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学医笔记:罗大伦《古代的中医》之缪希雍
- 格式:doc
- 大小:16.07 KB
- 文档页数:7
明代中医把这个药方当零食,现在贵的出奇,久服百病不侵!话不多说,我们直接进入正题,话说在中国古代明朝的时候,有位中医学家叫做廖希雍,廖希雍小的时候体弱多病,曾经在一年秋天犯了疟疾,请了很多医生来看病,都没有效果,这个时候他就在想了,难道医术真的有这么难吗?于是他自己钻研了家里唯一的一本医书《黄帝内经》,翻来覆去弄了没几天,竟然让他把自己的病给治好了,于是他下了很大的一个决定,决定自己学医去救人。
这才有了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药方,它的发明人就是廖希雍!关于药方的小故事:上面我们提到的廖希雍从小体弱多病,但是他的性格为人却非常豪爽,在学医之后,也是遍历名山大川,走访田间农村,因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朋友很多,自己也学了不少别人的绝招,慢慢的他就开始调理自己的身体,直到最后,自己身体强壮长成了一个非常魁梧的名医。
有一天他正在和自己的好朋友讨论医术,他的朋友便问他,为何老见你一天往嘴里塞些东西吃?是不是有什么好吃的零食?为何不给我尝一尝?这里所说的零食,就是廖希雍自己发明的著名药方“补益资生丸”。
补益资生丸:廖希雍便给自己的朋友介绍了这个方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方子:它的成分包含人参、白术(麸炒)、茯苓、甘草、白扁豆(去皮)、山药、南山楂(炒)、六神曲(麸炒)、麦芽(炒)、莲子、薏苡仁(麸炒)、芡实(麸炒)、泽泻、豆蔻、化橘红、广藿香、桔梗、黄连。
辅料为赋形剂蜂蜜。
主要功效就是调养脾胃,增气力,养筋骨,调和五脏!就像一个人修炼气功一样,从调理好自己身体内部开始,然后由内及外,使人体自身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廖希雍便是每日服用补益资生丸,当时他发明补益资生丸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个药方有这么大的功效,直到他自己亲身实验,自己的体弱多病慢慢的变成了体格强壮,才知道自己已经已成功研制出了这么强大的药方。
药方对现代人的功效:这个药方明面上看起来只是健脾养胃之功效,但其实药方里面的药材功效有很多,打个比方来说,我们晚上吃饱饭是不能够直接睡觉的,肯定是要等消化消化食才能睡觉,但是我们总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这个时候我们补益资生丸就见效了,它可以消除人体内的积食。
繆希雍0明万历年间一天,陈赤石府上,人们脸上愁苦,只有偶尔的呻吟声打破宁静。
原来,督学陈赤石犯了病,大便不出来腹痛,遂滞下纯血。
他请了医生,杭州名医都请了,没效果。
这时大家心里都想到了缪希雍,此时正在苏州。
他会来吗?到夜里时,响起了马蹄声,人们都高兴了。
缪希雍随着仆人来了。
缪希雍电目戟髯。
像侠客一样,一边往里走,一边问患者在哪里?震得墙上掉土。
欲坏墙屋。
一听来了,陈赤石探起身来。
一诊断,表情轻松,不是大病呀,只不过是暑湿内侵而已。
开个方子,于是,开了方。
服下去,一副,滞下就缓解了。
所有人觉得有救了。
可是,缪希雍哪儿去了?公子一边走,一边吟“其术神也”,看到仆人在招手,看到缪希雍睡去多时了。
后来这病只两副药就痊愈了。
这人正是明代医学家缪希雍。
3.缪希雍自幼体弱多病,17岁时瘟疫久治不愈,自己给自己开药,药到病除。
虽然出身官宦之家,却因父亲早逝而家道中落,误入歧途,差点成为街头混混,更为离奇的是,苦读医术十年,却为马上行医出诊,而是云游四方,甚至一度还到北京郊区,兴修水利,4《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丁元荐记下缪希雍的医案,写下《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原形。
这是重要著作。
缪希雍诊务时,他认识了一个人,把他介绍给了东林党,此人即丁元荐。
简单介绍一下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
东林人士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他们要求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
5《神农本草经疏》本书是以注疏《本经》为主的著作。
其特点,正如缪氏在本书自序中说:“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参互以尽其详,简误以防其失”,是有其独到之处的,直到清代才被医家重视。
这是一部足堪与李时珍《本草纲目》并驱风云的不朽之作6《本草单方》有缪氏“得秘授,悟真诀”的秘方和验方。
