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自然地理简介共18页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18
湖南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湖南省,位于中国中南部,地处长江中游,是中国地理上的南方地区。
湖南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为湖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地理环境1.1 地理位置湖南省地处东经107°46′~114°14′,北纬24°38′~30°08′之间。
东邻江西,南接广东、广西,西靠贵州,北与湖北、重庆相连。
全省总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
1.2 地形地貌湖南地形地貌复杂,以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为主。
山地主要分布在省内西南部,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0%;丘陵占30%;盆地和平原占25%。
其中,岳阳、长沙、湘潭、株洲等市的部分地区为湘中丘陵盆地,湖南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这里。
1.3 气候环境湖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温多变,秋雨较多。
年均气温15.5~17.5℃,年均降水量1200~1700毫米。
二、自然资源2.1 土地资源湖南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各具特色,为农、林、牧、副、渔等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水资源湖南水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
主要河流有长江、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湖泊有洞庭湖、鄱阳湖等。
全省水资源总量约247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2300立方米。
2.3 矿产资源湖南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储量较大。
主要矿产有煤炭、铁矿、铜矿、铅锌矿、锡矿、汞矿、磷矿、铝土矿等。
其中,煤炭资源储量约100亿吨,铁矿资源储量约10亿吨,铜矿资源储量约400万吨。
2.4 生物资源湖南生物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
全省森林覆盖率约55%,拥有银杏、红豆杉、水杉等珍稀植物。
野生动物有金丝猴、白鳍豚、华南虎等。
湖南还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拥有杜仲、厚朴、黄连等名贵中药材。
2.5 旅游资源湖南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张家界、岳阳楼、洞庭湖、韶山等著名景点。
其中,张家界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其独特的峰林景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七年级湖南地理知识点简略湖南位于中国中南部,地理位置优越,既有很好的自然条件,也有很丰富的人文历史。
下面是七年级湖南地理知识点简略。
一、地理位置湖南省位于中国中南部,东经108°47′22″至114°15′50″,北纬24°37′05″至30°08′19″之间,东南连江西省,东北与河南省接壤,北部与湖北省接壤,西南与贵州省交界,西北与重庆市为邻。
湖南省东西长883千米,南北宽472千米,总面积21.2万平方千米。
二、地形地貌湖南地形地貌特征明显,总体呈南高北低、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
主要地貌包括:洞庭湖平原、岳阳平原、雪峰山岗陵、衡阳盆地、湘南丘陵、湖南西部山地等。
三、气候湖南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秋较为短暂,夏季长而潮湿,冬季寒冷而干燥。
年平均气温15℃-18℃,年平均降水量1300~1800毫米,全年无霜期为200-350天,宜棉麻、稻谷、黄豆、烟草、蚕桑等作物的生长。
四、水文地理湖南省地势高低起伏,自然水系发达,湖泊众多,以洞庭湖、麻溪水库、岳阳楼水库和赤水水库等为代表。
湖南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其中可利用水力资源总装机容量达到907万千瓦。
五、自然资源湖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铁、锰矿等矿产资源,水力、太阳能、地热等能源资源,以及木材、茶叶、豆类、丝绸等农副产品资源等。
六、人文历史湖南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就有湘江流域黔中、黔东地区先民聚居生息。
历代朝代也先后在湖南建立都城。
湖南还是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人文历史。
以上就是七年级湖南地理知识点的简略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湖南地理环境湖南地理环境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
处于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之间。
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
因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
又以省内最大河流为湘江,而简称“湘”。
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
境内山地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平原、盆地、丘陵、水面约占一半。
主要山脉有雪峰山、武陵山、幕阜山—罗霄山及南岭山脉。
省内最高峰为炎陵县的酃峰,海拔2122米;最低点为临湘市的黄盖镇,海拔21米。
主要水面有洞庭湖及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由西南向北汇聚洞庭湖,经岳阳城陵矶注入长江。
湖南气候属大陆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
年平均气温16°—18°,降水量1200—1500毫米。
全省有耕地391.26万公顷。
有林地957.9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2.8%。
林木蓄积量3.06亿立方米。
有淡水面积135.38万公顷。
天然水资源总量1640.4亿立方米。
水力资源蕴藏量达1532.45万千瓦,为南方各省之冠。
动、植物资源丰富,覆盖面广。
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40多种;植物70多种。
特别是尚存世界罕见的植物“活化石”—银杉、水杉、水松、银杏和珙桐。
