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
- 格式:ppt
- 大小:4.36 MB
- 文档页数:57
沙坪坝区人民医院儿科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概述】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原本健康的儿童在医院外获得的感染性肺炎,包括感染了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是相对于医院获得性肺炎而言。
是婴幼儿时期重要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儿童住院的常见原因。
年幼儿50%由病毒引起,年长儿由细菌、支原体感染为主。
【病史要点】1、询问发热、咳嗽、气促、发绀及并发症的发展变化过程,了解发热程度、热型,咳嗽轻重,有无痰响、吼喘及进食呛咳。
2、询问病后精神状态,有无烦躁、呻吟、萎靡、嗜睡和惊厥;食欲的改变、进食减少程度,有无呕吐、腹泻。
3、院外诊断、重要检查和治疗情况,特别是所用抗生素种类及疗程。
4、病前有无上呼吸道感染、流感、麻疹、百日咳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既往预防接种史。
【体检要点】1、测量体温、呼吸、心率,注意营养发育状况,精神、神志状态。
2、呼吸困难情况,有无喘憋、鼻扇、呻吟、点头样呼吸、胸壁吸气性凹陷,有无口周、甲床青紫,面色青灰或苍白;小婴儿尚须注意有无呼吸节律异常。
3、肺部体征:肺部有无中细湿罗音及语颤增强、叩浊等肺部实变体征。
4、是否有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及其它脏器功能受累而出现的体征:注意心音强弱、心率和心律;有无腹胀,肝脏大小、质地及压痛,脾脏大小;有无下肢水肿。
5、注意有无皮肤化脓性感染灶及合并的气胸、脓气胸体征(提示金葡菌感染)。
【辅助检查】血常规、CRP、血沉、降钙素原、ASO,尿肺炎链球菌抗原,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呼吸道常见病毒检测,痰液、气管吸出物、胸腔穿刺液等体液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拟诊细菌感染、病情严重或有并发症的患儿应做血培养,阳性者,治疗后应复查;心肌酶谱、肝肾功能、电解质、大便常规(3岁以下查轮状病毒抗原)、尿常规,危重病例应作血气分析,所有住院肺炎或疑似低氧血症者,均需监测血氧饱和度。
胸部X 线检查,(必要时CT)。
【诊断标准】肺炎有发热、咳嗽,呼吸频率增快(<2月,呼吸≥60次/分;2-12月,呼吸≥50次/分;1-5岁,呼吸≥40次/分;≥5岁,呼吸≥30次/分),胸壁吸气性凹陷,呼吸困难,喘鸣,肺部湿性罗音等临床表现,结合胸部X 线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诊疗指南【概述】社区获得性肺炎指在医院外环境中由于微生物入侵引起的肺部炎症,包括在社区受感染而处于潜伏期,因其他原因住院后发病者。
虽然抗微生物化学治疗、支持治疗和重症监护不断进步,但是CPA仍然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疾病。
影响CPA发病和预后因素很多,临床病情轻重差别很大。
认真评价这些因素和病情严重程度是决定最初治疗及是否住院的基本依据。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存在差距,在CPA处理上应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监测资料和可利用的卫生资源状况作出选择,但其基本要点和程序必须遵循。
【临床表现】1.CAP大多呈急性起病,但可以因病原体、宿主免疫状态和并发症、年龄等不同而有差异。
2.咳嗽是最常见症状,大多伴有咳痰;常有呼吸困难,胸痛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而呼吸加快的发生率随增龄而增加;咯血在CAP并不少见。
免疫低下宿主肺炎的临床表现受免疫损害类型及其程度等因素影响,如中性粒细胞减少者肺部炎症反应受抑,呼吸道症状很少或缺如。
3.全身症状绝大多数有发热和寒战,但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部分患者出现高热。
乏力很常见,其他常见症状有出汗、头痛、肌肉酸痛、厌食。
相对少见症状有咽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老人肺炎呼吸道症状少,而以精神不振、神志改变、活动能力下降和心血管方面改变为主。
4.体征常呈热性病容,重者有呼吸急促、发绀。
典型者胸部检查可有患侧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听诊闻及支气管呼吸音或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可有湿啰音。
如果病变累及胸膜可闻及胸膜摩擦音,出现胸腔积液则有相应体征。
注意胸部体征常随病变范围、实变程度、累及胸膜与否等情况而异。
心率通常加快,如并发中毒性心肌病变则可出现心音低钝、奔马律、心律失常和周围循环衰竭。
老年人心动过速比较常见。
军团菌病和动物源性非典型病原体肺炎,如Q热和鹦鹉热支原体肺炎时可有相对缓脉。
5.X线征象影像学形态表现为肺部浸润性病变,呈云雾状、片状或斑片状,充分实变时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随着新冠病毒的全球传播,社区获得性肺炎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作为新冠疫情最早爆发的国家之一,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本文将介绍中国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诊断在社区的诊断标准与医院内稍有不同。
社区中,无需进行核酸检测以诊断新冠病毒感染,而是根据病人的症状和病史来进行诊断分级。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指南,社区的肺炎病人分为 4 个确诊等级,如下:无症状感染者•一直没有出现肺炎症状或异常影像发现的病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是需要隔离观察轻型病例•临床症状轻微,无肺炎影像学改变•体温正常或者低热,咳嗽或咳痰等轻微症状•吸氧指数(PaO2/FiO2) ≥ 300mmHg (1mmHg = 0.133kPa)普通型病例•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胸部影像学显示肺炎的新冠病毒感染•吸氧指数(PaO2/FiO2) ≥ 200mmHg 且<300mmHg重型病例•其中一项或多项:呼吸频率≥ 30次/分,静息状态下动脉血氧饱和度≤ 93%•吸氧指数 (PaO2/FiO2) <200mmHg•胸部影像学显示多部位肺部浸润影像治疗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是世界公认的成功之一。
此外,中国正在积极与其他国家分享针对社区新冠病毒病例的治疗经验,以帮助其他国家应对新冠疫情。