是一部有很高临床参考价值的方书。
9外感热病是“关乎死生之大病”。
对于伤寒病的侵犯途径,缪希雍不从皮毛侵入论述,而提出其与瘟疫之邪均从口鼻而入,认为口鼻为肺胃之门户,“手阳明经属大肠,与肺为表里,同开窍于鼻;足阳明经属胃,与脾为表里,同开窍于口,”“凡邪气之入必从口鼻”。
古朴学医笔记一、阳明腑实证===大承气汤加威灵仙张锡纯邻居,热入阳明大便燥结,医投大承气汤二剂,大便未通,后请张锡纯家乡名医刘肃亭,提笔开方,一味威灵仙,三钱,服药即便。
刘肃亭:威灵仙,通经络,调气机,触发大承气汤药力。
张锡纯:愚闻如此妙论,顿觉心地开通,大有会悟。
罗大伦:听中医大师余瀛鳌讲座(中国中医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治病有法治、意治之别,叹刘肃亭意治也。
二、大便燥结===大承气汤加柴胡生麦芽邻村小伙霍印科:小事生气,怒动肝火,又患外感,七八日后,腹中胀满,大便燥结。
前医:处大承气汤,并无泻下,反觉胁下疼痛难忍。
张锡纯:脉沉弦有力,断为肝气郁结,开方:柴胡三钱、生麦芽三两。
半小时,胁下痛解。
再一小时,大便通下,肚子不胀,“病脱然痊愈矣”。
体会:前案加威灵仙,此案加柴胡、生麦芽,“这才是中医”三、喉症===发汗散寒致死村人,喉症,咽喉肿,呼吸困难。
时医:处“发表之剂”,用发汗散寒之药。
张锡纯:“出言驳之”,当辛凉解表。
时医不听,病家不信。
“因年少,人多不相信”,大概22岁左右。
服药后,病情加重,死亡。
体会:医者掌握生死大权,庸医足以杀人四、喘促===小青龙汤邻村武生李杏春,偶感风寒,喘促不休,不发高烧,精神不振,略一合目即昏昏入睡,胸膈满闷,不得进食,舌苔白腻,脉滑而濡。
张锡纯:散风清火利痰之剂数剂,无效。
另请数医,无效。
张锡纯:建议请渤海之滨隐者老中医皮隆伯。
皮隆伯:不难治,小青龙汤尔!一剂,喘止。
再以苓桂术甘汤加味,二剂,病愈。
张锡纯:“愚从此知小青龙汤之神妙”。
从此,攻读伤寒论。
体会:1、张锡纯之胸怀,自己未能治好,推荐良医。
2、经方之神妙,方剂中医之根基。
五、月经量少===一味当归邻家少妇,身体素虚,月经越来越少,经期一点既无。
张锡纯:“时愚初习医未敢疏方”,但记本草:当归妇科圣药,活血化瘀之主药。
告之,日当归八钱,煎服。
到月正常。
“由此知当归生血之效”。
注:据罗大伦老师考证,张锡纯早期单味药较多。
古代名医缪希雍生平简介姓名缪希雍字仲淳、仲仁别名自称“江左遗民”去逝时间1627所在朝代明出生地区江苏常熟主要成就变而通之疗伤寒;创三要诀治吐血;重视脾胃善甘润;真假内外辨中风;辛凉发散疗痧疹擅长领域清凉甘润法治病代表作品《神农本草经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一、缪希雍简介:缪希雍(约1546-1627年),字仲淳,明嘉靖、天启间人。
17岁患久疟,自检方书治愈,遂嗜医。
生平好游,寻师访友,旨在搜集方药,切磋学问,探讨医理。
曾增益群方,几经修订,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及多部医学典籍。
二、人物介绍: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我国明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中药学家,是李思塘(曾从吴兴名家朱远斋学过医药)之外孙,万历癸丑进士缪昌期的同族兄弟。
原籍江苏常熟,旅居长兴多年,考中秀才,与张时泰同科,移住金坛县,和王肯堂共处一邑。
善用清凉甘润的药物疗病。
行医之余,勤于笔耕,积三十年心血,终撰成多本著作,《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其代表作。
三、主要著作:《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其代表作。
四、学术内容:1.变而通之疗伤寒缪公论治伤寒病,综合时代与地点之不同,颇“多独开门户”,化裁仲景成法,如对太阳之治,弃麻桂而主用羌活汤。
这是因为江南之域,“从无刚劲之风,多有湿热之患。
”而羌活正是祛风散寒除湿之要品,故为君药。
同时,病值秋深冬月加紫苏、葱白。
如病人自觉烦躁,喜就清凉,不喜就热,兼口渴,即欲传入阳明,羌活汤中宜加石膏、知母、麦冬,大剂与之,得汗即解。
2.创三要诀治吐血缪仲淳治疗吐血时,认为吐血病机主要为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肝气升发太过,肝不藏血,气逆火升刑于肺金,伤于阳络。
气逆血亦逆,火升血外溢。
当然,由气火亢旺,肝不藏血引起其他出血如咯血、衄血亦可施用,因此提出论治吐血三要诀,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3. 重视脾胃善甘润东垣《脾胃论》治脾,究属偏于升阳刚燥,缪氏虽崇其说,然又有所发展,慎用苦寒克伐之品,如黄连、山桅、黄柏、知母之类,以免伤脾作泄。
