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实验的基础知识.doc
- 格式:doc
- 大小:315.00 KB
- 文档页数:22
药理学实验讲义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2010-7目录实验一实验动物操作的基本机能 (2)实验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4)实验三全血水杨酸二室模型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 (5)实验四肝肾功能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6)实验五药物镇痛实验 (7)实验六巴比妥类药物的抗惊厥作用 (9)实验七利多卡因对抗氯化钡引起的心律失常实验 (13)实验八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解救 (14)附录1 药理学实验基本要求 (19)附录2 药理学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 (22)实验一、实验动物操作的基本机能一、目的:学习实验动物编号、捉持、给药、采血等基本操作方法。
二、实验材料(一)动物:小白鼠10只,雌雄各半,体重18g ~ 22g。
家兔1只,雌雄均可。
(二)器材:1 ml注射器,5 ml注射器,针头,灌胃针头,大烧杯,天平。
三、方法1. 性别鉴别小鼠的性别鉴别通常以肛门与生殖孔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距离近者为雌性,距离远者为雄性。
家兔可以从生殖器分辨其性别。
2. 编号可根据情况和习惯而定,符合清晰易辨、简便耐久的要求即可。
例如小鼠,右前肢皮肤外侧涂色标记为1号,腹部右外侧皮肤涂色标记为2号,右后肢皮肤外侧涂色标记为3号,头部皮肤涂色标记为4号,背部正中皮肤标记为5号,尾巴根部标记为6号,7、8、9号在左侧同1、2、3号,第10号不色。
3.捉持右手提起鼠尾,放在粗糙物(如鼠笼)上面,轻轻向后拉其尾,此时小鼠前肢抓住粗糙面不动;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其头部皮肤和双耳;其余三指和掌心夹住其背部皮肤及尾部。
这样小鼠便可被完全固定在手中。
4. 给药(1)小鼠的给药方法①灌胃(po):将小鼠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处插入口腔,沿上腭插入食道。
如遇阻力,可将灌胃针头抽出再另插,以免穿破食道或误入气管,造成动物死亡。
灌注量一般为0.1~0.2ml/10g,不超过0.5ml/只。
②肌内注射(im):两人合作,注射部位多选后腿上部外侧。
针对药理学有关知识内容与实验课的要求,拟开设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验:实验一:药理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训练(4学时)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药理实验有关的动物选择、应用、捉拿、给药、采血等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要点:一、常用动物捉持方法⑴小鼠捉持⑵家兔捉持二、常用动物给药方法⑴小鼠灌胃——;皮下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尾静脉注射——;⑵家兔灌胃——;耳缘静脉给药——;三、常用动物取血方法⑴小鼠后眼眶静脉丛取血——用拇指和食,中指捏住鼠颈部,利用捏紧的压力,使静脉丛淤血.将一特制硬玻璃吸管(约长15cm,前端拉成管壁略厚的毛细管),从内眼角插入眼睑和眼球之间,轻轻香眼底方向移动,并略加捻转,血即自然顺便玻璃管流出。
⑵眼眶动脉、静脉取血——左手抓住小鼠,拇指和食指尽量将头部皮肤捏紧,使眼球突出,用无钩弯镊将眼球摘除,将鼠倒置,血即流出1. 小鼠捉持法以右手捉小鼠尾,将小鼠放于粗糙面上,向后轻拉小鼠尾部,使小鼠固定于粗糙面上。
用左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小鼠两耳及头部皮肤,无名指、小指和掌心夹住背部皮肤和尾部,使头部朝上,颈部拉直但不宜过紧,以免窒息(见图1—1)。
另一种捉持方法是只用左手,先用食指和拇指抓住小鼠尾巴,后用手掌及小指和无名指夹住其尾部,再以拇指及食指抓住两耳和头部皮肤(见图1—2)。
前者易学,后者便与快速捉拿给药。
图1—1 小鼠的捉拿方法1 图1—2 小鼠的捉拿方法22. 小鼠灌胃以左手捉持小鼠,头部朝上,使其头颈充分拉直。
右手拿起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插入口腔,再从舌面紧沿上腭进入食道(见图1—3)如插入正确,灌胃针头容易进入,如遇阻力,可能插入气管,应退出再插。
灌胃液最多不超过0.1ml 。
图1—3 小鼠的灌胃法 图1—4 小鼠的皮下注射法 3. 小鼠皮下注射将小鼠至于铁丝网上,左手抓住小鼠,以拇指扣食指捏起背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刺入背部皮下注射药液。
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作用机理、作用效果及其适应症、副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药理学基础知识的介绍。
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通过与身体内的特定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改变了身体的生理和/或病理状态。
这些分子可以是受体、离子通道、酶、蛋白质、核酸等。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机理、化学结构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药物可以被分为多个类别,如抗生素、抗炎症药、抗肿瘤药、镇痛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药物的剂型:为了方便口服或外用,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口服液、注射液、贴剂、乳膏等。
药代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被称为药代动力学。
