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反假冒贸易协定_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99.64 KB
- 文档页数:7
论《反假冒贸易协定》对我国的影响作者:周梦思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21期摘要 ACTA是发达国家不满Trips条约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而另外订立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该协议在Trips的基础上提高了保护标准,重点注重知识产权执法,因此被外界称为“知识产权执法条约”。
本文指出,ACTA作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范本,不管其实际履行与否,都将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应该积极应对,在短期内联合发展中国家抵制该协定,争取时间建立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国民意识,壮大国内自主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反假冒贸易协定国际贸易贸易壁垒作者简介:周梦思,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7-079-02ACTA是发达国家为了寻求更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而订立的,它不属于WTO框架下的一揽子协议,只对其签署国生效。
ACTA的缔约国一直标榜ACTA为未来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范本。
但ACTA自有文本透露以来,其内容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
一、ACTA概况自2008年1月起,《反假冒贸易协定》(ACTA)经历了11轮的谈判,于2010年在东京结束,并于2011年5月开始对外开放签署。
ACTA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发达国家主导性ACTA共有11个缔约方,分别为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新加坡、瑞士、美国、墨西哥、摩洛哥和欧盟。
除了墨西哥和摩洛哥,该条约的其他缔约方均为发达国家。
由于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条约不可能过多的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甚至可能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二)谈判过程秘密性在ACTA草案公开之前,该条约的谈判内容一致处于秘密状态,谈判过程一直采取不公开的方式进行,这也是ACTA这样一个涉及多国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快速成型的原因之一,由于没有过多的泄露文本,外界对该条约的干涉很少,除了缔约方内部的一些利益纷争,无需再承受过多的分歧。
《反假冒贸易协议》述评
孙益武
【期刊名称】《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年(卷),期】2010(000)012
【摘要】反假冒贸易协议(ACTA)是一个多边贸易协议,旨在协议成员方之间建立一个知识产权执法实施的新标准,主要是针对产品假冒和盗版问题.根据最新公布的草
案文本,ACTA主要有六章,内容分别是初始条款及定义、知识产权实施的法律框架、国际合作、实施实践、制度安排和最后条款.对于ACTA,各方态度不一致,赞成和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能否如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原始缔约方所愿,在2010年年底前
缔结最终协定,我们将拭目以待.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孙益武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法学院,上海,200433;复旦大学,学生服务联合体,上
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97.1
【相关文献】
1.走近《反假冒贸易协议》(ACTA)知识产权边境执法部分初探 [J], 薛洁
2.走近《反假冒贸易协议》(ACTA)知识产权民事执法部分初探 [J], 薛洁
3.《反假冒贸易协议》的立法动力学分析与应对 [J], 葛亮;张鹏
4.试论《反假冒贸易协议》的达成对我国的影响 [J], 周超
5.《反假冒贸易协议》述评 [J], 孙益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何天翔