资生丸脾胃的阴阳双补方罗大伦今天,我们再次谈到脾胃,但是倾向一下脾的保养,也就是现代医学里的肠道的保养。
(因为在中医理论中,肠道的吸收功能是脾经负责管辖的)现在有很多的朋友,肠道非常的不好,稍微吃不对了,就会泻肚子,可能一起吃的别人什么事情都没有,食物也没有什么特殊的问题,但是他吃了就立刻要上厕所了。
还有的朋友是喝点酒就不行,马上就坏肚子,很是严重。
还有的人是不能碰到凉风,早晨起早了点,被凉风吹到了,马上就要去厕所,泻一次肚子才算好,有的是被商场的空调吹到了肚子,也立刻就泻,还有的更令人气愤了,就是什么原因都没有也要泻,这样的患者几乎自个儿都晕了,什么原因找不出来,可是一天就是要泻几次,您说这多气人?如果出现了上述这些情况,就说明您的肠道出现问题了,首先,您应该做个检查,尤其是对那种经常是大便干燥和腹泻交替进行的,还有大便的形状改变的,另外就是便出的脓血是暗褐色的,像果酱状的,您该去认真地查查了,要排除肠道肿瘤的可能性。
剩下的,就应该是患上了慢性结肠炎等病了。
那么,中医是怎么认识这些病的,在中医养生的时候又该注意什么呢?首先,我们要从我们的环境谈起。
现在咱们老百姓的生活好了,想吃什么都能吃到,如果您想吃,顿顿吃红烧肉都可以,这在古代可是皇帝的待遇(那乱世的皇帝还没有这个待遇呢),应该这么说,从整个的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可能现在的生活环境是最好的,人类的物质生活从来没有这么富裕过,整个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处于饥一顿饱一顿的状态中,饥饿的时候多,眼泪汪汪地看着奔跑而过的鹿群,手里拿着石头,恨自个儿腿太短追不上,后来建立了自己的文明,盖了房子,那也是个别的大款能够吃上好的,老百姓在过年的时候吃顿鸡肉,那也就是好生活了。
几万年一直到最近,日子都是这么过下来的,但是就在最近的这百十来年里,情况变化比较大,突然就能够吃上好的了,这是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我看过当年美国牛仔的日记,早些年也是饿得活不下去了,就差穿麻袋片了,新加坡的朋友也告诉我,小时候还到几个街区外拎着桶打水呢,困难得很。
古代的中医罗大伦读书笔记谁有罗大伦的《古代的中医》全集能分享一下吗《古代的中医》这本书的确写得非常精彩感人,但这也是罗先生读过古人医书和传志后,根据他个人的理解和感悟而写的一本书而已;想要理解中医精髓只有熟读古书,包括四书五经,伤寒杂病论,古代大家中医著作,道经,佛经等等,而后才能融汇贯通成为岐黄传人;只凭借几个经方,汤头歌,脉诀赋而能融汇成大家的,也只是个别天才而已《古代的中医》这本书值得一看,看的是古人对学问追求和做人的精神罗大伦在哪坐诊答:罗大伦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那里有坐诊,他一般坐诊时间是周一、周五、周六、周日。
有的时候有事可能不会出诊。
地址是地址是东直门内南小街北新仓胡同18号中研健康之家。
他现在一般都是以讲课为主,很少出诊,您可以打电话咨询一下扩展资料:罗大伦,1968年生,辽宁沈阳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博士,健管家,原任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主编。
罗大伦博士一直致力于将古代的中医文化介绍给现代人,因此广泛地在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媒体上传播中医知识,曾出版了《百家讲坛大国医》、《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等八十多万字的中医科普著作,在《健康时报》等报刊长期撰写专栏文章,被评为“健康中国2012十大风尚人物”。
罗大伦博士在国内诸多商学院如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上海中欧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讲授“正能量—国学中的身心双修之道”课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罗大伦罗大伦的著作《阴阳一调百病消》作者:罗大伦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04简介:生命是一种内稳定状态,这种稳定取决于阴阳的平衡,阴阳就像天平上那两个砝码,一左一右,只有它们重量相当,天平才稳定。
一旦阴阳失调,天平向一方倾斜,平衡被打破了,人就会生病。
所以,人要获得长期的健康,就必须时刻保持阴阳的平衡。
养生养的是什么养的就是阴阳,只有阴阳调和,我们才能过上不生病的生活。
