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吴的保守战略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谋略:计上心头,天下无敌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绘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在这部史诗般的作品中,各个角色展现出了高超的智慧和谋略,通过巧妙的计谋来竞争权力、斗智斗勇。
本文将介绍《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人物的智慧谋略,并探讨他们如何在战乱纷飞的时代中取得胜利。
1. 諸葛亮的奇才智计諸葛亮(字孔明)是刘备手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在剧中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才能闻名于世。
他提出了“空城计”、“草船借箭”等令人称奇的谋略,在危急关头帮助刘备渡过了许多难关。
•空城计:当曹军将领司马懿攻打南阳时,諸葛亮在白马坡设下空城计,让曹军误以为城中有伏兵,最终曹军退兵。
这一计策展现了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
•草船借箭:为了对抗东吴的攻势,諸葛亮设计了草船借箭之计。
他将苇席割成形状类似战船的样子,分别放在江边上空挂满旗帜以示威势,并向东吴请求箭矢供应。
东吴见到如此浩大的战舰队伍,以为刘备准备攻击他们,便紧急调遣数万支箭头供应给刘备。
諸葛亮因此得到重要补给,并成功击败了敌人。
2. 孙权的防守策略孙权是东吴的开国皇帝,在剧中展现出了出色的防守策略和政治才能。
•赤壁之战:孙权利用集结南方船队与刘备联合对抗北方曹军。
他派遣周瑜领导火攻计划,在赤壁之战中成功引燃敌军舰队并打败了曹军,保住了东吴的安全。
•刘备称帝:当刘备在蜀地称帝后,孙权选择了暂时与蜀地合作。
他在战略上保持稳定,并采取一系列外交手段巩固与蜀地的关系。
3. 曹操的进攻战术曹操是剧中最具争议的角色之一,同时也是最具谋略和进攻性的人物之一。
•定军山之战:曹操利用计谋让刘备将领关羽落入埋伏圈套,成功杀掉了关羽,削弱了刘备势力。
•合纵连横:曹操善于拉拢各方势力,并利用联姻、架空等手段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
他通过与袁绍、袁术多次接触和拉拢其他豪强抗衡,巧妙地瓦解了刘备、孙权等对手的实力。
结论《三国演义》中展现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智慧谋略和计策。
无论是諸葛亮的奇才智计,还是孙权的防守策略和曹操的进攻战术,他们都通过自己独特的才能在乱世中取得了胜利。
吴蜀魏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与战术探析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被认为是一个战争频繁、兵戈四起的时代。
而在这个时期,吴、蜀、魏三个国家之间的军事战略和战术更是成为了历史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吴蜀魏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与战术,从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中进行分析,并对三国时期的军事指挥、布阵以及战斗策略进行探索。
一、三国时期的军事背景1.1 三国分立的原因1.2 军事力量对比与状况二、吴国的军事战略与战术2.1 孙权的军事才能与军事策略2.2 吴蜀魏之间的军事对抗2.2.1 赤壁之战的战略布阵与战术运用2.2.2 东吴的攻势与防守三、蜀国的军事战略与战术3.1 刘备的军事才能与军事策略3.2 蜀国的军事布阵与战斗战术3.2.1 七擒孟获的战术手段与背后的战略考量3.2.2 定军山之战的战斗策略与战术运用四、魏国的军事战略与战术4.1 曹操的军事才能与军事策略4.2 魏国的军事布阵与战斗战术4.2.1 官渡之战的阵型布置与战术运用4.2.2 赤壁之战后魏国的战略调整与战术突破五、三国时期军事战略与战术的比较与评价5.1 三国时期的军事指挥才能5.2 三国时期的战争策略选择5.3 三国时期的战斗战术运用六、结论通过对吴蜀魏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与战术的探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时期,三国之间的对抗、角逐全面展开,各国的指挥官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和智慧,采取了各种战略和战术手段来争夺胜利。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军事优势与策略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反映了各国领导者的才能和个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古代战争中的很多战略和战术在今天仍然具有参考意义。