作者机构: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法学院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260-26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2期
主题词:�反假冒贸易协定》;“环绕”政策;透明度;独立行政协议
摘要:由美国等知识产权强国牵头发起的《反假冒贸易协定》,试图构建一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群体进行包围的“环绕”政策。
以单方面强行提高知识产权执行标准。
但其本身存在的程序性及实体性上的天然缺失与不足,决定了《反假冒贸易协定》在未来之路上不可能走得更远。
发展中国家应当坚持在既存国际框架内.以符合本国利益及发展程度的知识产权制度设定,逐步有针对性地解决本国在知识产权执行方面出现的问题。
《反假冒贸易协定》刑事执法措施条款问题探究[摘要]《反假冒贸易协定》中的刑事执法措施体现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较高标准。
我国在知识产权刑事执法环节上基本达到TRIPS协议等国际条约标准,但与ACTA的条款内容相较仍有差距。
故有必要对该协定的主要内容及我国是否须适用刑事执法较高标准进行研究分析,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宏观背景下,提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反假冒贸易协定》;刑事执法;商业规模;损害赔偿一、《反假冒贸易协定》概述《反假冒贸易协定》是涉及知识产权民事、刑事执法、边境措施及数字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的国际多边协议。
该协议的出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
一方面,目前国际知识产权争端的实质已不再是立法问题,而是执行问题。
①随着全球假冒和盗版商品贸易额的激增,部分知识产权输出大国不满于现状,特别是在知识产权执法方面,故开始筹备新的国际协议。
②另一方面,继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希望利用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限制外来产品进口额,从而调整国际收支与贸易逆差。
③以中美双边贸易为例,1995年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美国在与其他贸易大国争取中国市场的计划进行得并不顺利。
④故美国急切希望通过制定多边协议对此问题进行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在谈判初期,德国曾鼓励欧盟要求中国、俄罗斯、印度参与第一阶段协商,但终被否定。
⑤从该提议提出到否定的这个细节可知,参与该协定的谈判方均了解该协定的制定将对发展中国家产生巨大影响,但多数知识产权大国更愿意自己先制定规则,再做“庄家”邀请“散户”加入。
由此可见,从其源起可以看到,虽然中国未参加该协议,但该协议生效后,将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技术引进、法律框架等产生重大影响。
而刑事执法措施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章,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以完善相关立法。
二、刑事执法条款的主要内容在刑事执法方面,争议焦点在于对“商业规模”在TRIPS及ACTA中的界定及一旦定罪后的惩罚措施。
根据ACTA第23款第1条,其将刑事责任要件“商业规模”界定为任何“直接或间接侵犯利益或商业利益而实施的商业行为”,而TRIPS第61条则仅要求对具有商业规模的故意假冒商标或盗版行为进行刑事制裁。
《反假冒贸易协定》述评陈福利内容提要:《反假冒贸易协定》是由美、欧、日等知识产权强国和地区发起并正在进行谈判的旨在全面加强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诸边协议。
从2010年4月公布的草案看,该《协定》内容广泛,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民事、行政、刑事等所有保护手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TRIPS 等现行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尤其是对数字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作出了一些新的规定。
《协定》谈判进一步彰显了知识产权国际发展的强保护趋势。
一旦《协定》生效,作为贸易大国的中国将面临较大的加入压力。
当前密切跟踪研究《协定》谈判,并适当做好相关应对准备,意义重大。
关 键 词:《反假冒贸易协定》 知识产权 述评《反假冒贸易协定》(ACTA,以下简称《协定》)的谈判设想最初由美国、日本于2006年提出。
加拿大、欧盟1 和瑞士参加了2006至2007年早期的酝酿。
该协定正式谈判始于2008年6月,目前共有11个谈判方,除上述国家、地区外,还包括澳大利亚、墨西哥、摩洛哥、新西兰、韩国、新加坡等。
《协定》有11个谈判方,囊括了几乎所有的知识产权强国,且其贸易总量涵盖了当今世界贸易总量的一半。