《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1》作者:罗大伦著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5-1《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作者:罗大伦著出版社: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5-1《家中有本草,健康无烦恼》作者:《养生》栏目组编著,罗大伦主讲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8-1简介:罗博士精选19味最常见的中药,以生动的语言,讲解它们的功效,并辅之以切实可行的现代使用方法,让读者既可以重温国粹经典,又能运用于实际,尽享长寿安康。
★明代中医学家、风水学家缪希雍明代中医学家、风水学家缪希雍2017-01-28 18:12:01 作者:陈益峰浏览次数:7文/陈益峰12年十月的百家讲坛,中医博士罗大中先生讲过大国医缪希雍,讲述其非凡的人生经历和医学成就,可惜未太多提及他的另外一个重大成就,缪希雍也是明代一位著名的风水学家,所著的《葬经翼》为风水重要典籍。
缪希雍【miào xī yōng】,号慕台,字仲淳,海虞(今江苏常熟)人,是我国明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中药学家、风水学家。
缪希雍约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生,于1627年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余岁,墓葬于虞山山麓。
在他八岁的时候,父亲不幸离世,与亲戚朋友也渐疏渐远。
十七岁时,又不幸罹患疟疾,久患不愈,后自学医术《素问》治愈。
从此往后,缪希雍对学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自学医术。
缪希雍生平爱好游山玩水,寻师访友,这对他的自学医术的进程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缪希雍一生交友甚广,曾与沈晋恒、张遂臣、王文禄等著名医学家相交甚密。
缪希雍,在风水研究中也有比较大的成就。
其中缪希雍所著的《葬经翼》对我国风水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明代形法派的代表作,该书收录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堪舆部》中,是我国是大风水名著之一。
其中翼,有翅膀之意,同时又有辅佐、帮助的意思,即帮助学习理解《葬经》。
《葬经》又名《葬书》,作者为东晋郭璞,风水一词,即出自本书。
该书不仅论述了风水及其重要性,还介绍了相地的具体方法,为我国风水文化之宗。
而缪希雍撰写的《葬经翼》将郭璞的《葬经》作为蓝本。
将医学中的望、闻、问、切医学诊断流程四步骤收纳和移植到传统风水理论中,进一步地提升和完善了我国的风水理论体系。
在《葬经翼》中有段话十分著名:关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
翼州者,太行之正,中条之干也。
洛阳者,天地之中,中原之粹也。
因此关中,被人们公认为是天下的脊梁,中原的龙头,这也成为历代帝皇定都长安和历史学家的重要理论参考依据之一。
缪希雍一、生平及著作•缪希雍,字仲淳。
明代江苏常熟人。
人称“神医安道全”。
•著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记载临证心得、验案及效方。
•《神农本草经疏》药物学巨著,后人将其与《本草纲目》并论。
二、学术理论•(一)对外感热病论治的贡献•认为外感热病是“关于死生之大病。
”•包括:伤寒、温病、暑热、温疫、疟疾。
•1、理论阐发•(1)伤寒时地议•“伤寒古今时地不同因之六经治法宜异。
”•论治伤寒当区别时代不同;•注意发病地点。
•(2)对邪入途径的认识•“伤寒、温疫……凡邪气之入,必从口鼻。
”•(3)伤寒热病多阳明(重视阳明)•邪从口鼻入,故肺胃为邪伏之地。
口足阳明胃经之窍邪表里鼻手太阴肺经窍与手阳明大肠经•热病多伤津化燥,故阳明热证独多。
•阳明病中重视经证•(4)六经以热证为多•三阴症的来由:•①寒邪直中阴经,此必元气素虚,或在极北高寒之地的人才能罹患此证。
•②多由三阳传变而来,“胃烂发斑”邪热炽盛,阴水枯竭,传入于里而出现三阴证。
2、热病的治疗特点•(1)重视阳明,善用清法。
•邪在三阳,法宜速逐,迟则胃烂发斑。
•逐阳明之邪有两法,清与下。
•石膏“辛能解肌,甘能缓热,大寒而兼辛甘,则能除大热。
”•两具清里解表之功。
①对石膏的应用:a 必见身热、口渴、脉洪大。
b 若脉虚,即使身热口渴也只投麦冬、沙参、玉竹等甘寒之剂。
c 用石膏又必与粳米、甘草同用。
d 胃虚元气不足者,加人参。
e 热退即停用或减量,以防伤阳败胃。
②三阳兼化,参合清法。
a 太阳阳明:辛平发散的羌活汤。
表证:葛根汤、白虎汤b 正阳阳明里证:c 少阳阳明:小柴胡汤,石膏、麦冬、竹叶。
去半夏。
•(2)重视津液,慎用汗下。
