。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小问题4、《望海潮》的主旨是什么?大问题四、诵读诗歌,用现代汉语理解《雨霖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小问题1、怎样读准节奏,读出情感?小问题2、学生朗读体味。
说说《雨霖铃》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大问题五、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营造的意境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有哪些变化?小问题1、找意象,说作用。
(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小问题2、意象分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小问题3、《雨霖铃》词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小问题4、【提问】这首词的上、下片是怎样巧妙过渡的?小问题5、【提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大问题六、《雨霖铃》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
柳永词两首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柳永词两首》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了解词人柳永的生平;2.能力目标: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净化自己的情怀。
【学习重点】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抓词眼,详细分析名句。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潜心涵咏诗词的能力。
(基本方法和步骤)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词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1、文学常识:词的相关知识①词的起源:词产生于隋唐,盛行于宋,是一种和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简单的说就是歌曲中的歌词。
词有很多别称,如___、___、___等。
②“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___”,词人依词牌填词。
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长沙”是___,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词可以分段,叫“片”或者“阕”。
③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_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91字以上)④流派: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___、___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___、___、___等)2、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___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___。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创作慢词最多,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有《____》。
3、了解写作背景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柳永词两首》教案文档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柳永词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2)能够分析并解读《雨霖铃》和《夜雪临砌》两首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柳永的词,使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柳永词的特点和风格。
(2)解读《雨霖铃》和《夜雪临砌》两首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1)柳永词中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2)对古代文学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柳永词的特点和风格,解读《雨霖铃》和《夜雪临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3.2 互动法:小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3.3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词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1)播放柳永词的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其音韵美。
(2)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背景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4.2 知识讲解(1)讲解柳永词的特点和风格,如婉约、柔情、意境等。
(2)解读《雨霖铃》和《夜雪临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4.3 小组讨论(1)学生分小组,讨论对两首词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
4.4 情境体验(1)展示与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词的意境。
(2)邀请学生进行朗诵或表演,增强对词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1)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柳永词,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表演等,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2 作业评估:通过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
《柳永词》的教案(4篇)教学目标篇一一、学问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二、力量目标1、训练学生初步把握读词诵词的力量。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品赏词的根本方法和步骤。
3、背诵这两首词。
三、德育目标在词的艺术境地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
教学课时三课篇二教学步骤一、词的有关学问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唱歌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许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表达,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二、柳永的生平简介:(投影)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
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
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
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屡次应进士试,不第。
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亲密,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
他创制了很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
很多歌妓因擅长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进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
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根底,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柳永词两首》教案文档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柳永的两首词《夜雨寄北》和《雨霖铃·寒蝉凄切》。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朗读和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柳永词的风格和情感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柳永的词,学生能够了解宋代词人的生活背景,感受词中的情感美,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柳永的两首词《夜雨寄北》和《雨霖铃·寒蝉凄切》。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并理解词牌的特点,掌握柳永词的风格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熟悉柳永的词作品,准备好相关的注释和解释资料。
3.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柳永的词作品,了解词牌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柳永的生活背景和词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柳永词的兴趣。
4.2 朗读与分析:4.3 讨论与思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中情感的理解,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思考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4.4 背诵与默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对柳永词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五、作业布置:学生需要完成对柳永的两首词《夜雨寄北》和《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背诵,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词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需要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6.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柳永词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七、教学反思:7.1 教学内容:回顾教学内容,检查是否全面覆盖了柳永词的特点和情感表达。
7.2 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7.3 学生学习效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确定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或提供额外的辅导。
第四课柳永词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文体知识及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有感情地吟诵本词,品味语言,理解意境。