《协定》谈判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在“世界贸易组织(W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之外,在贸易领域建立一套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这对未来世界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协定》谈判的基本进展《协定》谈判目前已进行了9轮。
第1轮于2008年6月3日至4日在瑞士日内瓦举行,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日本、约旦、韩国、墨西哥、摩洛哥、新西兰、新加坡、瑞士、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等参加了会议,重点讨论了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措施。
2 本轮会议是《协定》正式官方谈判的开始。
第2轮于同年7月29日至31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除第一轮中的约旦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退出外,其他11个谈判方全部派员出席,会议重点讨论了知识产权侵权的民事救济措施,并继续就上次会议讨论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措施交换意见。
3 第3轮于同年10月8日至9日在日本东京举行,11方重点讨论了知识产权刑事保护议题,并就民事保护措施继续进行磋商。
4 第4轮于同年12月15日至18日在法国巴黎举行,11方围绕《协定》中的国际合作、执法实践和组织架构等条款重点进行了讨论。
5 第5轮于2009年7月16日至17日在摩洛哥拉巴特举行,11方继续就《协作者简介:陈福利,驻美使馆知识产权专员,北京大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
Anti-Counterfeiting Trade Agreement (ACTA),文中主要指2010年4月20日公开文本,目前该协定仍在谈判中,但基本框架已然形成。
1欧盟即使谈判一方,同时也代表了其27个成员国。
2http://trade.ec.europa.eu/doclib/cfm/doclib_results.cfm?key=acta&opt=1&dis=20&lan=all&ty=Other&sta=1&en=20&page=1&year1=03 /01/2008&year2=20/07/2010§or=all&country=all&langId=en,2010年7月16日访问。
3同注释2。
4同注释2。
5同注释2。
定》中的国际合作、最佳执法做法和组织架构进行讨论,同时,会议还讨论了谈判的透明度事宜,参加者同意在今后会议前向外公布每次会议的日程安排。
6 第6轮于2009年11月4日至6日在韩国首尔举行,11方重点就数字环境下的执法和刑事执法议题进行了谈判。
7 第7轮于今年1月26日至29日在墨西哥瓜达拉哈拉举行,会议就《协定》中的民事执法、边境保护措施和数字环境下的执法等议题进一步进行了谈判。
8 第8轮于今年4月12日至16日在新西兰惠灵顿举行,谈判议题包括:边境保护措施、数字环境下的执法程序、刑事执法、民事执法和透明度等。
9 第9轮于今年6月28日至7月1日在瑞士卢塞恩举行,谈判议题涉及了《协定》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包括民事执法、数字环境下的执法、刑事执法、边境保护措施、执法最佳实践、国际合作和透明度等,其间,谈判方还与有关著作权方面的专家举行了会议。
10 从本轮谈判议题可以看出,《协定》基本框架已然形成,并进入有关具体条款的逐步完善阶段。
二、《协定》谈判的主要内容从今年4月份公开的《协定》草案看,11 其主要内容包括6章:第一章初始条款和定义,具体规定《协定》的宗旨、适用范围、定义和有关原则。
第二章知识产权执法的法律框架,是《协定》的核心内容,共分4节,分别是民事执法、边境措施、刑事执法和数字环境下的知识产权执法。
在第1节民事执法中,具体规定法院或有关机构对知识产权侵权可采取的有关民事救济措施,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可采取民事救济的知识产权客体范围;二是损害赔偿的定义及具体数额的计算;三是对侵权货物可采取的民事禁令;四是对侵权货物及其生产原料和生产工具的销毁或清除出商业渠道;五是法院或有关机构在一些情况下,对侵权货物、生产原料或有关证据可采取的临时措施;六是对诉讼费用和有关其他维权花费的补偿。
在第2节边境措施中,具体规定海关或其他有关机构对侵权货物通关中可采取的实体及程序措施。
主要问题包括:一是可采取边境措施的知识产权权利客体范围,以及边境措施是仅适用于进口,还是同样适用于出口和转口货物;二是旅客所携带的个人自用物品的最小例外;三是权利人请求海关中止放行有关涉嫌侵权货物的程序规定;四是海关依职权可主动采取中止放行货物的权利;五是海关判定货物侵犯知识产权的程序;六是在未经权利人同意的情况下,确保侵权货物不被海关放行的措施,以及可能的例外;七是对侵权货物的没收、销毁和可能的例外;八是侵权货物仓储和销毁费用的承担;九是为保护被申请人合法利益并防止边境措施程序的滥用,权利人提供合理担保或相应保证的义务;十是海关应将货物及其运输的主要侵权信息向权利人披露。