这些过程会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和毒副作用。
药物的治疗指标:药物的治疗指标是指药物的适应症,即用于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的药物。
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通常包括副作用、过敏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些反应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因此,医生和患者需要注意
药物的使用和监测。
以上是药理学基础知识的简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实验一动物实验基本知识一、实验目的通过药理学实验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练习,掌握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一)教学电影:动物基本知识与实验技术;(二)实验:三、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动物:家兔、小鼠、实验器材:小鼠固定器家兔固定器、注射器兔台,手术器械,注射器,丝线,纱布等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教师示教过程小鼠、大鼠的捉拿灌胃,腹腔注射,皮下注射,标记.家兔捉拿、固定、灌胃、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
重点示教小鼠、大鼠的捉拿灌胃.2、学生自己做实验操作练习。
小鼠、大鼠的捉拿灌胃,腹腔注射,皮下注射,标记.家兔捉拿、固定、灌胃、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
1、捉持法以右手提鼠尾,将小鼠放于粗糙面上,将鼠尾轻轻向后拉,以左手的拇指及其食指捏双耳及头部皮肤,无名指、小指及掌心夹其背部皮肤及其尾部,便可将小鼠固定。
2、灌胃左手持小鼠,使腹部朝上,颈部拉直,右手拿灌胃器子口交插入口腔,从舌面紧沿上颚进入食道。
若遇阻力,应退出后再插。
3、皮下注射一人抓小白鼠头部皮肤,右手拉鼠尾,另一人左手捏背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刺入背部皮肤。
4、腹腔注射左手抓小白鼠,右手持注射器。
取30º将针头从下腹部刺入腹腔。
5、尾静脉注射将小白鼠置于固定筒内或倒置的大漏斗下,使鼠尾露出在外。
用酒精棉球擦鼠尾,使血管扩张。
左手拉住尾尖,选一条扩张最明显的尾静脉将针头刺入血管,推药。
若有阻力,且局部变白,则需从新刺入血管。
小结: 实验的认真及参与情况,实验室守则和实验的基本要求。
同学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五、实验报告要求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将实验记录在原始数据表格中,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检查并签字。
撰写实验报告要求内容完整、结论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楚、有分析、有讨论,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及时交予实验指导教师。
六、实验注意事项注意实验动物编号;动物捉拿、固定、给药、取血方法七、思考题动物捉拿、固定、给药方法有哪些?实验二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影响[目的和原理]观察药物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药理学基础知识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作用的科学,它涉及药物的起源、性质、制备、使用和评价等方面。
了解药理学的基础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还有助于合理用药和预防药物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药理学的基础概念和知识点。
1. 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归类。
根据药物的起源和性质,药物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等。
天然药物是指从自然界中提取的药物,如植物药物、动物药物和矿物药物;化学合成药物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的药物,如大部分现代药物;生物制品是指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如基因工程药物和单克隆抗体药物等。
2. 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经历代谢和排泄过程,这是药物在体内发挥药效和产生药物作用的关键步骤之一。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主要是经过肝脏进行代谢。
排泄是指将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主要通过肾脏和肠道完成。
3.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产生作用的过程主要涉及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药物可以通过结合受体、酶、离子通道等靶点来发挥药理效应。
例如,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产生抗菌作用;降压药通过阻断血管收缩物质的合成或作用来降低血压。
4. 药物药效学药物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效果的学科。
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包括最大有效浓度、半数致效浓度、最大有效时间等。
了解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可以帮助医生和药师更好地指导药物的使用。