矿产资源种类甚多。
世界已发现的160多种矿藏中,湖南有140多种。
其中钨、锑储量居全国之首。
铋、锌、铅、锡及莹石、重晶石、海泡石、石墨等储量也在全国前列。
故有“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之乡”美称。
湖南省概况地理位置湖南位于我国东南腹地,长江中游,是连接东部沿海省与西部内陆省的桥梁地带。
全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
因大部份地区在洞庭湖之南,故名“湖南”。
又以省内最大河流为湘江,而简称“湘”。
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中部、北部低平,形成向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
湖南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大省,拥有21×104km2的土地和7200万人口。
湖南的地形地貌犹如一个向北开口的马蹄,东部是罗霄山,西部是武陵山和雪峰山,南部是南岭,中部是湘中盆地,北部是洞庭湖平原。
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是湖南的四条大河,它们汇入洞庭湖,再由城陵矶注人长江.《中国省市区地理:湖南地理》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通过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与其生存环境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样的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地理壳”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具有自我重建、自我复原和重建的能力。
2.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两大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又依据取得能量的方式不同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一类生物被另一类生物所食,另一类生物又被第三类生物所食,各种生物按其食性关系排列建立起的营养联系,就是食物链。
4.食物网:在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许多动物在食物链上占据不止一个位置,或者说他们并不是固定在一个食物链上,这样一个食物链常常有不同的分支,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形成一个网状结构,成为食物网。
碳循环1.碳循环有三个途径,一是陆地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二是海洋生物与大气之间的碳素交换;三是化石燃料燃烧参与的碳循环。
2.地球上的碳,主要分布于岩石圈、海洋、大气圈和生物圈四大碳库中。
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
岩石圈中的碳有两种存在形态,即有机碳和碳酸盐。
大气圈中碳素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存在,此外还有少量的一氧化碳、甲烷和其他含碳气体。
由于二氧化碳对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有高度的通透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有高度的吸收性,就有可能导致大气对流层变暖,而高处的平流层变冷,形成所谓的“温室效应”,导致地球气温逐渐上升,引起未来的全球性气候改变,促使南北两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
氮循环 1.氮是组成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的主要成分,构成生物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
湖南地理资料(共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湖南地理资料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1.地理位置:绝大部分位于低纬度,在五带中位于北温带;在我国温度带中的位于亚热带。
湖南位于我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大部分地区位于洞庭湖以南,北邻湖北省,东邻江西省,南邻广东省,西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邻贵州省,西北邻重庆市。
2.地级行政区及行政中心:全省包括13个省辖市,1个自治州,122个县级行政单位。
二.自然环境1.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①.湖南的地形特点: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
②.湖南省的地势特征从总体上看,全省恰似一个三面高、中部低、朝北部敞开的“马蹄形”盆地。
2.主要山脉分布:东面是幕阜山脉、罗霄山脉,南面是南岭,西面是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
3.气温、降水的分布概况:时间分布:湖南雨季集中在4~6月,这期间的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40%~50%。
降水的变化大,降水强度大是湖南省降水的一个明显特征。
空间分布:山地降水一般多于平原。
4.气候主要特征湖南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5.洞庭湖的概况:①.洞庭湖位于湖南北部,长江中游以南,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西北面数条水道接纳长江来水,又从东北面的城陵矶附近把湖水泄入长江,成为一座天然水库,对调节长江的水量起着重要作用②.目前的洞庭湖较以前比较,面积大为缩小,面积缩小的原因有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
治理措施:主要有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和洞庭湖水系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
6.湘、资、沅、澧四水及主要的水电站①.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水,从不同的方向汇入洞庭湖,构成洞庭湖水系,然后注入长江。
湘江是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资水有“滩河”之称,沅江是湖南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澧水是“四水”中最短的河流。
②.主要的水电站有沅江的五强溪水电站、凤滩水电站;资江的柘溪水电站;湘江的东江水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