①阳明与津液:足阳明胃:是受纳食物,化生津液之源,胃恶燥喜润。
手阳明大肠:“主津”,与津液的吸收有关;与肺互为表里,与津液的敷布有关系。
•伤寒亦重津液:①服桂枝汤服稀粥助汗,不使大汗。
②亡血家,尺中迟,禁汗。
③误下、温针、火熏均使津液耗伤。
『中医小说』古代的医生之十--缪希雍(3)顺便提一句,前面治疗的于同志叫于中甫,往他的药里偷着下黄芪的弟弟叫于润甫,这二位和缪希雍的关系都不错,尤其是这位弟弟于润甫,据说特别擅长酿酒,在当时很有名,可是根据文献记载,他的酿酒却是向缪希雍学的,看来缪希雍这些年行走江湖,学习的东西不止是医术,居然连酿酒都会了,他把一种叫五加皮酒的酿造方法教给了于润甫,结果这个酒一炮打响,销路非常的好,味道也确实独特,当时人颂“为南酒之冠”。
后来,这位于润甫的妻子怀孕期间患了外感伤寒,也是缪希雍给治疗的。
那个时候,于润甫的妻子怀孕已经九个月了,却患了伤寒阳明证,当时的症状是头疼,身上发高烧,非常的口渴,舌苔是黑色的,并且形成了芒刺(可见缪希雍已经非常善于观察舌象了)。
当时大家都急坏了,这搁一般人都受不了,何况肚子里还有个孩子呢?缪希雍来了,一看,的确是很危急了,赶快吩咐于润甫同志,让他到井里去掏井底的泥,掏上来以后拿泥敷在患者的肚脐上,干了以后再换新的敷。
啊?这个于润甫也晕了,您让我哥哥去接小孩子的尿,让我到井底掏泥,我们家招你惹你了?但看缪希雍一脸严肃的样子,也不像开玩笑啊,于是只好执行。
缪希雍同时开了方子,因为是阳明证,就开的是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伤寒论》中方子,用来治疗热病气阴两伤之证)。
在这个竹叶石膏汤中,重要的一味药就是生石膏,是清透气分之热的,缪希雍是擅长用石膏的高手,各位注意了,后世的许多应用石膏的经验都是从他这里来的,在这个医案里,他使用石膏的份量是多少呢?在治疗的一昼夜内,使用了十五两五钱的石膏!我们的于润父同志吓得已经都快说不出话来了,心想您下手轻点儿啊,这位肚子里还有个孩子呢。
但是,再看看缪希雍的样子,完全是有把握的样子,于是只好挺着,看缪希雍怎么治疗。
一般情况,使用一二两的石膏就已经是很大的量了,而十五两五钱,如果不是有胆有识的话,是断然不敢使用的,这种使用方法,在古今医案中堪称一绝啊。
名医巨匠治疗脾阴虚用药探析之二:缪希雍,甘凉滋润益于脾缪希雍缪希雍,字仲淳,明末著名医家。
主要著作有《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等。
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中云:“胃主纳,脾主消,脾阴亏则不能消,胃气弱则不能纳,饮食少则后天元气无自而生,精血坐是日益不足。
经曰:损其脾者,调其饮食,节其起居,适其寒温,此至论也。
不如是则不足以复其脾阴。
”表明脾阴亏,脾脏不得脾阴则脾之运化,主升功能失职。
缪氏曰:“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凉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
治病全在活法,不宜拘滞。
”又“阴虚火旺之证,当滋养阴血,扶持脾土,脾阴血渐生,虚火下降”,立用“甘寒滋润益阴”为大法。
其用药特点如下:1、甘淡之品以补脾阴,渗湿浊缪氏云:“言甘者,得土之气,惟土也,寄旺于四季,生成之气皆五,故其气平,其味甘而淡,其性和而无毒,土得冲和,感而类之,莫或不然。
”故缪氏知甘淡乃实脾之大法,认为甘能补脾,脾统血而主肌肉,甘温能益血,甘能除大热,甘能益阳气,甘能缓中。
所以选用甘剂为补脾阴之要药,补脾阴以甘剂为主。
药常以石斛、山药、麦冬、人参、白术、大枣、甘草、茯苓、薏苡仁、白扁豆等。
缪氏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虚以甘草、大枣之类补之。
”论石斛:“其味甘平无毒,气薄味厚,阳中阴也”,又“甘能除热,甘能助脾,甘能益血,平能下气,味厚则能益阴气,故主伤中,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
”加用茯苓、薏苡仁、白扁豆甘淡之品,因甘能补脾阴,淡能渗湿浊,甘淡相合,扶正逐邪,寓补于泻,补而不腻。
2、甘寒之品以润下而烦热解,益脾阴缪氏曰:“伤中者必内起烦热,甘寒而润下则烦热解。
”甘寒之药车前子除烦热。
论生地:“味甘气寒无毒”,又“五脏咸属阴,阴既精血,补精血则五脏内伤不足自愈”。
甘枸杞、生地黄等甘寒益阴。
3、甘酸之品以化营血而柔肝急,制肝醒脾《神农本草经疏》曰:“酸味本木,甘味本土”,“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明代医家缪希雍,最伟大的发明,就是这个资生丸
缪希雍很小就没有父母,在17岁的时候,得了一种顽疾,其实就是受到暑湿的脾胃病,但是吃了很多药都不好,一天看到《素问》里“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他恍然大悟,认为自己的病就是暑热兼湿引起脾胃不适,于是就按照这个思路,把自己的顽疾治好了,这就是资生丸的由来
