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邓稼先简介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邓稼先简介邓稼先(1924—1986年)中国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安徽怀宁人。
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1924年6月25日生于安徽怀宁,祖父是清代着名书法家和篆刻家,其父是着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
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平,16岁随其姐来到四川江津念完高中。
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王竹溪、郑华炽等着名教授。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返北平,应聘于北大物理系任教。
1948年到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念研究生,被选入“留美科协”总会干事会。
新中国的诞生促使他决心尽早回到祖国。
1950年8月,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冲破重重险阻登上了回国轮船。
1950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共委员会委员,中国科院学部委员。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后历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付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付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付主任,是我国核武器理论与技术的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
1985年7月患直肠癌,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86年7月29日卒于北京。
终年62岁。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在他去世13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关于邓稼先的事迹简短10篇邓稼先一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是他让我国的核事业有了里程碑的突破,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关于邓稼先的事迹简短10篇,供大家参考!关于邓稼先的事迹简短篇1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
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
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
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
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
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
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
邓稼先事迹作文素材范文1份邓稼先事迹作文素材 1邓稼先爷爷是我国一位制造氢弹和__的科学家,对我国的国防科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看完了邓稼先爷爷的传记,我知道了邓稼先爷爷是一个爱国的人,他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志气、有毅力与病魔作__。
他小时候__还在侵__国,中国老百姓从__面前走过都要行鞠躬礼,邓稼先爷爷宁愿走冤枉路也不让别人践踏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他工作十分有毅力,制造了__和氢弹,还为了研究“钚”舍弃自己的生命。
要知道仅仅一克钚就可以毒死一百万只鸽子。
可想而知对人类的伤害有多大。
邓稼先爷爷居然可以为了国家而把一些钚抱回了家,真是难以想象。
因此他得了严重的肠胃癌,后来__居然痛得坐不下去,医生只好让他住院。
邓稼先爷爷却说他还有一场重要的会议要去参加,医生却微笑着对他说,这是医院,不是会议室。
然后给他做了手术,弄了一个人造__。
做完手术后,他还是要医生让他出院做研究工作。
在工作时非常讨厌那个人造__,因为他还没有痊愈,也因为肠胃癌实在太严重,要去做第二次手术,手术时医生发现癌细胞长在离大动脉很近的地方,不能开刀。
虽然在住院,但是邓稼先爷爷还是有两件很重要的事情,一件是完成一份有关氢弹的稿子,还有一件是写一篇长达八十万字的书。
他写完了稿子后,让妻子赶紧送到首长手中,对妻子说,这份稿子比生命还重要。
他又接着写那本长达八十万字的书,可惜他还没能完成这本书就离开了人世。
和邓稼先爷爷比起来我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将来我也要做像邓稼先爷爷这样为社会、为国家出力的人。
小时侯,我曾经在书本上读到过邓稼先,那时我只是了解到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
而今天当我再一次阅读到这一篇由杨振宁写的《邓稼先》时,使我更深的了解了邓稼先的伟大,了解了他那高尚的品格,他那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伟大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我。
我在今天预习了《邓稼先》这篇即将学习的课文。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时刻被邓稼先的伟大人格感动着。
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研究出__和氢弹,不求功名利禄,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工作了十多年。
邓稼先个人简历邓稼先(1924年11月17日-1986年6月24日),江苏杨桥人,中国的航天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邓稼先先生的辉煌成就不仅承载了中国航天业的伟大荣光,更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象征。
一、早年经历邓稼先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生活艰苦。
然而,他却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求知欲望。
在年幼时,他就对机械和电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是追逐科技的梦想。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经常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机器和机械玩具,展示了他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天赋。
二、求学之路邓稼先的一番事业开始于上海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在那里,他尽情发挥了他独特的天赋,并展现了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卓越能力。
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清华大学的物理系录取。
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他努力学习并研究了力学,电子学和光学等学科,为他日后的航天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航天科研1956年,邓稼先参加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航天科研中,不断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在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
最终,中国在1970年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发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
邓稼先还在中国航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他先后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主要领导职务,建立了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加入到中国航天领域。
他带领团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伟大的成就,将中国的航天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对科技创新的思考邓稼先的成功不仅源于他对航天科技的热爱和执着,更体现了他对科技创新的深刻思考。
他相信,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中国才能摆脱追随他人的命运,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
因此,他不断鼓励自己的团队在科技研发中追求突破和创新,坚持独立自主的科研方向。
正是他的坚持和努力,中国航天事业才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五、对后人的启示邓稼先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航天科学家。
两弹一星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简介邓稼先,祖籍四川,庐山人。
192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1946年,邓稼先从美国返国后,率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组建了我国的原子能研究组,1958年,他又主持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邓稼先始终将科学研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我国的核工业和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两弹一星功勋之一”。
邓稼先的主要事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简述:一是在核工业和核武器领域的贡献;二是在航天事业中的突出表现。
