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反馈的计算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87.28 KB
- 文档页数:4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实验报告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实验报告引言负反馈放大电路是电子工程领域中常见的一种电路结构,它通过将一部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以达到提高电路性能的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负反馈放大电路并进行实验验证,深入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原理负反馈放大电路是通过将一部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形成一个反馈回路,从而改变电路的输入-输出关系。
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负反馈方式是电压负反馈,它通过将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差异进行放大,从而实现对电路增益的调节。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的电路元件和仪器设备,包括放大器、电阻、电容等。
2. 根据实验要求,搭建负反馈放大电路。
3. 连接信号源和示波器,确保电路正常工作。
4. 调节放大器的参数,如增益和带宽,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
5. 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包括输入信号的幅值、输出信号的幅值、增益等。
6.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验证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性能。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实验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首先,我们观察到在负反馈放大电路中,输出信号的幅值相对于输入信号的幅值有所减小。
这是因为负反馈放大电路通过将一部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降低了电路的增益,从而实现了对信号的调节。
其次,我们还观察到在负反馈放大电路中,输出信号的频率响应更加平坦。
这是因为负反馈放大电路通过反馈回路,降低了电路的频率响应,使其更加稳定。
这对于一些需要稳定输出信号的应用场景非常重要。
此外,我们还发现负反馈放大电路可以提高电路的线性度。
通过调节反馈回路的参数,我们可以使输出信号更加接近输入信号,从而减小非线性失真。
这对于音频放大器等需要高保真度的应用非常重要。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原理和应用。
负反馈放大电路通过将一部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实现了对电路增益、频率响应和线性度的调节。
这种电路结构在电子工程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音频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等。
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和测试负反馈放大电路,加深对负反馈原理的理解,掌握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基本特性和工作原理。
二、实验原理。
负反馈放大电路是在放大器的输出端和输入端之间加入反馈电路,使得输出信号的一部分反馈到输入端,从而抑制放大器的增益,降低失真,提高稳定性和线性度。
三、实验器材。
1. 信号发生器。
2. 示波器。
3. 电阻、电容。
4. 电压表。
5. 万用表。
6. 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箱。
四、实验步骤。
1. 按照实验箱上的示意图连接负反馈放大电路。
2. 调节信号发生器的频率和幅度,观察输出端的波形变化,并用示波器观察输入输出波形的相位差。
3. 测量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电压、电流,计算增益和带宽。
4. 调节反馈电路的参数,观察输出波形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在负反馈放大电路中,输出波形的失真明显降低,相位差减小,增益稳定性提高。
当调节反馈电路的参数时,输出波形的变化也相对灵活,这说明负反馈放大电路具有较好的调节性能。
六、实验结论。
负反馈放大电路可以有效地降低失真,提高稳定性和线性度,是一种常用的放大电路结构。
掌握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基本特性和工作原理,对于电子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对其的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更加熟练地运用负反馈放大电路,为电子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参考文献。
1. 《电子技术基础》,XXX,XXX出版社,200X年。
2. 《电子电路设计与仿真》,XXX,XXX出版社,200X年。
以上为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报告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反馈电路反馈电路是指将电路的一部分输出信号反馈到输入端,以实现对电路性能的调节和控制的一种电路结构。
它在现代电子技术中起着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反馈电路以其独特的特性和功能,在信号处理、放大、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反馈电路的基本原理反馈电路的基本原理是将电路的输出信号再次输入到电路中,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形成新的输出信号。
通过反馈电路,可以使电路的增益、输入电阻、输出电阻等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电路性能的调节和控制。
在反馈电路中,输出信号经过一个反馈网络,与输入信号相加后再输入到放大器的输入端。
根据反馈电路的不同结构,可以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类型。
