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针刺之理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241.52 KB
- 文档页数:3
倪海厦:针灸最强功法,阳中引阴与阴中引阳,做到事半功倍再来是看阳中引阴,还有阴中引阳。
这两个是相对的,烧山火跟透天凉是一组,阳中引阴、阴中引阳是另一组。
所谓阳中引阴的意思,就是病人先寒后热。
那阴中引阳呢?先热后寒。
所谓的先热后寒跟先寒后热,实际上就是先补后泻和先泻后补。
那两个讲了半天,你还是看不懂,那教你一个观念。
所以观念很重要。
寒比较多,热比较少,先补后泻。
酸多痛少,也是先补后泻。
当一个人热多寒少,或者是痛多酸少。
我们就先泻后补。
这是补泻的手法。
如何知道寒多热少或热多寒少。
问他就晓得了。
他会告诉你,他一下热、一下冷,问:“你觉得热比较多,还是寒比较多?”,回答:“寒比较多!”这病人会讲的很清楚,除非你不知道这样问他。
为什要提这两个,因为可能是发在表症,比如感冒发烧,这是经络的痛。
例如病人说:“我背痛”。
你看是膀胱经的实症,我们就下束骨。
膀胱经的虚症,我们就下委中。
实症是痛,虚症是久病是酸。
若你问病人,你是酸还是痛?病人说:“我都有”。
这时,就会想打他一耳光。
因为跟我老师说的不一样。
这是你没有把我的课听完,都有是对的啊!你问他酸比较多,还是痛比较多?他就会想说:“大部分是酸,但我常坐着,站起来的时候痛,走一段时间呢,这个痛就没有了,但酸还在那边。
”这个时候,酸比较多,痛比较少,你就先补后泻,先扎委中大补他一下。
扎完委中补完后,你再下束骨穴去泻它。
有时候,一个穴道可以同时补泻完。
像飞扬啊,络穴可以用啊,原穴也可以用啊!一针两个穴道,同时可以做两边。
所以,针灸非常的活,你一定要会活用啊。
因为有时扎完委中后,要扎束骨,但这个人脚断了,他没有束骨啊。
那还有飞扬可用啊,所以,你不能预计嘛,针灸是很活的,不要死板板的,没有穴道就不治了。
治症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从各种角度治疗,这才是好医生。
在一百二十六页,诸位看后面有留气法、运气法、提气法,中气法、还有什么苍龙摆尾,赤凤摇头,这是我们历代相传的针刺手法。
肩背疼痛-内针从阴引阳出奇效!2017年9月5日南方医院门诊一、基本情况女,45岁,因面部脂溢性皮炎和眼周神经性皮炎面诊。
就诊时皮肤瘙痒明显,即针右手止痒穴1针,瘙痒立即缓解。
患者感觉挺神奇的,就问肩周炎能否治疗。
二、内针治疗1、患者先诉肩部疼痛不适3年余,我让学生检查,明显不适是在背部正中线上,考虑是督脉经气不利,即让学生针百会穴1针,患者自觉好转。
2、又诉右肩部疼痛不适,头向左侧时,右颈部有牵拉感,让学生检查,考虑是手足太阳经经气不利及足少阳经气不利,学生先后针了左手养老穴、外关穴,患者自己缓解。
留针10分钟后,仍有不适。
3、患者诉低头时颈背部疼痛明显,指压第2-5胸椎处有疼痛,仍从督脉考虑,微调百会针的方向后感觉减轻,遂在百会后1寸左右找到压痛点,进针,背痛明显减轻。
第3胸椎处仍有明显压痛,想到了“阳病治阴”,督为阳,可治阴,即可在任脉上取穴治疗。
原想在胸部进针,但黄帝内针严禁在胸部进针,但头部必要时候可以进行。
也想到可以在手列缺上进针。
但我想试试任脉上的承浆穴,此处也很安全,即向上斜刺1针,患者感觉好很多,再按压第3胸椎时,已无明显压痛。
4、患者仍诉右肩胛骨附近及肩井穴附近疼痛,按之压痛明显。
考虑是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经气不利,想到“上病下治”,故先在左足太阳膀胱经踝关节昆仑穴开始往下找阿是穴,在京骨穴附近找到明显压痛点,即针1针,患者立即感觉肩部松了许多。
再找足少阳阿是穴,在丘墟穴附近找到明显压痛点,再针1针,患者又觉肩部松了一些。
再按压患者右肩,仍有压痛。
分别在足太阳昆仑穴和足少阳悬钟穴各进1针。
再问患者,右肩已无不适。
5、又留针一会,问患者,诉左肩井穴附近还有酸痛,按压疼痛明显。
按照“左病治右”的原则。
首先想到要在右脚取穴进针,但此时左脚还有4根针还在扎着,而《黄帝内针》主张不能同时扎两只手或两只脚。
此时方法可以是先拨针,再在右脚取穴治疗,但我还想再留针久一些。
怎么办?这时,我想到了“从阴引阳”,我想本应在右脚外侧足少阳胆经上的悬钟进针,那从阴引阳是不是可以在左腿悬钟穴相对的三阴交取穴来治疗呢?想到这,我就按了一下患者左足三阴交,患者诉有明显的酸痛。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灵枢·根结篇》针刺治病的关键在于掌握如何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阴阳调和则精充气足,形气相合,神气内藏。
阴阳是中医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就临床而言,人体内所有构成及功能均可以阴阳来归类,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及房室金刃跌扑等所造成的病理状态也可以阴阳来划分属性。
因此此处的调阴与阳,其实内涵和外延都比较大。
