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一第10课第1框
- 格式:doc
- 大小:116.50 KB
- 文档页数:6
【教学设计】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教材分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一框题的教学内容。
主要学习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因和要求,在前后两个框题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以及它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的学习,提高学生多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认识,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明荣知耻”的中学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教学难点: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学情分析通过上一框题的学习,学生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了科学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本课将重点学习另外一个方面,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分组学习3、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1“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2、“抗震救灾”英雄人物表彰大会。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充分了解学情,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精讲点拨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已经连续举办七年,它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过去七年间,《感动中国》节目向全国观众推出了六十多位人物,其中有徐本禹、高耀洁、田世国、丛飞、王顺友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有成龙、濮存昕、刘翔、姚明等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钟南山、袁隆平、桂希恩、黄伯云这样的睿智学者,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
《感动中国》因此也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问题:这样的活动属于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你认为举行这样的活动有什么意义?(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课堂探究: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道德典范。
高中政治必修1第十课知识点梳理复习高中政治必修1第十课知识点,高中学生要认真对待那些重要知识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必修1第十课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1第十课第一框知识点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总体小康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生活全面提高。
3、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高中政治必修1第十课第二框知识点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为什么)(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1)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2)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
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4)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2018-2019学年高一政治必修一(人教版)第10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案10.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小康社会的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成就,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体会社会主义优越性。
学情分析本框题的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归纳和总结,但是理论框架内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已有所理解,因此,学生应该是由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是可以结合社会现实生活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歌曲《好日子》引入新课:从这首歌曲唱出了中国近年来的巨大变化。
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我们已经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活动2【导入】学习目标展示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活动3【讲授】讲授新课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第一篇:忆往昔看成就合作探究一:1、“三步走”战略是谁提出来的?我国现在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中的几步?总体小康什么时候实现的?2、总体小康有哪些成就?3、总体小康的实现有哪些原因?学生展示后教师补充,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三步走”,之后重点讲解总体小康的成就与特点。
(一)总体小康1、总体小康的成就学生看视频《中国奇迹三连看》总结总体小康的宏观成就。
学生看漫画感悟人民生活的改善,总结总体小康的微观成就。
【教学设计】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教材分析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高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将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角色,承担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本课的逻辑分为两目: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这一部分的逻辑结构如下:首先讴歌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这一伟大成就,然后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介绍总体小康的成就。
同时指出,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这一目专门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也是学生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
(2)理解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以及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由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结合本地及学生身边的经济建设成就,展现中华民族的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这一伟大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展现出社会主义制度越性。
(2)憧憬美好的未来,明确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可以使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3)这一代高中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目标,讲述这些理论,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出一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四、学情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学生对此有兴趣,有学习动力。
第四单元第十课第1框一、选择题1.近10年来,党和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密集出台。
从彻底免除农业税到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从农村合作医疗、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到分类指导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出台等。
这些政策()①推动了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②逐步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有利于促进城乡共同繁荣③统筹了区域平衡发展,实现了社会公平④影响了城镇居民的利益,加剧了社会矛盾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A[解析]根据题意,题中党和国家的一系列举措,让农村农民普遍受益,城乡差距缩小,促进城乡共同发展,推动发展成果城乡共享,实现社会和谐稳定,①②符合题意。
题中涉及的是城乡协调发展,而不是区域平衡发展,③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题中一些列的改革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而不是加剧社会矛盾,④选项观点错误,故排除。
故选A。
2.近年来,我国合并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这一措施()①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②是国家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③是为了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A[解析]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故排除。
题肢④说法错误,应该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故排除。
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是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故题肢①③正确。
故选A。
3.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
这一目标的实现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这一影响的合理顺序是()①增加居民消费②优化资源配置③增加财政收入④拉动经济增长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④—③—①—②D.①—④—③—②[答案] D[解析]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收入翻一番,居民消费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后,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国家掌握的财富多了,在进行宏观调控的时候能更加强有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故选D。
4.总体上小康是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为此,不正确的做法是()A.坚持科学发展观B.高度重视“三农”问题C.加快中国的发展,迅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D.坚持“五个统筹”的思想[答案] C[解析]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故C中的“迅速”说法错误,注意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5.《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珠三角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这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①要全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③要建立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④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A[解析]①错误,全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二、非选择题6.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
由“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哪些?[答案](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2)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3)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选择题1.2014年10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
李克强总理就此强调说,经济发展不是短跑,而是没有终点的长跑,要有一定的速度,但更重要的是看耐力和后劲。
这说明()A.把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的目标B.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C.要放慢经济发展速度D.要提高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答案] B[解析]经济发展要注重耐力和后劲,要持续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B说法正确;我们不能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目标,A说法错误;我国主动调低经济增速,是适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C与题意不符;D与题意相关。
2.近年来,尽管我国在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区域、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但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我国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还非常明显。
我国地区、城乡之间发展存在差距的事实从一个侧面表明()①全国建成小康社会,仍面临诸多阻力和挑战,任务艰巨②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已解决③我国已达成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④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难以实现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答案] C[解析]材料中“我国地区、城乡之间存在差距”说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还需克服很多困难,我国目前已经实现的小康,但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①③符合题意。
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并没有解决,题中强调地区、城乡之间有差距,但并不意味着既定目标翻一番难以实现,②④选项观点错误,故排除。
故选C。
3.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这一目标的提出有利于()①维护公平,消除社会收入差距②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水平③扩大内需,释放居民消费潜力④发展生产,完善基本经济制度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②[答案] B[解析]①项中“消除”说法错误;④项颠倒了收入增加与发展生产之间的因果关系。
故选B。
4.某镇政府制定“别墅式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所有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积极实现跨越式发展。
很多农民对这种“形象工程”抱怨说:盖了楼房,穷得叮当,扛着锄头进洋房,小康让我们遭殃。
上述材料中该镇政府的做法()①曲解了小康社会的本质②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③没有认识到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④追求速度和效益的统一,符合科学发展观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答案] B[解析]材料中镇政府的行为是错误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曲解了小康社会的本质,没有做到从农村的实际出发。
故选B。
5.国家发改委近日正式发布了《中原经济区规划》,这是继国家出台指导意见后,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又一重大举措。
规划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具体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邯郸,及山东、安徽、山西等五省多个县市区。
规划明确了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中原经济区规划》的发布和实施()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②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③有利于实现中部崛起和率先实现现代化④是党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重大战略部署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 A[解析]③项中“率先实现现代化”说法不合实际;④项中加强宏观调控的主体应该是政府,而不是党。
故选A。
6.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东部发达地区而言,要()A.适当放慢发展速度,拿出更多的力量支持相对落后地区B.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C.率先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D.以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为核心,加快经济发展[答案] B[解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故B正确,A、C、D三项表述均不妥。
7.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以下可以选择的对策有()①统筹城乡发展②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④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 D[解析]全面小康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①②③所述措施有利于收入分配格局优化。
④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虽然是全面小康建设的目标之一,但与收入分配问题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排除。
二、非选择题8.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支持这些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发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试憧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美景。
(2)我们该怎样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答案](1)到2020年,我们将建设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那时我们国家: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
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
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
⑤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2)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