5.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导致药物的药效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帮助医生避免不良的药物组合。
6. 药物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是指治疗作用以外的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
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副作用,副作用可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进行合理用药。
7. 个体差异不同的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这是由于个体的遗传差异、生理差异和环境差异等因素影响引起的。
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实验报告
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实验报告
一、实验对象:
本次实验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其中包括了药学院的学生和其他学院的学生,这些学生都通过本次实验学习药理学的基础知识,以为他们日后的实践做准备。
二、实验内容:
药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专门研究药物用于治疗疾病的方式及其机制的学科,且以研究活性物质及其分子方法为基础。
本次实验室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药理学基础知识,包括药物谱、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代谢、药物毒性和药物副作用等等。
三、实验方法:
1、首先,选择药理学相关书籍作为参考,仔细阅读,深入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在理论学习之后,结合实验实践,进行有关药理学的实验,熟悉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及其实验技术。
3、实验完成以后,通过讨论、总结和分析,形成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的实验报告。
四、总结
本次实验是为了让参与者深入了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流程及实验技术。
通过本次实验,参与者可以更加熟悉药理学的学习,并能为他们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医学免疫药理学基础知识项操作医学免疫药理学是一门关于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和治疗机制的学科。
通过药物的干预,可以有效加强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本文将介绍医学免疫药理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实验操作。
一、免疫系统的基础知识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由一系列不同的细胞和分子组成的。
其中,主要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这些细胞可以分别执行不同的免疫功能,包括识别和攻击外来病原体、产生抗体以及清除已受损细胞等。
为了确保免疫系统能够正常地运作,还需要有一些重要的分子和信号通路。
这些分子包括白细胞介素、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
它们能够在免疫系统的各个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通讯。
二、免疫药理学的基础知识免疫药理学是一门探讨药物干预免疫系统的学科。
在免疫药理学中,常见的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免疫增强剂等。
它们能够影响免疫系统的各个环节,从而在治疗疾病和预防感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在免疫药理学的研究中,药物的药效和毒性是非常重要的关注点。
药效是指药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程度,包括免疫细胞的活化或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分泌等。
毒性是指药物对人体的有害反应,包括免疫功能的下降、免疫器官的损伤等。
充分了解药效和毒性是确保药物安全和有效的关键。
三、实验操作1. 细胞培养实验细胞培养技术是免疫药理学中常用的实验操作之一。
在细胞培养实验中,首先需要准备需要研究的免疫细胞来源,比如从小鼠的骨髓或人类的外周血中分离出淋巴细胞。
然后将这些细胞种植在适合的培养基中,并添加相应的生长因子和激活剂,以诱导细胞的活化或增殖。
最后可以通过检测细胞表面标记分子或细胞因子的产生等方式,对细胞的活化效果进行评估。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免疫药理学中不可或缺的实验技术之一。
主要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等。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者可以通过给动物注射药物、感染病原体等方式,模拟人体免疫反应或治疗疾病。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动物福利、安全防护等问题,遵守相关的伦理法规。
药理学概论实验讲义药理学概论实验讲义一、药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1.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药理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动物实验来认识药物作用的特点和规律,为开发新药和评价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且实验过程也存在系统误差和操作误差,因此要取得精确可靠的实验结论,必须进行实验设计。