一、核工业和核武器邓稼先是我国原子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率领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1949年开始接受原子弹研究任务,邓稼先任所长,领导了几代科学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断攻克技术难关。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的酒泉核试场成功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
此后,邓稼先又主持我国的氢弹研制,历经10年艰辛工作,我国于1979年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第一颗氢弹。
1965年,邓稼先在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又领导中科院成功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加速器,这是我国核工业的又一重大突破。
邓稼先不仅在技术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提供了很多有关核工业的战略建议,使核工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二、航天事业邓稼先在航天事业的重要贡献是率先提出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战略构想,并亲自领导指导卫星研制工作。
1965年,邓稼先担任了中国人造卫星研制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全国各地的科研工作者,历时3年,用手动计算票据、绘图和在草稿本上反复推导来完成人造卫星的设计。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地发射升空,这也是全球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邓稼先的又一重要贡献是他也亲自参与了中国第一艘大型远洋科学探险船“科学”号的研制。
邓稼先是一位有远见的科学家,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在技术上的突破,他提出的发展战略和其他战略建议,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和核工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邓稼先还是一位爱国的专家学者,他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始终将科学研究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科学家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伟大责任。
邓稼先的那些事迹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其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杰出成就而闻名于世。
邓稼先曾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境,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事业的新高度。
以下是邓稼先的一些事迹以及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
一、起步艰难邓稼先生于1924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市,父亲是一名数学教师。
在青少年时期,邓稼先对数学和自然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41年,他在湖南省高级中学读书期间,开始了他的科学研究之旅。
邓稼先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参加了学校的自然科学研究会,并与其他同学们组织了自己的研究团队。
尽管当时物质匮乏,邓稼先等年轻人没有现代实验设备可供使用,但他们仍然利用自治区和学校为他们提供的有限资源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二、成为火箭专家1945年,邓稼先作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之一,赴美留学。
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期间,邓稼先接触了火箭技术,并开始专注于发展中国的火箭技术。
在1951年,回到中国后,邓稼先开始带领一批年轻的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火箭技术。
在他的领导下,中国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建立了自己的火箭技术体系,并开发了第一枚“两弹一星”导弹。
三、克服困难邓稼先在火箭研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包括技术、资源和政治上的问题。
在中国经济困难的年代,国家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来满足邓稼先的火箭研发需求。
邓稼先和他的团队不得不克服巨大的困难,通过创新和努力,最终发明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火箭技术。
四、科学家的荣誉由于邓稼先的贡献和成就,他获得了许多中国和外国的荣誉。
1978年,邓稼先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还获得了由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颁发的最高荣誉“国际太空科学学会英勇奖章”,以及国际反应力学学会颁发的“拉格朗日奖章”等奖项。
五、永志不忘邓稼先先生对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名字已经写入了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历史。
最后,在邓稼先先生逝世20周年时,中国政府设立了一个基金会,以纪念他的事业,并持续资助邓稼先基金以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很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在20世纪人类历,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长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个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很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很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
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
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两弹一星邓稼先事迹素材邓稼先(1924年-2024年),中国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被誉为“中国核科学之父”。
邓稼先的一生,充满了奋斗、拼搏和探索的精神,为中国的核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以下是邓稼先的事迹素材,供参考。
1.被称为核科学泰斗:邓稼先是中国的核物理学家之一,被誉为“核科学泰斗”,也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核物理学的研究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为中国核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两弹一星: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和卫星研发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中国核试验成功后,他成为全国范围内的知名人物,被视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重要代表。
他的贡献被列入中国的国家领袖和功勋纪念章,成为中国核科学家的代表人物。
3.国防科技重任:作为中国核工业系统的创建人之一,邓稼先承担了重大的国防科技任务。
他积极参与国防科技研发,致力于使中国拥有独立自主的核武器和卫星技术。
他的努力使中国获得了强大的国防科技实力,提升了国家的安全保障能力。
4.坚持自力更生:在中国经济困难的年代,邓稼先始终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对于核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充满信心。
他带领自己的团队进行了大量艰苦的实验研究,不依赖外国技术,坚决实现了中国核武器和卫星技术的独立自主。
他的坚持为中国的自主创新奠定了基础。
5.科学家精神:邓稼先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一直保持着对科学的敬畏和追求。
他不仅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关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和平利用核能的可能性。
他主张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人类的幸福作出贡献。
6.培养后继人才:邓稼先注重培养后继人才,对于年轻科学家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为中国核科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人员,这些人员在中国的核科学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的精神和理念将代代传承,为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邓稼先的事迹不仅仅是一段人生历程,更是中国核科学的宝贵遗产。
他的奋斗精神、科学态度和自主创新的理念,将激励更多的年轻人致力于科学事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课题:1. 《邓稼先》课型:主备:邱瑞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
2、学习文章用事例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预习.导学
1、查查手头资料,给大家讲讲你所了解的杨振宁和邓稼先吧,如果你还能知道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连老师都会佩服你的!