为什么叫资生丸呢?资生二字来自于《周易》:“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意思就是说:万物的化生来自于大地,而人的生存来自于后天的脾胃,只要脾胃消化吸收好,很多的毛病都会自愈,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补土派的李东恒?而李东恒是注重补脾阳的,这个缪希雍是补脾阴,他认为有脾阳不足,就有脾阴不足嘛,所以就创建了资生丸
资生丸:由党参、茯苓、甘草、山药、白术、白扁豆、芡实、莲子、山楂、六神曲、麦芽、薏苡仁、陈皮、黄连、泽泻、豆蔻、广藿香、桔梗。
资生丸,岳美中先生很看好,并且运用到临床中,我们来看下案例
说有一个学生,从小就发育不良,结果上学读书,一段时间后,就发现眼睛模糊,有时候还抽动而痛,搞得没法上学。
这岳老辨证为脾胃不足,气血虚导致肝血不足呀,就用资生丸调了一个月,身体就
恢复,然后继续上学了
还有一个案例,说一个老人患肝脾不足,有腹胀,便溏,没有胃口,岳老也是用这个资生丸调了一月多就好了,所以岳老说,这资生丸尤其适合老年人脾虚证
在临床中,其实这资生丸,是半补半消的方药,又有人称它是九补九消丸,尤其适合慢性脾虚证,或兼有湿热者非常好,比如慢性肠胃炎,慢性结肠炎,消化道溃疡者,以面色无华,食欲不振,消瘦,腹胀,大便稀溏为主要见证,就可参考用此丸
方中讲到中药,不懂辨证,请勿随意食用。
山药在我们国家应用非常早,古人很早就把它当做蔬菜来食用了。
有史料记载,在公元前 700多年,各诸侯就把它当做贡品,进贡给周王室。
那么说明山药在中国古代,就被作为药材来使用了。
《本草纲目》概括了山药的五大功用“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山药可治疗脾胃虚弱、泄泻、体倦、食少、虚汗等病症。
现代人常将山药煮粥或者用冰糖煨熟后服用,对身体差、肠炎、肾亏等慢性病均有疗效。
我国历代医家对山药的运用也有很多心得。
在明朝,有一位名医叫缪希雍。
缪希雍是自学成才的,此人非常喜欢游历,他自己在家看了十年的书以后,又在外面游历了十年,去求访各处的高人,跟人家学习。
他游历到南京的时候,碰到了另外一位医学家,这个人叫王肯堂。
缪希雍和王肯堂都是中医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这两个人相遇的时候都三十多岁,于是两个意气风发的人就在一起聊天。
据王肯堂记录,两人正聊天时,他就看到缪希雍从袖子里拿出一个药丸放嘴里吃了;然后聊了不一会,缪希雍又拿出一个药丸吃了。
王肯堂很好奇,就问他:“您吃的什么东西呀?”缪希雍回答说:“这是我得来的一个秘方。
”这个秘方叫什么呢?叫资生丸。
资生丸是个什么方子呢?资生丸以前是一个安胎的方子,有的妇女,一怀孕到三个月的时候就流产,古代中医认为那是因为胎气不固,主要是脾气不固,如果脾气足的话,就能把胎给固摄住。
脾气不固怎么办呢?那就应该补脾,就用这个资生丸来安胎。
后来缪希雍发现,这个资生丸不光能安胎,还有一个神奇的作用补脾气。
同时,还能消食导滞,就是说如果我们吃多了,吃资生丸就能把食物消化代谢出去。
如果我们平时吃饭少,吃了资生丸就能开胃口,让我们食量大增。
这个方子最奇妙的地方,就是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因为受缪希雍资生丸的启发,王肯堂后来组了很多类似的方子。
资生丸现在在我们药店就可以买到。
现在这个方子不仅可以安胎,男性也可以吃,它已经是一个养生妙丸了。
健脾生血的治病方法民国时期有一位医学名家叫张锡纯,他也对山药情有独钟。
古代名医故事缪希雍:你不知道的名医的另一面纪录·故事·发现相信有朋友看过“纪录中医”微信公众平台之前发布的河北再现拍摄的直播,看过或者错过的朋友请继续关注摄制组即将开启的无锡拍摄的直播。
而这些古代大医们就是再现拍摄的主角,关于缪希雍,摄制组都为其设计了怎样的故事架构?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江苏常熟人,明末著名的医学临床家。
缪希雍在继承张仲景、朱丹溪、李东垣等名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在本草学、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创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在外感热病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医学外感热病论治的发展过程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清代温病学说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缪氏在创造性地提出外邪从口鼻而入的基础上,临证善用石膏剂清解阳明之火,为治疗伤寒、温病、痧疹开拓了新的思路。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与《本草经疏》是缪氏的传世之作。
