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药理学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4.14 MB
- 文档页数:126
大一药理学基础知识点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对于学习药理学的大一学生来说,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大一药理学基础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概念。
一、药物分类药物根据其治疗作用和化学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类,如抗生素、镇痛药、抗炎药等。
了解药物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和适应症。
二、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其中,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分布范围和绑定蛋白、代谢和清除途径以及排泄等方面是重要的知识点。
三、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是通过与特定受体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这些受体可以是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内分泌系统的受体、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等。
了解药物作用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们的药物效应和不良反应。
四、药物相互作用很多时候,一个患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而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和类型,对于正确使用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五、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指的是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希望发生的反应。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和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合理使用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六、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生理功能都有所不同,进而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作用等方面会有差异。
了解个体差异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根据患者的特点制定个体化的用药计划。
七、药物研发与临床试验药物的研发过程需要经历多个阶段的临床试验,其中包括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了解药物研发的基本流程和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对药物的评估和选择有更深入的认识。
八、中药药理学除了西药,我们还需要了解中药的药理学知识。
中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其药物活性和作用机制也是药理学的重要一环。
了解中药的药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药治疗疾病。
九、药物滥用与合理用药药物滥用和合理用药是社会和个人健康的重要问题。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包括药物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不良反应:(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
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重新出现或加剧的现象称停药反应,或称反跳现象。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长短不一。
短的如服用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现象;长的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状。
(6)续发反应:续发反应是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广谱抗生素。
(7)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
(8)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常人不同,这种现象称为特异质反应。
如蚕豆病。
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称为该药物的效能。
效能反映了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效能大活性大。
3、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所需要的药物剂量,简称效价。
药物剂量越小,药价的效价越大。
4、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TI)可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这仅用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平行的药物。
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高。
两条曲线不平行:LD1/ED99或LD5和ED95之间的距离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因此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分类和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方面。
以下是一份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仅供参考:一、药理学总论1.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干扰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而产生作用。
2.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可将药物分为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等。
3.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 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包括药物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二、药物分论1. 抗感染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等。
抗生素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合成抗菌药主要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2. 抗肿瘤药物:主要包括烷化剂、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类等。
烷化剂主要包括环磷酰胺、氮芥等,抗代谢类主要包括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抗肿瘤抗生素类主要包括丝裂霉素、阿霉素等。
3. 心血管药物:主要包括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抗高血压药主要包括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抗心绞痛药主要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等,抗心律失常药主要包括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4. 神经系统药物: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
镇静催眠药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等,抗癫痫药主要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5. 消化系统药物:主要包括抗溃疡药、胃肠动力药等。
抗溃疡药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胃肠动力药主要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6. 呼吸系统药物:主要包括平喘药、镇咳药等。
平喘药主要包括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镇咳药主要包括中枢性镇咳药、外周性镇咳药等。
以上是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的简要笔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药理学》分章重点、考点期末总结第一章绪论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
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统称为ADME系统。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三)局部用药(四)舌下给药(五)注射给药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
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的结合率而达到平衡。
代谢:体内各种组织对药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排泄: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2 -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药物消除半衰期(tl/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大一药理学知识点笔记整理一、药理学概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药物的起源、性质、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二、药物分类1.化学药物: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有机化合物药物和无机化合物药物。
2.生物制品:生物制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和生物制造药物。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1.激动剂:通过刺激受体或增加特定细胞内信号的产生,起到刺激作用。
2.阻断剂:通过阻断受体或特定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抑制生理功能的发挥。
四、药物的吸收与分布1.吸收:药物通过口服、皮肤吸收、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体内。
2.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血液供应、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五、药物代谢与排泄1.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大部分在肝脏或其他组织中代谢。
2.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肠道、肺等途径排出体外。
六、药物的剂量与给药途径1.剂量:药物的剂量通常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以及药物的相对治疗指数来确定。
2.给药途径:药物的给药途径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需要选择,如口服、注射、贴皮等。
七、常用药物的作用与应用1.抗生素:用于抗菌感染的药物。
2.镇痛药:用于缓解疼痛的药物。
3.抗焦虑药:用于缓解焦虑情绪的药物。
4.抗抑郁药:用于治疗抑郁症状的药物。
八、药物的副作用与禁忌症1.副作用: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2.禁忌症:某些特定情况下禁止使用某些药物。
九、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的药效、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
十、个体差异与遗传药理学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人群对药物的吸收、代谢、药效和耐受性等方面的差异。
遗传药理学研究了个体差异与遗传因素之间的关系。
总结:药理学作为药学专业的基础科学,对于我们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合理用药等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药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药物。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序言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它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又称药效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又称药动学。
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⑴阐明药物的作用极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发挥最佳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⑵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⑶为其他生命学科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第一节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一、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方式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滤过:药物分子借助于流体静压随液体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aqueous channel)由细胞膜的一侧到达另一侧称为滤过,为被动转运。
虽然大多数无机离子小,足以通过细胞膜的水性通道,但它们通过细胞膜的过程是由跨膜电位差或主动转运机制来控制的。
简单扩散:绝大多数药物按此种方式通过生物膜,非极性药物分子以其所具有的脂溶性溶解于细胞膜的脂质层,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称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也是一种被动转运方式,故又称为被动扩散(passive diffusion)。
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弱酸性或弱碱性电解质,在体液内均有不同程度的解离。
分子状态(非解离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极高,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ion-trapping)。
载体转运:许多细胞膜上具有特殊的跨膜蛋白,控制体内一些重要的内源性生理物质和药物进出细胞膜。
跨膜蛋白在细胞膜的一侧与药物或生理性物质结合后发生构型改变,在细胞膜的另一侧将结合的内源性物质或药物释出。
这种转运方式称为载体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