不论是战争的目的、军队的编组还是战斗的策略,都需要针对当时的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和安排。
只有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和战术,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三国时期的军事战略与战术确实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和战争指导产生了启示,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透过历史的镜子观察和思考战争的智慧与策略。
《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拾遗之四——浅谈东吴的长江防御战略(上)导言:《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是兴亚社讲武堂于2018年推出的精品课程之一,由北京邮电大学国防教育协会顾问本社总教习张洪铭先生讲授,旨在通过研究中国古代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晚清的军事战略战术得失,;为广大军事历史爱好者了解中国古代军事,通晓战略战术原则提供良好的启蒙作用。
拾遗篇则是该课程的补充,在公众号不定期更新。
欢迎加入兴亚社讲武堂QQ群134913367前言:汉末三国是一个纷乱的时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同时,也是一个热血澎湃,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曹操,孙权,关羽,张飞,赵云。
这些英雄的名字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从未随时间而褪色。
小说,漫画,连续剧,这些作品构成了我们大多数人对那个盛衰无常的三国时代的回忆与印象。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在三国中,东吴虽然存在感最低,但是,确是实际统治时间最长的政权,依靠长江天险,东吴在与曹魏和蜀汉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得以维系在江东长达近百年的统治,“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东吴的长江防御战略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能依托长江与北方对峙近百年呢?本文将与你一一道来。
一.东吴长江防线的基本思路自古云“守江必守淮”,长江虽然号称“天险”,但是也绝对不是不可逾越,如果单纯依靠长江防御,万里长江,敌军只要有船,想从哪里渡河就从哪里渡河,防不胜防。
因此,历来割据南方的偏安政权,都非常注重视淮河地区的防御,以为长江提供屏障和前哨基地,然而,东吴却是个例外,尽管东吴一直都想吞并淮南地区,改善其战略态势始终,但是却始终未能如愿,在一个小小的合肥城下便折戟数回,更不要说拿下整个淮南地区了,因此,东吴始终只能在长江一线,与曹魏进行对峙。
东吴的长江防御战略,可以概括为“限江自保”,“临江塞要”,前者是总的方针,后者是具体方式。
“限江自保”指的是依托长江作防御作战,总体呈防御态势,不对北方进行大规模进攻战役(就是所谓北伐),仅有的几次大规模进攻,也是为了更好的改善防御态势,如孙权对合肥和诸葛恪对合肥新城的大规模进攻,(虽然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东吴与北方国力相差悬殊,无力进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东吴军队长于水战,不擅长陆战所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盘点三国那些没有野心的军阀:刘表士林清流
导语:三国军阀不都都是董卓,袁术这等横眉竖眼,呲牙咧嘴的模样,虽然同属一个行业,但因为人和人的性格不同,乱世军阀们的表现也不一样。
三国
三国军阀不都都是董卓,袁术这等横眉竖眼,呲牙咧嘴的模样,虽然同属一个行业,但因为人和人的性格不同,乱世军阀们的表现也不一样。
三国的乱世军阀为例,大致来说,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宏图大志型,比如曹操、刘备、孙策(孙权);第二种是草莽混蛋型,比如董卓、袁术、吕布,虽然他们也有雄心,但能力太差,人品太臭,当然没资格和曹孙刘相提并论。
除了以上两种类型,还有一种小富即安型的,他们不参与中原争霸,只想保一方平安,守一世富贵。