以下是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的主要措施:卫生教育卫生教育是控制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对社区肺炎病人,中国政府提供免费的健康咨询和防控指南。
在社区治疗阶段,患者应该遵守居家隔离规定,并遵守国家或地方公共卫生部门的指导。
对症治疗对于轻型病例,中国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对症治疗、休息和补充营养。
对于重型病例,治疗方案包括给氧治疗、糖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物等。
氧疗对于普通和重型病例,氧疗是基本治疗手段之一。
中国社区使用的氧疗包括高流量加湿氧疗、无创通气和机械通气等方式。
中国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急诊诊疗专家共识(2023)要点我国老年患者(≥65岁)因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病以及宿主免疫受损常发生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
老年CAP 病情复杂多变,发病急骤,是主要的老年急症之一。
老年CAP 发病率高,症状不典型、致病菌复杂、合并症和多器官衰竭发生比例高,常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和沉重的医疗经济负担。
1 老年CAP 的流行病学特点推荐意见1: 老年CAP 发病率呈明显的季节波动和地域差异;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疾病和脑血管病是老年CAP 最常见的合并症;随着年龄和合并症的增加,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升高。
2 老年CAP 发生的危险因素推荐意见2:高龄、基础病、吞咽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低下、肌少症和居住于养老院是老年CAP 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推荐意见3:吞咽困难和咳嗽反射障碍导致的隐形误吸是老年吸入性肺炎的主要原因。
3 老年CAP 的致病菌分布推荐意见4:老年CAP 致病菌的分布具备老年患者的固有特点,革兰阴性杆菌和肺炎链球菌仍是主要的致病菌之一,常存在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要重视病毒和真菌感染。
4 老年CAP 的不典型表现和诊断推荐意见5:部分老年CAP 患者临床症状可以不典型,如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道症状、全身症状、精神意识改变、尿失禁、疲劳和跌倒等肺外症状,应及时行胸部影像学检查(肺CT 首选)明确有无肺炎。
推荐意见6:应重视老年患者的体格检查,警惕“隐匿性”呼吸衰竭,呼吸频率和心率增快是老年CAP 患者的重要体征。
推荐意见7: 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无效、急诊留观、抢救、EICU 和来自养老院的老年CAP 患者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
5 常用的老年CAP 严重程度评分推荐意见8: 快速评估老年CAP 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合理及时的分区处置是急诊CAP 诊治的重点。
CURB-65 评分简单易行,首选适用于急诊门诊,留观和抢救室,PSI评分适用于EICU。
6 老年CAP 初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性使用方案推荐意见9: 急诊医师需要根据老年CAP 患者的自身因素、基础病、病情严重程度、营养免疫状态、器官功能、并发症、抗菌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特点、致病微生物特性和当地微生物流行病学特点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经验性抗菌治疗方案。
肺病科中医优势病种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一、概述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风温肺热病是肺热病与风温病的合称,是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
因风温病与肺热病的临床症状相似,故合称风温肺热病。
社区获得性肺炎归属于中医“咳嗽、风温肺热”范畴。
中医病名:咳嗽病、风温肺热病;西医诊断:社区获得性肺炎。
二、诊断【西医诊断标准】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
4.WBC>10×109或<4×109,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肺血管炎等,可建立临床诊断。
【中医辨证分型】本病常因感受外邪而致,尤以温热之邪居多,邪犯肺卫,肺失宣降,肺气上逆,邪正交争;炼津为痰,痰浊阻肺或病邪逆传心包,出现邪陷正脱等危重证情况。
老年患者多伴有年老体弱、痰湿内生或血瘀情况,临床上常见有痰热、痰浊夹瘀之象。
临床上常用分型包括实证(邪犯肺卫、痰热壅肺、痰浊阻肺)、正虚邪恋(肺脾气虚、气阴两虚)、危重变证(热闭心包、邪陷正脱)等。
邪实(痰热、痰浊)正虚(气阴两虚、肺脾气虚)贯穿于疾病整个病程。
实证1.风寒袭肺恶风寒,咳声重浊,咳痰稀薄色白,头痛,鼻塞流清涕,身热无汗或少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粘稠,咽痛,恶风身热,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风燥犯肺喉痒干咳,无痰或少痰或痰中带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舌质红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患者在社区环境中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导致的肺部炎症。
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等。
中医认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属于“咳嗽”、“痰饮”、“肺痈”等范畴,治疗需根据患者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
本文将为中医诊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提供指南。