浪子回头名医不会生来就是名医,成为名医的道路也不会一帆风顺。
缪希雍也有不为人知的家道中落,体会世间冷暖而走上古惑仔之路的童年时代,以及那个爱子心切的不顾一切挽回自己儿子的慈母。
缪希雍从小出生在官宦家庭,生活优越,因为父亲当差的原因,登(shang)门(men)拜(ba)访(jie)的人络绎不绝。
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们母子生活陷入了困境。
以前父亲在世时找着借口来拜访的人,都躲着他们母子,生怕惹麻烦。
这种心理偏差,让他变得玩世不恭,跟街头的一些混混打成一片,成了街头霸王。
他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她很严肃的把缪希雍找到了自己的面前,厉声喊道:“跪下!”缪希雍只觉得双膝一软,就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缪母就开始训斥他,大意是说,你父亲是个那么好的读书人,做官也是两袖清风,你作为他唯一的儿子,不能当像他一样的好官就算了,连官都当不上也算了,却整天跟那些街头的小混混混在一起,不务正业,还有脸活在这个世界上吗?缪希雍听了母亲的话,感觉就像有许多炸雷在耳边响起,汗流浃背。
清代名医(著)方缪希雍方
60
500
18030 9
45
60克、
毫
毫红45
2.4
6
30
十一、极秘神方
[组成]鲜小蓟、鲜地骨皮各150克。
[用法]煎浓汁,浸之,不三四日即愈。
[主治]一切极痛下疳。
[来源]《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十二、吹喉方
[组成]火硝4.5克、官硼砂1.5克、片脑0.09克、雄黄0.3。
[用法]鹅管、芦管、银管共可盛吹前药,用4.5毫升吹上喉,即吐
痰自愈。
从鼻孔中吹入亦效。
[主治]双蛾、单蛾。
[来源]《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十三、蛔结丸
[组成]胡黄连24克、白芍药45克、槟榔24克、粉草15克、广陈皮60克、肉豆蔻15克、使君子肉15克。
[用法]为细末,白糖调服。
[主治]蛔结。
[来源]《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古代名医妙用山药
罗大伦
【期刊名称】《家庭医药》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我国历代医家对山药的运用颇有心得,这些故事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本文便摘录其中2例,主角分别是明朝缪希雍和清末明初张锡纯,以飨读者。
【总页数】1页(P31-31)
【作者】罗大伦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张锡纯妙用山药 [J], 刘晓伟
2.山药食疗之妙用 [J], 薛国新
3.怀山药与淮南山药、铁杆山药的生药学鉴别 [J], 邱金东;刘广河;吴宏欣
4.张锡纯妙用山药规律探微 [J], 阎振喆
5.山药妙用多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朴学医笔记:罗大伦《古代的中医》之缪希雍
古朴学医笔记:罗大伦《古代的中医》之缪希雍
这位缪大侠,走上学医道路,和朱丹溪差不多。
朱丹溪是母亲病,逼着自己学医。
缪希雍是因为自己疟疾,逼着学医。
他们的启蒙读物都是《黄帝内经》。
一、暑湿内侵
杭州督学,陈赤石。
痢疾,腹中绞痛,想大便便不出,后下脓血。
“医皆难治”。
外地请来缪希雍,诊脉,暑湿内侵。
方“人参五钱、升麻七分、炙甘草一钱五分、乌梅二枚、红曲一钱五分、川黄连三钱、白芍药二钱、莲肉四十粒、滑石五钱。
两付药,痊愈。
二、疟疾
缪希雍,小时候体质不好。
十七岁那年又患了疟疾。
找遍了医生,吃遍了中药,近一年未愈。
后来找来《黄帝内经》自己研读。
从“夏伤于署,,秋必痎疟”。
斗胆自己开方,十多日,痊愈。
从此坚定了缪希雍学医的决心。
三、梅毒
缪希雍老师,无锡名医马铭鞠医案,缪希雍如实记录。
梅毒,前医用水银,结果三天以后,舌烂,牙掉,咽喉溃烂,满屋秽气,吐出腐烂肉如猪肝。
不饮食。
大小便不通。
水银中毒,肚子虽胀,但未坚硬,还有救。
黑铅,用大量甘草、桔梗、金银花熬水。
喝一些。
剩下洗手足。
第二天,患者泻下黑水,病情稳定。
再用药物吹进嗓子里,口服解毒药。
痊愈。
四、喉癣
马铭鞠医案。
患者,喉癣。
多医治疗无效。
喉咙溃烂。
不能进食。
马铭鞠,非外感风火毒。
曾患梅毒否?
否?
父母?
然,三年愈,生己。
毒性遗传。
方:甘草、桔梗、山豆根、草龙胆、射干,土茯苓半斤,加牛黄。
半月而愈。
马铭鞠,可能是中医历史第一个发现梅毒的遗传性,而且可以治愈!