这种类型的军阀在人品上普?不错,甚至可以用“温柔”来形容,比如荆州军阀刘表、益州军阀刘璋、交州军阀士燮,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人物,先说刘表。
在三国大大小小几十个军阀中,可以说刘表是最特殊的一个。
之所以这么讲,倒不是说刘表本事通天,能上天揽月亮,下海捉王八,而是刘表正宗的士林出身。
当时军阀里能和士林扯上关系的大有人在,袁绍和袁术就出身一等清流高门——汝南袁氏,但他们本人严格说不算是士林中人。
在汉灵帝末年,太监集团发动的那场“党锢之祸”中,遭到全国性追捕的士林黑名单上,就有刘表的名字。
我们都知道刘备成天扛?“大汉孝景皇帝陛下玄孙”的镀金招牌四处跑马拉赞助,其实刘表也是大汉孝景皇帝陛下的“玄孙”,刘表的先祖鲁恭王刘余和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都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
生活常识分享。
三国演义中的军事战略与策略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之一。
该作品以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战略为背景,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情节和人物群像。
在三国演义中,涉及了许多关于军事战略与策略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给读者带来了乐趣,也让人们对古代战争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三国演义中的军事战略与策略。
一、智取和运筹帷幄在三国演义中,智取和运筹帷幄是一种常见的军事战略。
智取是指通过智慧和计谋来获取胜利,如诸葛亮智取荆州、一统南方。
运筹帷幄则是指军事指挥官制定和实施全局战略,如曹操辕门射戟、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等。
这些故事展示了人物的智勇双全,以及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下灵活运用策略的能力。
以诸葛亮智取荆州为例,他利用刘备“旧怨新恩”的策略,化敌为友,最终使刘备得以占领荆州。
诸葛亮的策略一方面显示出他的智慧,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对敌情和盟友的准确判断,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这种智取的策略在三国演义中屡见不鲜,使人们感叹于智者的聪明才智。
二、防守与攻击的权衡在三国演义中,军事战略与策略的核心之一是权衡防守和攻击的关系。
一方面,国家需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抵御外敌的侵略,保卫领土和人民的安全;另一方面,也必须采取主动攻击才能扩大势力范围,保持对抗手势势力的优势。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对付东吴的策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刘备在对东吴的战争中,既采取了防守的策略,以守为攻,先后修筑了蜀汉的重要堡垒,并选拔了一批优秀将士进行驻守,以保卫蜀汉的领土;又采取了主动进攻的策略,率领大军突击东吴,消灭了吴军的主力,使自己获得了军事上的优势。
这样的权衡和策略使得刘备能够在复杂的战争环境中应对自如,最终夺取了蜀汉的统治权。
三、擒贼擒王的军事策略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种常见的军事策略是“擒贼擒王”。
这种军事策略的核心思想是打破敌军的主心骨,以一举击溃敌人。
以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为例,关羽在曹操的追兵中,利用桃园三结义的情谊,让敌人放松警惕,最终成功过关斩将,解除了曹操的追捕。
三国时期的外交斗争吴魏蜀的外交政策在三国时期,吴、魏、蜀三国之间的外交斗争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三国时期的外交政策直接关系到各国的利益、地位和国与国之间的相互竞争。
本文将就吴、魏、蜀三国的外交斗争进行探讨,以揭示三国时期的外交政策。
一、吴国的外交政策1.与蜀国的关系:吴国与蜀国的交往较少,主要是在东吴孙权时期与蜀国刘备进行了一些外交交流。
他们通过书信往来,派遣使者进行互相示好。
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两国并未展开更深入的外交合作。
2.与魏国的关系:吴国与魏国在三国时期的外交关系非常紧张。
吴国与魏国各有自己的领土野心,争夺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利。
在孙权时期,吴国多次出兵北伐,试图消灭魏国。