二、正反馈电路正反馈电路是指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相加后,放大器输出的信号继续增大的一种反馈方式。
正反馈电路在某些特定应用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振荡电路、计数器等。
例如,正反馈电路中的振荡器利用输出信号经过反馈后不断增大,最终达到稳定的振荡状态。
这种正反馈将输出信号放大,形成连续的振荡输出。
三、负反馈电路负反馈电路是指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相加后,放大器输出的信号减小的一种反馈方式。
负反馈电路在大多数电子设备中应用较为广泛,它可以提高电路的稳定性、线性度和带宽。
负反馈电路通过降低放大器的增益,使得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差异减小。
这样可以减少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提高电路的稳定性和线性度。
四、反馈电路的应用1. 放大器:反馈电路在放大器中可以提高放大器的线性度和稳定性。
通过选择合适的反馈方式和网络,可以实现不同的放大器特性和性能。
2. 振荡器:反馈电路在振荡器中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正反馈,将一部分输出信号再次输入到振荡器中,可以实现稳定的振荡输出。
3. 稳压器:反馈电路在稳压器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反馈电路,可以实现对电压的稳定控制,保证输出电压的恒定性。
4. 滤波器:反馈电路在滤波器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反馈电路的调节和控制,可以实现对输入信号频率的选择和调整。
基本运算电路的总结第1篇1. 单限电压比较器传输特性可以看出当输入电压u1 > UREF,输出高电平 UOH = +VCC当输入电压u1 < UREF,输出低电平 UOL = -VCC改进型: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在单门限比较器中,输入电压在门限电压附近有微小变化都会引起输出电压的跃变,因此该比较器有灵敏度高的优点,但抗干扰能力差。
2. 迟滞比较器主单限比较器的基础上引入正反馈,即构成迟滞比较器当输出电压uo = +UZ时,运放同相输入端电压为当输出电压uo = -UZ时,运放同相输入端电压为当迟滞比较器的输入为正弦波时,其输出波形为矩形波,如图下所示为使迟滞比较器的电压传输特性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可如图下所示在上述比较器的基础上加入参考电压UREF,其电压传输特性曲线如图所示。
对应的门限电压如下经典例题:3. 窗口比较器当uI > UH时,A1输出高电平,A2输出低电平,uo 为高电平;当uI < UH时,A2输出高电平,A1输出低电平,uo 为高电平;当UH > uI > UL时,A1输出低电平,A2输出低电平,uo 为低电平。
基本运算电路的总结第2篇由累加和右移实现1)原码一位乘法符号位和数值位分开求,乘积符号由两个数的符号位“异或”形成。
示例如下:2)无符号数乘法运算电路3)补码一位乘法(Booth算法)一种有符号数的乘法,采用相加、相减操作来计算补码数据的乘积。
移位规则如表所示示例如下:4)补码乘法运算电路(如图)1)符号扩展在算术运算中,有时候必须要把带符号的定点数转换为具有不同位数的表示形式,这称为“符号扩展”。
(如16位与32位整数相加时,要把16位扩展为32位)正数:符号位不变,新表示形式的扩展位都用0进行填充负数:2)原码除法运算(不恢复余数法,也叫原码加减交替法)商符和商值分开进行,减法操作用补码加法实现,商符由两个操作数的符号位“异或”得到。
模电负反馈放大电路实验报告模拟电子技术作为电子学的重要分支,对于电子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模拟电子技术中,负反馈放大电路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电路。
本文将对负反馈放大电路进行实验报告,探讨其原理、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
一、实验目的负反馈放大电路是一种通过在放大器输出端与输入端之间引入负反馈电压,以改善放大器性能的电路。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搭建负反馈放大电路,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负反馈放大电路是通过将放大器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并将差异信号进行反馈,从而抑制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增加电路的稳定性和线性度。
在负反馈放大电路中,反馈网络的作用是将一部分输出信号引入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比较,产生差异信号进行反馈。
三、实验材料本次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运放、电阻、电容、示波器等。
四、实验步骤1. 按照实验电路图搭建负反馈放大电路,确保电路连接正确。
2. 将输入信号接入到放大器的非反相输入端,输出信号接入到示波器进行观测。
3. 调节电源电压,使其达到所需的工作电压。
4. 输入不同的信号幅值,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
5. 测量输入信号幅值与输出信号幅值之间的关系,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我们可以得到输入信号幅值与输出信号幅值之间的关系曲线。
在负反馈放大电路中,输入信号经过放大后,输出信号的幅值相对于输入信号进行了衰减。
这是因为负反馈电路引入的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相位相反,通过相位差的叠加,使得输出信号的幅值减小。
在实验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负反馈放大电路对输入信号波形的改变。
通过引入反馈信号,负反馈放大电路可以抑制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使得输出信号更加接近输入信号的波形。