根据西医检查结果,对社区获得性肺炎进行中医辨证分析,一般可分为以下证型:风寒束肺:患者咳嗽、咳痰、发热,痰液稀薄,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患者咳嗽、咳痰、发热,痰液黏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痰热壅肺:患者咳嗽、咳痰、发热,痰液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肺气阴虚:患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根据不同证型,可以采用以下中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风寒束肺: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使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剂,药物包括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
风热犯肺:治以疏风散热、宣肺止咳,可使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药物包括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等。
痰热壅肺:治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可使用麻杏石甘汤、清金化痰汤等方剂,药物包括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黄芩、胆南星等。
肺气阴虚:治以益气养阴、润肺止咳,可使用生脉饮、沙参麦冬汤等方剂,药物包括人参、麦冬、五味子、沙参、玉竹等。
针灸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用手法和穴位包括:针刺:取肺俞、合谷、尺泽等穴位,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连续5-7天。
艾灸:取足三里、脾俞、肾俞等穴位,采用温和灸或隔姜灸,每日1-2次,连续3-5天。
推拿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用手法和穴位包括:推拿:取肺俞、膻中、曲池等穴位,采用揉法、推法、摩法等手法,每日1次,连续5-7天。
拔罐:取大椎、肺俞、肾俞等穴位,采用留罐法或走罐法,每日1次,连续3-5天。
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
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年老体弱或患有慢性疾病者,可接种肺炎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常规一、【概述】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显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二、【CAP临床诊断标准】【非重型】(ICD—10:J15.901)(一)临床诊断:1.新近出现的咳嗽、咯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浓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罗音。
4.WBC>10×109或<4×109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项加第五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二)实验室诊断1.痰细菌学检查:⑴尽量在抗菌药物未使用前采集标本⑵漱口、深咳,标本立即送检。
2.血清学检查:采集间隔2-4周急性期及恢复期两份血清标本,主要用以非典型病原体或呼吸道病原特异性抗体滴度测定三、【纳入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四、【排除标准】1.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病情较重,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
3.存在以下基础病变或相关因素之一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⑵糖尿病⑶慢性心、肾功能不全⑷恶性实体肿瘤或血液病⑸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⑹吸入性肺炎或存在易发吸入因素者⑺近一年曾因VAP住院⑻精神状态异常⑼脾切除术后⑽器官移植术后长时间应用免疫抑制剂五、【治疗常规】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1>、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入院后4—8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2>、药物选择: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3>、初始治疗2-3天后进行临床评估,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抗菌药物。
社区获得性肺炎早期识别与诊疗策略探讨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显示,下呼吸道感染是全年龄段第五大死亡原因,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特别是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患者每年因高昂的住院费用带来严重的疾病经济负担。
尽管从1993年美国胸科学会(ATS)发布最初的成人CAP诊治指南至今已有20余年,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CAP相关指南,但区别于ICU内CAP和脓毒症,SCAP指南直到2023年才被欧洲呼吸学会(ERS)正式发表。
SCAP定义来自2007年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ATS关于成人CAP管理的共识指南:需要机械通气或低血压休克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或符合9项次要标准中的3项,需要入住ICU。
CAP是严重脓毒症的重要病因,在一项美国CAP患者的临床研究中,23%的患者需要进入ICU治疗,其中24%需要有创机械通气,20%需要无创机械通气。
一项来自西班牙的单中心SCAP研究证实:SCAP合并感染性休克和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死亡率高达38%。
SCAP患者的早期识别对减少CAP患者死亡率及减少疾病诊疗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ERS指南对SCAP诊疗策略的推荐有如下内容:①分子诊断明确病原体:分子PCR平台对检测引起CAP的病毒和细菌有较高的敏感性;快速PCR分子诊断技术可以缩短患者就诊到抗生素治疗的时间;对SCAP影响需要得到更多临床研究的验证。
②利用生物标志物指导管理: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可以指导抗生素治疗应用时间而非起始时间;入院时PCT水平可协助评估患者是否进入ICU治疗。
③大环内酯类药物在初始治疗中的作用: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优于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药物(军团菌除外);大环内酯类药物获益可能与其抗炎作用而非抗感染作用有关。