虽然吴国与魏国在战争中有过一些交锋,但双方也曾通过结盟的方式来应对蜀国的威胁。
二、魏国的外交政策1.与蜀国的关系:魏国与蜀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较为复杂。
刘备时期,刘备希望能够借助与魏国的外交关系来巩固蜀国的地位,但魏国并不愿意与蜀国过多接触,因为他们担心蜀国对中原的威胁。
因此,魏国在与蜀国的外交交往中保持着一定的谨慎。
2.与吴国的关系:魏国与吴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一直紧张。
双方在统治地区和权益上存在着严重的冲突。
魏国曾多次派兵南下攻打吴国,希望能够消灭吴国。
然而,吴国在陆逊的带领下运用外交手段,成功地缓解了魏国的压力。
三、蜀国的外交政策1.与吴国的关系:蜀国与吴国的交往较少,两国之间更多的是通过书信往来表示友好。
在刘备追求统一的战略中,他曾试图与吴国结盟,实现南方的平定。
然而,由于双方间还存在各种矛盾和不信任,最终未达成一致。
2.与魏国的关系:蜀国与魏国的关系同样复杂。
刘备多次向魏国表示友好,希望能够与魏国建立关系。
然而魏国在外交交往上显得保持谨慎,对蜀国不愿过多接触,以防止蜀国对中原地区的威胁。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的吴、魏、蜀三国之间的外交斗争十分激烈。
吴国通过与魏国和蜀国的交往,试图维护自身的利益,实现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魏国则采取保守的外交政策,避免与蜀、吴两国形成强大的联盟。
三国时期的战略与战术手段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发的时期,自三国鼎立开始,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战争。
在这个时期,三国各自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与战术手段,以期在争夺天下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一、骑兵的运用在三国时期,骑兵的运用成为各国之间争夺战场优势的关键。
东吴的孙权以及诸葛亮所在的蜀汉都对骑兵发挥了巨大的重要性。
东吴的孙权善于运用骑兵进行游击战,他将骑兵分成多个小股,利用地形和敌军之间的间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敌军阵营。
这种机动性强的战术让东吴军队在一些战役中取得了较大的胜利。
而蜀汉的诸葛亮则更重视骑兵的机动性和突击力。
他采用“空城计”引诱魏军,然后亲自率领骑兵出击,以速胜敌军。
此外,诸葛亮还十分重视骑兵的迂回包抄战术,他往往会将骑兵派往敌军后方,进行突袭和阻击,以便削弱敌人的后续支援。
二、火攻的使用在三国时期,火攻也成为各国智慧和战术的体现。
蜀汉的刘备以及东吴的周瑜都曾运用火攻战术,取得了重大的战略优势。
刘备在攻略荆州时,采用火攻魏军的策略。
他派遣精通水战的黄忠假意投降,引诱魏军入城,而后放火烧毁城市,使得魏军陷入窘境。
这一战术使得刘备能够迅速夺回荆州,并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更大的声望。
而东吴的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也使用了火攻。
他趁着北风刮向曹军的时机,设立了火堆,将船队燃烧起来,并且领导人员混乱。
这种火攻战术使得东吴军队取得了在防御上的巨大优势,最终击败了曹军。
三、战役的败者根基在三国时期,局势的飞快变化和各国的战略举动使得一些战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些战役中,败者往往难以恢复并影响到整个战局。
比如蜀汉在定军山之战中的失败导致了全线崩溃,其统帅庞统也因此战而牺牲。
这一失败使得蜀军士气大跌,继而影响到了蜀汉在后续战役中的表现。
而东吴在合肥之战中的失败也导致了东吴对魏军的忌惮。
此后的一段时间,东吴更多地采取防守策略,不愿主动出击。
这一败绩对于三国鼎立的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时期的战略思想与军事智慧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也是军事战略与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军事竞争,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战略思想与军事智慧。
本文将对三国时期的战略思想与军事智慧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曹魏的战略思想与军事智慧曹魏作为三国时期的北方霸主,其战略思想与军事智慧主要体现在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局势上。
首先,曹魏重视防守。
由于曹魏位于北方,与强敌蜀、吴相对,其战略地位较为脆弱。