这对于一些对波形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非常重要。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原理、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负反馈放大电路作为一种常见的电路结构,在电子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内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3、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4、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 tranaport):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电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5、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6、钠泵(Na+—K+泵):钠离子出膜,钾离子进膜,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
作用: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进行的必需条件;防止细胞水肿;势能贮备。
7、兴奋性(excitability):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8、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及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这种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9、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
10、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每一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
11、心指数(cardiac index):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12、前负荷(preload):指肌肉收缩前所负载的负荷。
13、后负荷(afterload):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
14、中心静脉压(center):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15、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16、胸膜腔内压:指胸膜腔内压内的压力。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平静呼吸过程中,胸膜腔内压低于大气压,故习惯上称为胸膜腔内压。
17、潮气量(TV):每次呼吸时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量。
18、肺活量(VC):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负反馈的类型、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分类2. 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3. 负反馈的判断方法4. 负反馈的应用实例5. 负反馈的调试与维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分类2. 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3. 负反馈的判断方法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通过分析实际电路,使学生掌握负反馈的应用。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 放大电路实验器材。
3. 负反馈电路图及实物展示。
4. 相关问题讨论稿。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负反馈的类型、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分类负反馈是指将放大电路的输出信号的一部分反馈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减,从而影响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的一种现象。
负反馈分为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根据反馈信号的相位关系,又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2. 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主要有:稳定放大倍数、减小失真、扩展频带、提高线性范围等。
3. 负反馈的判断方法判断负反馈的方法主要有:观察反馈信号的相位关系、分析反馈电路的组成部分、利用反馈方程进行计算等。
4. 负反馈的应用实例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应用实例有: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运算放大器等。
5. 负反馈的调试与维护负反馈的调试与维护主要包括:调整反馈电阻、检查反馈电路的连接、检测反馈信号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负反馈的概念及其分类2. 负反馈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3. 负反馈的判断方法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高一物理公式总结很全很全篇1:高一物理公式总结很全很全高一物理公式总结:一.自由落体1.初速度v_o =02.末速度v_t = g t3.下落高度h=gt2 / 2(从v_o 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 t2 = 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二.竖直上抛1.位移s=v_o t – gt 2 / 22.末速度v_t = v_o – g t (g=9.8≈10 m / s2 )3.有用推论v_t 2 - v_o 2 = - 2 g s4.上升最大高度h_max=v_o 2 / (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_o / 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三. 常见的力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 m/s2 ≈10 m/s2 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2.