杨振宁:
邓稼先:
写作背景:
2.给加粗字注音。
鲜为人知()兽铤亡群()风悲日曛()挚友()鞠()瘁()勋()聘()垠()萦()凛()撑()懈怠()开拓()孕育()难堪()彷徨()()筹()划3.根据拼音写汉字
至死不xiè平沙无yín 妇rú皆知 xiòng 不见人
4.释义
马革裹尸:
鞠躬尽瘁:
锋芒毕露:
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
默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2、精选你最喜欢的一部分,认真阅读,说一说在这一部分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你是通过哪些语句、事件读出来的?
3. 邓稼先的伟大贡献和崇高品质有哪些?
三、质疑探究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文章第二部分详写了邓稼先的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4、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拍《邓稼先传》,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四、研读赏析
1、细读第五部分并思考:
①此段中引用的古文、儿歌有什么作用?
②用“我不能走”做小标题有什么好处?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深刻含义:
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试阐释这两句话。
②“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语句吗?
拓展.延伸
读下列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杨振宁和周润发同机抵达上海机场。
周润发一下飞机,就被无数的歌迷影迷团团围住,拍照、送鲜花、请求签名……热闹非凡。
一位工作人员对身边的青年说:“杨振宁也在这架飞机上!”有青年问了一句:“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
课后巩固
袁隆平的“寻梦园”
自1966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中科院《科学通讯》第4期发表,引起了国内外瞩目,他的研究成果一项接着一项,他的杂交稻创造的神话一个接着一个,四十多年间他在这个领域始终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
而新千年里,他主持的国家“超级稻”研究项目又传佳音,续写着“绿色革命”的新突破……
从1976年至1999年,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三十五亿多亩,增产稻谷三千五百亿公斤,相当于每年解决三千五百万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对于一个几千年未曾真正解决吃饭问题的大国,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深远的贡献!难怪一些地区的农民称他为当代“神农”,而国际上的同行则称他的研究是“带给全人类的福音”。
他先后获得了国内国际多项顶尖大奖,身兼数十个学术和社会职务。
浩瀚宇宙中,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闪烁遨游;风云市场上,以他名字上市的股票亮丽登场。
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丝毫也没有使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
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
即使这次来京领奖,他也无时不惦记着他的试验。
“我们超级稻的培育十分紧张,不管我在哪儿,要求基地三天报一次数据,这样可以随时分析情况。
”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我们有信心,提前两年实现亩产八百公斤的目标。
”
已经功成名就的袁隆平仍驱赶着自己不断前行,“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
袁先生儿时的园艺场如今已经变成水稻田,生活、事业甚至梦里,全是稻子……“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
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选自《语文读本》)21.请你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2.请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梦寐以求:②功成名就:
23.为什么一再声称“不善言辞”的袁隆平,谈起他的水稻育种却“雄辩而流畅”?24.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袁隆平的可贵之处是什么?
25.你做过什么“美好的梦”?你准备如何圆自己的“梦”?
教(学)后记
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
(巴尔扎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