五、身痛
缪希雍朋友,父亲去世,办完丧事,患病。
眼睛痛,眼珠痛如掉出,胸胁、后背如被敲打,昼夜咳嗽,无法睡觉,不饮食。
这位朋友,自认为不行了,与亲朋好友告别。
缪希雍,诊查之后,认为没事。
每天用三岁男孩小便,趁热服用,每天三大碗,连服七日。
七日下黑血无数,身痛止,尚咳嗽。
天冬、麦冬、贝母、苏子、橘红、白芍、鳖甲、青蒿子、桑白皮、五味子、百部、枇杷叶,熬好,兑入竹沥、童便。
连服数日,咳嗽并未好转,病家认为需要补,偷偷加入黄芪二钱。
当晚,胸闷、发热。
不敢再改处方,原方服用。
月余,始愈。
缪希雍:童便,性味咸寒,滋阴降火,能除骨蒸,解劳乏,治疗肺热咳嗽,且可消除瘀血,化瘀生新。
同时期的薛立斋,便是善用童便高手。
六、腰痛
患者,气郁,曾受伤,淤血停滞腰间。
(淤血痛诊断要点:痛在一处,不会串痛,夜间明显,痛感尖锐)
牛膝、紫苏梗、五加皮、橘红、香附(童便炒,细末)、续断。
饿,服童便一大杯。
两幅药,痊愈。
七、资生丸
缪希雍小时候身体不好,后得一秘方,资生丸(现在同仁堂中药===补益资生丸)。
调理脾胃,饿的人吃了,不觉饿;饱的人吃了,可以消食。
缪希雍曾将此方,告诉好友王肯堂(亦是一位名医,《证治准绳》的作者),王肯堂,一开始“颇不信其消食之力”,后来一次饮酒,服用,第二天毫无积滞之感,“始信此方之神也”。
后来王肯堂的父亲,“年高脾弱,食少痰多”,服用此丸,活到九十多岁。
八、发热
缪希雍,自己得病。
发热不已,当做外感,服用辛凉解表药物,病情加重。
请王肯堂诊治。
王肯堂,此非外感,乃淤血。
处以治疗蓄血方剂,当天热退。
第二天,泻下许多黑色大便,痊愈。
后来缪希雍、王肯堂经常一起看病,罗大伦老师称之为“双雄联手”,真实不容易呀!
九、水痘兼血热气虚
水痘,兼血热气虚。
先服用解毒药,毒气下泄,开始泻肚。
接着水痘变瘪,中医称之为内陷,意味着正气不支,是一个危急症状。
缪希雍与王肯堂同来会诊,可谓双雄联手。
缪希雍:五厘鸦片(一点点)、炒莲肉五分,米汤送服,立止。
王肯堂认为,需要补气,“人参二两,黄芪三两,鹿茸三钱”,元气复来,水痘“浆顿足”。
很快痊愈。
十、忽冷忽热
忽冷忽热,吃不下饭,久之,势甚危。
缪希雍,知道后,主动上门诊病。
结果呢,缪希雍望闻问切之后,居然无从下手,因为指针很少。
缪希雍没有马上开方,而是回家认真思考,而且“遍检方书“,把家里书翻了个遍。
可见,作为一个医生,回家翻书也不丢人。
不像现在医生,弄不明白,假装明白,先给你开一个不痛不痒的方子。
就这样,还是认为自己分析不到位,拉上好友王肯堂一起研究。
最后决定用“五饮丸”。
五饮丸是《外台秘要》的方子,就是干姜、茯苓、白术三味药。
治疗长期喝冷饮或者喝茶导致体内停饮。
结果:立愈。
神啊!
学医,真的要博览群书,还要放下面子,更要有菩提心肠。
要是为了钱,您还是选择别的行业。
十一、小儿忽冷忽热
小儿,寒热不已。
他医认为外感,解表无效。
缪希雍,非外感,内伤也。
家人不信。
邻人言,小儿曾高处坠落。
处以活血导滞之药,数服而起。
十二、产后发狂
产后,六日,发狂,欲杀人。
缪希雍,生产失血过多,阴血受伤,肝虚火炎。
先喝一瓶新鲜童便。
安静许。
处方:龙齿、生地、当归、牛膝、茯神、远志、酸枣仁,药量很大。
煮好后,再加一碗童便。
顿服而止。
缪希雍,善用酸枣仁补血。
曾对王肯堂说:“补血须用酸枣仁,余洒然有省”。
治疗心经、肝经血虚,常用此药。
十三、产后气喘
当地风俗,不满月,不能见外人,于是凭着家属叙述,处方:人参、苏木、麦冬。
一付,喘止。
但五天以后,忽然大量出汗,无论白天晚上,只要听到响动,就开始出汗,喝热水亦出汗。
缪希雍在外面转了几圈,开方:人参、黄芪、当归、地黄,认为是虚证。
喝两付,没有效果。
缪希雍认识到,药不对证。
立刻停药,再仔细思考。
又是“遍检方书”,翻到明朝名医戴原礼《证治要诀》,感觉说的很有见地。
戴原礼说:如果出汗使用固表药没有效果,那么就要补心,汗者心之液。
该患者,产后阴血不足,心无所养,导致出汗。
处方:酸枣仁为君,重用到一两。
三十二付以后,还没有什么效果。
缪希雍十分肯定,阴血难生,不要着急,一两天就能见效。
再过十天,产妇觉困,投床大睡,整整四天。
醒后,愈。
还有一个意外收获,患者变得漂亮了,气血充足。
看来美人是睡出来的。
欢迎师友指点:qq:2524630552
群:203490642
2013083121:03于随缘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