④利用预测模型指导耐药病原体肺炎(DRP)诊治:DRPs风险因素的预测评分可将初始核心病原体抗生素覆盖范围扩大到重点耐药个体,避免广谱抗生素滥用和耐药的产生;风险评分可与既往呼吸道培养结果和过去90天内既往抗生素使用结合,进一步明确DRP 感染高风险患者。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导言:一、临床诊断1.病史询问:询问患者有无接触过肺炎患者、病情进展快慢、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等。
2.体格检查:注意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并进行肺部听诊、触诊等检查。
3.辅助检查:(1)胸部X线摄片:可观察肺部病变的范围和密度。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分类计数和C反应蛋白等指标可用于判断炎症程度和确定病情严重程度。
(3)痰液检查:可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以确定病原体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4)其他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如血气分析、胸部CT等检查方法。
二、治疗原则1.严密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给予合适抗生素:根据病原学和药敏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初始治疗应包括两种抗生素,以覆盖常见致病菌。
3.对症支持治疗:对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进行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积极预防并发症:如合理使用抗生素、给予肺炎球菌疫苗等。
5.预防二次感染:对于存在呼吸道合并感染风险的患者,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预防二次感染。
三、治疗流程1.轻型CAP患者:(1)常见致病菌: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流感嗜血杆菌等。
(2)抗生素治疗:可选用口服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3)观察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48小时内症状是否好转,如未好转或病情加重,应考虑转为重型CAP的治疗方案。
2.重型CAP患者:(1)常见致病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
(2)抗生素治疗:应选用静脉抗生素治疗,如第3代或第4代头孢菌素联合青霉素类药物。
(3)对症治疗:可给予高流量吸氧、支持性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四、病程观察和随访1.观察指标:(1)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等指标的变化。
(2)血常规、炎症标志物等指标的变化。
(3)胸部X线的恢复情况。
2.随访内容:(1)了解患者症状的缓解情况。
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①社区发病;②肺炎相关临床表现:(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满足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2.证候诊断:本病属中医“咳嗽病,风温肺热病”范畴。
本病常因外邪侵袭,肺卫受邪,或正气虚弱,抗邪无力两个方面导致;风热之邪外感,或风寒之邪入里化热,炼津为痰,痰热壅肺。
或化火生痰、伤津耗气或风热邪盛而逆传心包,甚至邪进正衰、正气不固而现邪陷正脱。
恢复期邪气渐去,正气已损,多以正虚为主,或正虚邪恋,常以气阴两虚、肺脾气虚为主,兼有痰热或痰浊。
邪实( 痰热、痰浊) 和正虚( 气阴两虚、肺脾气虚) 贯穿于疾病整个病程中。
本科室常见临床分型如下:(1)风寒袭肺证:症见恶风寒,咳声重浊,咳痰稀薄色白,头痛,鼻塞流清涕,身热无汗或少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犯肺证:症见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粘稠,咽痛,恶风身热汗出,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3)痰热郁肺证:症见身热烦渴,汗出,咳嗽气粗,咳痰黄脓,偶带血,胸闷,胸痛胀满,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或滑数。
(4)痰湿蕴肺证:症见咳嗽反复发作,晨起为甚,咳声重浊,痰多、痰粘腻或厚稠,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痰出则咳缓,常伴体倦,胃脘痞满,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一、CAP的临床诊断依据1.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CAP的病原学诊断病原学诊断方法的选择:(1)门诊治疗的轻、中度患者不必普遍进行病原学检查,只有当初始经验性治疗无效时才需进行病原学检查。
(2)住院患者应同时进行常规血培养和呼吸道标本的病原学检查。
凡合并胸腔积液并能够进行穿刺者,均应进行诊断性胸腔穿刺,抽取胸腔积液行胸液常规、生化及病原学检查。
(3)侵袭性诊断技术仅选择性地适用于以下CAP患者:①经验性治疗无效或病情仍然进展者,特别是已经更换抗菌药物1次以上仍无效时;②怀疑特殊病原体感染,而采用常规方法获得的呼吸道标本无法明确致病原时;③免疫抑制宿主罹患CAP经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时;④需要与非感染性肺部浸润性病变鉴别诊断者。
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意义的判断:(1)确定:①血或胸液培养到病原菌;②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的标本培养的病原菌浓度≥105CFU/ml(半定量培养++),BALF标本≥104CFU/ml(+~++),防污染毛刷或防污染BALF标本≥103CFU/ml(+);③呼吸道标本培养到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④血清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变化(增高或降低),同时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补体结合试验)≥1:64,肺炎衣原体抗体滴度(微量免疫荧光试验)≥1:32,嗜肺军团菌抗体滴度(间接荧光抗体法)≥1:128;⑤嗜肺军团菌I型尿抗原检测(酶联免疫测定法)阳性;⑥血清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抗体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变化(增高或降低);⑦肺炎链球菌尿抗原检测(免疫层析法)阳性(儿童除外)。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23年版1. 引言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社区内通过呼吸道传播的感染,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之一。