因此,魏国在军事发展中注重城池修筑与防线设立,采取以防守为主的军事策略。
曹魏重点修建了许多军事要塞,如樊城、襄阳等,以有效抵御蜀、吴军队的入侵。
其次,曹魏注重联合作战。
魏国在面对蜀、吴两国的压力时,采取了联合作战的策略。
曹魏与蜀国、吴国分别建立了借兵借粮之计,通过联合,使得曹魏在战略上可以同时应对蜀、吴两国的威胁,为曹魏的战争扩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此外,曹魏善于运用间谍战和诱敌深入。
曹魏派遣大批间谍活动于蜀、吴之间,获取对方的情报。
利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曹魏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敌军的部署和士气,为魏国的作战取得了主动权。
二、蜀汉的战略思想与军事智慧蜀汉作为三国时期的西方势力,其战略思想与军事智慧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蜀汉重视地理优势。
蜀地自然条件特殊,地势险要,河流纵横,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防线。
蜀汉统治者刘备充分利用这一地理优势,采取“据守山河”战略,大力修筑关隘、城堡等堡垒设施,将蜀地变为一座天然的军事屏障,有效抵御外敌的入侵。
其次,蜀汉善于运用奇兵战术。
在战场上,刘备率领的蜀汉军队常常采取奇袭和闪击的战术,突然转移兵力,以小博大,以弱制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以火攻对付曹军,使曹魏军队遭受重大损失,为后来的蜀汉抵抗曹魏的进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蜀汉还注重民心和人才的重要性。
刘备治国时十分重视人民的生活和民生福祉,并注重选拔和培养人才。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策略与谋略分析一、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巨著,其中描写了战乱纷争的时代背景。
在这个时代,各个势力通过各种策略和谋略来争夺权力和地盘。
本文将分析《三国演义》中主要角色所采用的战争策略与谋略,并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和智慧。
二、刘备:保守求稳与外交联盟刘备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以保守求稳的策略为主导,注重建立稳定地区,并通过外交联盟来确保自身利益。
他尊重其他势力并主动寻求联合,例如与孙权结成东吴蜀汉联盟,在纷争时期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他也善于利用人才,并以德服人。
三、曹操:机动灵活和迅速反应曹操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才能。
他善于利用机动灵活的战术,对敌人进行迅速反应和主动进攻。
曹操重视时机,并在关键时刻出奇制胜,例如借火攻打败刘备军队。
四、孙权:外交耐心与谋略孙权是东吴的创始人,他以外交手段和谋略来获取利益,并与其他势力保持稳定的关系。
他非常有耐心,在关键决策上往往会等待合适时机。
同时,孙权也擅长利用局势变化来谋取自身利益,在战乱中保持自己势力的相对稳定。
五、诸葛亮:计谋推演和智慧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展现了精湛的智慧与计谋推演能力。
他以心理战术为主导,并通过使敌人产生误解和错觉来实现自身目标。
同时,他还善于隐藏真正意图,并精确预测敌人下一步行动。
六、结论《三国演义》中的战争策略与谋略丰富多样,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策略和智慧。
刘备强调保守与稳定,曹操重视机动灵活,孙权善于外交和耐心等待,而诸葛亮则以智慧和计谋推演为主导。
这些不同的策略与谋略因人物性格、目标和环境而异,但都体现了势力争夺时的智慧与策略性。
通过对《三国演义》中战争策略与谋略的分析,我们可以学到许多有关领导能力、军事战略和协商技巧等方面的智慧。
这些故事不仅提供了娱乐,更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以上内容已达到3500个字)。
三国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战略部署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且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外交政策与战略部署频繁变动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曹魏、蜀汉和东吴三足鼎立,各自实施不同的外交政策和战略布局。