如果做一个简约归纳:正气可分阴与阳,而邪气也可分为阴与阳,人体构成也可分阴阳,腹为阴,背为阳,人体内侧为阴,外侧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经脉也有阴阳,奇经八脉还有诸阳之海的督脉,阴脉之海的任脉等等。
祛邪扶正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
所谓的调阴与阳,也是祛阴阳邪,而扶阴阳之正气,而针刺的部位也是人体上的阴经阳经,或者属性阳的经脉与属性为阴的经脉。
比如风寒外感,发热恶风寒,伴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咽喉痒或痛,风寒本为阴邪,寒性收引,风性走泄,风寒外束,表卫闭塞,阴邪留着于表,阳不得申,闭壅于里,化为热,故治之需祛在表之风寒即祛阴邪,使阳郁得申,阳气运行正常则疾病痊愈,对于针刺治疗如何实现这个原则呢?首先取风池、风府、合合、外关、曲池解表散寒祛风,如果表虽散,而咽喉仍疼痛红肿者,为阳郁为热邪,是为阳邪在里,还需要刺少商、商阳出血,深刺扁桃穴而清热邪。
咳不止,还需取尺泽、孔最宣利肺气,恢复肺之宣肃功能。
肺气之宣肃正常就是肺阳正常。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在诊断过程中,对症状应该以阴阳进行分类,辨析症状阴阳变化的比例,确定人体阴阳的关系;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如果辨析为阳性的情况,不要忘记从阴的方面去治疗,如果辨析为阴性的情况,不要忘记从阳的方面去治疗。
气血充满整个有机体,对于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对其血气之多寡进行判断,使其各自处于正常的气血运行状态。
比如常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何为阴?何为阳?腰部疼痛伴下肢放射痛明显,气血瘀滞是为阴证,督阳不通是为阴,阴病治阳,需通阳气,而瘀血去则为治阳,故活血化瘀为其治法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僵硬,不能灵活活动,是为阴证,再加疼痛是为筋不得血濡养,故酸甘化阴以濡之。
针刺法的阴阳法则针刺法是中医学中常用的一种疗法,它是通过将针刺入人体特定穴位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在针刺法中,阴阳法则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指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以达到疗效最佳的目的。
阴阳是中医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描述了宇宙万物的相对性和协调性。
在中医理论中,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阴阳的平衡可以理解为人体内部各种相对性的和谐状态,如内外、寒热、上下、虚实等。
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引起各种疾病和不适。
针刺法在调节阴阳平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而四肢中靠近躯干的为阳、远离躯干的为阴。
在针刺治疗中,针刺的深深浅、入角度、进退速度等都与阴阳属性相关。
在选择针刺穴位时,按照阴阳法则进行,可以更好地发挥针刺治疗的效果。
对于阴性疾病,如虚寒、泄泻等,通常选择阳性穴位进行针刺,以温阳扶正。
而对于阳性疾病,如实热、痰火等,通常选择阴性穴位进行针刺,以清热降火。
在针刺过程中,针刺深度、刺入角度等也会根据阴阳属性进行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此外,针刺法的阴阳法则还能指导针刺调节阴阳平衡的时间选择。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阴阳运行有一定的周期性。
在24小时中,人体的阴阳运行有一个相对静止的时段和一个相对活跃的时段。
通常情况下,早上5点至11点是阳气旺盛的时段,适合进行阳性穴位的针刺治疗;下午5点至11点则是阴气旺盛的时段,适合进行阴性穴位的针刺治疗。
按照时间选择合适的针刺穴位,可以更好地调节阴阳平衡,提高针刺疗效。
综上所述,针刺法的阴阳法则在针刺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阴阳属性选择穴位、调整针刺深浅、角度和时间等因素,可以更好地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因此,在进行针刺治疗时,医生需要准确地把握阴阳法则,以提高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原理
“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是一种中医的治疗法则,其原理在于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