在第3节刑事执法中,具体规定《协定》缔约方对知识产权侵权应提供的刑事救济程序和处罚。
涉及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规定假冒商标和著作权及相关权利盗版适用刑事处罚的标准(如侵权的规模、数量、程度等);二是刑事处罚的范围;三是在何种情况下,有关机构可以依职权自主开展刑事案件调查;四是对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生产原料、生产工具、有关文件资料、违法所得等进行搜查、扣押、没收的权力等;五是司法机构没收、销毁侵权货物的权力;六是司法机构没收直接或间接从侵权活动中所得资产的权力;七是司法机构没收、销毁侵权产品生产所需原料和生产工具的权力;八是对盗录电影和其它影视作品给予刑事处罚的程序及实体规定;九是假冒标识(labels)交易的刑事处罚程序及实体规定。
在第4节数字环境下的知识产权执法中,具体解决新技术发展为知识产权执法所带来的特殊挑战,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第三方侵权责任判定,以及允许援用知识产权有关例外和6/wiki/anti-counterfeiting_trade_agreement, 2010年6月22日访问。
7同注释6。
8http://www.international.gc.ca/trade-agreements-accords-commerciaux/fo/7-negotiation-7-negociation.aspx,2010年7月20日访问。
9http://ec.europa.eu/trade/creating-opportunities/trade-topics/intellectual-property/anti-counterfeiting/,2010年7月20日访问。
10同注释2。
11见2010年4月20日公开ACTA文本。
限制条款的情形;二是网络侵权资料的处理,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免责例外情形;三是对规避技术保护措施的处理,包括有关例外和限制情形的适用等;四是对权利管理信息的保护,包括有关例外和限制情形的适用。
第三章国际合作,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充分认识国际执法合作对知识产权有效保护的重要作用;二是《协定》缔约方有关执法机构如何有效地开展合作;三是在符合有关国际规则和保密义务前提下,执法机构相互对知识产权侵权统计数据和信息资料进行分享;四是能力建设和技术支持。
第四章执法实践,与第二章不同,前者注重知识产权立法,本章则重点讨论如何更加有效地实施第二章的有关立法,其主要谈判的内容如下:一是《协定》缔约各方应培育自己负责知识产权执法的专家队伍;二是《协定》缔约各方应收集分析涉及打击知识产权侵权最佳实践方面的统计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料;三是负责知识产权执法的有关机构应加强内部协调,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协调;四是海关更加有效识别和打击知识产权侵权的相关措施,包括《协定》缔约方海关之间及海关与权利人之间的合作等;五是知识产权执法程序的透明要求;六是公众意识的提高。
第五章机构安排,为保障《协定》有效执行,本章设立反假冒贸易协定委员会。
委员会由缔约各方代表组成,负责监督《协定》的执行,并讨论决定执行中的有关问题。
第六章最后条款,规定《协定》的生效、加入、退出和修改等内容。
三、《协定》谈判所引起的有关反应由于《协定》谈判旨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新秩序12 ,并且一直在“保密”状态下进行,谈判启动以来,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不乏猜疑、批评和指责的声音。
在欧盟,2008年9月25日,欧盟理事会通过决议支持《协定》谈判13 。
2010年3月10日,欧盟议会通过“透明度和成员方在ACTA谈判中的作用”决议,对《协定》谈判提出了质疑。
决议指出“根据已披露的文件,ACTA谈判将涉及欧盟有关知识产权、电信、电子商务和数据保护的立法”,该谈判“不应阻碍创新和竞争,不应减损知识产权例外制度的适用和个人数据的保护,也不应限制信息的自由传播或为合法贸易增加不当的负担。
”14 欧盟议会在决议中还呼吁增加ACTA谈判对公众的透明度,并不惜向欧盟衡平法院提起起诉以捍卫自己的知情权。
在美国,为推动谈判,谈判牵头部门贸易代表办公室选取了部分企业作为谈判咨询委员会成员,并在签署保密协议的前提下,将谈判文本分别与相关企业进行分享。
ACTA谈判受到许多美国知识产权利益团体的坚决支持,如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IPA)、商业软件联盟(BSA)、美国电影协会(MPAA)、美国录音制品协会(RIAA)、美国药品研发和制造协会(PhRMA)等。
另一方面,美国哈佛大学贝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阿若恩•萨邬(Aaron Shaw)认为,ACTA谈判将不当建立苛刻的法律标准,这不能反映民主政府、自由市场交换和民事自由的当代精神,ACTA将便利权利人在没有任何正当法律程序下对公民隐私权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