胡克定律f=k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 k:劲度系数(n/m)x:形变量(m)3.滑动摩擦力f=μ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n:正压力(n)4.静摩擦力0≤f静≤fm 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fm为最大静摩擦力5.万有引力f=g m_1m_2 / r2 g=6.67×10-11 n·m2/kg2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6.静电力f=k q_1q_2 / r2 k=9.0×109 n·m2/c2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7.电场力f=eq e:场强n/c q:电量c 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8.安培力f=b i l sinθ 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f=b i l , b//l时: f=09.洛仑兹力f=q v b sinθ 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f=q v b , v//b时: f=0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3)fm略大于μn 一般视为fm≈μn (4)物理量符号及单位(5)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细胞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原理例题和知识点总结细胞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原理是细胞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理解细胞内各种生化过程的速率和机制具有关键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题来深入探讨这一原理,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细胞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细胞化学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
在细胞中,化学反应通常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受到酶的催化和多种调节机制的控制。
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例如,对于反应A → B,如果在时间 t 内 A 的浓度从 A₀变为 A₁,那么反应速率 v =( A₁ A₀)/ t 。
影响细胞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反应物浓度、酶的浓度和活性、温度、pH 值、离子强度等。
二、例题分析例题 1:在一个细胞内的酶促反应中,底物浓度为 10 mM 时,反应速率为5 μmol/min。
当底物浓度增加到 20 mM 时,反应速率变为 10μmol/min。
计算该反应的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
首先,根据米氏方程 v = Vmax S /( Km + S ),我们可以列出两个方程:5 = Vmax × 10 /( Km + 10 )(1)10 = Vmax × 20 /( Km + 20 )(2)通过解方程(1)和(2),可以得到 Km = 10 mM,Vmax = 15μmol/min 。
例题 2:某细胞化学反应在 37℃时的反应速率是20 μmol/min,当温度升高到 42℃时,反应速率增加到30 μmol/min。
计算该反应的活化能(Ea)。
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 k = A × e^(Ea/RT) ,其中 k 是反应速率常数,A 是指前因子,R 是气体常数,T 是绝对温度。
设 37℃(310 K)时的速率常数为 k₁,42℃(315 K)时的速率常数为 k₂,则:k₁= 20 /反应物浓度,k₂= 30 /反应物浓度ln(k₂/ k₁) = Ea / R ×( 1 / T₁ 1 / T₂)代入数据计算可得Ea ≈ 50 kJ/mol 。
带有负反馈放大电路的频带宽度BWF
带有负反馈放大电路的频带宽度BWF
1. 什么是负反馈放大电路?
负反馈放大电路是一种通过加入反馈电路来改善放大电路性能的方法。
反馈电路从输出到输入发送一个反相信号,减小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
和增加带宽等性能。
2.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频带宽度BWF是什么?
频带宽度BWF,即带宽半功率宽度,是指一个放大器在频率范围内的
能力。
具体来说,BWF是指当放大器的增益下降至原来的一半时,频
率的宽度范围。
带有负反馈的放大器的BWF通常比不带负反馈的放大
器更宽。
3. 带有负反馈放大电路的BWF对电路性能的影响是什么?
带有负反馈的放大器的BWF更宽,因此具有更高的带宽和更好的相位
线性,更少的失真和更高的稳定性。
此外,它还可以增加放大器的放
大量,并减小噪声和输出阻抗。
4. 如何提高带有负反馈放大电路的BWF?
有几种方法可用于提高带有负反馈的放大器的BWF。
例如,可以采用更好的负反馈拓扑,如毫无疑问的差分放大器或一个双向放大器的反馈电路。
此外,还可以选择更高的放大器增益和增加反馈系数。
5. 总结
带有负反馈的放大器的BWF通常比不带负反馈的放大器更宽,因此具有更高的带宽和更好的相位线性,更少的失真和更高的稳定性。
通过采用更好的负反馈拓扑,选择更高的放大器增益和增加反馈系数等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带有负反馈的放大器的BWF。
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内分泌系统是人体内一个非常重要的调节系统,它通过分泌各种激素来维持身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
其中,反馈调节机制是内分泌系统中一种关键的调节方式,它能够确保激素的分泌量在合适的范围内,以适应身体的不同需求。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例题来深入理解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反馈调节机制的基本概念内分泌系统中的反馈调节机制可以分为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两种类型。
负反馈调节是指当体内某种激素的水平升高时,会抑制其分泌器官的活动,从而减少该激素的分泌,使激素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