进行实验设计必须遵循三条原则,即重复、对照、随机。
重复是保证实验结果可靠的重要措施之一。
重复具有两方面的含义,即重现性和重复性。
重现性就是精确可靠的实验结果,应能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出现。
重复性就是实验要有足够的次数或例数。
由于个体差异和实验误差,仅根据一次实验或少数样本所得的结果,往往难以下结论。
在适当的范围内重复愈多,则放可靠。
究竟用多少动物或多大样本进行药理实验,是研究者遇到的首要问题。
样本过少不行,过多则增加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也不符合经济的原则,而且单纯加大样本量也不能完全排除偏差,所以,在实验设计时对样本大小的估计应在保证结论可靠的条件下确定最小的例数。
在实验研究中,为消除个体差异和各种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须设对照组。
对照应符合可比原则,除实验药物或处理因素的差别外,其他一切条件(包括实验对象的种局、年龄、性别、体重和实验方法、仪器、环境、时间等)应力求一致,这样才能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得出药物作用的准确结论。
对照一般可分为如下两类。
①自身对照。
即在同一个体观察给药前后某种观测指标的变化,或者两种药物前后交叉比较,这样可以减少个体差异的影响。
②组间对照。
即在实验中设若干平行组进行比较,或分不给药物(或不加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及已知药物的标准品对照组。
前者最常用,后者便于与已知药物比较,并可检验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可靠性。
随机分组的目的是使样本的差异平均分配到各组,而不受实验者主观因素或其他偏性误差的影响。
例如,动物分组时先被抓到的往往是不活泼考,后抓到的是活泼者,前者分入同一组,后者分入另一组,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药理学实验须知一、明确药理实验的目的要求药理学实验课是药理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目的任务一方面是验证理论,巩固并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是通过实验掌握研究药物作用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培养对科学工作严肃的态度,严肃的方法和严格的要求,培养根据客观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初步基础,以便为实现中西医药结合作出贡献。
药理实验包括进行实验操作(有些部分可进行病例讨论)、整理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等环节。
为了提高实验效果,实验前应作好预习,明确本次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和原理,做到心中有数,避免实验中出现忙乱和差错。
实验过程中要在教师指导下加强培养独力操作能力,克服对教师的依赖性。
通过实验操作要求在生理生化实验的基础上掌握固定动物和各种给药方法,掌握剂量换算和麻醉方法,学会观察记录主要生理生化指标,掌握注射器、天平、磅秤、二导生理记录仪、药理生理多用仪及描记装置等用法,掌握离体心脏、肠管、子宫和在体动物血压、呼吸及各系统药物的主要实验方法。
二、作好实验结果的处理药理实验结果有生理记录仪等记录的曲线、测量资料(如血压、心率、瞳孔大小、睡眠时间等测量的数据)和计数资料(如动物死活数、阴性和阳性反应数等数据)等几种。
要如实地准确地对观察到的数据及时加以记录,决不可想当然地用主要观想象或书本理论代替实验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实验完毕对结果分别加以整理。
记录曲线要加以剪裁。
注明动物性别、体重、日期、实验题目、给药剂量等。
计数资料和测量资料应酌情列表或画图以便比较,使结果一目了解。
三、写好实验报告写实验报告是培养文字表达能力和概括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训练方法。
每次实验后要求用统—实验报告本写好报告,交负责教师评阅。
在实验报告中要求列出实验题目、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
有时要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原理或对实验结果异常的原因略加讨论。
讨论不可离开实验结果去抄书。
实验指导所列思考题或讨论题是为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如果与实验结果无关,不必写入实验报告。
药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药物对人体产生作用的过程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生物学和化学反应。
药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药物在机体内作用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药理学的基础知识,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药理学基础知识1. 药物分类根据其作用机制、来源或化学结构,药物可以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照其作用靶点来划分,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等;按照其来源来划分,如天然药物、合成药物等;按照其化学结构来划分,如酚类、醇类等。
了解不同类别的药物有助于医生合理选择和运用。
2.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ADME是指药物通过人体吸收、分布到达靶组织或器官,经过代谢转变后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决定了一个患者使用药物后的体内浓度和作用效果。
药物的吸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给药途径、剂型、肠胃环境等。
药物被吸收后分布到达全身各个部位,并在肝脏进行代谢,最终通过肾脏或其他路经排泄体外。