本文将就这一场景展开分析,探讨其中的战略思维和外交策略。
首先,在外交政策方面,三国各自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曹魏主攻蜀汉,试图逐一征服其他两国,形成统一之势。
为此,曹魏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手段来打击敌人和巩固自身实力。
曹操善于借重各方实力,以联合其他少数民族对抗敌国,通过外交手段巩固自身实力。
例如,曹魏曾和西南少数民族结盟,借助他们的力量去攻打蜀汉。
而在东吴方面,孙权秉持着稳固自身统治的原则,采取了一系列的婚姻联姻政策。
他通过嫁娶江南豪族的女儿,与各路诸侯建立血缘关系,以达到稳固自身实力的目的。
孙权还利用外交手段,在曹魏与蜀汉之间保持中立,保护自身的利益。
不过,与此同时,他也采取了侵略蜀汉的外交政策,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削弱蜀汉的实力。
蜀汉则以“存亡与共”的思维出发,采取积极外交策略。
刘备致力于联合各地的抵抗力量来与强敌斗争,他以诸葛亮为首的谋士团队,广纳贤士,实施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力图稳定国内局势,寻求外援。
蜀汉曾派遣使者向东吴寻求联合,试图共同对抗曹魏。
虽然最终东吴并未答应,但这一外交举动使得曹魏注意到蜀汉的威胁,从而分散了曹魏的注意力,为蜀汉争取了一定的时间。
除了外交政策,战略部署同样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内容。
曹魏、蜀汉和东吴都制定了不同的战略,以谋求最大的胜利。
曹魏的战略集中在打击蜀汉。
曹操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北方,以应对袁绍、公孙康等敌人的入侵。
曹操在白马、官渡等战役中展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确立了曹魏的威望。
在北方基本稳定之后,曹操集中力量向西南进攻,逐渐削弱蜀汉的实力。
蜀汉的战略是以守为主,同时积极寻求外援。
刘备采取守势的目的是为了等待时机,力图通过外交和平解决与东吴的矛盾。
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从事国内建设和提升军事实力上,同时密切关注其他两国的动态。
无进取则难以自保
--论东吴战略指导上的一个致命弱点内容摘要:东吴的保守战略,应该说开始于孙权,鲁肃在同孙权纵谈天下大势时,曾为孙权勾画出一幅建立王业的“战略蓝图”,它可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
同时,周瑜在赤壁之战以后,也曾向孙权提出过一个战略设想,但因为周瑜的离世而不得实行。
孙权坐守江东的保守战略,一直被他的后代继承,所以,东吴自始至终都偏安一隅。
然而,不能进取最终不能自保,没有发展也就难以巩固。
东吴由于人心涣散,追求安逸,终不能逃脱其覆灭的命运。
关键字:保守、偏安一隅、意识、精神
正文:读演义,可以看出东吴孙氏政权在《三国演义》中除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逍遥津之战等有名的战役外,没有太多的文字去描写它。
所以给读者感觉他们生活的很安逸。
同时,因为罗贯中尊刘反曹的思想,孙氏政权大多时候都只是其中的陪衬。
论三国,可以看出,东吴在历史中是采取划江自守的策略,在几次战役受挫后,更是偏安一隅,没有战争意识,缺乏进取精神。
俗话说:“无进取则难自保。
”这正是东吴孙氏政权的一个致命弱点——划江自守,偏安一隅。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东吴孙氏政权盘踞江东这八十多年间,曾打过两次漂亮的战役: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这两次战役在历史上享有盛誉,并且是东吴的军力达到了鼎盛时期。
虽然论人才东吴不如魏、蜀那麽灿若群星、众广济济,但从孙策闯业起,就有周瑜、鲁肃相随;
后来又有陆迅、吕蒙辅佐;还有张昭、张弘、顾雍、诸葛瑾、虞翻相助。
可是,东吴势力范围始终未能得到扩大,作战半径“北不过合肥,西不逾襄阳”,仅在长江中下游一代活动。
而当蜀汉以汉魏交战时,甚至在魏晋开始发起灭蜀之战时,东吴依然坐想太平(只是同曹魏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交战)没有以双头蛇的阵形配合蜀灭魏。
结果历史证明“无进取则难以自保”,东吴企图依靠长江天堑保住江东,但最后还是--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东吴的保守战略,应当说开始于孙权。
孙策临死前曾说道“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以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闲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10年5月版)孙策的这一评说是很正确的。