具体来说,“从阳引阴”是指针对阳虚的病症,选用具有补阳作用的药物或方法,以提升阳气,调和阴阳平衡;“从阴引阳”则是指针对阴虚的病症,选用具有养阴作用的药物或方法,以滋养阴液,调和阴阳平衡。
这种治疗法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病症。
例如,对于肾阳虚的患者,可以通过服用具有补肾壮阳作用的中成药如金匮肾气丸等,或采用艾灸、按摩等疗法来温补肾阳,从而改善患者的阳虚症状。
同样,对于肾阴虚的患者,则可以通过服用具有滋阴补肾作用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等,或采用针灸、推拿等疗法来滋养肾阴,从而改善患者的阴虚症状。
总之,“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原理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其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治疗各种阴阳失衡引起的病症。
谈“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品名:薰衣草纯露功效:对身体、情绪、精神方面均有舒缓、镇静、放松、消炎、止痛的功效。
适合肤质:所有肤质
读《南方医话》之悠然自得篇作者:林沛湘小编:王三炮
徐灵胎的《杂病源》说:“生气于精,从阳引阴也;引火归原,纳气归肾,从阴引阳也。
”血汗同源,都是水谷津液所化生。
求汗于血者,即必有在营血(阴)充盛的基础上进行,如服桂枝汤啜粥,扶正养阴,取其汗出,汗本于阴也,亦即求汗于血之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精化为气故生气于精也。
”气旺必精足,气必须有阴精作物质基础,精充盛才能气足,气足然后神旺,神采奕奕。
临床上治疗气虚者,多从补脾着手,益气必须补精,补精必须补之以味,亦即生气于精之意。
求汗于血,生气于精者,叫做“从阳引阴”。
即从阴分的营血、阴精,产生汗与气之意。
素体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冲击真阳,也能招致真阳离位,上僭外越。
《伤寒论》第317条通脉四逆汤证的温纳阳气法,是属于“从阴引阳”的方法;肾阳虚衰,不能纳气,气不归原出现的呼长吸短的喘促证,用金匮肾气丸治疗,以纳气归肾,也是属于“从阴引阳”的方法。
结语:先贤皆云“人体来一阴阳”。
有患之身阴阳定有所偏颇,
该如何来调和这个阴阳,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如个别医者临床误诊区大,给病患复增无边痛苦。
这...他的阴阳调和是从何立论的?·龙家鲜药·聚天地之灵气。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原文: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白话文: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急如疾风暴雨。
善于治病的医生,于邪在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至邪在肌肤才治疗;又更差的,至邪在五脏才治疗。
假如病邪传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
原文: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白话文: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之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之湿气,感受了就能损害皮肉筋脉。
原文: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白话文:所以善于运针法的,病在阳,从阴以诱导之,病在阴,从阳以诱导之;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里面的病变;并且判断太过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进行治疗,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
所以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色泽和脉搏,先辨别病症的属阴属阳;审察五色的浮泽或重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是否,来分析为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寸口的脉,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之原因。
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