3.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对人体产生作用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激活或阻断靶分子来实现其作用。
例如,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生长来治疗感染;抗肿瘤药物通过干扰癌细胞的增殖过程来阻止癌症发展;心血管药物通过改变血管张力和心脏舒缩状态来调节血流等。
了解药物作用机制能帮助医师更好地理解其临床应用。
二、药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1. 细菌耐药性随着时间推移,一些细菌对传统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这导致某些感染难以治愈,并加剧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挑战,药理学家不断研发新的抗生素,寻找针对耐药菌株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同时,临床医生也需要合理使用已有的抗生素,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2. 药物联合治疗某些疾病需要使用多种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以增强治疗效果或减少副作用。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常常采用放化疗联合使用来杀灭癌细胞;在艾滋病治疗中,常常采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来控制HIV感染。
药理学家需了解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适应证,以提供正确的治疗方案。
药理学基础知识详解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作用效应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
对药理学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是医学和药学领域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养。
本文将从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毒性等方面详细解析药理学的基础知识。
1. 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按照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治疗用途等多个角度进行分类。
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按照化学结构分为生物碱类、激素类、抗生素类等;按照作用机制分为激动剂、拮抗剂、酶抑制剂等;按照治疗用途分为抗生素、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等。
2.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生物体内的分子、细胞、组织等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过程。
作用机制可以通过调节受体、影响酶活性、干扰细胞信号传导等方式实现。
药物的作用机制对于解释其药效和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3. 药物代谢与排泄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最终被清除出体外。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通过酶的作用将药物转化成代谢产物,以便更好地排除体外。
药物排泄则通过肾脏、肠道、肺和乳腺等途径进行。
4. 药物的药效与副作用药效是药物的主要作用,指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预期疗效。
药物的副作用是指药物除了期望的治疗效果外产生的其他不良反应。
不同药物在不同个体中的药效与副作用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5. 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这是影响药物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药物毒性与安全性评价旨在评估药物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优选合适的剂量、监测药物治疗过程和定期进行安全性评估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手段。
6.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指的是两个或多个药物在同时使用时相互影响或改变其药效的现象。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疗效的增强或减弱,同时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医师和药学人员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并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
总结起来,药理学基础知识是医学和药学从业人员必备的重要素养。
药理学基础知识药物作用原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和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了解药理学基础知识对于正确合理地使用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药理学基础知识中的药物作用原理。
一、药物的定义和分类药物是指能够治疗、缓解或预防疾病,调节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或生物制品。
药物根据其来源和作用方式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和生物制品药物等。