3.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以体味其语言的特色,理解词的意境【学习难点】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加强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韵味,力求读得流畅。
2、借助课文下注释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疏通词意。
3、结合句子中优美的景物描写,沉入词的境界中去,体会词人的感受、把握好语气语调。
第一学时学习目标:了解词的文体知识及及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了解作者柳永;鉴赏《望海潮》明确目标自主学习一、文体常识:(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______________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________ 和两派;. 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_________ 、___________ 等; ________ 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等。
(3)词的分类:按结构分为:按字数分为:单调一一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双调一一两片(阕)中调一—(59—90 字)三叠——三片长调一(91字以上)四叠四片二、走近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______ ,字_______ 原名______________ 排行第七,人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柳永词两首》学案【学习方法】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
2.反复吟诵诗词,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3.学习作者融情人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学习“点染”的表现手法。
4.明确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技巧。
5.通过对两首词的学习,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从而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课前预习】1、完成《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查阅《学习指导》和《精析精练》了解作者柳永及其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3、识记有关词的常识。
▲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第一课时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以其湖光山色之美令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读后令人心旷神怡。
今天,让我们走进柳永的《望海潮》,感受词人笔下杭州的美妙景色。
一、检查预习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作者柳永简介。
3、背景材料:《望海潮》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于是写此词投赠。
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写投赠之意。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理解《雨霖铃》和《八声甘州》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对柳永词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柳永简介:介绍柳永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2.《雨霖铃》教学:分析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八声甘州》教学:分析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4.对比分析:《雨霖铃》与《八声甘州》在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异同。
5.课堂讨论:探讨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柳永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2.教学难点:对比分析《雨霖铃》与《八声甘州》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雨霖铃》与《八声甘州》,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词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2.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课堂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雨霖铃》教学:(1)朗读全词,感受词的音乐美。
(2)分析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3)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3.《八声甘州》教学:(1)朗读全词,感受词的音乐美。
(2)分析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3)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4.对比分析:(1)分组讨论《雨霖铃》与《八声甘州》在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异同。
(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总结两首词的异同。
5.课堂讨论:(1)探讨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及对后世的影响。
《柳永词两首》学案
备制:张红瑞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3、背诵这两首词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少年柳永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礼赞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品味柳永词的婉约之美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词人内心情感与外在词风形成的关联
【教学时数】 2课时
一、对词的了解:《课时练》P33文学常识积累二、作者简介:《课时练》P33文前导读
三、写作背景:《课时练》P33文前导读四、字音字形:《课时练》P33自主学习
五、用自己的话翻译下列词句
(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5)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第一课《望海潮》
一、整体感知
《望海潮》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下片写,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 、“”、“”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词风。
二、合作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
2、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二课时《雨霖铃》
一、合作探究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
2、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3、统观全词作者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4、赏析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
....,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声明财产损失将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把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
....,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
....,让我们深受教育。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台湾地区某些领导人误认为大陆会因举办奥运会而对台湾投鼠忌器
....,竞不顾岛内外强烈的反对声浪,大肆推行一些法理台独措施。
B.就在教练多曼斯基为姑娘们不能实行自己的快速打法而在场边怨声载道
....时,已经不再是强队的中国女足的后防线上再次出现了漏洞。
C.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对“八荣八耻"蓉辱观,不仅要耳.
熟能详
...,更要使之成为公民的行为准则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美德。
D.CNN主播卡弗蒂在媒体上大放厥词
....,信口开河,违背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而且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B.一旦确定了某个特定节日的纪念物,商家、企业就可以设计、生产、经营相关的物品,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就有了重点宣传的目标。
C.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D.某院医护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携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输入到患者体内,致使这些患者旧病未除,又染新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墨西哥一家舞厅发生了一起有多人丧命的踩踏惨案,警方称,原因是由于夜总会老板故意制造恐慌和紧急出口处受阻引起的。
B.“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股神”沃伦.巴菲特这句投资格言一直被支持者奉为经典。
时下动荡的全球金融市场,正验证这位亿万富翁的投资理念。
C.虽然无家可归的人数众多,但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的艰苦努力,使边远地区的灾民也全部得到毯子、衣服、帐篷和救援物资。
D.奥运村使用了可再生能源、先进的循环系统和朴素的建筑外观,一旦完全投入使用,奥运村每年的碳排放超可减少8000吨。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8分)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环境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2)三四两句突出了什么主旨?运用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题目。
(8分)
离亭燕
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草屋。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
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②低亚: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3分)
(2)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这句话所蕴含的思惟感情。
(5分)
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6分)
甘草子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缘故原由又是什么?(3分)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