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受到呼吸道感染的影响。
为保障儿童的健康,制定一份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非常必要。
本文将介绍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23年版的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2. 诊断标准2.1 病情评估与分类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检验结果,将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
轻型肺炎患儿病情较轻,通常仅有咳嗽、流清鼻涕、体温轻度升高等症状。
中型肺炎患儿病情适中,可能伴有咳嗽、流黄鼻涕、体温明显升高等症状。
重型肺炎患儿病情较重,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氧饱和度降低等症状。
2.2 实验室检查在诊断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时,常规实验室检查是必要的。
包括血常规、CRP、病原学检测等,这些检查可帮助医生评估患儿的病情、确定病原体和制定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特殊情况,如疑似重型肺炎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儿,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胸部X光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3. 治疗方案3.1 轻型肺炎治疗对于轻型肺炎患儿,一般采取口服抗生素治疗。
速效退热药可以帮助降低体温,改善患儿的不适症状。
此外,患儿的饮食、休息和营养摄入也需得到重视。
家长应指导患儿适当休息,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以提高免疫力。
3.2 中型和重型肺炎治疗对于中型和重型肺炎患儿,一般采取静脉抗生素治疗。
在给药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呼吸情况和血氧饱和度。
必要时,可以添加支持性治疗,如吸氧、补液等,以帮助改善患儿的病情。
3.3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在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如呼吸衰竭、肺脓肿、脑炎等。
医生应加强监测,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以避免和减轻其对患儿的危害。
4. 家庭护理对于出院后的患儿,家庭护理尤为重要。
家长应遵循医生的嘱咐,按时给孩子服药,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一般来说,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在医院以外的地方,由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多种微生物所引发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有的患者伴随出现咳痰和胸痛的症状,其中前期症状表现为鼻炎样症状或者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常见的有喷嚏、咽痛以及咽部异物感等,同时还会伴随头痛、头昏以及眼睛发胀。
从另一方面来看,并不是每一个社区获得性的肺炎患者都会有前驱症状。
一、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因对病原进行分析,导致患者获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主要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以及病毒这四大类别。
对于细菌来说,最后感觉和军团菌能够直接通过飞沫传播,进入到人的肺部,假单细胞菌则会定居在器官以外;除了上述三种细菌,其他的则会通过患者吸入来自自体咽喉部的感染因子而获得。
从临床诊疗来看,最常见的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细菌病原体是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杆式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卡他摩拉克菌等。
对病原学进行分析,从细菌方面来看,与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相比,社区性获得肺炎主要是由革兰阳性菌所导致的,其中最常见的是肺炎链球菌,并且其中的阳性率占比已经达到了40%~60左右;除此之外,80%的病原为单一致病细菌,另外20%则是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致病细菌,对于一部分结核病人来说,其体内可以检测到多种的病原体,这就表明,原本的共生菌作用在结合病人身上就有可能成为致病细菌;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较重的患者来说,尤其是对于60岁以上的群体,其存在于某些基础疾病,比如糖尿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这部分患者中大部分的病原为革兰阴性杆菌;而在青年群体中,社会获得性肺炎患者的致病细菌大多数为革兰阳性菌。
二、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断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诊断并不困难,一般来说,认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其他肺炎一样,患者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以及白细胞数量的增减;通过胸部x线片检查可以发现,患者肺部表现出片状、液状以及废泡高密度浸润性病变等,超过一半以上的65岁患者会伴随有呼吸道以外的症状,有一少部分患者则并不会出现全身感染性的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