例如,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升高时,会反馈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从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正反馈调节则是指当某种激素的水平升高时,会促进其分泌器官的活动,进一步增加该激素的分泌,直至达到某个生理极限。
例如,在女性排卵过程中,雌激素的水平升高会促进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LH 和 FSH),从而促进卵泡的发育和排卵,雌激素水平进一步升高,形成正反馈。
二、负反馈调节机制的例题例题 1:假设某人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导致体内皮质醇(一种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
请分析这种情况下,内分泌系统如何通过负反馈调节来恢复皮质醇的正常水平。
解答:当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时,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
下丘脑会减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的分泌,垂体也会相应减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分泌。
由于 ACTH 是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的主要激素,ACTH 分泌减少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的量减少,从而使皮质醇的水平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
例题 2:如果一个人的甲状腺功能亢进,即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分析负反馈调节机制在其中的作用。
解答: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分泌 TRH 和垂体分泌 TSH。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2、被控制量:在控制系统中.按规定的任务需要加以控制的物理量.3、控制量:作为被控制量的控制指令而加给系统的输入星.也称控制输入。
4、扰动量:干扰或破坏系统按预定规律运行的输入量,也称扰动输入或干扰掐入.5、反馈:通过测量变换装置将系统或元件的输出量反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比较.反送到输入端的信号称为反馈信号。
6、负反馈:反馈信号与输人信号相减,其差为偏差信号.7、负反馈控制原理:检测偏差用以消除偏差。
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引回插入端,与输入信号相减,形成偏差信号.然后根据偏差信号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力图消除或减少偏差的过程。
8、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9、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10、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的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的问题。
11、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1)、稳定性:系统的工作基础. (2)、快速性:动态过程时间要短,振荡要轻。
(3)、准确性:稳态精度要高,误差要小。
12、实现自动控制的主要原则有:主反馈原则、补偿原则、复合控制原则。
第二章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 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域系统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3、求传递函数通常有两种方法:对系统的微分方程取拉氏变换,或化简系统的动态方框图.对于由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组成的电气网络,一般采用运算阻抗的方法求传递函数。
4、结构图的变换与化简化简方框图是求传递函数的常用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稳定性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控制工程学科中的重要基础理论,涉及到系统的稳定性是其中的核心概念。
稳定性是指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趋向于平衡或稳定状态的特性。
本文将对自动控制原理中的稳定性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稳定性的概念与分类稳定性是评判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可以分为三类:稳定、渐进稳定和不稳定。
1. 稳定:当系统受到外界扰动时,系统的输出能够趋于有限值,并且不会产生持续的振荡。
2. 渐进稳定:当系统受到外界扰动时,系统的输出能够趋于有限值,但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振荡,最终趋于稳定。
3. 不稳定:当系统受到外界扰动时,系统的输出会无限增长或无限振荡,无法趋于稳定状态。
二、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判断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判断可以通过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位置来进行分析。
系统的稳定性与极点的位置有关。
1. 极点位置与稳定性- 极点位于左半平面(实部小于零)时,系统是稳定的。
- 极点位于右半平面(实部大于零)时,系统是不稳定的。
- 极点位于虚轴上时,系统可能是渐进稳定的。
2. 稳定性判据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判断系统传递函数的极点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对于一阶系统(一般形式为G(s) = K/(Ts+1)),如果零极点的实部都小于零,则系统是稳定的;对于高阶系统,需要通过判断极点位置是否在左半平面中来进行稳定性分析。
三、稳定性分析的常见方法1. Bode图法Bode图是一种用来表示系统频率响应的图表。