二、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通过与机体内的受体结合来发挥药效。
受体可以分为内源性受体和外源性受体。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可以激活或抑制受体的功能,进而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通过多种作用机制产生药效。
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包括:1. 拮抗作用:药物与某种生理活性物质竞争结合受体,从而抑制其生理效应。
2. 激动作用:药物能够与受体结合,激活其功能,增强其生理效应。
3. 酶抑制作用:药物通过与体内酶结合,抑制酶的活性,从而影响酶催化的生化反应。
4. 组织靶向作用:药物通过选择性地结合目标组织或器官,发挥治疗效果。
5. 细胞膜通透作用:药物能够穿过生物膜,进入细胞内,与细胞内部组分结合,发挥药效。
6. 基因调控作用:药物通过与DNA结合,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细胞功能。
四、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对于其药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药物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进行代谢和排泄。
肝脏代谢可以将药物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或无活性物质,同时也能够将药物代谢产物进行进一步代谢或排泄。
肾脏则通过尿液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五、药物的药效学参数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包括剂量反应曲线、药物半衰期、治疗指数等。
剂量反应曲线可以反映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药物半衰期代表药物在体内消失一半所需的时间;治疗指数是衡量药物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之间安全性的指标。
六、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在同时应用时,会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或减弱药物的药效,或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临床应用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实验药理学摘要:一、实验药理学简介1.定义与概念2.研究内容与方法二、实验药理学发展历程1.古代药物发现与实践2.实验药理学的发展阶段3.我国实验药理学的发展三、实验药理学的重要作用1.新药研究与开发2.药物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3.药物安全性评价四、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动物模型2.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技术3.药物筛选与评价五、实验药理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个性化药物治疗2.药物研究与开发的高新技术3.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正文:实验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代谢、药物效应以及药物安全性的学科。
它在新药研发、药物临床应用以及药物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验药理学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古代药物发现与实践、实验药理学的发展阶段以及我国实验药理学的发展。
实验药理学的发展与人类对药物的认识和利用密不可分。
古代人们通过实践逐渐发现了某些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用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实验药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20世纪初开始,实验药理学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二战以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实验药理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我国,实验药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实验药理学取得了显著成果。
实验药理学在新药研发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通过实验药理学研究,可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学特性以及药物代谢途径,为新药研发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实验药理学还用于药物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以及药物安全性评价。
实验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动物模型、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药物筛选与评价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药理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例如,个性化药物治疗已成为实验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药物研究与开发的高新技术不断涌现,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成为实验药理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护理药理学实验报告药物基础知识药物是指具有治疗、预防、诊断和改善生理功能等作用的化学物质,可分为药物原料、药物制剂和生物制品三类。