他深知其弟孙权的才能,只是能够保住江东而已。
鲁肃在同孙权纵谈国家大事时,曾为孙权勾画出一副战略蓝图,它可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
是这样的“昔汉高祖欲尊是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
今曹操可比项羽,将何由得桓文乎?肃切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今称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而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2009年4月版)后来,在刘表刚死时他又及时向孙权提出要以刘备结盟,“同心一义,共破曹操”。
这些看法大体以诸葛亮对形势的分析相同。
可惜孙权没有按照鲁肃的这一战略构想去做。
赤壁之后只数年功夫,孙刘两家便翻脸,导致联盟彻底破裂。
彝陵之役战胜刘备后,
东吴就再没有确立新的发展目标和争夺重点,只图偏安,不思进取。
局史料记载,周瑜在赤壁之战后,也曾向孙权提出一个战略构想:“今曹操新败,忧在腹心,未能以将军连兵相事也。
乞以奋威(丹阳太守孙瑜)俱进,取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以马超结援,瑜还以将军拒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八》中华书局2009年1月版)但周瑜提出这个建议不久,就病死了。
后来孙权曾派孙瑜率水军西进,行至南郡,却被正企图取蜀的刘备率重兵挡住了去路,无可奈何,只好返回。
自此以后,孙家一直盘踞在江东,再没有向外进行大的扩展。
难怪孙权在周瑜死后曾向群臣哀叹:“周公谨不在,孤不帝矣。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孙权确实没有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不能坚持积极进取的战略。
所以后代有人这样评价孙权,虽“有智谋而无远略”,“其勇决进取无以逮其父兄”。
在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把周瑜的病死改为“气死”,因此使东吴的保守战略显的特别突出。
(李炳彦,孙兢《说三国话权谋》京华出版社2009年1月版)
孙权坐守江东,错过了多次问鼎天下的良机例如:
1。
当曹操率大军平定汉中时,孙权应当不失时机地大举北伐。
然而,逍遥泾一败,吴军立即龟缩回江东再也没敢露头。
2。
汉丞相武乡侯六进宫时蜀、魏两军在西战场杀的难分难解,东吴本应该在东方有所作为。
然而,仅仅采取了些小打小闹的军事行动,没有使用大的力量乘机深入曹魏的战略腹地。
3。
当司马懿远征辽东时,往返长达百日,中原兵力空虚。
此刻
正是东吴大举北伐的大好时机。
(不仅仅是东吴)然而,东吴却举棋不定,犹豫不前,白白坐失了良机。
4。
最后,当钟会率三路大军进伐西蜀时,东吴本应向中原大举进攻,以图拓展疆土,壮大力量,又可解西蜀之围。
然而“老将丁奉,闻蜀以灭,乃返”这位江东数世老将却忘了兵法中“围魏救赵”之事。
错过了这个最后可利用的机会。
良机多次错过,反映了东吴在战略上的失误,证明了保守战略是限制他们眼界和行动的锁链。
由于东吴长期奉行保守战略,在军队建设上便保露出许多薄弱环节。
东吴军队主要以水军为主体。
为了守住长江,他们非常重视水军的建设,但却缺乏陆地作战力量,特别是骑兵。
而在当时如果没有强大的步骑兵作为基干力量,夺取天下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东吴每次以曹魏交锋,都只是打一些“水边”战,稍微纵深一点,就必败于对方之手。
赤壁大战、彝陵之战,虽然都是载入史册的,但也都是防御中的。
东吴的“赤壁之战,江陵之役(既打败关羽的荆襄之战)非欲于曹、刘争天下也,不过欲据长江之全势以保江东而以。
”至于彝陵之战,就更是一场江东保卫战了。
同样由于东吴长期奉行保守战略,使东吴军队将士在心里上缺乏竞争意识,以至在整个东吴军民中形成了一种安于现状、贪图太平的精神状态。
他们多次进攻曹魏,尽管时机有利,但少受挫折,便退回江东,化江自守。
后来,羊枯施怀柔之计时,东吴很快对晋军丧失了警惕,毫无作战的要求正是进取精神早已丧失的反映。
(柏杨《权谋
治天下:三国论》现代出版社2010年1月版)
当然,东吴的孙氏政权,特别是孙权当权时,在自保中利用和平安定的环境和良好的自然条件,发展经济,扩充实力,在政治上保持了稳定局面,使东吴始终维持了一支可观的防卫力量。
直到西蜀覆灭后,东吴依然能和晋军抗衡数十年。
就是到孙皓降晋时,东吴尚有二十万生力军,若不是作战指挥上的失误,可能还会和司马氏抗衡一个阶段。
然而,不能进取最终不能自保,没有发展也就难以巩固。
东吴终不能逃脱其覆灭的命运,这既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也是东吴自身保守战略的必然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