通过绘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图,可以直观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在Bode 图上,对于稳定系统,幅频特性曲线在低频和高频均趋于0dB,相频特性曲线在各频率下都为负值。
2. Nyquist判据Nyquist判据是通过分析系统的频率响应和复平面上的极点分布来进行稳定性判定的方法。
通过绘制Nyquist曲线,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如果曲线不经过-1点且围绕该点的圈数为0,则系统是稳定的。
3. 根轨迹法根轨迹法是通过分析传递函数的极点随控制参数变化的轨迹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电工学第七版下册知识点及相关习题摘要秦曾煌主编总体内容概况14章半导体二极管晶体管的基本知识15章基本放大电路(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等)16章集成运算放大器基本运算17章电路中的反馈(主要是负反馈知识)18章直流稳压电源(整流电路,滤波器,稳压电路)以上为模拟电路,以下为数字电路20章门电路及其组合(数字进制编码器译码器)21章触发器知识点及对应例题和习题14章6页半导体特性,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8页PN结10页二极管特性例14.3.1 14页稳压二极管例14.4.3 14.23页双极型晶体管例14.5.1习题14.3.1----14.4.2 14.3.6 二极管及稳压二极管导电性14.5.1---14.5.6 14.5.9 双极型晶体管分析15章38--40页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及静态值确定例15.2.145页动态分析例15.3.1 49页输入信号图解分析52页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例15.4.1 60页射极输出器性质71页共模抑制比习题15.2.1---15.2.4 15.2.5 15.2.7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15.3.1----15.7.1 15.3.5 15.4.3 偏置放大电路射极输出器差分电路16章95.96页运算放大器98.99页理想运放例16.1.1100--105页比例运算加减法运算例16.2.3112页电压比较器例16.3.1习题16.2.1---16.2.5 16.2.6 16.2.7 16.2.13 比例运算16.3.1,16.3.2电压比较器17章132页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判别133---136页负反馈的四种类型141页表17.2.1 负反馈对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影响146页RC振荡电路习题17.1.1---17.2.4 负反馈及类型判定17.2.5,17.3.1,17.2.7,17.2.9负反馈的计算18章158页单相半波整流电路例18.1.1 159页单相桥式整流电路167页RC滤波器例18.2.1习题18.1.1--18.1.4 整流电路18.2.1--18.3.3 滤波和稳压电路18.1.6 18.1.7 18.3.4 直流稳压电源综合20章222--224页数制的转化227--229页基本逻辑门电路图20.2.2 20.2.3 20.2.4 231--232页基本逻辑门电路组合图20.2.5 20.2.6 20.2.7 250.251页逻辑代数运算254页逻辑运算实例259页由逻辑图得状态表例20.6.1 20.6.2 262页由状态表得逻辑图例20.6.3 例20.6.4 269页编码器273页译码器习题20.1.1 20.1.2 进制转换20.2.1--20.5.3 门电路逻辑式20.5.4--20.6.6 门电路组合运算20.5.8--20.5.11 逻辑式和逻辑图的转化20.5.12---20.5.13 逻辑式化简21章298页RS触发器。
生理学重点知识总结一.绪论1.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净输入信号减弱。
2.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3.内环境稳态: 指机体在神经体液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4.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活动参与调节机体许多生理功能。
5.体液调节: 体内某些cell分泌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组织cell,通过作用于相应受体对机体活动调节。
6.神经分泌: 神经cell合成的激素或因子从神经末梢释放人血,并作用于靶cell的分泌方式。
7.兴奋性: 指可兴奋cell接受刺激发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8.神经调节: 反应迅速、准确、作用短暂;体液调节: 反应速度慢,作用广泛而持久;自身调节: 比较局限,不灵敏,但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与或并不参与时发挥其作用。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1.静息电位: 在静息的情况下cell膜内测的电位较外侧为负。
cell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 神经或肌肉兴奋时发生的可传播的电变化。
3.阈电位: 当刺激达到阈值时,说明cell膜电位去极化已达到一个临界的值,这个电位称为阈电位。
4.阈刺激: 以刚能引起动作电位的刺激为阈刺激。
5.绝对不应期: 当兴奋发生时及兴奋后很短时间内,兴奋部位对继之而来的刺激,不论刺激多强,都不发生兴奋。
这一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
6.兴奋-收缩藕联: 从肌肉受刺激引起兴奋的膜电变化到肌肉收缩的肌纤维内部收缩蛋白变化的过程。
7.钠泵: 指它可把流入cell内的Na+逆着浓度差泵出cell 外,同时把留出的K+带进cell内的过程。
8.神经递质:一般指具有明确突触结构的部位,其本身即能引起传递过程的化学物质。
1.神经-肌肉传递的特点: a.单向传递 b.时间延搁 c.易受环境和药物的影响 d.兴奋传递是一对一的关系。
影响因素: a.Ca2+,Ca2+浓度增高,ACh释放增多,Mg2+可以对抗Ca2+作用,使ACh释放减少;b.箭毒,和ACh争夺受体,引起竞争性阻滞;c.抗胆碱酯酶药物,可与AChE相结合,使之失去作用而不能分解ACh.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a.cell内外K+分布不均(胞内>胞外),促使K+外流b.静息膜对K+有选择的通透性c.带负电荷的蛋白质留着胞内,对抗K+的净流动,最终膜两侧电位差稳定某一数值,即静息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