药物原料是指从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中提取的纯净活性成分,如阿司匹林。
药物制剂是根据一定的药学原理和技术制成的剂型,以便于使用和控制剂量,如口服药片、注射液等。
生物制品则是指使用微生物、细胞及其产物等生物学原理制备的药物,如疫苗、血清等。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药效学等问题的学科。
药理学分为药效学和药物动力学两部分。
药效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理、药效和毒副作用等问题;药物动力学则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效学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方式进行研究:1. 组织培养实验:将分离的组织或细胞培养在含有药物的培养基中,观察药物对其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2. 动物实验:将药物按一定剂量方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其对动物生理和行为的影响。
3. 体外测定实验:通过对体外药效学测试,定量测定药物的作用效能和毒副作用。
药物动力学可以通过以下实验方式进行研究:1. 经口药物吸收实验:将药物按口服方式给予实验动物,取其消化道的灌流液或血液样品,测定药物在消化道内的吸收动力学参数。
2. 物质分布实验:给予动物或人类药物,取出组织样品,测定药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内的分布情况。
3. 药物代谢实验:通过检测实验动物或人类体内的代谢产物,测定药物的代谢速率、代谢途径及代谢酶种类等。
4. 药物排泄实验:给予药物,收集实验动物或人类的尿液、大便和汗液等,分析药物经尿液、大便等途径的排泄过程。
综上所述,药理学实验的基本内容是药效学和药物动力学。
不同的实验方法能够有效地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第一章药理学实验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药理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药理学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循序渐进的常规实验,使学生验证和巩固所学的基木理论; 通过综合实验了解较为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联想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维及创新的能力,建立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 态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和毕业麻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达到上述H的,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实验前】 1. 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目的、原理、要求、方法和操作步骤。
2. 结合实验内容,复习有关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及免疫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做 到充分
理解。 3. 预测实验屮可能岀现的情况和发生的问题。
【实验时】 1. 实验器材的放置力求稳当、桀齐、有条不紊。
2. 严格按照实验指导上的步骤进行操作,准确计算给药量,节省器材和药品。要注意保 护实验
动物和标本,避免与实验内容无关的刺激。 3. 仔细、耐心地观察实验过程屮岀现的各种现象,实事求是地记录药物出现反丿'V的时间、 表
现以及最后的转归,联系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思考。 4. 在实验过稈屮遇到疑难之处,先要白己设法解决,如一时解决不了,应向指导教师 说明情
况,请求教师协助解决。对于贵重仪器,在未熟悉其性能Z前,不可轻易调试。 5. 实验室内保持安静、整洁。用药示须用原瓶塞塞好,公丿IJ药品和器材不可随意挪动。
【实验后】 1. 将实验用器材清洗擦干,清点整理后放到指定位置。如有损坏、缺少,应及时报告 老师。将
存活和死亡动物分别送至指定处所。 2. 认真整理实验记录,经过分析思考,撰写实验报告,按时交给指导老师。
3. 做好实验室的清洁一卫生工作。
第二节药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药理学实验时,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性必须遵循以下基木原 则: %1. 对照原则:进行实验时必须设对照组。设置对照组是为了使观察指标通过 对比而发现其在处理因索(如药物等)的作用下而表现出的某种特异性变化,消除各 种无关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在比较的备组实验对彖Z间除了处理因素不同外,所有 非处理因素应尽量保持相同,从而根据处理与不处理之间的差异,了解处理因素带来 的特殊效应。对照有多种形式,如空H对照(又称正常对照),即对照组不施加处理因 素,但给予同容积的溶剂;模型对照,即造成疾病模型,但不给予药物处理,给予同 容积的溶剂;阳性对照,即给予相同适应症的市售药物,以监控实验条件;假手术对 照,即除造成某种疾病模型的关键步骤外,所有手术操作均同模型对照组。H身对照, 对照与实验均在同一实验对象进行,即同一个体处理前后的对照,如给药前后的对比等。 若观察给药前后的指标变化,此种对照必须以指标木身对时间变化相对稳定为首要前提。 %1. 随机原则:随机是指对实验对象的实验顺序和分纟R进行随机处理。在分组时, 对实验对彖进行随机抽取可保证被研究的样本能代表总体,从而减少抽样误差;在施 加多个处理因素时采用随机原则,可保证各组样木的条件基木一致,可减少组间人为 的误差。 %1. 重复原则:“重复”在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实验结果的可再现性,一是指 实验结果应该来自足够大的样木。样木越大,重复的次数越多,实验结果的误差越小,可信 度越咼O
第三节 药理学实验中分组方法 药理学实验一般应当设有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及受试药2个以上剂量 组(新药研发时要求至少设立三个给药剂量组,以考察量效关系)等,如需手术造成疾病模 型,还应设假手术对照组。而学生药理学实验课时,由于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可酌情减少实 验分组,只设空H对照组或模型对照纽•及受试药一个剂量组。 %1. 动物分组的一般原则 实验时,要遵循受试药组与对照组一致性原则,即两组只允许在被实验因素方面有所不 同,在其他方面(包括实验对象、实验者、实验条件、环境、时间以及仪器等)丿应力求一致。除 了被实验因索外,如果两组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则对照组的存在失去其应有意义。两组Z例 数应相等或相近似,认为对照组只有少数几例即可,是不正确的。 分纟R时,为了满足以上要求,避免主观因素需要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所谓随机抽样就 是指按看机会的安排来抽取样木,换言Z,不论任何被实验的对彖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出。 随机抽样的方法很多,如应用散子法、单双号法、卡片法以及随机数表等。
必须指出,随机抽样比较适宜大样木时的分组,而小样木时随机抽样不能保证备组的一 致性,故小样木时必须用人为的方法来保证各组的一致性,其目的是更好地贯彻随机抽样原 则,与主观选择有木质上的区别。 %1. 小样本的分组法 主要有分群法(Stratify)和配对(群)法。分群法是按某几个因素将对象先分为数群,而后再 按随机抽样法将每群屮的对象分到各组屮去。有时先分为儿个大群,而后每大群再分为数小 群,最后将每小群屮的对象再随机抽样地分到笛纟H.屮去。分群可按性别、体重或血压等生理 或病理因素进行,一般应以观测指标或对观测指标有主要影响的因素为准来分群,如降压实 验,应以血压为准来分群;豚鼠的平喘实验,须对豚鼠进行初筛,分组时,应以哮喘潜伏期 来分群;降血脂实验,应以血脂水平为准来分群。而多数是按性别、体重分群。 配对(群)法,是把备方面相近似的对象配成多数的对或群(二组则二个一对,三组则三个 一群),然后每对(群)屮的对象按随机抽样原则分到备组屮去。 以最常用的分群法为例,说明如下: 【举例】 由实验动物中心取来同种属并且出生口期相近似的小白鼠36只,欲就性别及体重将其分 为实验及对照两组,可进行如下分组: 先就性别将动物分为雌雄两大群,毎群再按体重分为数小群(以lg为组距),假定其性别 及体重分布情况如表M Z左侧所表示,贝IJ可按随机抽样原则将各小群的动物分到两组屮去。 如果有的小群动物数是奇数时,则应尽力照顾到两组的均衡来分配Z,最终的分组情况正如 表1-1之右侧所表示。 表分组法 分布情况 分组情况 性别 体重(g) 动物数(只) 实验纟R 对照纟H. 雌 18-19 6 19- 20 6 20- 21 3 21- 22 3 3 3 3 3 2 1 1 2 S 18 9 9 雄 18-19 5 19- 20 3 20- 21 6 21-22 4 3 2 1 2 3 3 2 2
18 第四节药理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一、实验结果的记录及表示方法 实验过程屮,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及时、客观的记录。凡是属于量反应资料(又称 计量资料,即药物作用可以用数值的变化来表示,如血压的高低、时间的长短、心率 的快慢、肿瘤轻重、心输出量的多少等)均应以正确的单位和数值标定。凡是由曲线 记录测量指标的实验,应尽量用曲线记录实验结果,在所记录的曲线中应标注有给药 或刺激记号、时间记号等。为便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多以备组数据的均值 加减标准差来制表或绘图来表示实验结果,表格要行表题,图要有图题。制作表格及 作图时,应注意以下儿点: 1. 表格应制三线表,表格屮不用纵向线。一般按照纟H.别、剂量、动物数、观测 指标的顺序在
表内由左至右填写。 2. 作图时,通常是以实验观察指标的变化为纵坐标,以时间或给药剂星为横坐标 而作图,例如呼
吸曲线、肌肉收缩曲线等;横、纵坐标轴均应加以标注,如药物剂量、 时间单位、测量指标及单位等。 3. 实验数据若呈连续性变化,则以Illi线形式体现实验结果,绘制经过各点的Illi线 或折线应光
滑;实验数据若不呈连续性变化,则不用汕线表示,可采用尙方图的形 式表示。 4. 表及图下面应有必要的说明,如统计学显著性的表示等。
二、差值的显著性测验 实验结朿后,实验者必须对所获得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才能发现问 题,得出结论。药理学实验往往要在两组或两组以上实验对彖上进行,如一组为实验组,一 纟R为对照纟R,然示就两组所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判断两者有无差异,从而确定被实验 因素是杏对实验对彖确实具冇某种影响,例如药物疗效Z观察等。但药理学研究的实验对彖 大都是各种动物(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所以实验中生物个体茅异所造成的谋芜是 不可避免的,此外也还有一些其他性质的谋羌,可统称Z为实验谋差。从而两组实验获得数 据的旁异就有可能是实验误差所造成,而在被实验对象的数目很少
时(小样木),此种可能性更 大。两组数据的差值究竟是被实验因索所致,还是实验误差影响所致,这不能主观决 定,而一定要通过生物统计学的客观方法来判断,以确定此差值是否有意义。此种 方法就称为并值的显著性测验。 如果测验的结果是两组Z间差界“显著”,则提示两组Z间的差异可能是因处理因 素(如药物)造成的;若“不显著”,就说明此差值很可能是实验误差所造成的,没有 实际意义。但不应只根据一次的结果而轻率地下结论,在动物数少时尤其如此。应视具 体情况,进行重复实验。需要指出的是,统计学方法Z运用需建立在对实验对象客观的、 科学的分组和正确的实验资料的基础Z上。不当的实验设计与错误的实验资料,即使经 过统计处理,其结论仍然是不可靠的。因实验指标有量反应指标和质反应指标的不同, 其统计处理方法也不同。分述如下: 1. 量反应指标的差值显著性测验法
羌值显著性测验最常应用的方法为“t检验法”。t值即差值的绝对值与羌值标准误之 比。亦即用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